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理科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海南省文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理科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 ‎ B.‎ ‎③中的水都来自②‎ ‎ ‎ C.‎ ‎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 ‎ D.‎ ‎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 ‎ ‎2.(2分)(2007•江苏)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 ‎ B.‎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 ‎ C.‎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 ‎ D.‎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 ‎ ‎3.(2分)(2015•山东校级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 ‎ B.‎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 ‎ ‎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 ‎ D.‎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 ‎ ‎ ‎4.(2分)(2008秋•海门市期末)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正确的判断是(  )‎ ‎ ‎ A.‎ 形成局部电流 B.‎ 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 ‎ C.‎ 抑制细胞兴奋 D.‎ 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 ‎ ‎5.(2分)(2015•青浦区一模)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 ‎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 ‎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 ‎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 ‎ ‎6.(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 ‎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 ‎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 ‎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 ‎ ‎7.(2分)(2015•浙江)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应答.下列观点中,该材料支持的是(  )‎ ‎ ‎ A.‎ DC来源于记忆细胞 ‎ ‎ B.‎ DC与巨噬细胞有相似的免疫功能 ‎ ‎ C.‎ 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 ‎ D.‎ 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不需要抗原参与 ‎ ‎ ‎8.(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接种卡介苗可激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显著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 ‎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 ‎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 ‎ ‎ D.‎ 入侵的结核杆菌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由效应T细胞裂解 ‎ ‎ ‎9.(2分)(2007•广东)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 ‎ A.‎ 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生长素 ‎ ‎ ‎10.(2分)(2015•黄冈校级模拟)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作如下处理:‎ ‎(1)1号花开花后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2)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 此设计的缺陷是(  )‎ ‎ ‎ A.‎ ‎1号花未进行人工授粉 B.‎ ‎2号花未涂生长素 ‎ ‎ C.‎ 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 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 ‎ ‎11.(2分)(2014春•鞍山期末)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 ‎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 ‎ ‎12.(2分)(2003•上海)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 ‎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 ‎ ‎13.(2分)(2013秋•梅州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 ‎ 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 ‎ 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 ‎ ‎14.(2分)(2014秋•鸡西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 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 ‎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 ‎15.(2分)(2012•江苏二模)“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B.‎ 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 ‎ C.‎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D.‎ 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 ‎ ‎16.(2分)(2014秋•青岛期末)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分析与相关原理不符的是(  )‎ ‎ ‎ 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 ‎ B.‎ 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 ‎ 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 ‎ 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 ‎ ‎17.(2分)(2013•无锡一模)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 ‎ 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 ‎ 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 ‎ 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 ‎18.(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 ‎ B.‎ 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 ‎ ‎ C.‎ 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不同环境导致生物产生不同变异的结果 ‎ ‎ D.‎ 在风沙严重的地区大量栽种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19.(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 ‎ B.‎ 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 ‎ C.‎ 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 ‎ ‎ D.‎ 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 ‎ ‎ ‎20.(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在如图食物网中,假设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a,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 ‎ A.‎ y=90ax+10x B.‎ y=25ax+5x C.‎ y=20ax+5x D.‎ y=100ax+10x ‎ ‎ ‎21.(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1代表生产者,6一定是光合作用 ‎ ‎ B.‎ 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 C.‎ ‎1、3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 ‎ D.‎ ‎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 ‎ ‎22.(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并绘图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 ‎ B.‎ 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 ‎ C.‎ D点后,种群的死亡率不一定高出出生率 ‎ ‎ D.‎ D点是进行捕捞以维持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的最有利时机 ‎ ‎ ‎23.(2分)(2013秋•正定县校级期末)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 ‎ ‎ A.‎ 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 ‎ ‎ B.‎ 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 ‎ C.‎ 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 ‎ ‎ D.‎ 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 ‎ ‎24.(2分)(2013•南海区模拟)某生态养殖大棚内,水草丛中栖息着螃蟹,水面上有浮床,其间栽培的某种绿叶蔬菜在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同时大棚里还栽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 A.‎ 能量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 ‎ B.‎ 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C.‎ 浮床遮光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防止水华发生 ‎ ‎ D.‎ 螃蟹、蔬菜、黄瓜组成了生物群落,并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 ‎25.(2分)(2009•东城区一模)下列关于环境稳态的调节,符合图中曲线走势的是(  )‎ ‎ ‎ A.