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训练32(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训练32(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训练32(有解析)‎ 一、(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智慧的诞生 ‎□ 周国平 ‎①在世人眼里,哲学家是一种可笑的人物,每因其所想的事无用、有用的事不想而加嘲笑。有趣的是,当历史上出现第一个哲学家时,这样的嘲笑即随之发生。柏拉图记载:“据说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 ‎②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由一个美丽温顺的女子来嘲笑哲学家的不切实际,倒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故事必定十分生动,以致被若干传记作家借去安在别的哲学家头上,成了一则关于哲学家形象的普遍性寓言。‎ ‎③事实上,早期哲学家几乎个个出身望族,却蔑视权势财产。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拒绝王位,阿那克萨戈拉散尽遗产,此类事不胜枚举。德谟克利特的父亲是波斯王的密友,而他竟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做波斯王好。‎ ‎④据说“哲学”(philosophia)一词是毕达哥拉斯的创造,他嫌“智慧”(sophia)之称自负,便加上一个表示“爱”的词头(Philo),成了“爱智慧”。不管希腊哲人对于何为智慧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爱智慧胜于爱世上一切却是他们相同的精神取向。在此意义上,柏拉图把哲学家称作“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是一门以求知而非实用为目的的自由的学问。遥想当年泰勒斯因为在一个圆内画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欢庆,毕达哥拉斯因为发现勾股定理而举行百牛大祭,我们便可约略体会希腊人对于求知本身怀有多么天真的热忱了。这是人类理性带着新奇的喜悦庆祝它自己的觉醒。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希腊人的爱智精神仍有辉煌的表现。当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城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潜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基米德。军人要带他去见罗马统帅,他请求稍候片刻,等他解出答案,军人不耐烦,把他杀了。剑劈来时,他只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⑤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刚刚觉醒的求知欲的自我享受实在是莫大的快乐,令人对其余一切视而无睹。当时的希腊,才告别天人浑然不分的童稚的神话时代,正如同一个少年人一样惊奇地发现了头上的星空和周遭的万物,试图凭借自己的头脑对世界作出解释。不过,思维力的运用至多是智慧的一义,且是较不重要的一义。神话的衰落不仅使宇宙成了一个陌生的需要重新解释的对象,而且使人生成了一个未知的有待独立思考的难题。至少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人们更多地把智慧视作一种人生觉悟,并且相信这种觉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⑥苏格拉底,这个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 ‎⑦是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问何为智慧,我发现希腊哲人们往往反过来断定自足即智慧。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人已被神遗弃,全能和不朽均成梦想,惟在无待外物而获自由这一点上尚可与神比攀。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又无妻室,全身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亚里士多德则反复论证哲学思辨乃惟一的无所待之乐,因其自足性而成为人惟一可能过上的“神圣的生活”。‎ ‎⑧‎ 但万事不可过头,自足也不例外。犬儒派哲学家偏把自足推至极端,把不待外物变成了拒斥外物,简朴变成了苦行。最著名的是第欧根尼,他不要居室食具,学动物睡在街面,从地上拣取食物,乃至在众目睽睽下排泄。自足失去向神看齐的本意,沦为与兽认同,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当第欧根尼声称从蔑视快乐中所得到的乐趣比从快乐本身中所得到的还要多时,再粗糙的耳朵也该听得出一种造作的意味。