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二高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1.如果将狗的甲状腺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测试这条狗的各项生理指标,与正常狗相比,该实验狗( )
A.体温稍偏低 B.呼吸较快 C.兴奋度高 D.耗氧量高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②⑥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3.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是( )
A.骨髓 B.胸腺 C.脾 D.肝脏
4.下列哪项不能缓解糖尿病的症状:( )
A.控制饮食,减少摄入高糖食品
B.注入适量抗利尿激素
C.注入适量胰岛素
D.将正常基因导入病人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
5.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
C.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过低所致的]
D.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6.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源相同,且都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
B.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的功能。
D.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7.2010年12月5日晚,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邮政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撞死5名青少年,这起特大交通事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脑干 小脑 大脑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 D.大脑 小脑 脑干
8.依靠抗体的免疫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体液免疫
9.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周后,该小鼠( )
A.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C.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6
D.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10.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元 ②传出神经元 ③感受器 ④反射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11.下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如表中所示,则相应的叙述与图示不符的( )
选项
甲
乙
丙
相应的叙述
A
植物体一部分
愈伤组织
植物体
若甲离体培养,则①过程表示脱分化,②过程包括再分化
B
二倍体
花粉
单倍体
经①和②过程形成的丙一般含有一个染色体组,通过③得到的甲为纯合子
C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①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的激素对甲和乙都能起到反馈调节作用
D
抗原
B细胞
浆细胞
过程①需要糖被的参与,过程②是B细胞进行增殖和分化,③是分泌到体液中的物质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失去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B.切除胸腺的个体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减弱
C.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D.效应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后释放的病原体吞噬、消灭
13.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C.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14.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15.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6
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
向相同
16.信息素(pheromones)是:( )
A 一种含铁化合物的物质,昆虫身体的覆盖层就是由它形成的
B 是一种激素,用于昆虫种内个体之间的通讯
C 是一种以铁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染料,它可使某些类群的昆虫产生金属光泽
D 是一种激素,用于不同种类昆虫之间的通讯
17.胆碱是怎样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的? ( )
A.带正电的乙酰胆碱分子进入突触后膜
B.引起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
C.引起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
D.引起突触后膜对各种小离子(正离子)通透性增加
18.如下左图所示为某种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某时期结构,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为 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
(2)抗体由细胞内的[ ] 合成,通过[ ] 分泌到细胞外。
(3)如果图中抗体换成淋巴因子,那么该细胞应 细胞。
19.用概念图形式表示免疫系统的组成:
2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B液为_________,C液为_________,D液为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
6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消化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__病 的发生。
(4)在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和 ;胰腺细胞的内环境是 。
(5)胰腺细胞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通过_________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
21.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理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____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
降低, 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 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____病。其中,____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5)调节人体血糖平衡的激素除了胰岛素之外,最主要的激素是____,它与胰岛素之间表现为 作用。
(6)已知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来调节血糖的含量,则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 。
22.图为下丘脑内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图(局部),其中神经元C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当突触小体释放少量神经递质时,突触后膜会产生一个小电位,此小电位可以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此现象,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
6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过程中材料保持正常活性;每次刺激强度适宜且相同)
①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稍长);②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很短);③给B-个刺激,(间隔稍长)再同时给A、B-个刺激;④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记录每组实验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只有④产生动作电位。
请回答:
(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神经元C可以释放 ,神经元C在体温调节中属于反射弧的 ,此时比炎热环境更容易集中精力,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2)若给予神经元的D处一个超过阈值的刺激, (能/不能)在A、B上检测到电位变化。
(3)实验②中的突触后膜小电位叠加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 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主要引起 离子通道开放增加,导致电位变化增大。
(4)请参照①②③将④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画在以下坐标系中。
23.机体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从功能上看,它是体内的一种 分子。药物V和肾上腺素具有相似的结构,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心脏细胞表面与药物V和肾上腺素结合的 可能是相同的。
(2)人们用肾上腺素和药物V进行有关研究。下表为分组实验结果,请完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药物V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小鼠若干只,注射器,耗氧检测装置若干(如下右图),肾上腺素溶液和药物V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
方法步骤:
6
①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表中所示注射药剂,其中A组注射 。
组
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
(×103mL)
药物V
