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
戴兆国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他在谈论抗战的未来时,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持着“退而不溃”的态势。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却永未被敌人所破。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源于中国人的道德力。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所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来,满不在乎。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
- 18 -
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时代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纯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纯美,家风也就会纯正。光明清正的国风,纯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
(取材于《中国文化报》)
1.关于中国的“国风”,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B.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
C.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国风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D
- 18 -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
2.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
B.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来建设。
C.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
D.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后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B.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C.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
D.作者认为,如果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就可以算得上“完整”的成功人士。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
狄人伐廧咎如①,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倏、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反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②
- 18 -
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③,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寘璧焉④。公子受飧返璧。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节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读本第—册》)
【注】①廧咎如:狄族的别种,姓隗。②蚕妾:采桑叶养蚕的妾。③骈胁:腋下肋骨连在一起。④寘璧焉:把璧玉藏在晚餐里。“寘”同“置”。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 (允许)
B.野人与之块 (土地)
C.公子怒,欲鞭之 (马鞭)
D.醒,以戈逐子犯 (酒醒)
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内动乱,重耳逃到蒲城,晋国人攻打蒲城,重耳积极应战,失败后逃到狄。后来又流亡到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等国。在流亡过程中,他受到不同的礼遇。
- 18 -
B.重耳逃到狄,狄人把俘获的两个女子交给重耳,重耳娶其中一个为妻,并生下两个儿子。娶妻叫季隗,是叔隗的妹妹。他离开时要求季隗等他二十五年,季隗答应了。
C.姜氏是重耳在齐娶的妻子,但重耳似乎乐不思蜀了。子犯等在桑树下密谋却被采桑女发现,是姜氏杀了采桑女,保住了秘密。姜氏是一个目光远大的女性。
D.僖负羁之妻和叔詹见在政治上有远见,僖负羁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给重耳送去了饭食和宝璧,而郑文公没有听叔詹的建议最终留下了祸患。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5分)
9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指出作者表达诗歌情感的方式并分析其作用。(6分)
- 18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3)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铜镜、金钗、唐三彩
吴馥萍
听说大三镇挖出了一个古墓,挖出了好多好多宝贝,几个农民就这样分了。我很想去那个古墓看看,问清了确切地址,便悄悄地去了。
我费尽了周折,找到了当年的老根,老根说他最划不来,挖出的东西平分,可是只有两件值钱,一件是铜镜,一件是金钗,可他们有三个。老根说抓阄,他做的阄,该他倒霉,瓷钵归他得。他一想,古墓里有铜镜,有金钗,干吗放一个瓷钵子,里面一定有瓜金……老根就一挖锄把瓷打破了,里面装的是土,什么东西也没有,老根气病了一场,心想不打破,还有个瓷钵在。老根留了几块瓷片当念想。
我一看,心里就不敢吭声,要是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唐代官窑出的极品唐三彩,要是按当前的古玩市场价格,我想……老根问我这东西值不值钱?