‎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可以代表胰岛素浓度 ‎ ‎ B.‎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 ‎ C.‎ 若横轴代表注射疫苗后的时间,则纵轴可以代表短时间内相应抗体的浓度 ‎ ‎ D.‎ 若横轴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则纵轴可以代表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6.(6分)(2009•北京)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      ,耗氧量      ;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      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      的      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      和      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 ‎ ‎27.(10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 ‎(2)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的功能.‎ ‎(3)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 ‎ ‎28.(10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      ,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2)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      .‎ ‎(3)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下表.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      kJ.‎ 太阳能 光合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 ‎1010‎ ‎1%‎ ‎10%‎ ‎106‎ ‎106‎ ‎(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      ,池塘中      ‎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      .‎ ‎(6)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7)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8)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息.‎ ‎ ‎ ‎29.(14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能量流经乙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 ‎(2)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①      ;②      .‎ ‎(3)图2中的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      ;B      ;C      .‎ ‎(4)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 ‎(5)该生态系统中4个种群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 ‎ ‎30.(10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如图.请分析回答:‎ ‎(1)比较曲线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      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经研究发现,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这种运输方式与哪两种细胞器直接有关      .‎ ‎(3)比较曲线1、3、4可知      .‎ ‎(4)秋季来临,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      .‎ ‎(5)综上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      的结果.‎ ‎ ‎ ‎ ‎ ‎2014-2015学年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 ‎ B.‎ ‎③中的水都来自②‎ ‎ ‎ C.‎ ‎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 ‎ D.‎ ‎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①②③共同组成内环境,①②③④组成体液.‎ 解答:‎ 解: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和④,B错误;‎ C、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使细胞外液PH值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组成的理解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 ‎2.(2分)(2007•江苏)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 ‎ B.‎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 ‎ C.‎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 ‎ D.‎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指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即与高级神经中枢脑有关,也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 解答:‎ 解: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由脊髓等低级中枢完成,受高级中枢调控,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过程,识记反射的相关知识,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3.(2分)(2015•山东校级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 ‎ B.‎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 ‎ ‎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 ‎ D.‎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 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能和甲状腺特异结合,A错误;‎ 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B正确;‎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的直接支配,C错误;‎ D、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概念,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 ‎ ‎ ‎4.(2分)(2008秋•海门市期末)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正确的判断是(  )‎ ‎ ‎ A.‎ 形成局部电流 B.‎ 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 ‎ C.‎ 抑制细胞兴奋 D.‎ 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酰胆碱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使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并产生兴奋.现有某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会让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 ‎ ‎5.(2分)(2015•青浦区一模)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 ‎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 ‎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 ‎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考点:‎ 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本题是对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和特点的考查,梳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的具体过程,分析该过程中发生的生理活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流动性,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机理和单向性,对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的准确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 ‎6.(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 ‎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 ‎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 ‎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 解: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 D、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识记、理解能力,对于A选项注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难度适中.‎ ‎ ‎ ‎7.(2分)(2015•浙江)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应答.下列观点中,该材料支持的是(  )‎ ‎ ‎ A.‎ DC来源于记忆细胞 ‎ ‎ B.‎ DC与巨噬细胞有相似的免疫功能 ‎ ‎ C.‎ 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 ‎ D.‎ 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不需要抗原参与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DC是一种免疫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反应,则巨噬细胞和DC细胞功能类似,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 解答:‎ 解:A、DC是一种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错误;‎ B、巨噬细胞和DC细胞都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 C、DC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相似,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需要抗原参与,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 ‎ ‎8.