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二高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单元强化训练题(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含解析)
1.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
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不遗传的
B.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D.人工诱变所产生的基因突变都是有利的
3.下列关于育种以及相关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高产抗病小麦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可通过人工诱变后选择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
C.三倍体无子西瓜花粉可经培养得到单倍体但不育
D.培育无子番茄过程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B.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C. 基因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频率高
D.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5.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B.染色体数量变异不属于突变
C.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6.某生物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其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性别
野生性状
突变性状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雄株
M1
M2
Q=M2/(M1+M2)
雌株
N1
N2
P=N2/(N1+N2)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都为
7.下图①表示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则①→②的变化在遗传学上称为( )
①
②
6
A.易位 B.缺失 C.倒位 D.重复
8.下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B.若Ⅲ-4与另一正常女子结婚,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2/3
C.假设Ⅱ-1与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则Ⅲ-2的基因型为AaXbY,他与Ⅲ-3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5/8
D.依据C项中的假设,若Ⅲ-1与Ⅲ-4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24
9.遗传咨询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发生,正确的咨询步骤是( )
① 提出对策、方法和建议
②了解家庭病史,诊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
③ 推算后代的再发风险
④ 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分析传递方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1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既改变基因的质,又改变基因的量,既能产生新基因,又能产生新基因型
B.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C.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
D.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产生新的性状
1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B.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C.单倍体育种所获得的植株往往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异常而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D.“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显微镜下看到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12.甲和乙为同卵双胞胎,其发育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幼小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凋亡
B.甲患某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正常,则可能是甲胚胎发生了基因突变
C.甲和乙在表现型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
D.若母亲正常,父亲为伴X显性遗传病患者,可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13.下列植物可以确定为单倍体的是( )
6
A.高度不育的植株 B.无性繁殖生成的植株
C.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 D.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过的植株
1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Dd的豌豆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其数量比约为1∶1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的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上,所结子粒的胚乳基因型为AaaBBb、Aaabbb、aaaBBb、aaabbb
D.染色体中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种类的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15.下列各项中可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用离体花药培养玉米植株
B.用秋水仙素得到三倍体西瓜
C.通过杂交培养抗病小麦品种
D.用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种
16.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的有关“一定”或“不一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DNA复制时一定要解旋,但DNA解旋时不一定是在复制
B.生命活动一定离不开细胞,但生物不一定都具有细胞结构
C.遗传病患者一定含致病基因,含致病基因者不一定是遗传病患者
D.正常生物体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存在等位基因,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DNA中不一定有等位基因
17.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分解代谢物激活蛋白( )
A.使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域结合的亲合性增加
B.降低RNA聚合酶活性
C.结合cAMP后就没有动能了
D.A 和B都对
E.A和B都对
18.利用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尝试多种育种方式,如右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⑥通常利用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B.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⑥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都有基因重组
C.γ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D.个体AAbbC的产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物种
19.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抑癌基因,它被定位于人类第13号染色体上。医生Kundson在观察研究中发现,某些家庭中儿童恶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00倍。下表是他记录的甲患者和乙患者的部分信息,基因A表示正常的Rb基因,基因a表示失活的Rb基因。请回答相关问题:
6
(1)人类1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通过 和 过程,控制合成了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保证了正常的细胞凋亡过程,从而抑制了细胞癌变。
(2)甲、乙患者的正常细胞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都发生了 ,因而癌细胞的13号染色体上均无正常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甲患者家族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明显高于乙患着家族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
(3)甲的父母计划再生育一个孩子,他们向医生进行遗传咨询,医生认为子代的肿瘤再发风险率很高。基因A可能变异而失活的的两个时期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为达到优生目的,医生建议他们进行产前诊断,主要是用 的手段对胎儿进行检查。