肾上腺素
A
2.0
B
+
1.7
C
+
2.5
D
+
+
2.1
注:“+”表示注射该药剂
②将每组小鼠分别放入装置中,开始时大烧杯内外的液面等高;并将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 ,计算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药物V和肾上腺素分别具有 小鼠耗氧量的作用,因而两者作用的效应则是相互 的。
(3)除了控制相同的环境条件外,实验中应再设置一个不放入小鼠的对照装置,其设置目的是用于 ,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4)当细菌感染小鼠皮肤伤口时,小鼠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
(5)当给小鼠饲喂过咸的食物后,小鼠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是:
6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切除成年狗的甲状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一段时间后,该狗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体温偏低,代谢减弱,耗氧量下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明显降低。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的能力。
2.B
【解析】过敏反应是由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包括的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等,不包括肝脏故本题选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B
【解析】糖尿病是因为血糖含量过高,而注入适量抗利尿激素只能减少尿量的排放,并不能降低血糖浓度。
5.C
【解析】略
6.C
【解析】
试题分析: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对外来病菌的处理不需要抗体参与;B错误。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
7.A
【解析】
试题分析: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故选A。
考点:神经中枢。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D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免疫是依靠浆细胞产生抗体作战的免疫方式。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
点评:基础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区别主要在于依靠的对象。
9.B
【解析】
试题分析: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会导致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高,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新陈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所以3周后,该小鼠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A
【解析】
试题分析: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元、感受器及效应器都是正常的,出问题的可能是传出神经元,也可能是反射中枢部分损失,故选择A。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C
【解析】
试题分析:离体的植物体的一部分(甲),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①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乙),再经过②再分化培育成植物体(丙),故A正确;二倍体植物产生通过①减数分裂产生花粉,花粉经过②花药离体培养育成的单倍体丙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再经过③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甲为纯合子,故B正确;下丘脑(甲)分泌的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乙),促进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丙),促使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甲)和垂体(乙)都能起到反馈调节作用,故C错误;抗原(甲)通过过程①促进B细胞(乙)通过过程②进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丙),浆细胞分泌的抗体(③)主要分布在体液中,其中过程①需要糖被参与识别抗原,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特异性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但是非特异性免疫能起作用;故A错误。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成熟,切除胸腺的个体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减弱;故B正确。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故C错误。效应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后释放的病原体,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3.C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中主要是针对不同抗原的抗体,其混合,
抗体和抗体之间不会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两种细菌都出现凝集现象,B错;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因为浆细胞是单独培养的,在培养液中只有一种抗体,C正确;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两种抗体,后者含有其中一种抗体,不发生免疫反应,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4.C
【解析】
试题分析: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细菌,不需要抗体的参与,故A错误;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故B错误;病毒侵入机体后,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起作用,可以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故C正确;记忆细胞可以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而不能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 C
【解析】由于钠离子的作用,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以胞吐的方式将其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这样电信号就转变成化学信号,胞吐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 突触
点评:识记突触的结构组成、兴奋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关建。
16.B
【解析】B正确,因为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某些昆虫体表中的专门腺体分泌释放到环境中的一种化学物质,主要用于同种昆虫个体之间的通讯,依其功能又可区分为性信息素、报警信息素、踪迹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鳞翅目昆虫(特别是蛾类)的性信息素特别发达,主要用于两性吸引。A不正确,因为信息素的功能不是用于形成昆虫身体的覆盖层,而是释放到环境中用于种内通讯。C不正确,因为信息素既不是以铁为主要成分,又不是一种化学染料,它的功能不是让昆虫体表着色和产生金属光泽,而是在生态学方面,建立同种个体之间的信息联系。D不对,因为信息素是用于同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不是用于不同种类昆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17.D
【解析】在神经与肌肉之间传递兴奋的物质就是乙酰胆碱,它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的末梢,突触后膜有可能是肌肉细胞的,也可能是另一个神经元的,也可能是腺细胞的。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之间有一个突触间隙,在这个突触间隙中有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这些递质又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冲动传过来使得突触前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使它去极化了,结果就会使得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间隙,递质就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递质结合,这个递质可以是乙酰胆碱分子。每一个突触小泡里包含许多乙酰胆碱分子,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时,细胞膜外的Ca2+就会进人,从而使突触小泡逐渐移到突触前膜,并且释放递质。受体与释放的递质结合之前,受体的通道是关闭的;与递质结合以后受体的通道就会打开,这种通道叫做化学依赖型通道。它一旦结合某些化学分子以后,通道就会打开。打开后就会使Na十
内流,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递质不能一直存在于突触间隙中,如果一直存在,就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许多杀虫剂就是使本来可以让递质失活的乙酰胆碱酯酶失活,结果使递质不能被分解,所以就会持续性地向突触后膜发出信号,传导兴奋,这样就会使害虫致死。正常情况下,递质释放一段时间后,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所以传递给突触后膜的兴奋不是持续的,是一次一次的。选项A是不对的,乙酰胆碱分子不进人突触后膜。选项B只对了一半,因为先是Na十内流,然后K+就外流,这个通道不是特异性对某一种离子的,而是结合上受体它就会开放。开放有一定的时间性,如果外边Na+浓度高,Na+就会内流;里面K+浓度高,K+.就外流。所以,膜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是由同一个通道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突触后膜没有选择性,一旦打开以后完全是靠浓度梯度使有的离子内流,有的离子外流。
18.
