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15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2、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詹石窗
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虚无至大,元居道安。”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毋庸置疑,“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对此,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予以解释。这个“穴”字本指墓穴,而“真”字在最初即死者尸体的象形,古人曾经把死亡称作“归真”就是此意。联系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所谓“道安”乃是就生死问题而发的,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尔后则生发出“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所以,李嘉谋在该书第五章中接着说:“
18
所谓穴者,开物成务之谓也。虽穴其真,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无象为象,故曰孔容。以无神为神,故曰神帝。虚无至大,虽散为道,然散不失元,故道无巨细,居之皆安。”此段文字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无限妙用。
(节选自《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认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所以他们要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
B.先民说的“首级”来源于上古金文“道”之“首”字,这个“首”字的意义就是脑袋。
C.为了起到“震慑为安”的作用,在古人打仗的时候,战败方的头领首级会被埋在十字路口。
D.古人的“修祓”宗教仪式,能产生震慑保平安效果,可见其内在的“平安”意蕴是古老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原文我们可知,在诸多典籍中,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的著作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B.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因为“安”有“安全”义,“平”有“太平”义,“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
C.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解释了“道安”这一短语。
D. 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不仅在老子《道德经》里得到阐释,也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中有所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道德经》说,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
B.“元居”的“居”字上面是与死人有关的“尸”,下面是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震慑的“古”字。
C.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中的“道安”,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是后来出现的。
D.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一书中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妙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
18
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B:司败,古指代官名,指司寇,也泛指司法机关。
C:“户、工二部”都从属六部,其他四部是指吏部、礼部、刑部、农部。六部长官为尚书。
D:谢政:辞官退休。古人请求退休还可以用“乞骸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弘图对人宽容。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被自己
推荐的官吏检举而离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
B.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
C.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18
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5分)
(2)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3)《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18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 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 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 向牛栏走去。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 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 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一缕辛酸慢慢堵住咽喉, 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 也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 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 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 然而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
“眼见要立春了, 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找蒋天贵去。 ”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 先付租钱。 ”
他垂下眼,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不, 不!”她激动地喊着,已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用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不答应,先是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 又是银簪子,又轮到小鸡了! 我问你, 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她把蓝围裙蒙着脸哭了起来。
“闹着借牛的是你, 舍不得鸡的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到底借牛是正事, 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 她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 烟囱上正蓬蓬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 鸡已经关进笼里,低低地、 咯咯地叫着。
后天早上,鸡没有叫, 禄兴娘子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起身, 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几只鸡的脚, 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 树枝才喷绿芽, 露珠亮晶晶地, 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农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 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 在禄兴的眼里, 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 值得牺牲十只鸡,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目的地时,放牛的孩子再三叮咛他, 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 然后离开。他开始赶牛,然而, 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 伏在地上不肯起来,
18
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 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 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 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 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 鼻孔涨大了, 嘘嘘地吐着气, 慢慢地、 威严地站了起来,禄兴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 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 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 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 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 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 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 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那柔驯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 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 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是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使用了留白艺术,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做一点点的描绘,却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血腥画面。
B. 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C. 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
D.禄兴虽然对蒋家的牛很是喜欢,以为“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
E. 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做了铺垫。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6分)
⑶小说为什么两次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18
(4).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18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D.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E.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