难怪苏格拉底忍不住要挖苦他那位创立了犬儒学派的学生安提斯泰说:“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 ‎⑨学者们把希腊伦理思想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是从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犬儒派到斯多噶派的苦行主义,另一是从德谟克利特、昔勒尼派到伊壁鸠鲁派的享乐主义。其实,两者的差距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把灵魂看作幸福的居所,主张物质生活上的节制和淡泊,只是他们并不反对享受来之容易的自然的快乐罢了。至于号称享乐学派的昔勒尼派,其首领阿里斯底波同样承认智慧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带来快乐,而财富本身并不值得追求。当一个富翁把他带到家里炫耀住宅的华丽时,他把唾沫吐在富翁脸上,轻蔑地说道,在铺满大理石的地板上实在找不到一个更适合于吐痰的地方。垂暮之年,他告诉他的女儿兼学生阿莱特,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乃是“不要重视非必需的东西”。‎ ‎⑩对于希腊人来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质言之【注】,乃是一种精神生活。我相信这个道理千古不易。一个人倘若不能从心灵中汲取大部分的快乐,他算什么哲学家呢?‎ ‎【注】质言之:直截了当地说。‎ ‎1.下列对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德谟克利特的父亲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做波斯王好。这句话表明早期哲学家热衷求知,蔑视权势。‎ B.阿基米德的临终话语“不要踩坏我的圆!”道出哲学家爱智慧胜过爱生命的精神追求。‎ C.苏格拉底的感慨“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道出哲学家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艳羡。‎ D.“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采用明喻修辞,意在讽刺犬儒派哲学家歪曲哲学智慧的勾当。‎ E.“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辛辣地讽刺犬儒派哲学家以苦行来沽名钓誉的行径。‎ 解析: C.应是“鄙弃”而非“艳羡”;D.应是暗喻而非明喻。‎ 答案: CD ‎2.“泰勒斯仰观星象”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家形象的普遍寓言?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泰勒斯仰观星象却跌倒在井里,表明哲学家以求知为快乐,爱智慧胜过爱功利,这反映了哲学家的普遍特质;泰勒斯受到侍女的嘲笑,表明世人并不理解哲学家的精神追求,因为他们生活在物质和功利的世界当中,泰勒斯的遭遇反映了哲学家的普遍境遇。‎ ‎3.哲学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求知以获取心灵的快乐。②智慧是一种人生觉悟,而这种觉悟能获得幸福。③自足即智慧。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④万事不可过头,中庸是重要的智慧。‎ ‎4.(节点能力对应题)本文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文化散文,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读来却饶有情趣,试对文章的趣味性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讲述故事以增加趣味,引人入胜。文章开头讲述了泰勒斯仰观星象的故事,勾勒出哲学家的一般形象,总领下文。文章中间还讲述了阿基米德、苏格拉底、第欧根尼、阿里斯底波的故事,他们的特立独行,奇言妙语,精警动人,启人哲思。②概述事例以增强具体感和可读性。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既使观点得到有力论证,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③描述人物以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第六段对苏格拉底的外貌作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对这个形同乞丐的哲学家印象深刻,也反衬出哲学家心灵世界的富有和精神境界的崇高。④语言富有魅力。如第五段开头一句“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亲切有味;第八段“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含蓄有味,“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 二、(2014·四川名校联盟高三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紫茉莉 ‎□ 林清玄 ‎①我对那些接着时序在变换着姿势,或者是在时间的转移中定时开合,或者受到外力触动而立即反应的植物,总是保持着好奇和喜悦的心情。‎ ‎②那种在园子里的向日葵或是乡间小道边的太阳花,是什么力量让它们随着太阳转动呢?