(1) 效应B细胞 该细胞能分泌抗体
(2) [4]核糖体 [2]高尔基体
(3) T淋巴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细胞能分泌抗体,应是效应B细胞。 (2)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内质网的核糖体[4]合成,经内质网加工,最后由高尔基体[2]分泌出细胞。(3) T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9.
①免疫器官 ③淋巴细胞 ④吞噬细胞 ⑥T细胞 ⑧淋巴因子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由B细胞和T细胞组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0.(1)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内环境)
(2)胰腺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的浓度
(3)胰岛素;血糖;糖尿
(4)组织液;血浆
(5)内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1)据图分析,B液为组织液,C液为血浆,D液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内环境。(2)CO2进出细胞通过自由扩散,从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故是从胰腺组织细胞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浆。(3)激素通过血液传送到达靶细胞进行调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上升,导致糖尿病的发生。(4)毛细血管壁细胞面临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此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胰腺细胞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5)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1.(1)浆细胞 胰岛素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4)自身免疫病 ①
(5)胰高血糖素 拮抗
(6)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
(1)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2)由图可知,②过程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该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3)由图可知,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攻击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
(5)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6)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是神经调节过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的含量属于体液调节,可见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2.(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效应器 此时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该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2)不能 (3)神经递质 钠离子
(4)
(画图:应体现出前面三次的逐渐增加和第四次达到动作电位即大于0,未体现前面三次的逐渐增加扣1分,未体现膜电位大于0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神经元C(下丘脑)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效应器,由于寒冷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更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比炎热环境更容易集中精力。
(2)由于D处为神经元的胞体,故在此处给予一个刺激,不能在向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所以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3)由于②中突触后膜没有产生兴奋,所以②中突触后膜小电位不能传播,产生动作电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4)根据可以推知,给B一个刺激,(间隔稍长)电位会有小的波动,再同时给A、B一个刺激时,电位会有与A连续两个刺激大致相当的动物变化.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会出现小电位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所以曲线图如答案所示。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3.(12分,每空1分)
(1)信息 受体
(2)①等量生理盐水 ②大烧杯内液面升高值 降低、提高(注:顺序不能改变) 拮抗
(3)排除非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抗利尿 排尿 摄水
【解析】
试题分析:(1)无论是激素还是神经递质,都是体内的信息分子,它们都能起到调节的作用。激素药其作用需要和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该药物和肾上腺一样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说明心脏细胞表面与药物V和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可能是相同的。
(2)实验要遵循控制无关变量原则,A组做为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大烧杯内液面升高值可以代表氧气的消耗量,故因滨螺是大烧杯内液面升高值。由表中数据可知药物V耗氧量减少,故液面是降低的。注射肾上腺素的耗氧量增加,故液面是升高的。它们之间作用相反应是拮抗作用。
(3)除了控制相同的环境条件外,实验中应再设置一个不放入小鼠的对照装置,可以排除因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细菌感染时,首先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进行吞噬,能清除的就直接清除。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掉。
(5)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液量减少。同时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