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选择题 ‎1.农历三月十六是山西省襄汾县的鼓车节。跑鼓车文化发源和流传于山西省襄汾县尉村沿山一带,至今已有2 700多年历史。现如今跑鼓车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  )‎ ‎①民族性 ②继承性 ③地域性 ④阶级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跑鼓车文化发源和流传于山西省襄汾县尉村沿山一带,现如今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③符合题意。跑鼓车现如今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②符合题意。‎ 答案:B ‎2.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习俗在历史发展中是不会改变的 C.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D.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饮食文化 解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A项符合题意。B项没有看到传统习俗也是发展变化的,观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D项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错误。‎ 答案:A ‎3.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体味各种“画”的神韵。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  )‎ ‎①可以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对中国传统建筑认识正确。④材料体现不出。‎ 答案:A ‎4.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历史始于宋代,有近千年传统。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习俗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始于宋代的腊八节至今犹存,且“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说明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符合题意。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统习俗不一定都是健康向上的,③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错误。‎ 答案:A ‎5.“福建土楼”是我国的第36项世界遗产。假如请你写一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福建土楼’文化遗产”的倡议书,你可以运用的观点包括(  )‎ ‎①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4‎ ‎6.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也提到:“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D.传统文化能促进人的发展 解析:审读材料可知,孔子、荀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官德的认识和要求,既具有世代相传的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项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促进人的发展,A、D两项说法不准确。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项说法错误。‎ 答案:B ‎7.‎2014年11月1日上午,甲午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浙江缙云举行。海内外上万名炎黄子孙齐聚仙都黄帝祠宇,共同缅怀、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炎黄子孙齐聚仙都黄帝祠宇,共同缅怀、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体现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④符合题意。①②干肢不符。‎ 答案:D ‎8.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稳定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  )‎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说明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与题意不符。‎ 答案:B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解析:“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干肢不符。‎ 答案:A 4‎ ‎11.《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内容。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2.‎2014年8月23日,26名少男少女身着汉服在长春文庙完成了成人礼,通过行跪拜礼、加冠加髻、献礼等“复古”流程,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承担着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由此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  )‎ ‎①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 ②扬弃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 ③为道德规范增添新的时代精神 ④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通过传统的成人礼,使少男少女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承担着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为道德规范增添新的时代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3.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基命脉,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性符号。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与西方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日渐淡薄。为此,必须(  )‎ ‎①对青少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②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坚决消除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受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响,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①②是正确的应对之举。③与题意不符。④中“消除”观点错误。‎ 答案:A ‎14.透过右面漫画,我们认识到(  )‎ ‎①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的财富应予以全面继承 ③传统习俗不利于社会和谐,应予以全盘否定 ④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应该坚决予以剔除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漫画反映传统婚俗中存在着陋习,①④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入选。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②③错误。‎ 答案:A ‎15.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没有看到传统文化有其糟粕;“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则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 4‎ 精华。因此,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没有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引起争议。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的原因。‎ 答案:(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对共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