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汕头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汕头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16年度汕头市金山中学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12‎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19分)‎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冘(yóu)豫:古同“犹豫”,犹豫不定。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 12‎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吾所不及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B. 因极推引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 事母、兄以孝友闻 舟遥遥以轻飏 D. 保邦于未危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6.下列各句编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张文瓘有政治才能的一项是( )(3分)‎ ①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②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③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④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⑤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⑥帝必问:“与文瓘议未?”‎ A. ①⑤⑥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7.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2)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①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①在诗人家乡,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9.(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5分)‎ ‎(2)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5分)‎ ‎(三)名句默写。(请选择其中的三道来写,如果全写就按前三道来给分)(6分)‎ ‎10.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12‎ ‎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 。‎ ‎(4)《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红山楂 矫友田 ‎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 ‎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 ‎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 ‎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 ‎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 ‎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 ‎ 12‎ ‎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是为了交代“他”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与城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夺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D. 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E.“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2)本文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12‎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这一形象在全文中的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 先生从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但一旦出就一发不可收,有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12‎ ‎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B.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6分)‎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8分)‎ ‎ 第Ⅱ卷 表达题 ‎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日苏宁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今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场形成了鼎足之势。‎ B.李登辉早先散布“两国论”,鼓吹“一中一台”,前不久又放言“台湾和日本是同一个国家”,这种危言危行用心十分险恶。 ‎ C.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D.在市书画展上,欣赏着张大师的《梅》,大家不禁赞叹: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 12‎ 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房价。”尹伯成表示,全国房价总体上应该下降15%~20%左右才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才能调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B.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需求是有不同层次的,生命如果沉湎于欲望的层次,那么人的理想境界是无法真正开掘出来的。‎ C. 美国与欧盟持续施压俄罗斯,换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嘲讽式举动。俄总统普京将自己的工资转入受美制裁的银行,以此显示他对来自美欧制裁的不以为意。‎ D.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三联书店韬奋书屋,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读书日”。‎ ‎15. 在文中画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世界通用语言的英文中,26个字母,字母本身在词义表达上已经不包含任何意义。‎ ‎ 。 。众所周知,汉字本身形成的结构,也存在着书写的审美, 。古语言,“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我们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 ; 。 。所以,正如程荣教授所说,汉字手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电子信息时代被完全取代的。‎ ‎①当我们书写一个汉字的时候,同样传达了汉字词义之外的内涵 ‎②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 ‎③当我们见到许久未见的亲人的字迹,我们会倍感亲切 ‎④当我们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 ‎⑤作为世界唯一一种表意的文字,汉字本身就传承着中华文化 ‎ ⑥但这些在26个英文字母上却无法体现。‎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④③① C.⑤②①③④⑥ D.⑤②①④③⑥‎ ‎16. 下面这则公告在语言表达、文体格式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找出三处并改正。(6分)‎ 公 告 尊贵的各位游客们:‎ 荷花公园即将迎来开园后的第一个“十一”长假。据景区办公室了解到,假期各天的门票预订均可能超过2.9万张。景区最大接待量为3万人次/天,我们依据《旅游法》的相关规定,即日起不再接受门票预订。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希望大家予以执行。‎ 特此公告。‎ ‎            ‎2015年9月10日 ‎ 荷花公园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 有人说:“不值得做什么努力: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12‎ 题目:以上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分别简述其大意,并回答各自强调的侧重点。‎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一次,一位财主去找苏格拉底。财主不解地问苏格拉底:“论拥有的家产,我不知道是你的多少倍,可实际生活中,你为什么活得比我更幸福呢?”苏格拉底一言不发,拉着这位财主就往不远处的一座大卖场里走去。