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押题练习(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押题练习(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12分) ‎ 青灯黄卷,红尘绿林 吴 波 ‎①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不过是白驹过隙的幻灯片。少年时的人生,是相伴于青灯与黄卷的清贫和寂寞;成年以后,亦逃不开红尘与绿林的俗世纷扰。可究竟灯为何青、卷为何黄、尘为谁红、林又为谁绿呢?    ②青灯,亦作“青镫”,是指光线青荧的油灯。古人写过很多有关青灯的诗,如唐代韦应物的《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宋代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清代龚自珍的《与吴虹生书》:“背老亲而独游,理兔园故业,青镫顾影,悴可知己”。    ③青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古代的寺庙中,灯罩是用布做的,颜色呈青色,喻指独守寂寞、远离尘嚣的清苦生活。明末弹词《天雨花》中有“不念我,红颜女,一世青灯”,清小说《冷眼观》中“张令半世青灯,一行作吏”,皆是此意。    ④黄卷,乃是指书籍。杨明照校笺《抱朴子》时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蘗汁染之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9‎ 古人造纸,使用了一种黄色的染料剂涂染,以防虫蛀,所以书籍的颜色泛黄,故曰黄卷。在这种黄卷上写字,写错了还可以用雌黄涂改。    ⑤元朝叶颙《书舍寒灯》曾写道:“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在清幽的灯火旁,放着纸张泛黄的书卷,生活穷困却仍然刻苦读书,正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⑥红尘,本是指红色的尘土,此词出自汉代班固所写的《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汉代的首都长安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属于黄土地质。在夕阳下,黄土地上卷起的飞尘,在长安人看来是红色的,“红尘”因此而得名。“红尘”一词或由于它的浪漫,或由于它的美,一出现就大受欢迎,开始被很多文人在诗作中使用。    ⑦逐渐,红尘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如唐代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云:“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此时的红尘,已被喻指为繁华热闹的都市。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红尘”又多了一个意思,那就是俗世。在佛教里,红色象征着世俗诱惑,代表了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尘,乃是尘埃与污垢。如:明代贾仲明在《金安寿》第四折所写 “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清代范阳洵在《重修袁家山碑记》中所写“其自愿混迹红尘,广行善事,以拯危救难”。这里的“红尘”,就是指让我们烦恼却又逃不开的世俗世界了。    ⑧绿林,本是地名,在当今的湖北当阳。根据《汉书·‎ 9‎ 王莽传》的记载,西汉末年,湖北人王匡、王凤等聚集在湖北当阳的绿林山中,组织绿林军,对抗王莽暴政。“绿林”一词,就此流传下来,专指对抗暴政的侠义之士造反起事的地方。    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是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保护色,它代表着侠义,也代表着野蛮和罪恶,同时绿色又象征着地位低贱,比如汉代的仆役都要带绿色的头巾。所以,“绿林”又指一群出身卑微、杀富济贫的罗宾汉式的人物聚集和出没的地方。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曲笔》中说:“夫以圣公身在微贱,已能结客报雠,避难绿林,名为豪杰。”绿林中人,因为它的神秘色彩和对正义的宣扬,被后人所铭记。 ‎ 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3分)(1)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青灯、黄卷、红尘和绿林得名的原因。(2)运用问句,既引出下文对“灯为何青”“卷为何黄”“尘为谁红”“林为谁绿”的说明,又能引人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解析】第①段主要提出了什么是“青灯黄卷”和“红尘绿林”。由此可以看出,第一段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青灯黄卷,红尘绿林”;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运用问句,引出下文对疑问的解答,问句的使用能够引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说明“红尘”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3分)‎ ‎2.(3分)时间顺序。按照汉代、唐代、明代、清代这样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红尘的得名和含义,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9‎ ‎【解析】通读全文,本文先写汉代“红尘”的得名和含义,再写唐代,依次是明代、清代,按照历史演变的过程分别来说“红尘”的得名和含义,可以判断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使文章的说明更具条理性,也便于读者的理解。‎ 3. 本文用的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分)‎ ‎3.(3分)引资料。如:引用杨明照校笺《抱朴子》时说的“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蘗汁染之防蠹,故称书为黄卷”,说明黄卷得名的原因,使说明更充分有力,更具有文采。‎ ‎【解析】通读全文发现本文出现了很多个书名号,都是引用名家名作、名言来增强说服力的。如第④段中引用杨明照校笺《抱朴子》时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蘗汁染之防蠹,故称书为黄卷”说明了“黄卷”的得名原因,使得说明更充分有力。‎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A.青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灯光颜色呈青色。‎ B.古人造纸,使用了一种黄色的染料剂涂染,为了预防近视。‎ C.“红尘”后来包含的“俗世”的含义,是受到佛教影响的结果。‎ D.“绿林”一词是从唐代开始流传下来的。‎ 4. ‎(3分)C 【解析】A项对应第③段,原文是“灯罩是用布做的,颜色呈青色”,而非“灯光颜色呈青色”,A项与原文不符。B项对应第④段,原文是“‎ 9‎ 以防虫蛀”,并非为了预防近视,B项错误。