20.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得到色氨酸合成酶第223位的氨基酸更换的几种突变型(如图),已知野生型大肠杆菌此位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表格中是这几种氨基酸所对应的密码子,请分析回答:
甘氨酸
GGU、GGC、GGA、GGG
天冬氨酸
GAU、GAC
丙氨酸
GCU、GCC、GCA、GCG
半胱氨酸
UGU、UGC
(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紫外线诱导大肠杆菌发生_____ ___,该变异最可能是DNA分子上发生了____ ____,如果以上变化都只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引起的,请你利用密码子表推导出野生型大肠杆菌甘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 ____。
(2)从图解中你能看出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诱变育种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具有频率低等特点,所以并不是所有材料均适合采用诱变育种,请从下面材料中选出不适合用诱变育种的材料( )
A.萌发的植物种子 B.酵母菌菌落
C.植物的愈伤组织 D.哺乳动物的胚胎
(4)研究发现低剂量的紫外线能诱发大肠杆菌基因突变,而高剂量的紫外线会导致菌体死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所以紫外线诱发过程中要控制剂量,控制剂量的方法通常有紫外灯的功率、照射距离和____ ____等。
21.如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一个家族系图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
(2)若用A和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为 、 。
6
(3)6号是纯合体的几率是 。
(4)6号和7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是 。
(5)如果1号和2号再有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儿,3号和4号有一个表现正常的儿子,则他们结婚生出有病孩子的几率是 。如果他们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有病,则再生一个有病孩子的几率是 ,携带者的几率是 。
22.某二倍体植物茎的高矮有高茎、中等高茎、矮茎三种情况,由基因A和a控制,a基因能表达某种物质抑制赤霉素合成,基因型中有一个a表现为中等高茎,有两个及以上a表现为矮茎。该植物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三种,其花色合成途径如下图:
请据以上信息分析回答:
(1)决定生物性状的根本原因是_____,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除上图情况外还能通过_____的性状。
(2)选取某纯合白花和纯合紫花植株杂交,F1花色表现为____,F1自交,若F2代表现型有两种,则亲代白花基因型为_____;若F2代表现型有三种,其表现型及比值为___。
(3)a基因能表达某种物质抑制赤霉素合成,从而使植株变矮,主要原因是赤霉素能__________________。在植物激素中还有________促进细胞数目的增多,从而与赤霉素共同促进植物生长。
(4)某纯合紫花高茎植株与纯合红花矮茎植株杂交,F1中出现了矮茎植株,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该植株A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②外界环境影响导致性状发生了改变③该植株可能是Aaa的三体,为了确定该植株形成的原因,使该植株与亲代纯合红花矮茎植株杂交:
若F2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
若F2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可能是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若F2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可能是Aaa的三体
23.下面甲图为某一动物个体的性染色体简图。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II1和II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1)分析甲图,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或ZW)型性别决定。位于II1片段上的某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最可能与乙图的 (填编号)相符,其遗传特点是 。位于II2片段上的某隐性致病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最可能与乙图的 (填编号)相符。
(2)假设控制黄毛(A)与白毛(a)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①和②染色体的I片段上,某白毛雌性个体与黄毛雄性杂合子杂交,其后代中黄毛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人们在该动物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呈褐色的基因(T)只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若现有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O的褐色的雌性个体
6
与正常灰色(t)雄性个体交配,那么子代中褐色个体所占比例为 ,雌雄的比例为___ 。
(4)该动物体内另有一对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当b基因纯合时对雄性个体无影响,但会使雌性个体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性。让一只纯合褐色(T)雌性个体与一只b基因纯合的灰色(t)雄性个体杂交,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将F1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雌:雄的比例为____________,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24.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_______,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解释:①______ _;②___ ___。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________。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__ __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6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基因重组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B
【解析】
3.B
【解析】略
4.C
【解析】
试题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因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A正确;基因突变的特点:1.由于自然界诱发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的。所以B正确,C错误,D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D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NDA复制时,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和二分裂都有,A错。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B错。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能发生联会,C错。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交换,导致形成不同基因型配子,为基因重组,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C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突变型都应是雄性,故Q应为1,雌性都是野生型,P应为0,故A正确。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中雌性都应为突变型,雄性都为野生型,故B正确。如果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该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不可能出现XAYA,因为题干上说明是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故C错误。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在每种性别中表现都一样,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应用能力。
7.A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一条染色体的某一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称为染色体的易位;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甲病,Ⅱ-5和Ⅱ-6均患病,而他们所生的子女中Ⅲ-3是一正常女儿,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于乙病,因Ⅱ—1和Ⅱ—2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儿子Ⅲ—2,由此可判断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C选项的假设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AaXbY,Ⅲ-3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后代患病概率为1/2×3/4+1/2×1/4+1/2×1/4=5/8;Ⅲ-1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Ⅲ-4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他们的孩子中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3,不患乙病的概率为7/8,则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3×7/8=7/24;故错误的选D。