4.
18
余光中为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社会要进步,就要大胆改革。不清除_________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②.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跟大家一起进步,且不可_________,骄傲自大。
③.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造成了禁锢,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中国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而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 _________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
A.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胶柱鼓瑟 B.胶柱鼓瑟 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C.固步自封 胶柱鼓瑟 抱残守缺 D.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胶柱鼓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烟花爆竹价格逐年降低,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市民购买烟花爆竹的欲望降低,导致销售量逐年下降。
B. 文学的复杂性在于它试图从感性和艺术的角度去实现文本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整合,文本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先天地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
C.《小时代》是郭敬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
D. “无人监考考场”内,同学们正安静地答题。对于他们来说,正在作答的不仅是一张关乎诚信的品格答卷,更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
15.下面是陆倩梅的诗《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从后面提供的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在诗歌的空缺处的一项是( )
喜欢你把我看成操着吴腔越语的女子/总是缠缠绵绵在三月的经纬上相思、流泪/把三月的雨丝/ /把三月的花枝 /然后一点船篙高绾裤腿躲进杨柳岸这边。
我双眼皮的湖泊/波动着一页一页如岁月摇动的桨声/一阕一阕婉婉约约地折叠起来/折叠起一部重感情的地方志/第一页是 /第二页是琵琶女浔阳江头的琵琶韵/第三页是 。
①当作芬芳美酒 ②插得满身都是 ③梳成好看的发式挂在背后
④王昭君独留青冢的千载泪 ⑤西施们楚楚动人的捣衣声
⑥白娘子多愁善感的儿化韵
A.①②⑤⑥ B. ③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 ③②⑤⑥
16.下面是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摘下的一段文字,请根据题目和提供的文字,在文
18
章开头划线处添加一句能统领后面内容的起始句;并在第二处补写语意连贯的一个
句子。两句均不超过15字(5分)
①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支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看,② ,但你拥有了一杯清泉;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得了玫瑰;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17.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根据这一标志下列题目:(图形的边缘为红色)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不超60字)
②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不超6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屡遭挫折、穷困潦倒的人准备跳崖自尽。崖边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痛苦经历后,也不觉流下了眼泪。人问其故。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树了。你看我,生在岩石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的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人劝树与他一同赴死。树说:“我死倒是极容易,但这崖边便再也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他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8
抚顺市协作校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B 该项曲解文意,原文并没有说“首级”来源于上占金文“道”之“首”字。
2.(3分)C 从第三段中,可知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解释的不是“道安”,而是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
3.(3分)A 原文第二段是“按照《道德经》的说法”,这并不能说是《道德经》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C,没有农部,应该为兵部。
5.(3分)A
6.(3分)C 解析:“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谏”。
7.)(1) (5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关键词“亟”、“党”、“以”、“隙”、“故官”各1分。)
(2) (5分)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关键词“耻”、“ 与(之)”、“乞”、“ 削籍”、“起”各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庄烈帝即位后,高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
18
在这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由高弘图来拟定。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说要任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高弘图缄封退还,写奏本极力谏阻,最后还是以朝臣推举的方式选用。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高弘图力争未能成功,于是就请求退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师,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因为太后来到,进升为太子太保。
这年十月,高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高弘图辞官退休后,无家
可归,流落到会稽居住。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而死。
8.(5分)参考:①,悠然自赏的得意之情,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结合一、三两联,2分。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分)。② 羁旅漂泊的孤独之情,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结合二、四两联,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分。共3分)
9.(6分)参考: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 (2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2分)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这样写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2分)
10. (6分)(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 (1)(5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D项,“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有误。A项,“作品中对禄兴死亡的场景有具体的描绘。C项,不十分准确,除了表现禄兴对牛的感情外,还有他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C给1分
(2)(6分)答案:禄兴娘子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坚忍,忍冻忍饿也要养鸡,失去耕牛却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2分)她善良柔顺,她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2分)她命运悲惨,无论怎样挣扎,还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最终连丈夫也死了,成为一个绝望者、孤苦者。(2分)
(3) (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作用的理解,要回到原文语境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①第一次侧面描写农人唱歌来衬托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表现禄兴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②第二次用农人愉悦唱歌反衬禄兴焦急、无奈,表现焦躁情绪。(2分)③推动情节发展,农人的歌声让禄兴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2分)
(4)(8分)答案:①人物的境遇是苍凉的:禄兴夫妇的生活中只有无尽的苦难,没有丝毫希望。 ②情节的结局是苍凉的:禄兴惨死,禄兴娘子陷入更大的痛苦和无助。 ③社会环境是苍凉的:在禄兴夫妇周围,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没有温情。 ④自然环境是苍凉的:小说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冷色调,渲染出的都是凄清的氛围。 ⑤
18
笔法是冷的:小说始终保持着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的风格。(每点2分)
12.(1)(5分)【评分标准】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
【解析】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A“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D“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2)(6分)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从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的影响,同时融入了美国摇滚音乐。②从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家事发生的愧疚,自我质疑的矛盾,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13. (3分)答案:D
三个成语均含贬义色彩。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固步自封:固步:走老步子;封:限制。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又做故步自封。
