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内容:期中测评试卷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10×3分=30分)
1.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
A.中学生的身高约1.6 m B.漳州5月的平均气温约50 ℃
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7 m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2 m/s
2.古诗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诗人能听出声音是钟发出的依据的是( D )
A.音调 B.声速 C.响度 D.音色
3.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C.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凝固 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汽化
4.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v-t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第4题图) ,第5题图)
5.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6.小红和兰兰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同时出发,每次小红都比兰兰提前10 m到达终点。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跑,将小红的起跑线向后移动10 m,兰兰仍在原起跑线,两人同时出发,结果是( B )
A.两人同时到终点 B.小红先到达终点
C.兰兰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谁先到达终点
7.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8.“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9.2013年某省遭遇了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积雪与冰冻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并造成多条供电线路中断。下列有关论述中,错误的是( A )
A.积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B.积雪虽然没有熔化,也会由于升华而使积雪层变薄
C.积雪能够吸收声波,从而减少噪音产生的环境污染
D.为尽快清除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这是因为盐溶入雪水中形成盐水,盐水熔点较低,可加快冰雪的熔化
10.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只有一支温度计刻度不正确,如图所示,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放在盛有酒精的敞口容器中,它们的示数都是15 ℃,那么这支刻度不正确的温度计是( C )
A.甲温度计
B.乙温度计
C.丙温度计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16×2分=32分)
11.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
(1)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甲、乙所示,其中__乙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4__℃。
(2)如图2是小明使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A尺测量的长度为__2.31__cm,B尺测量的长度为__0.23__dm。
(3)如图3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337.5__s。
12.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12 km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他到达的时间,他先以15 km/h的正常速度骑了12 min,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6 min,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 km/h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则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__15__km/h;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是__9:48__。
13.如图所示,在讨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这句话所涉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时,认为云朵向西运动的同学是以__月亮__为参照物的;认为月亮向东运动的同学是以__云__为参照物的。
14.声学知识在医学上有许多应用。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时,用手轻轻敲击,倾听声音,即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__音调__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当给病人检查心脏时,使用听诊器,目的是__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加响度__。
15.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在常温下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装入钢缺罐内,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又在皮肤上迅速__汽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吸收__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__温度__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16.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 ℃,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5 ℃,若将温度计挂在教室墙壁上,其示数为32 ℃,则教室的实际温度是__30__℃。
三、实验探究题(7分+8分+9分=24分)
17.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高__,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__高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频率__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_变大__,其响度__变大__,这说明响度与__振幅__有关。
18.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和__停表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v=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小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长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0.29__m/s;(保留两位小数)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变速__(填“匀速”或“变速”
)直线运动。
19.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能使试管受热均匀__,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慢__(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如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停表(或钟表)__;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_B__(填序号);
A.水蒸气 B.小水珠
(4)如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15__min。
四、计算题(6分+8分=14分)
20.连云港市正在建设的“BRT”系统,是连接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域的快速公交系统,它具有专用的车道和站点,有利于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和向心聚焦。
(1)已知从起点海州站到终点墟沟站的距离约为34 km,若“BRT”专用车的平均速度为80 km/h,求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时间为多少分钟?
(2)目前,由于堵车现象严重,再加上红绿灯较多,该路段开轿车上班的平均速度约为40 km/h,该系统运行后,乘坐“BRT”专用车比开车上班从起点到终点可以节约多少分钟时间?
(1)“BRT”专用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t1===0.425 h=25.5 min (2)轿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t2===0.85 h=51 min 节省时间Δt=t2-t1=25.5 mim
21.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
331
冰
3 230
空气(15 ℃)
340
铜
3 750
煤油(25 ℃)
1 324
铝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
5 200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为884 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相隔2.43 s
。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为15 ℃)
(1)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2.43 s,解得 v=5 200 m/s,查表知:金属管由铁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