考点:遗传病方式的判断、概率的计算、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评:本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而熟悉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快速答题的关键。
9.C
【解析】
试题分析:遗传咨询的步骤是:①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做出诊断;②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③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④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所以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只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故能产生新基因,又能产生新基因型,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B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故不能产生新的性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
11.D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体细胞中含有多于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而言,卵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不止一个染色体组,故A错误;二倍体和四倍体的亲本杂交,就可以得到三倍体植物,故B错误;单倍体育种所获得的植株往往因为减数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故C错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低温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着丝点分裂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级,为此在显微镜下看到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C
【解析】
试题分析:胚胎时期有细胞的凋亡,故A正确。甲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乙正常,同卵双生基因型相同,则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故B正确。甲和乙在表现型差异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故C错误。如果母亲正常,父亲为伴X显性遗传病,胎儿如果是男孩一定不患病,女儿一定患该病,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题意分析能力。
13.C
【解析】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形成原因是单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导致的,那么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一定属于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见得是单倍体,如果是体细胞是偶数个染色体组,不管它是单倍体,还是多倍体都是可育的,如果是奇数个染色体组,那是不育的,如三倍体香蕉是不育的。所以A是错误的。无性繁殖的植株是几倍体就看亲本是几倍体就是几倍体,所以B错误的。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过的植株是使个体染色体数目加倍,一是培养多倍体的一种好方法。
14.C
【解析】基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型为Dd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没有特定的比值,在D项中若只发生一个碱基种类的变化则是基因突变。
9.15.D
【解析】在可遗传的变异中能产生新基因的只有基因突变。
16.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体内的DNA为双链,复制时一定要解旋,但DNA解旋可能是为了转录,A正确。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但生物体并不都是有细胞构成,如病毒,B正确。染色体异常病如21—三体综合征就可能不含致病基因,C错误。一个染色体组是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所以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可能含有异型的一对性染色体如X、Y,由于它们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所以可能存在等位基因,也可能不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
17.A
【解析】
18.B
【解析】
试题分析:经过过程⑤获得单倍体幼苗,由于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不育,因此不能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植株,故A错;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⑥中都有过程①,相应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B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γ射线使a基因发生突变是不定向的,故C错误;个体AabbC是利用基因工程育种使之出现新的性状,但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育种,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9.(7分) (1)转录和翻译(2分)
(2)基因突变 (1分) 甲患者家族中,部分儿童(如甲患者)从双亲的一方中遗传了基因a,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正常基因A,只要一次突变就可能癌变患病,因此患病率明显升高。正常人群中,儿童体细胞内两条13号染色体均有基因A,必须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癌变患病,因此发病率很低。(意思接近即可得分)(1分)
(3)(父方或母方都可以) 形成生殖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1分)
体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复制)(1分) 基因诊断(1分)
【解析】略
20.(共11分)
(1)基因突变 碱基对替换 GGU或GGC(2分)
(2)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2分)
(3)D(2分)
(4)紫外线对细胞内的DNA损伤太大,导致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2分) 照射时间
【解析】
试题分析:(1)z紫外线可诱导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由于是蛋白质中一个位置上氨基酸的改变,可确定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天冬氨酸与甘氨酸只有一个碱基不同,结合密码子情况可确定甘氨酸密码子为GGU,同理依据甘氨酸与半胱氨酸可推知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或GGC。(2)由图示可知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3)动物胚胎不适合,原因是即使发生基因突变,由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限制,不能得到所需要的个体。(4)高剂量的紫外线对细胞的DNA损伤过大,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用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时要注意紫外灯的功率、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等。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与育种知识,意在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及分析能力。
21.(1)隐 (2)Aa、Aa (3)0
(4)1/8 (5)1/9 1/4 1/2
【解析】(1)根据3号、4号、8号可推测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由于5号患病,所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是Aa。
(3)由于9号患病,所以6号和7号基因型均是Aa,不可能是纯合体。
(4)根据6号和7号基因型,可知6号和7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是1/4*1/2=1/8。
(5)1号和2号的正常女儿基因型是1/3AA、2/3Aa,3号和4号的正常儿子基因型是1/3AA、2/3Aa,二者婚配生出有病(aa)孩子的概率是2/3*2/3*1/4=1/9,若第一个孩子有病,则说明二者基因型均是Aa,则再生一个有病(aa)孩子的几率是1/4,携带者(Aa)的几率是1/2。
22.