胶柱鼓瑟: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4.(3分)B (A删除“对于”;C成分残缺,应在亲情后加“的故事”。 D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调换位置。)
15.(3分)D【分析】第一诗节考虑“雨丝”相对应的,最形象、准确的应是“发式”,“花枝”当然与“插”相对应。第二诗节,提供的是三个历史典故,诗的内容主要在写南方,故而排除④句,因王昭君主要生活在北方。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另两句。
16.(5分)①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的艺术(此空3分,“生活的艺术”1分,“平衡的艺术”2分;一定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根据题目和提供的文字”);②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2分)
18
17. (6分)①标志是一颗爱心的造型,还是英文“青年”首写字母“Y”的样貌。中间白色部分是一个援助之手的造型,也是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的造型。(打出三点即3分)
②向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爱心。伸出友爱的援助之手放飞希望的白鸽。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奉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3分
18. (60分)(1)审题提示:材料中的“树”虽是“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但它却以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喜鹊”。树知道,自己死虽然“极其容易”,但却关系到喜鹊一家的生存。面临苦难,“喜鹊”成了“树”顽强存活的理由,成了“树”生命的支点。由物及人,我们便可以感悟到“面临苦难,我们应发现自己的价值”“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爱别人,才能面对生活风雨”“再渺小、卑贱的人,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一棵伟岸的‘树’”“人应拥有一颗博爱之心”等道理。(2)参考题目:活着是一种责任;责任---生命的支点;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
人生不应轻言放弃;对生命负责;坚守生命的使命;责任的呼唤
18
抚顺市协作校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B 该项曲解文意,原文并没有说“首级”来源于上古金文“道”之“首”字。
2.(3分)C 从第三段中,可知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解释的不是“道安”,而是“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
3.(3分)A 原文第二段是“按照《道德经》的说法”,这并不能说是《道德经》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C,没有农部,应该为兵部。
5.(3分)A
6.(3分)C 解析:“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谏”。
7.)(1) (5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关键词“亟”、“党”、“以”、“隙”、“故官”各1分。)
(2) (5分)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关键词“耻”、“ 与(之)”、“乞”、“ 削籍”、“起”各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庄烈帝即位后,高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
18
在这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由高弘图来拟定。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说要任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高弘图缄封退还,写奏本极力谏阻,最后还是以朝臣推举的方式选用。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高弘图力争未能成功,于是就请求退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师,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因为太后来到,进升为太子太保。
这年十月,高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高弘图辞官退休后,无家
可归,流落到会稽居住。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而死。
8.(5分)参考:①,悠然自赏的得意之情,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结合一、三两联,2分。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分)。② 羁旅漂泊的孤独之情,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结合二、四两联,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分。共3分)
9.(6分)参考: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 (2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2分)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这样写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2分)
10. (6分)(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 (1)(5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D项,“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有误。A项,“作品中对禄兴死亡的场景有具体的描绘。C项,不十分准确,除了表现禄兴对牛的感情外,还有他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C给1分
(2)(6分)答案:禄兴娘子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坚忍,忍冻忍饿也要养鸡,失去耕牛却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2分)她善良柔顺,她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2分)她命运悲惨,无论怎样挣扎,还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最终连丈夫也死了,成为一个绝望者、孤苦者。(2分)
(3) (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作用的理解,要回到原文语境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①第一次侧面描写农人唱歌来衬托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表现禄兴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②第二次用农人愉悦唱歌反衬禄兴焦急、无奈,表现焦躁情绪。(2分)③推动情节发展,农人的歌声让禄兴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2分)
(4)(8分)答案:①人物的境遇是苍凉的:禄兴夫妇的生活中只有无尽的苦难,没有丝毫希望。 ②情节的结局是苍凉的:禄兴惨死,禄兴娘子陷入更大的痛苦和无助。 ③社会环境是苍凉的:在禄兴夫妇周围,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没有温情。 ④自然环境是苍凉的:小说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冷色调,渲染出的都是凄清的氛围。 ⑤
18
笔法是冷的:小说始终保持着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的风格。(每点2分)
12.(1)(5分)【评分标准】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
【解析】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A“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D“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2)(6分)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从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的影响,同时融入了美国摇滚音乐。②从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家事发生的愧疚,自我质疑的矛盾,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13. (3分)答案:D
三个成语均含贬义色彩。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固步自封:固步:走老步子;封:限制。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又做故步自封。
胶柱鼓瑟: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4.(3分)B (A删除“对于”;C成分残缺,应在亲情后加“的故事”。 D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调换位置。)
15.(3分)D【分析】第一诗节考虑“雨丝”相对应的,最形象、准确的应是“发式”,“花枝”当然与“插”相对应。第二诗节,提供的是三个历史典故,诗的内容主要在写南方,故而排除④句,因王昭君主要生活在北方。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另两句。
16.(5分)①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的艺术(此空3分,“生活的艺术”1分,“平衡的艺术”2分;一定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根据题目和提供的文字”);②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2分)
18
17. (6分)①标志是一颗爱心的造型,还是英文“青年”首写字母“Y”的样貌。中间白色部分是一个援助之手的造型,也是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的造型。(答出三点即3分)
②向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爱心。伸出友爱的援助之手放飞希望的白鸽。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奉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3分
18. (60分)(1)审题提示:材料中的“树”虽是“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但它却以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喜鹊”。树知道,自己死虽然“极其容易”,但却关系到喜鹊一家的生存。面临苦难,“喜鹊”成了“树”顽强存活的理由,成了“树”生命的支点。由物及人,我们便可以感悟到“面临苦难,我们应发现自己的价值”“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爱别人,才能面对生活风雨”“再渺小、卑贱的人,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一棵伟岸的‘树’”“人应拥有一颗博爱之心”等道理。(2)参考题目:活着是一种责任;责任---生命的支点;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人生不应轻言放弃;对生命负责;坚守生命的使命;责任的呼唤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