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天水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水市三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级第三次检测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8分)‎ ‎1.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C.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2.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 C.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3.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4.1834年,有人就曾公开声称:“龙就应该被废黜……我热切的希望我们伟大的主用她万能的手将中国从撒旦的奴役中尽快解救出来。”1900年在欧美各国产生的针对庚子事变的屠龙漫画中,以为翅膀上写着“文明”的复仇者天使,正击杀象征落后势力的中国恶龙。这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列强 ‎ A.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宣扬宗教思想 B.对惩罚中国这一异教徒有了政治共识 ‎ ‎ C.为其野蛮的侵略行径寻找合理的依据 D.侵略中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5.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14 -‎ ‎6.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司法独立     D.民主共和 ‎7.民初在华外国传教士费吴生曾提到说:“北伐战争不仅是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的内战,而且是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文艺复兴于一身的大运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主张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B.他认为中国应召开议会,实现工业化 C.他认为北伐战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D.他肯定北伐战争是国民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 ‎8.据1936年司法统计,各省律师人数如表所示:‎ ‎ 当时上海律师人数为1 313人,是国内城市中最多的。据此可知 ‎ A.律师数量反映民主化程度  B.政治分裂影响统计工作进行 ‎ C.律师分布反映近代化差异  D.留学教育推动司法体系完善 ‎9.二战期间,为确保其远东的核心堡垒——印度,邱吉尔宣称,非有中国帮助,“无法谈持久的战斗,也无法谈保卫腊潄和仰光之间的铁路线”,“他们在远东的战线就要成为一条没有后方的玄孤。”丘吉尔是希望中国 ‎ A.派遣华工赴欧参战 B.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 C.发起豫湘桂反击战 D.派军参加中途岛海战 ‎10.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 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 14 -‎ ‎ 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12.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 ‎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村民自治 ‎13.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的状况,从下表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民国初年 ‎ ‎1912~1920 ‎ ‎13.4% ‎ 一战后 ‎ ‎1921~1922 ‎ ‎-4.59% ‎ 国民政府前期 ‎ ‎1927~1936 ‎ ‎8.7% ‎ 抗战期间 ‎ ‎1937~1945 ‎ ‎-2.45% ‎ 两党内战 ‎ ‎1946~1949 ‎ ‎-0.68% ‎ ‎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②其中的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 ‎③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影响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15.1962年,江苏有些地方出现了“借地”现象,即每人可向公社或生产队“借地”五分至一亩不等,称为“责任田”。说明 ‎ ‎ A.出现“借地”的地区还未进行土改 B.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 C.江苏最早废除落后的人民公社体制 D.江苏已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4 -‎ ‎16.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 ‎ C.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       D.“左”的思想在当时仍有影响 ‎17.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8.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立刻停止,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出,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以上周恩来的讲话最有可能出现于 ‎ ‎19.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 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 ‎ 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D.中国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 ‎20.“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14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21.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此图反映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年建交的国家只有10个 B.中美建交引领了中国与外国建交的高潮 ‎ C.苏东剧变改写了中国对外建交国的数量 D.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陷入外交低谷 ‎22.“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 A.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B.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C.要求哲学家管理政治   D.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 ‎23.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判断,在雅典 ‎ A.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B.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 C.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24.“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着听便。”由此可见,罗马法 - 14 -‎ ‎ A已经具有契约思想 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25.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做出的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物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对此处“共和主义”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近代美国共和政体是其翻版 B.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相互制衡 ‎ C.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其实践 D.近代最早代议制与其颇多相似 ‎26.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 ‎ A.议会的权力和作用被削弱 B.议会的立法权力正在丧失 ‎ C.英国的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议会对内阁起到了限制作用 ‎2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D.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28.恩格斯曾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作过这样的评述:“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恩格斯的评述主要说明 ‎ A.德意志的分裂局面没有完全消除 B.德意志帝国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 C.宪法为工人合法斗争提供了平台 D.德国政府并不害怕工人武装起义 ‎2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 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30.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 - 14 -‎ ‎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31.《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中写道“(临时政府)宣布大赦政治犯,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结社自由,取消民族限制。(俄国)临时政府声明‘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对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A.揭示了俄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B.是列宁决定武装夺权的导火索 C.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性 D.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欺骗性 ‎32.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举行,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这说明 ‎ A.