⑴D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 ⑵白花 BBDD 白花:红花:紫花=12:1:3⑶促进细胞的伸长 细胞分裂素 ⑷全为矮茎 中等高茎:矮茎=1:1 中等高茎:矮茎=1:5
【解析】
试题分析:⑴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两个途径:一是基因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性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⑵据图可知,白花植株中一定含有B基因,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bbdd,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bbD ,因此纯合的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紫花植株杂交,F1(BdD )都是白花,若F1自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F1中只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因此亲本白花的基因型是BBDD;若F1自交后代有三种表现型,说明F1是双杂合个体,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红花=12:3:1.
⑶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的作用。
⑷解答此类遗传题时,只要把结论当已知条件使用,得到预期结果即可。若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则F1矮茎的基因型是aa,与aa杂交后代都是矮茎;若是环境导致,则F1的基因型是Aa,与aa杂交后代出现中等矮茎和矮茎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若是Aaa三体,则F1能产生A、a、Aa、aa四种配子,比例为1:2:2:1,与aa杂交,后代有中等矮茎和矮茎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5。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假说演绎法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获取信息、设计实验的能力。
23.(10分,每空1分)
(1)XY D 只在雄性中表现(合理即给分) D
(2)1/2或0
(3)2/3 2:1
(4)BbXTY 3: 5 1/6
【解析】
试题分析:(1)由甲图可知在染色体①上有雌性抑制区和雄性启动区和雄性可育区说明该动物为雄性,这两条染色体大小不同,说明是XY型生物,如果是ZW型生物雄性是ZZ,染色体大小应该相同。位于II1片段上的某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应是只在雄性中表现,并且雄性全部患病,雌性全部正常,只有D中符合。位于II2片段上的某隐性致病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雌病父子病,符合此遗传方式的只有D,A中雌性个体也应有病,B中子代雄性个体应有病,C中亲本雄性个体应有病。
(2)在同源区段有等位基因的存在,某白毛雌性个体基因型XaXa与黄毛雄性基因型为XAYa或XaYA杂合子杂交,后代中黄毛雌性个体在前者交配方式中占1/2,在后者中占0。
(3)XO的褐色的雌性个体基因型应是XTO与正常灰色(t)雄性个体基因型是XtY交配,在子代中基因型有XTXt,XTY,OXt和OY,其中OY不能成活,故褐色个体应占2/3,雌雄比为2:1。
(4)纯合褐色(T)雌性个体基因型应为BBXTXT,因为bb是雄性,b基因纯合的灰色(t)雄性个体基因型为bbXtY杂交,子一代雄性个体基因型应是BbXTY,雌雄个体基因型是BbXTXt,它们自由交配后子二代中,雌雄比例本应为1:1但因为雌雄个体中的1/4的bb会反转为雄性,故雌:雄=3:5,雌性中纯合子应为BBXTXT的比例应为1/3*1/2=1/6。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24.(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Aabb、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a为隐性基因,因此若要表现为有香味性状,必须要使a基因纯合,即为aa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从而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2)用分解法来看,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抗病和不抗病的比为1:1,故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所以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香味相关的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分别自交后得到aa的概率为1/4+1/2×1/4=3/8,子代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型为1/2Bb和1/2bb,所以自交得到BB的概率为1/2×1/4=1/8,所以得到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植株的比例为3/8×1/8=3/64.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进行杂交,理论上讲,正常情况AA与aa杂交,所得子代为Aa,为无香味,所以后代都应是无香味植株.在某一雌配子形成时,若A基因突变为a基因或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可能出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因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可能是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也可能是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幼苗时期有丝分裂活跃,因此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幼苗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