我说,不多,最少要值500万。老根吓了一大跳,你再说一遍,他打了我一拳说,值多少,我说,你听清了,500万。老根没听我说完,就倒下去了,这下把我吓死了,我连忙打电话,把老根送到医院,老根足足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他总是说,你是骗我的,那瓷钵根本不值钱。
- 18 -
有天,我在茶楼和几位朋友谈起老根的唐三彩的故事,没有想到旁边的一位中年人听到了走过来说,他就是三人之一,他叫山子,分得的是铜镜。山子说,你说那东西是唐代的,那么值钱。我的铜镜值不值钱,帮忙看看。
我心想真的,唐三彩打碎了铜镜还在。我和山子约好了时间,第二天去他家看铜镜。山子在市里做生意,他的家好气派,房中有楼中楼,客厅里橱柜上摆着几样古董,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他给我倒了茶,叫我等一下,就进房去了,好半天才出来。
他从红绸缎里把铜镜拿出来,我一看就傻了眼,铜镜破成两瓣。我心里就像刀绞一样生疼,我问镜子怎么摔破了。他说,我们乡下结婚喜欢用铜镜压箱子,一不小心,铜镜掉在石板路上,就摔成了了两瓣。
我说,这确实是一面做工考究的铜镜,正面乌黑发光,光洁照人,反面铸有海兽葡萄图案,错落有致,栩栩如生,是过去富家小姐梳妆打扮的面镜。是唐镜中的极品。山子再也说不出话来。
一个罕见价值百万的唐三彩打碎了,一面精雕细刻的铜镜失手打破了。我很想知道金钗的下落,更想知道它的命运如何?我问山子分得金钗的是谁?山子告诉我,他叫柱子,住在山南镇,日子过得还很不错,听说他儿子考起了北京大学,是山南镇百年来第一个。
柱子是名人,他儿子考上北大,好找。他家干净整洁,给人印象极好,坐在他家喝茶吃饭,都能放心,柱子家很有一点城市味。
柱子说,金钗他没有,他从来就没有金钗。我说,我不是为金钗而来。我知道老根的唐三彩碎了,山子的铜镜摔破了,我想问问你的金钗?就这,没别的意思。柱子笑起来,金钗的命运也不怎么好,我把改成了金戒指和耳环了。
我激动地说,你怎么能把这么珍贵的东西,改成金戒指和耳环,你太糟蹋珍品了。
谁叫我家太穷了。当时,我的老亲娘叫我什么也别送,只有给我未婚妻送一副金戒指和金耳环就行了。我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钱,我求东家找西家,没人借我一分钱。后来是老根说傻小子,你把金钗改成金戒指和金耳环不就能结婚了。我想也没想就把金钗拿去改了,花了几十块钱的加工费。我老婆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刚刚时兴戴金戒指和金耳环,人家没有她有,你说高不高兴?
我说,你知道唐代的金钗值多少钱吗?他说,知道。他又反问我,你知道爱情值多少钱吗?这倒把我问住了,我说,我真不知道。
柱子说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要不是金钗就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婆,没有这么好的老婆,就没有这么优秀儿子,没有这么优秀儿子,儿子能考上北京大学吗?
- 18 -
(选自小说《铜镜、金钗、唐三彩》,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以特定的物品为标题,提醒读者从人物对待文物的不同态度和文物的命运中体
会到不义之财如流水。
B.小说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
在一起,仅由一个个文物的故事连缀而成。
C.小说行文简洁,语言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看似平常的讲述,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故事的情境,真实可感。
D.虽是平常的故事,作者叙述起来很讲究艺术构思,篇末揭开谜底,作者的褒贬蕴含其中。
E.小说以人物对话描写见长,为读者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待文物的复杂情感,从而成功塑造出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
(2)文中画线句子“他总是说,你是骗我的,那瓷钵根本不值钱”,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6分)
答:
(3)请概括“我”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文物观,进而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文物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1年9月,从美国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
- 18 -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看作是诺奖的“风向标”。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拉斯克奖得主。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离诺贝尔医学奖只有一步之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心无旁骛,埋头从事研究中药,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
- 18 -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拉斯克奖对屠呦呦的杰出贡献做出的回应,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类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根据“百度百科”、中华网等相关资料整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有诺奖的“风向标”之称。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离诺贝尔医学奖仅一步之遥。
B.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时,屠呦呦对与她的理想和志趣相符合的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等兴趣特别浓厚。而许多年轻人对这些学科却缺乏兴趣和热情。
C.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D.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这美好的期待是什么?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3)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经历了190次失败才获得成功。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8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B.游戏中的“小鸟”与传统芬兰人形象南辕北辙,但“愤怒的小鸟”即将成为新的“芬兰形象”,这表明芬兰人乐意“向保守告别”。
C.据介绍,这位盲人并非走后门来的,她在美国女子1500米奥运选拔赛中名列第三,许多明眼运动员不能望其项背。
D.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年轻人对手机特殊功能的情有独钟推动着手机产品向着多功能、多特色、高赢利发展,而那些嗅觉灵敏的手机厂商也乘机推波助澜。
B.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C.作为电信业老大的中国电信得以能够推出与网易合作的“易信”,是因为中国电信在其与网易成立的新公司中占据了超过70%的股份,网易仅仅拥有27%的股权。
D. 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 。 , 。 , , 。
①崇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一一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A.⑤①③④⑥② B.②④⑥①⑤③ C.②④③①⑤⑥ D.⑤①⑥②④③
16.阅读下面的漫画,仿照例句,展开联想,写出反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与鱼的悲剧类似的两个例子。要求三个句子组成排比句,句子之间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同。(5分)
- 18 -
例句:鱼儿本来自由,只因未挡住一粒香饵的诱惑,成了盘中的美味;
答: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6分)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主机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对显示器: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对鼠标:
对键盘:
对主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当您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就会灿烂一片天地,增添一份温暖,您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
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碰撞后的微笑……当这一切在您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您一定会感受到温情关怀的芳香。
当您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您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静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
当您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您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 ……
让我们感悟芬芳的人生,绽放生命的花朵,追求生命的芳香!