难道只是对光线的一种敏感?像平铺在水池的睡莲,白天它摆出了最优美的姿势,为何在夜晚偏偏睡成一个害羞的球状?而昙花正好和睡莲相反,它总是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张开笑颜,放出芬芳。夜来香、桂花、七里香,总是愈黑夜之际愈能品味它们的幽香。还有含羞草和捕虫草,它们一受到摇动,就像一个含羞的姑娘默默地颔首。还有冬虫夏草,明明冬天是一只虫,夏天却又变成一株草。‎ ‎③在生物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解释这些植物变异的一个经过实验的理由,这些理由对我却都是不足的。我相信在冥冥中,一定有一些精神层面是我们无法找到的,在精神层面中说不定这些植物都有一颗看不见的心。能够改变姿势和容颜的植物,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紫茉莉花。‎ ‎④我童年的家后面有一大片未经人工垦殖的土地,经常开着美丽的花朵,有幸运草的黄色或红色小花,有银合欢黄或白的圆形花,有各种颜色的牵牛花,秋天一到,还开满了随风摇曳的芦苇花……就在这些各种形色的花朵中,到处都夹生着紫色的小茉莉花。‎ ‎⑤紫茉莉是乡间最平凡的野花,它们整片整片的丛生着,貌不惊人,在万绿中却别有一番姿色。在乡间,紫茉莉的名字是“煮饭花”,因为它在有露珠的早晨,或者白日中天的正午,或者是星满天空的黑夜都紧紧闭着;只有一段短短的时间开放,就是在黄昏夕阳将下的时候,农家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才像突然舒解了满怀心事,快乐地开放出来。每一个农家妇女都在这个时间下厨做饭,所以它被称为“煮饭花”。‎ ‎⑥这种一两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命力非常强盛,繁殖力特强,如果在野地里种一株紫茉莉,隔一年,满地都是紫茉莉花了;它的花期也很长,从春天开始一直开到秋天,因此一株紫茉莉一年可以开多少花,是任何人都数不清的。‎ ‎⑦最可惜的是,它一天只在黄昏时候盛开,但这也是它最令人喜爱的地方。曾有植物学家称它是“农业社会的计时器”,它当开放之际,乡下的孩子都知道,夕阳将要下山,天边将会飞来满空的红霞。‎ ‎⑧我幼年的时候,时常和兄弟们在屋后的荒地上玩耍,当我们看到紫茉莉一开,就知道回家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母亲让我们到外面玩耍,也时常叮咛:“看到煮饭花盛开,就要回家了。”我们遵守着母亲的话,经常每天看紫茉莉开花才踩着夕阳下的小路回家,巧的是,我们回到家,天就黑了。‎ ‎⑨从小,我就有点痴,弄不懂紫茉莉为什么一定要选在黄昏开,多次坐着看满地含苞待放的紫茉莉,看它如何慢慢的撑开花瓣,出来看夕阳的景色。问过母亲,她说:“煮饭花是一个好玩的孩子,玩到黑夜迷了路变成的,它要告诉你们这些野孩子,不要玩到天黑才回家。”‎ ‎⑩母亲的话很美,但是我不信,我总认为紫茉莉一定和人一样是喜欢好景的,在人世间又有什么比黄昏的景色更好呢?因此它选择了黄昏。‎ ‎⑪紫茉莉是我童年里很重要的一种花卉,因此我在花盆里种了一棵。它长得很好,可惜在都市里,它恐怕因为看不见田野上黄昏的好景,几乎整日都开放着。在我盆里的紫茉莉可能经过市声的无情洗礼,已经忘记了它祖先对黄昏彩霞最好的选择了。‎ ‎⑫我每天看到自己种植的紫茉莉,都悲哀地想着,不仅是都市的人们容易遗失自己的心,连植物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 ‎——一九八二年九月八日 ‎5.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对向日葵、睡莲等花草独特习性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受外物和节令影响“定时开合”的植物的好奇和喜悦心情。‎ B.第④段写出了我家后院那片土地花朵常开的美景,这些内容与⑩段紫茉莉选择在黄昏开放形成了呼应。‎ C.童年记忆中的紫茉莉是美妙的,但在都市里的紫茉莉,可能是经过了城市无情的洗礼,几乎整日地开放着。‎ D.紫茉莉开放的时间和农妇下厨做饭时间一致,所以它被称为“煮饭花”,这取名蕴含了朴素的乡村韵味。‎ E.本文围绕黄昏开放的紫茉莉展开,旨在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和对在艰难的乡村环境中母爱的赞美。‎ 解析: B.上下文不能形成呼应;E.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当。‎ 答案: BE ‎6.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紫茉莉花”,作者和紫茉莉之间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童年时生活的乡村环境有许多紫茉莉;②紫茉莉是童年时提醒我回家的天然“计时器”;③紫茉莉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快乐和温馨;④我对紫茉莉始终保持着好奇和喜悦的心情。‎ ‎7.作者在第⑧和第⑨段中两次写到母亲提醒我看到煮饭花开就回家这一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侧面突出紫茉莉只在黄昏时开放的特点;②照应了上文紫茉莉得名“煮饭花”的由来;③引出下文“我”对紫茉莉为何选择黄昏时候盛开的思考。‎ ‎8.