(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接种卡介苗可激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显著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 ‎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 ‎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 ‎ ‎ D.‎ 入侵的结核杆菌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由效应T细胞裂解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 解答:‎ 解:A、卡介苗是使用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的,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错误;‎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B正确;‎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入侵的结核杆菌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疫苗、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将注射抗原和注射疫苗相互进行比较,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 ‎ ‎9.(2分)(2007•广东)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 ‎ A.‎ 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生长素 考点:‎ 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 本题中“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肯定是冲掉某种物质,然后种子就容易萌发了,以此作为本题的切入点.‎ 解答:‎ 解:为防止种子在发芽前发生细胞分裂而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萌发前,农民洗种子,是为了稀释脱落酸的浓度,使种子开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进而萌发.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关键是能够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 ‎ ‎ ‎10.(2分)(2015•黄冈校级模拟)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作如下处理:‎ ‎(1)1号花开花后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2)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 此设计的缺陷是(  )‎ ‎ ‎ A.‎ ‎1号花未进行人工授粉 B.‎ ‎2号花未涂生长素 ‎ ‎ C.‎ 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 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有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缺少空白对照实验,即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解答:‎ 解:A、1号花不进行人工授粉与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形成对照,A错误;‎ B、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形成受精卵后发育成种子过程中合成生长素,所以不需要涂生长素,B错误;‎ C、人工授粉便于控制,不需要自然传粉的雌花作对照,C错误;‎ D、1号花开花后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还需要设置3号花且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进行对照,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 ‎ ‎11.(2分)(2014春•鞍山期末)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 ‎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A正确;‎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的生物成分,B错误;‎ C、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功能,C错误;‎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结构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 ‎ ‎12.(2分)(2003•上海)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 ‎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当森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剩余量就越少.‎ 解答:‎ 解: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 故选:A.‎ 点评:‎ 本题中关键在于学生要学会识图,在图中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 ‎ ‎13.(2分)(2013秋•梅州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 ‎ 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 ‎ 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丰富度统计有两种方法: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适用于个体数量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解答:‎ 解:A、丰富度是群落或者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沙漠缺水,B错误;‎ C、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 D、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微小、数目较多个体,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不必逐个计数,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丰富度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14.(2分)(2014秋•鸡西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 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 ‎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 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解答:‎ 解:A、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 B、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单向传递不循环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5.(2分)(2012•江苏二模)“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B.‎ 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 ‎ C.‎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D.‎ 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考点:‎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没有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答:‎ 解:A、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为固定值,B正确;‎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利用率,而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能提高,C错误;‎ D、适当降低温度,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概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 ‎16.(2分)(2014秋•青岛期末)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分析与相关原理不符的是(  )‎ ‎ ‎ 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 ‎ B.‎ 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 ‎ 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 ‎ 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 解答:‎ 解: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A错误;‎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如食物链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及分解者之间也有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17.(2分)(2013•无锡一模)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 ‎ 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 ‎ 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 ‎ 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 解答:‎ 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以短时间内超越,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不是不可超越,故A错误.‎ B、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故B错误. ‎ C、环境容纳量不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是基本恒定的,故C正确. ‎ D、保护区的目的是减少大熊猫的人为捕杀,提高其存活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18.(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 ‎ B.‎ 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 ‎ ‎ C.‎ 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不同环境导致生物产生不同变异的结果 ‎ ‎ D.