C项对应第⑦段,是对“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红尘’又多了一个意思,那就是俗世。”这句话的转述。D项对应第⑧段,应该是从西汉末年开始流传下来的。‎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兴教寺 ‎ ①终南山下,少陵原畔,有一座寺院。院内古柏苍郁,翠竹掩映,唐代高僧、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就长眠在这里。因塔建寺,唐肃宗李亨至寺参谒,题塔额"兴教"二字,自此这座寺院就被称为兴教寺。‎ ‎ ②兴教寺塔实际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 ‎ ③玄奘法师著名的弟子窥基、圆测不仅生前协助玄奘译经,二人在圆寂后,还陪伴在玄奘法师灵塔左右。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形制相同但规模较小。窥基为玄奘法师嫡传弟子,精通教义,是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并为玄奘所译经文大量作注解;而圆测是新罗王孙,其佛教思想在朝鲜半岛影响深远。‎ ‎ ④‎ 9‎ 兴教寺塔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我国建筑艺术史上,是现存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唐代及其以前的建筑遗存非常稀少。玄奘塔和窥基塔都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圆测塔虽迁建于北宋,也有900年的历史,同样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 ⑤玄奘法师前往印度求取佛经,往返长达17年,沿途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了杰出贡献。‎ ‎ ⑥与《西游记》所叙不同的是,公元629年,20多岁的玄奘请允西行求法,并未获唐太宗批准,但决心已定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玄奘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最终玄奘从包括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在内的五天竺,带回了数百件经像舍利,包括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 ⑦公元645年,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比今天的大牌明星还受欢迎。归来后的玄奘,呕心沥血、翻译佛经,为唐太宗、唐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公元664年,玄奘去世,初葬于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后被迁葬于兴教寺。‎ ‎⑧兴教寺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而兴教寺则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是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 9‎ 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 ‎ ⑨根据规划,在2018年年底之前,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同时,继续兴教寺塔本体日常维护工作,遗产本体砖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实现突破。加强兴教寺塔周边黄土山原的护坡加固,保障遗产安全。远期管理任务中,将进一步落实遗产区、缓冲区的全面监测,确保遗产价值、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并最终确立长效机制;在近中期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遗产管理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围绕兴教寺塔、法相宗、丝绸之路等专题和主题,形成研究成果。‎ 1. 结合文章,简要概述兴教寺塔的布局特点。(3分)‎ ‎1.(3分)兴教寺塔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窥基塔和圆测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 ‎【解析】该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第②③段讲的是兴教寺塔的布局特点。第②段讲了兴教寺塔的总体特征,是由三塔构成,接着讲了玄奘塔。第③段讲了窥基塔和圆测塔。‎ ‎2.文章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 ‎(3分)列数字。“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说明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时间之长,路途之遥远。“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9‎ 说明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之大。这些具体数字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既说明了玄奘求经时间之久,路途之遥远,又说明了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之大。这些数字真实而富有说服力。‎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 2. ‎(3分)“现存”是在时间上的限制,指直到目前还存在的塔,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最”是程度副词,修饰“古老”,说明了兴教寺塔作为阁楼式塔有着悠久的历史。‎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现存”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属于程度副词,说明作为阁楼式塔的兴教寺塔年代十分久远。‎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 A.窥基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 B.玄奘西行求法是获唐太宗批准,从长安出发的。‎ C.兴教寺塔是丝绸之路的丰碑,文化的“使者”,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D.规划在2018年年底,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 ‎4.(3分)C 【解析】A项对应第②段,原文讲的是“玄奘塔”而非“窥基塔”,与原文不符。B项对应第⑥段,原文是“并未获唐太宗批准”‎ 9‎ ‎,与原文不符。C项对应第⑧段,表述符合原文意思。D项对应第⑨段,原文是“在2018年年底之前”,与原文不符。‎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