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2015年八年级历史10月调研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射阳县2015年八年级历史10月调研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射阳县实验初中2015年秋学期八年级历史质量调研试卷 分值: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共“一大”召开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召开 ‎14.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 B.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C.1921年五四运动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 ‎ D.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5.我校初二同学要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16.下列人物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恩来 D.刘少奇 ‎17.在中国近代,国共曾有过兄弟般的合作。下列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中能体现这种合作的有 中共一大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遵义会议 ‎ ‎ A B C D ‎18.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如果为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A.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B.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C.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D.打倒列强,除军阀 ‎19.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A.张作霖 B.袁世凯 C.孙传芳 D.吴佩孚 ‎20.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 ‎ 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武汉 ‎21.右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那么,“八一”二字纪念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2.有学者认为:“随着这些城市起义(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接连失败,毛泽东在农村的活动开始呈现出重要性。”此时,毛泽东在农村进行的“重要性”活动之一是 5‎ A.参加中共一大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C.召开遵义会议 D.参加重庆谈判 ‎23.穿越时空到近代中国,去和英雄们一起创造历史!假如你穿越到1927年,下列各项中有可能参与的是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卢沟桥自卫反击战 ‎24.“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诗句中的军队是指 A、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新四军 D.人民解放军 ‎25.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A.突破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强渡大渡河 ‎26.右图这栋建筑能够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的原因是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址 D.洗刷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 ‎ ‎27.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8.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A.遵义 B.吴起镇 C.会宁 D.瑞金 ‎29.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八一三事变 D.一名士兵失踪 ‎ ‎30.右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1931年9月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31.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A.彭德怀 B.李宗仁 C.张学良 D.周恩来 ‎32.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柳条湖事件 B 西安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3.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 B.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 5‎ C.从中国全民族利益出发 D.缓和国民党内部矛盾 ‎34.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八年艰苦斗争。其中,标志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5.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中央要求,将向部分健在的抗战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5000元.吴老师的爷爷民国26年曾参加赵登禹将军指挥的某次战役,也获得5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金。请问吴老师的爷爷今年最可能( )岁 A、 63 B、 78 C、83 D、 98‎ ‎36.‎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参加国家公祭活动,这次公祭是为了纪念 A、鸦片战争 B.旅顺大屠杀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南京大屠杀 ‎37.1940年9月,国民政府明确规定为中华民国陪都的城市是 A.成都 B.重庆 C.武汉 D.西安 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38.材料一: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材料一提到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这次运动首先开始于哪个城市,后期中心又转移到哪个城市?(3分)‎ ‎(2)这次运动中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何意义?(4分)‎ 材料二:“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 ‎(3)依据材料二写出与“四十年前会上逢”相关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2分)‎ ‎ ‎ 材料三:“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 ‎(4)根据材料回答,”民歌中的“路径”是什么?(2分)‎ 材料四: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5)根据材料四回答材料中的“伟大传奇”指什么?这个“伟大传奇”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 5‎ ‎(6)若将上述材料归纳入一个单元,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单元题。(2分)‎ ‎39.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下达给谁的?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2分)‎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1分)‎ ‎(3)中共对此事件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2分)‎ 材料三:“ ……,全面爆发卢沟桥。 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 ‎(4)材料三中“全面爆发卢沟桥”有何影响 ?举例说明此事件中英勇人物的抗战事迹。(3分)‎ ‎(5)材料“恐怖南京大屠杀” 屠杀我无辜军民约多少人?(1分)‎ ‎(6)“国共合作共赴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和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的?(1分)‎ 5‎ 初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3、A 14、C 15、C 16、B 17、C 18、D 19、B 20、D ‎21、C 22、B 23、A 24、B 25、C 26、B 27、A 28、B ‎29、B 30、D 31、C 32、D 33、C 34、C 35、D 36、D 37、B 二、材料题 ‎38、(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北京 上海 ‎(2)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中共一大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长征 (1936年红一二四三方军在会宁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6)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39、(1)张学良 妥协、退让、不抵抗 ‎(2)逼蒋抗日 ‎(3)希望和平解决 周恩来 ‎(4)全国性的抗战从此爆发; 二九军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 ‎(5)30万 ‎(6)八路军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