‎ 在风沙严重的地区大量栽种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其根本原因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3、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4、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 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正确;‎ B、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B正确;‎ C、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在风沙严重的地区大量栽种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掌握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19.(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 ‎ B.‎ 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 ‎ C.‎ 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 ‎ ‎ D.‎ 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 ‎1、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种间关系、种内关系)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时群落演替的动力,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称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 解:A、由于该演替无人为干扰,故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A正确;‎ B、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 C、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C正确;‎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 ‎ ‎20.(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在如图食物网中,假设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a,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 ‎ A.‎ y=90ax+10x B.‎ y=25ax+5x C.‎ y=20ax+5x D.‎ y=100ax+10x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示食物网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 解: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式y=ax÷20%÷20%+(1﹣a)x÷20%=25ax+5x﹣5ax=20ax+5x. ‎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能量流动效率进行相关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 ‎ ‎21.(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1代表生产者,6一定是光合作用 ‎ ‎ B.‎ 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 C.‎ ‎1、3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 ‎ D.‎ ‎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①是生产者、④是无机环境;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③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②为消费者;5和7表示呼吸作用;6表示光合作用.‎ 解答:‎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代表生产者,6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 C、1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3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1、3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 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在生物之间传递碳元素的循环属于物质循环,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碳循环过程和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2.(2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并绘图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 ‎ B.‎ 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 ‎ C.‎ D点后,种群的死亡率不一定高出出生率 ‎ ‎ D.‎ D点是进行捕捞以维持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的最有利时机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B~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解答:‎ 解:A、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A正确;‎ 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即K值,B正确;‎ C、D点后,种群的死亡率不一定高出出生率,C正确;‎ D、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进行捕捞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23.(2分)(2013秋•正定县校级期末)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 ‎ ‎ A.‎ 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 ‎ ‎ B.‎ 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 ‎ C.‎ 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 ‎ ‎ D.‎ 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营养级越高,浪费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低,浪费的能量越少,则流向人类的能量越多.‎ 解答:‎ 解: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则营养级比较少,浪费的能量少,流向人类的能量多,A正确;‎ B、在草原牧场,由于人类不能食用草,所以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再流向人类,有利于人类更多的获得能量,B正确;‎ 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能量经过了多级消费者的浪费,流向人类的能量已经大大减少了,所以不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错误;‎ 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人类再食用鱼类,从而使得有机材料的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人类,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4.(2分)(2013•南海区模拟)某生态养殖大棚内,水草丛中栖息着螃蟹,水面上有浮床,其间栽培的某种绿叶蔬菜在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同时大棚里还栽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 A.‎ 能量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 ‎ B.‎ 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C.‎ 浮床遮光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防止水华发生 ‎ ‎ D.‎ 螃蟹、蔬菜、黄瓜组成了生物群落,并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考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大棚里还栽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解答:‎ 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故A正确;‎ B、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故B正确;‎ C、浮床遮光能抑制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抑制其大量繁殖,防止水华现象的发生,故C正确;‎ D、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螃蟹、蔬菜、黄瓜不能组成生物群落,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 ‎ ‎25.(2分)(2009•东城区一模)下列关于环境稳态的调节,符合图中曲线走势的是(  )‎ ‎ ‎ A.‎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可以代表胰岛素浓度 ‎ ‎ B.‎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 ‎ C.‎ 若横轴代表注射疫苗后的时间,则纵轴可以代表短时间内相应抗体的浓度 ‎ ‎ D.‎ 若横轴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则纵轴可以代表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注射疫苗能使进行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了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与生物种类呈正相关,而恢复力稳定性与之呈负相关.‎ 解答:‎ 解:A、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与曲线走势不符,A错误;‎ B、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与曲线走势相符,B正确;‎ C、注射疫苗后短时间内,抗体的数量增多,与曲线走势不符,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与曲线走势不符,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明确随着横坐标的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6.(6分)(2009•北京)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 增多 ,耗氧量 增大 ;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 乳酸 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 下丘脑 的 体温调节 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 神经 和 免疫 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在一定范围内体温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大,新陈代谢加快,其中有氧呼吸,会消耗大量氧.随着氧气供应不足,机体的无氧呼吸增加,产生的乳酸会积存.