(节点能力对应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每天看到自己种植的紫茉莉,都悲哀地想着,不仅是都市的人们容易遗失自己的心,连植物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所以在(洛阳)这阴冷的四月里,(即便是牡丹花节)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借紫茉莉花在都市里忘记了它祖先对黄昏彩霞最好的选择的事,告诫人们在都市生活的喧嚣中要保持本真,不要迷失了自我。就像四月的洛阳的牡丹,不为迎合游人的到来而开放,保持了自己应该有的开放的节奏,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个性,保持了自己应有的本色,让人赞赏。在城市化生活的今天,人类不能因为远离乡村,远离自然,被城市喧嚣淹没,而缺少了对生活、生命的思考。我们要善于思考生活,保持自己本色和本真,活出人类应该有的尊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光里的舒伯特小楼 ‎□ 冯骥才 人生有些机遇碰巧只有一次,过后一定会留在记忆里。比如这次在维也纳,驻奥大使史明德先生对我说,我国使馆在维也纳买了一处房产,是一座带花园的小楼,属于奥地利国家历史文物,就守着世界文化遗产美泉宫的东门。大使夫人、翻译家徐静华还补充一句:“是两座楼,主楼和配楼。贝多芬曾在主楼里边弹过琴,配楼是舒伯特的故居之一。历史文化积淀都很深厚。”这地方已经整修好了,他们很想请我帮着看看怎样做得更精更深。大使说,贝多芬弹琴那座楼楼上有间刚刚收拾好的客房,我可以来住两天体验一下。‎ 这邀请可胜过连续三年的山珍海味!‎ 当我拎着手提袋来到这楼前,即刻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簇密的松杉映衬着一座淡黄色古典巴洛克式建筑,沉静而端庄,乍一看与美泉宫的整体建筑风格一致,颇有些皇家气息,它不是美泉宫的一部分吗?在历史记载中,这房子建于1793年,法国建筑师设计。它最初的主人是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建立过功绩而被封为贵族的犹太商人卡尔·瓦茨特之子——莱蒙特·瓦茨特。‎ 莱蒙特豪爽好客,终日宾朋满座。那镌刻在二楼山墙中间黑色牌子上的古希腊文“欢迎”一词,不正是二百多年前好客的主人莱蒙特浪漫生活的写照吗?然而奢华的生活是不会被人记住的,留在历史上的是贝多芬曾在这座楼里弹琴的故事。‎ 贝多芬留下天籁的地方一定神奇不凡。它究竟怎样神奇不凡?徐静华引我穿入院门。阳光正把一大片树影斑驳地铺在满院的绿茵上。各色小花摆放得错落有致,显出当今主人的精心。一座半隐在远处的中国式的亭子引起我的兴趣。据说,修整院子时有人建议将亭子改造后重新涂漆。徐静华说,我们不同意做任何改动,历史的东西应该保持原状。‎ 我自然赞同这样的做法。‎ 这个木结构的亭子看上去像个木笼,四四方方,亭顶没有“翼然”的飞檐,却正是那个时代(十九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眼睛里的中国形态——古朴、纯净、敦厚。就像那时代西方瓷器以及美泉宫墙纸上的“中国形象”。我终于站在贝多芬弹琴的圆厅里——贝多芬站在这圆厅里是 ‎1800年。那年他30岁,刚刚写过《第一交响曲》而惊动了音乐圣城维也纳。他的精力与才华正处在人生的阳春三月。据说那天厅里摆放着两架钢琴,他和另一位出色的钢琴名家约塞夫·沃尔夫尔彼此在键盘上展示自己最新的艺术思想与非凡的灵感,进而互相命题,即兴弹奏,用惊人的才气感动与启发对方,待到两人一同进入神交与知音的境界时,便并坐琴前,四手联弹。那场面一定让在场的深谙音乐的维也纳人兴奋得发狂。‎ 那个没有录音录像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美妙的想象。‎ ‎ 比起这座主楼,那边尖顶的配楼小一些。但楼内结构却曲折得有点神秘感。从狭小盘桓的楼梯登到尖顶里的阁楼,正是舒伯特住过的空间;历经两个世纪,旧物不存,但从留在那建筑物上简易的天窗,冬日里生火御寒的炉灶,光秃秃而厚重的木板门,以及晦暗的光线,可以想见舒伯特当年的生活。这叫我联想到在巴黎附近奥维和的那个梵高住过的小楼与小屋。舒伯特一生只活了31岁,一直住在维也纳。他自1813年离开寄宿学校,1816年专事写作,生活贫困交加中,却不断创造出《圣母颂》《小夜曲》《鳟鱼》等这些人间的仙乐与天音。直到1825年他的作品才得到出版,1827年成功地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刚刚“脱贫”的舒伯特,一年之后(1828年)就与世长辞了。他一生写了一千部作品。他“蜗居”在这阁楼里是在哪年?写下了哪些作品?这些都还有待音乐史家的考证。‎ ‎ 我真的住进这座令我敬畏的楼中。心里感动,入夜难眠。午夜时分干脆爬起来,走进贝多芬弹琴的那个圆厅。没去开灯,穿窗而入的月光使厅内既晦暗又明彻。我忽然想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开篇的琴音恰如眼前这种“银浆泻地”的感觉。那一瞬,我感到月光有一种神奇的质感,触摸一下,光滑与清凉,有如将手浸入水中;我还感到阳光属于世界,月光属于心灵。因为人只有在月光里才能回忆。我一边想着月光曲的旋律,一边在屋里轻轻走着,忽然从后窗看到月下那座银白色、美得有点孤独的舒伯特小楼,不觉想起这两位音乐巨匠的交情。‎ ‎ 贝多芬年长舒伯特27岁,他们去世却一前一后只隔一年,也算同时代人吧。‎ ‎ 贝多芬在这楼里弹琴时,舒伯特才3岁。他们没有在这房子里相遇过,却把各自的人生足迹和艺术情感留在了这里。‎ ‎ 贝多芬对待舒伯特,很像舒曼对待勃拉姆斯——十分欣赏年轻人的才华。‎ ‎ 贝多芬病危时,请人把舒伯特叫到病床前,对舒伯特说:“你的音乐里有神圣的光,我的灵魂属于你。”