以“芳香”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18 -
- 18 -
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1. B(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
2. A(新时代家风建设继承的应是普遍的家庭道德,而不是传统的家庭道德,文中也没提“最重要”)
3. B(A前者是论述的重点所在;C强加因果;D曲解文意)
4. C
5. C
6. A.
7. (1)它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封”“肆”句式各1分)
(2)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行动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微”“无信”“亲”各1分)
(3)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愤”“悱”“隅”各1分,句意1分)
8、第一问:“惊”,“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1分)。
第二问: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号令庄重严肃令人震撼;(2分)严冬初晓、积雪万里,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肃穆的自然景象令人震撼。(2分)
9、第一问: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2分)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2分)
第三问:揭示主题。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意对即可) (2分)
10.(1)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18 -
( 3)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B)从题目看,当然有“文物”的故事,但小说是把文物和人物交织一起演绎故事的,说“仅由一个个文物的故事连缀而成”不准确。A.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过于绝对,文物的命运反映的是人物对待钱财、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D.“篇末揭开谜底,作者的褒贬蕴含其中”理解不准确,作者采用客观叙事的方式,小说中并无明显褒贬倾向。)
(2)抓阄得一个“不值钱”的瓷钵子的烦闷,打破瓷钵子的懊恼,得知其价值连城的欣喜与悔恨,在“我”被告知真相后一起涌上心头,万分懊悔的老根只得不停地用这句话麻痹自己,寻求安慰。(6分。分析情感3分,结论3分。)
(3)特点:“我”是一位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或文物鉴赏家)对文物鉴赏有着高深的造诣,对文物有着深厚的情感,力图保护文物。作用:“我”是小说的线索,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人物命运的见证者。通过“我”与人物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表现小说主题。(6分。概括特点3分,作用3分。)
(4)探究思路:①表明观点,应为“赞同”。②概括不同的文物观:老根——飞来横财,山子——附庸风雅,柱子——生活资源,“我”——爱好、工作。③探究人生态度:本篇小说反映的实际上是如何看待“物”与“我”的关系,文物所代表的金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应该思考:是否为此而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源?④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待文物的态度(略)。(8分。第①点1分,但仅有观点不得分;第②点2分;第③点3分;第④2分。)
12. (1)B C (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E得1分;答A、D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A项错在“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文中第二段说,拉斯克奖是“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该项去掉“之一”,与文意不符。D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答E只得1分)
(2)眷恋故土,热爱祖国,健康成长,不断增长才干,将来报效国家。分析:①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②
- 18 -
小鹿呦呦地叫着,在原野上吃着鲜嫩的青草,象征和谐之音、和谐之景,可引申为眷恋故土,健康成长;③小鹿象征人才,父母希望儿女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解析】第2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扣住第三段开头《诗经》中的名句,这显然是屠呦呦名字的来历。对诗句的理解,要适当展开想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引用了《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但没有说明父母给屠呦呦起的名字与这两句名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这就需要考生把名句的涵义挖掘出来。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学生并不陌生,曹操的《短歌行》中把在原野上一边吃草,一边呦呦呜叫的鹿比做人才,希望他们到自己这里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希望屠呦呦成为国家的人才的殷切期待;另外,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和谐景象中,可以推知父母希望屠呦呦热爱自己的家园,在和谐的家园中健康成长。
(3)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4)观点一:埋头苦干,锲而不舍。进行任何探索,都可能会碰到失败。碰到失败,要坚持探索,勇闯难关;屠呦呦屡败屡战,从不灰心气馁,而是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终于赢来胜利。她的成功之道,值得我们学习。(答出此点,分析合理得4分)
观点二:既要苦干,又要勤于思考。埋头苦干,不怕失败,固然是屠呦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更得益于她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要像她那样,碰到困难,不要盲目蛮干,而要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比较全面的分析,得6分)