机体的调节主要是体液和神经调节,本题问的是哪两大系统,大都能考虑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参与了调节.‎ 解答:‎ 解:(1)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痛.‎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而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答案为:‎ ‎(1)增多 增大 乳酸 ‎ ‎(2)下丘脑 体温调节 ‎ ‎(3)神经 免疫 点评:‎ 本题相对简单,考查的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准确回答,属于简单题.‎ ‎ ‎ ‎27.(10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I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就地保护  保护的措施.‎ ‎(2)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信息传递  的功能.‎ ‎(3)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减少 .‎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 λ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曲线的K值较高,因此I环境破坏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 解答:‎ 解:(1)由曲线Ⅰ可知,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说明该物种接近灭绝,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2)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3)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减少.‎ ‎(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N0是人口的起始数量,Nt是t年后人口数量,λ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就会缓解.‎ 故答案为:‎ ‎(1)I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 ‎(2)信息传递 ‎(3)减少 ‎ ‎(4)λ 点评:‎ 本题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背景,综合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的进化等基础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 ‎ ‎28.(10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 生殖隔离 ,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2)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3)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下表.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 8.1×105 kJ.‎ 太阳能 光合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 ‎1010‎ ‎1%‎ ‎10%‎ ‎106‎ ‎106‎ ‎(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 ,池塘中 水蚤和河蚌 ‎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  .‎ ‎(6)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 ‎(7)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恢复力  (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8)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 化学 信息.‎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据题表分析:‎ ‎1、表中5种生物构成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小球藻→泥鳅→乌鱼,小球藻→河蚌.‎ ‎2、乌鱼能从鱼塘获取的能量是小球藻固定的能量经过各营养级后流向乌鱼的能量.‎ 解答:‎ 解:(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2)分析表格内容可知,当泥鳅以水蚤为食物时,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当泥鳅和水蚤同时以小球藻为食物时,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3)根据表中数据,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1010×1%×10%﹣106﹣106+106×10%)×10%=8.1×105 kJ. ‎ ‎(4)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标志重捕法;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乌鱼处于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所以水蚤、河蚌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等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向乌鱼,按食物关系绘出食物网图即,具体见答案. ‎ ‎(6)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 ‎(7)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 ‎(8)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故答案为:‎ ‎(1)生殖隔离 ‎(2)捕食和竞争 ‎(3)8.1×105‎ ‎(4)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 ‎(5)‎ ‎(6)CO2‎ ‎(7)恢复力 ‎(8)化学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 ‎ ‎29.(14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能量流经乙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丁→乙→甲→丙 .‎ ‎(2)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① 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 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 ‎(3)图2中的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 能量被同化 ;B 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C 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 ‎(4)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增长型 .‎ ‎(5)该生态系统中4个种群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2)要研究a~b段甲种群的数量变化,先根据食物链“丁→乙→甲→丙”看乙和丙的数量变化,乙是甲的被捕食者,在此时间段乙的数量下降,因而甲的食物不足,造成了甲的数量下降;甲的天敌是丙,在这个时间段内数量增加,因而被捕食的乙的数量增加,从而使乙的数量减少.‎ ‎(3)消费者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的去路:①呼吸作用消耗的量,②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A、B、C表示的含义能量被同化、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4)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也有金字塔关系.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甲种群在c点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此时种群处在增长型.‎ ‎(5)生态系统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的.‎ 故答案为:‎ ‎(1)丁→乙→甲→丙 ‎ ‎(2)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 ‎(3)能量被同化 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能量经呼吸作用散失 ‎ ‎(4)增长型 ‎(5)自我调节能力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强调学生学会识图、分析图和运用图,难度适中.‎ ‎ ‎ ‎30.(10分)(2014秋•文昌校级期末)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如图.请分析回答:‎ ‎(1)比较曲线 1、4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 1、2、4 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经研究发现,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主动运输 .这种运输方式与哪两种细胞器直接有关 线粒体、核糖体 .‎ ‎(3)比较曲线1、3、4可知 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 ‎(4)秋季来临,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 脱落酸 .‎ ‎(5)综上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 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的结果.‎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比较曲线1、4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1、2、4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 解:(1)曲线1、4,区别为有无顶芽,故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1、2、4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其中能量是由线粒体提供的,载体蛋白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3)比较曲线1、3、4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该激素通过促进侧芽的细胞分裂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 ‎(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故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脱落酸.‎ ‎(5)由曲线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故答案为:‎ ‎(1)1、4 1、2、4‎ ‎(2)主动运输 线粒体、核糖体 ‎(3)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4)脱落酸 ‎ ‎(5)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