‎ ‎ 贝多芬去世后,舒伯特高擎火炬为贝多芬送葬。一年后,他也去世了,家人遵他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地旁。他们的灵魂紧紧相靠。‎ ‎ 这时,我心中响着的月光曲,已经把那个尖顶的小楼笼罩。光影婆娑中,我已经分不出月光和月光曲了。‎ ‎ 转天,我在楼里楼外转来转去才明白,何以有昨夜那些“时光倒流”般的感受。‎ ‎ 因为——我陷入历史中。‎ ‎ 经过二百多年、几易其主的老房子,原先的一切早已空空如也。历史在哪里呢?我细心留意便注意到,它圆厅独有的凸形窗玻璃得到刻意的保护,仅存的壁炉、座钟与吊灯被视为珍宝,地窖里的宗教壁画如同刚被考古发现一般原封未动。一切修补都采用原先的形制、材质与制作方法。历史不怕缺失,就怕添加。历史的真实是用真正属于它的细节证实的,不管还剩多少。这就是历史、也是文物保护的严格之所在。‎ ‎ 当然,如果为了赚游客的钱,给历史披金戴银而糟蹋了历史就另当别论了。‎ ‎ 史明德大使说,奥地利人对历史修复十分严格。在修整这一建筑时,我们派去一支中国人的精装修队伍,奥地利派了专业的古建修复技师进行指导与监督。连墙的颜色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色板调色。然而,我们修复的原则是百分之百遵照人家的标准与尺度。奥地利的文物保护局局长弗里德利希·达姆博士称赞中国是“热爱和善待这座建筑的主人,他们按照古建保护要求所完成的工作,堪称楷模”。‎ ‎ 由这句话,我延伸想到,只有我们尊重别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而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也会受到人家的尊重。‎ ‎ (选自‎2012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节)‎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使馆在维也纳买了一处房产,属于奥地利国家历史文物,有两座楼,主楼和配楼。贝多芬曾在主楼里边弹过琴,配楼是舒伯特的故居之一。‎ B.贝多芬30岁那年,因为刚写过《第一交响曲》而惊动了音乐圣城维也纳。在阳春三月里,他和钢琴名家约塞夫·沃尔夫尔在这圆厅里互相命题,即兴弹奏。‎ C.虽然历经两个世纪,旧物不存,但从留在那建筑物上简易的天窗,冬日里生火御寒的炉灶,光秃秃而厚重的木板门,以及晦暗的光线,可以想见舒伯特当年的生活。‎ D.作者特别注意到,它圆厅独有的凸形窗玻璃得到刻意的保护,仅存的壁炉、座钟与吊灯被视为珍宝,地窖里刚被考古发现的宗教壁画一般都原封未动。‎ E.作者因机缘巧合住进了舒伯特小楼。文章在描述与小楼有关的贝多芬和舒伯特两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后,引申出奥地利政府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 B.“在阳春三月里”错,原文是“他的精力与才华正处在人生的阳春三月”,是形容他的精力与才华,而不是说他演奏的时间。D.“刚被考古发现的宗教壁画一般都原封未动”错,原文是“地窖里的宗教壁画如同刚被考古发现一般原封未动”,是以此作比较,说明壁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答案: BD ‎10.“贝多芬留下天籁的地方一定神奇不凡”这个地方“神奇不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个地方见证了贝多芬的惊人的才气,也给维也纳人带来了非凡的音乐享受;②这座小楼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美妙的想象;③小楼的建筑外观及里面装饰都得到恰当的保护。‎ ‎11.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一瞬,我感到月光有一种神奇的质感,触摸一下,光滑与清凉,有如将手浸入水中。我还感到阳光属于世界,月光属于心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感。月光本来是视觉形象,但作者笔下,它变得可触可感,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凉,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的景仰之情。‎ ‎12.(节点能力对应题)“历史不怕缺失,就怕添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理解:历史古迹(历史文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淘洗后,缺损在所难免,但它仍是历史本身,如果人为地添加或补充,反而破坏了历史的原貌,其结果反而得不偿失。②感悟:奥地利人对历史文物的修复、保护以及对文化的尊重,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反思。破坏和重建似乎是我们对待历史文化常有的思维。要么就是不重视,肆意破坏,毁尸灭迹;要么就是利益当头大肆重建,到处是所谓的文化“圣地”‎ ‎,到处是伟人故居,但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文化在哪里?这些现象让我们心痛。我们应当反省,还历史本来面目。(联系文章内容及现实,大意对即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