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特征的是( )
①周王室衰微,大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身势力 ②权力下移,血缘纽带开始松散,宗法分封制不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③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被逐渐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 ④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措施。其实质是( )
A.确立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B.巩固与维护井田制
C.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建立封建地主的经济制度
3.上图为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下,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目的是( )
A.维护周王权威
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C.讨伐弱小诸侯国
D.壮大自身力量
4.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5.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7.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些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A.民族融合 B.从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8.《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书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1.某同学在阅读《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时发现一句评价:“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交流”。这一措施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
12.下列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实现封建王朝中兴为己任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忽必烈改制 ④张居正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3.“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稔,龙骨长乾挂梁侣。封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这首描述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后的一首诗,诗中不免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变法措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强烈反对,主要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措施包括(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马法 ④将兵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5.下图为元朝行政机构结构图,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7
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B.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
C.御史台统领全国军事 D.宣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
1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17.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18.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这一制度的实行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 )
A.没有关系 B.阻碍作用 C.促进作用 D.有关系
19.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
①考成法 ②内修守备 ③清查田亩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6分)
7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6分)
(3)严格地说,迁都洛阳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我们一般视其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挽救危亡。
7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概括指出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潜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8分)
(3)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4分)
24.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考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瞽(按:过错)掩其大节。——《张文忠公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8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6分)
7
答案
1.B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归纳,又要对春秋和战国的历史特征有所区分。]
2.C [“相地而衰征”的主观目的是富国强兵,但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
3.D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
4.D [图中的场景描述的是商鞅同旧贵族斗争的情况,因此A、B两项应是从图片中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从图片中秦孝公和一部分官员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明显站在商鞅一边,因此商鞅变法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5.C [废除“世卿世禄制”针对的是宗室成员,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6.C [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然而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叙述是不确切的,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7.A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8.A [根据时间判断,5世纪时期处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书中描述的洛阳繁华景象是在北魏迁都以后。]
9.A [经济的封建化是最根本的措施。]
10.A [综合对比两次改革的成功都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1.C [市易法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交流。]
12.D [符合实现“封建王朝中兴”的是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13.D [将兵法主要是解决积弱问题。]
14.C [青苗法限制了豪强之家高利贷盘剥,募役法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贵族官僚越是大户,出的钱越多。]
15.A
16.C [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不可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7.D [这一转变即是从游牧经济到农耕文明的转变,本质即落后的生产方式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征服。]
18.C [通过一条鞭法的实行,促进了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C [内修守备是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的积弊倡行的边防新政,没有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20.D [综合对比可以得知,三次变法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21.(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2.(1)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便于推进改革行动,便于巩固统治地位,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因为此举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23.(1)表现:①国家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严重财政危机。②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正确分析即可。)
7
(3)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即可。)
24.(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