一圈逛下来,苏格拉底问财主感觉如何,这位财主摇头叹息,说:“哎呀,这世上的好东西真是太多了,只可惜我的钱太少了。”苏格拉底听后,哈哈大笑,然后说:“恰恰相反,我欣喜地发现,这里有太多的东西,它正好是我平生所不必需要的。”‎ ‎2015~16年度汕头市金山中学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衡中西以相融”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无中生有。所以选D。) 2.C(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是“相通”,而不是影响。B项不是“时代”,是“才气、学养、心态”。D项强加因果。所以选C。) 3.C(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原文是:“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不是“创新”。 B项没有弃形式。D项时态错误,是“时期”,不是“以后”。所以选C。)‎ ‎4.D(A.第明经,第,本义次第,引申为科举等第,此作动词;明经,科举科目,以明习经学得名,始于汉,止于宋。B. 嫌,疑,由同义合成词嫌疑可推知。C.俾,使。D.方,本义船并行,《说文解字》:“方,并船也。” 引申为等同、相当。此处“方”,比拟、比作。)‎ ‎5.A(A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B项的“因”前者连词表承接“于是”,后者介词“因为”;C项的“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比……更。)‎ ‎6.C(①张的品格高尚;②李勣的话,间接说明;③当时朝廷惯例;④京师当时状况;⑤判案能力,直接说明;⑥皇帝的话,间接说明。)‎ ‎7.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8.(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得分点:“若”翻译成“至于”“像”,“施”应直译为“施展”,句意1分。)‎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得分点:注意“抚”“监”“察”的翻译。“抚”可以译为“抚慰”“安抚”,“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应译为“省察”,句意1分。)‎ ‎9.(1)颈联虚写的是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实写的是因远离故乡,书信隔年才能到达,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5分)要点:虚写2分,实写2分,感情1分。‎ 12‎ ‎(2)家乡沧江烟霭笼罩,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尾联用家乡优美宁静的风光、闲适自在的生活反衬出诗人行旅艰辛、难与家人团聚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5分)要点: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10.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1.(1)BE(A项“为了交代他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与城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错;C项“山楂果也夺走了他的母亲”错。E项“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错。(答对一项得2分)‎ ‎(2)①插叙的叙述方式(2分),如“他”讲的故事(1分);‎ ‎ ②对比(衬托)手法(2分),如同学们先是不吃与后来却抢光山楂果儿对比(1分);或“他”的沉默与后来讲故事的深情感人作对比。‎ ‎(3)①情节方面:全文围绕“红山楂”展开叙事,由“玩山楂和拾山楂”、“砍山楂和护山楂”等一系列情节构成;‎ ‎ ②主题方面: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凝聚了父母的爱心,闪烁着血色母爱,还闪动着能使冰冻之心变温暖的人性美的火花。(一点3分,意对即可)‎ ‎(4)第一问:张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富有爱心的好老师。(2分)‎ ‎ 第二问: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张老师通知砍山楂林以及故事结束后的言行,使小说展开自然,线索更清晰。(2分)②烘托母亲的形象,揭示红山楂的内涵。(2分)③深化主旨,使本文的感情不仅超越了母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大美。(2分)(意对即可)‎ ‎12.(1)BE(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批评已经三十多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前一个题目”“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学科网呈现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所以选EA。)(答对一项得2分)‎ ‎(2)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③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③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①“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沉潜”‎ 12‎ 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③“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④“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3.C( A“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场”,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 B 危言危行:危,正。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望文生义,词语的意义不合语境。‎ D妙手回春:比喻技术高明的医生将垂危的病人救活。称赞人医术高明。此处用作“画画技术”,对象用错了。)‎ ‎14. C(A “15%~20%”与“左右”重复,删去“左右”;B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如果”应放在“生命”之前;搭配不当,“境界”与“开掘”搭配不当。D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15. D(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注意:抓住“汉字”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入手解题。第④句与上文句式的一致。)‎ ‎16.‎ 不妥当 改正 尊贵的各位游客们 删去“各位”或“们”‎ 据景区办公室了解到 删去“据”或“到”,也可改“据”为“从”‎ 希望大家予以执行 将“执行”改为“谅解”‎ ‎2015年4月10日 凤凰公园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上行写落款,下行写时间 ‎ ‎ ‎(共6分。任选三点指出并改正,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 参考答案: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讲的是修身实践的方法。‎ 后者谈的是人们应该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向完善;通过批判,侧重强调修身实践应该具有的态度。‎ ‎(每点3分;简述内容2分,“侧重点”1分。)‎ ‎18. 参考立意:‎ ‎1. 材料关键词句:财主说:“这世上的好东西真是太多了,只可惜我的钱太少了。”苏格拉底说:“恰恰相反,我发现,这里有太多的东西,它正好是我平生所不必需要的。”‎ 由此概括:人生在世,需要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世间值得喜爱的东西实在太多,面对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一种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是人生的智慧。‎ 参考立意角度:“面对诱惑”“欲望与智慧”……‎ ‎2. 材料关键词句:财主不解地问苏格拉底:“论拥有的家产,我不知道是你的多少倍,可实际生活中,你为什么活得比我更幸福呢?”‎ 由此概括:其实,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或者说,其实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的金钱家产,还有其它,如常怀感恩,珍惜眼前。‎ 12‎ 参考立意角度:“幸福是什么”“真正的幸福”……‎ ‎3.总括全材料,这个材料是财主和苏格拉底的一次讨论,财主的言外之意是“家产多,就应该幸福”“我想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苏格拉底的举动说的是“世间的东西非常多,你能全部拥有吗?”苏格拉底的话说的是“东西很多,有需要与不需要之别,不管需要而只想拥有,那是欲望。”‎ 由此我们想到托尔斯泰的名言:“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参考立意角度:“欲望与幸福”……‎ ‎【参考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 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1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