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B.布尔什维克在广大地区获得了支持 ‎ C.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列宁赢得了民心 D.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多元化 ‎33.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34.据解密的美苏“冷战”时期的史料记载:柏林危机中,苏联封锁了水路和陆路,但没有封锁空中通道;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至少通信25次。据此可知 ‎ A.两大阵营对持的局面正式形成 B.“冷战”中双方保持自我克制 ‎ C.“冷战”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冷战”时美苏力量保持均衡 ‎35.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36.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 - 14 -‎ 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的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谋求霸权 D.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破产 ‎37.“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38.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蚊”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 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39.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40.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41.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42. 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 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 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14 -‎ ‎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4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作者在这里说明的是 ‎ A.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45.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 ‎ A.英国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B.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 ‎ C.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46.英国启蒙文学家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 B.1836年宪章运动工人 ‎ C.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D.工业革命带来负面影响 ‎47.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 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 ‎ 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D.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 - 14 -‎ ‎48.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说明 ‎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加速疾病的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 材料一 627年的后半年,太宗就如何使国祚长久一事征询群臣的意见。年迈的萧瑀建议,应恢复使夏、商、周三代国祚长久的封建制。‎ ‎ 萧瑀的建议引起了历久不息的热烈争议。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礼部侍郎李百药指出,周代所以国祚长久是由于天命,而不是由于封建制度,况且到了后期,周就极度衰弱了。另外一些官员则指出了实行封建的后果;魏徵的反对理由是,实行封建将缩小王畿,大量减少国家的岁入,以致无力供给官吏的俸禄。他和马周还指出诸侯无道的危险和可能发生的国家防务问题。‎ ‎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 材料二 与国家主义者相对立的政治派别是州权主义者。他们认为各州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而邦联则是:“各主权国家之间的一种同盟。”但他们对邦联时期棘手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无良策。因而都逐渐倾向于赋予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力,以解决共同关心而又非一州所能单独解决的各种问题。‎ ‎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 , 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这一政治体制,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活动,在民主的基础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 ──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的原因。(3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在主张上的区别与一致性。(6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4分)‎ - 14 -‎ (1) 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央政府加强地方管理的认识。(4分)‎ ‎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 材料二 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了2 000万到6 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 ‎ ——﹝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9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6分)‎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 14 -‎ ‎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材料三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曩、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当时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2分)‎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过程、作用。(8分)‎ 天水市三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级第三次检测 历史考试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B C A C D C B C B D C C B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A A D D C D C D D A B C B B D A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D B D B B A D C C A B D C D C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9.(17分)‎ - 14 -‎ ‎1)封建制不会使政权长久;实行封建会大量减少国家收入,无力保证官吏俸禄;分封的诸侯有可能叛乱,危及国家政权。(3分)‎ ‎(2)区别:在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还是各州,州是不是主权国家上主张不同;州权主义者认为主权属于各州,各州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国家主义者的主张刚好相反。一致性:在遇到政治、经济问题而并无良策时,都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以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6分)‎ ‎(3)意义: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活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两点即可)(4分)‎ ‎(4)认识:维护国家统一是重要前提;加强中央政府领导,促进整个国家问题的解决;适当给地方权力,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实现民族团结与繁荣。(两点即可)(4分)‎ ‎ 52.(15分)‎ ‎(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4分)‎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农村产业结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创造了条件。(5分,答出任意5点即可)‎ ‎(2)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扩大;交通运输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人口流动。(3)‎ 认识:物种交流是必需和必然的;物种交流是双刃剑;人类应该在物种交流中趋利避害。(3分)‎ 51. ‎(20分)‎ ‎(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 ‎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6分)‎ ‎         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              政府推动不力;‎ ‎               外国资本的挤压。(6分) (2)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 ‎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4分)‎ ‎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 ‎                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2分)‎ - 14 -‎ ‎          作用:平衡了全国工业布局,发展了重工业,支撑了抗战的进行。(2分)‎ - 14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