观点三:苦干多思,吸收前人经验。百折不挠的苦干精神,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屠呦呦都具备了;更重要的是,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碰到失败时,借鉴别人的经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扣住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具体深刻,得8分)
【解析】第4题考查对文章的重要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探究的能力。屠呦呦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但要注意,观点要能够从人物的事迹中找到根据,分析要具体,要扣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能空泛说理。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抓主要信息。屠呦呦不怕失败,持之以恒地埋头苦干,这是不容置疑的,都可以看出来。但根据文意应当看到,屠呦呦的成功更得益于她勤于思考,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因此,以上提供的三种观点虽然都是可以的,但第一种较肤浅,也比较笼统,难得高分;第三种最佳,最全面;第二种次之。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抓主要信息,抓住了主要信息,答案也就切中要害了。
- 18 -
13.C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A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B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D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的时候,与句中大学生矛盾)
14.D(A成分残缺。“向着”缺宾语中心词,在“高赢利”后加“的方向”。B语序不当。“不仅……也……”后相应的内容应互换。C重复赘余。“得以”与“能够”重复,删除“得以”。))
15.B(②承接首句,④⑥相连,⑤承①,③承⑤。)
16、鸟儿本来快乐,只因未挡住几粒黄米的诱惑,成了笼中的玩物;
少年本来健壮,只因未挡住一包毒品的诱惑,成了羸弱的病夫。
17.对鼠标:攥在手心,那可是一种温暖。
对键盘:被敲打着,才能时时警觉。一句老话:我们在敲打中成长。
对主机:即使被人按了“肚脐眼”(电钮),换来的却是生命流动的感觉。
18作文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蒲城民众想要抵抗,重耳不允许,说:“倚仗君父的命令而享受养生的俸禄,才得到属下人民的拥戴;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就逃往狄国。
狄国人攻打廧咎如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季隗,把她俩送给晋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叔刘;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重耳)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待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吧。”(季隗)回答道:“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后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让我等着你吧。”(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 18 -
(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可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呆下去不可以,将要出走,(就在)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动身的事)。(不料)采桑叶养蚕的女奴在桑树上,(偷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件事报告给姜氏。姜氏(怕泄露计划就)杀了她,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理想,那偷听计划的人,我已经将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您还是)走吧,怀恋享乐和安于现状,是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重耳还是不肯走。姜氏和子犯定下计策,把重耳灌醉打发他上路。(重耳)醒过酒来(大怒),拿起长戈就去追赶子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要趁他裸体(的时候)看看。(有一次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到身边观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能够担负辅佐国君的大任;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回晋做了国君之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壁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墨玉。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郑国大夫)叔詹劝谏(文公)说:“我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赶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来),上天或者要树立他(为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吧!同姓的男女结婚,他们生的孩子不会旺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其一;(晋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开辟一条路,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这是其二;晋公子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其三。晋国和郑国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的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就应好好地接待。何况(晋公子)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告)。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