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10 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 ‎☞解读考点 知 识 点 名师点睛 记叙文 ‎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学生了解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写作手法以及修辞的作用。‎ ‎☞2年中考 ‎[2015年题组]‎ 一、(2015届福建龙岩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47‎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 ‎(1)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3分)‎ ‎(2)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4分)‎ ‎(3)根据提示,品析语言。(9分)‎ ‎①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4分)‎ ‎②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5分)‎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6分)‎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47‎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答案】‎ ‎(1)(3分)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 ‎(2)(4分)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③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3)(9分)①(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2分)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②(5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2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4)(6分)①“我”在台北,慈儿在纽约,父亲在德国都会产生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乡愁超越了空间的限制。(3分)②“我”在台北乡愁不时地“发作”,年长的父亲远在德国、心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说明了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一棵树一样不停地生长,永不老去。(3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到“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一情节,体会“妈妈”所说的一段话,从“蒙古”与“妈妈”的关系,与“妈妈的乡愁”的关系方面来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两句的赏析要围绕表现“乡愁”这个中心内容,点明句子所用的比拟手法和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方法,分析所表达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情感,使用“形象”“生动”等评价语。‎ 47‎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先根据文中内容了解“我”“慈儿”“父亲”各在异地,却有着共同的“乡愁”,从这种“乡愁”永不磨灭并潜滋暗长这个角度来分析诗中把“乡愁”比喻成一棵树形象的表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2015届广西柳州中考)(共16分)‎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47‎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分)‎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答案】‎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2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2分)。‎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1分);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1分);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而感到内疚)(1分);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1分)。‎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1分),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1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1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1分)。)‎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1分),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1分);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是梳理信息题。阅读全文,找到作者三次写“我”的眼睛“濡湿”的段落即第四段、第七段、第十段,根据具体的内容,体会“我”的心理活动,从表达“我”的情感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是赏析语句题,划线句在“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中,抓住“温暖”一词,点明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这几句话”给“我”的感受、对我的影响来分析句子的含义,使用“生动”“形象”等评价语。‎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阅读所示文段,根据王老师所说的话,联系前文与王老师有关情节,说明文段内容照应前文交代有关情况的作用,并根据情节内容了解林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做事细心周道,以此概括其形象特点。‎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2015届广西梧州中考)现代文阅读(二)(15分) ‎ 47‎ 一五一十 赵春亮 ‎①伫立在门外,听着尖厉的寒风狼一般呜呜地啸叫,孩子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传到耳中,女人心里开始隐隐作痛。‎ ‎②返回屋内,女人先将刚才打罢孩子丢在地上的布鞋规规矩矩摆放在床脚,才拉过他,柔声问:“儿子,刚才被妈打疼了吧?”孩子眼噙着泪花摇摇头,不说话。女人又说:“打你是想让你记住,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孩子点点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高兴。”女人一把搂过儿子说:“儿子,你的成绩已经很棒了,你不该自己改分数的。”‎ ‎③擦干眼泪,女人才想起,日子一晃已经跌进了腊月,年味也开始在山村弥漫。在男人没回来之前,得把家里拾掇一下,让在建筑工地上受苦了一年的男人能过个舒舒心心的年。女人眯着眼想:得买几张年画儿,新添几双筷子,还得再买口炖肉的铁锅,顺便再给儿子买点零食……‎ ‎④女人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0元的票子,决定去趟镇里。‎ ‎⑤前天下了一场小雪,山坡上全白了,山路逶迤在大山半腰,像是一条黑色的腰带。路有些湿滑,女人索性步行,反正也没事,权当活动活动筋骨,顺便欣赏一下雪景。行人很少,冷风一吹,女人觉出一些冷意,顺势将围巾裹得更严实了一点。‎ ‎⑥快到镇上时,女人朝兜里掏了一把,立刻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衣兜竟然漏了一个大窟窿,哪还有钱的影子?该不是装其他衣兜里了吧?女人将全身上下翻了个遍,仍是没有。今天路上的行人不多,即便丢在路上,也未必就被人捡起,女人心存侥幸扭头便往回走,循着原路回去兴许能找到。女人再没有了来时的心定气闲,开始有些慌乱,两眼不住地在地面逡巡,幻想着那张绿色的钞票能突然出现在眼前。‎ ‎⑦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浮现在女人眼前,女人一阵心疼,眼泪开始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50元,抵得男人干上小半天了。儿子平时嘴馋,每次去镇上总是望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流口水,自己狠了几次心都没舍得给他买。这下可好,新崭崭的50元大钞竟然就这么无声无息消失了。女人感觉热乎乎的眼泪终于淌了下来,瞬间便被冷风吹得没了一丝温度。‎ ‎⑧离家越来越近,北风仍是不徐不疾,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一张薄薄的钞票丢在地上,风一吹,说不定早飞到哪里去了呢!女人越发懊恼、失望和自责。女人不由地将搜寻范围扩大到路边的雪窝和树丛中。‎ ‎⑨就在女人将要绝望时,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走进一看,天啊,分明是一张百元大钞。‎ ‎⑩女人弯腰捡起钞票,心中不由暗暗高兴。老天爷,你让我丢了一张五十的,却又来了一张一百的,是对我的补偿吗?可转念一想,自己的50元终究还是丢了,这个丢了100元钱的人岂不是更加着急?女人头脑中不由地想起刚才教儿子的那些话:做人就得一五一十。这样想着,女人静静地立在风中,她坚信,那个丢钱的人和自己一样,一定会循着原路寻来的。‎ ‎⑪直到天擦黑,女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儿子从屋里扑出来,大声说:“妈,你骗我,你又出去揽活了吧?还说去给我买零食?”女人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讲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这时,只听儿子又说:“钱都没拿,你还说去镇上?”‎ 47‎ ‎⑫女人一怔,赶紧跑进屋里。看见那张绿色的钞票果然安静地躺在桌子上,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啊,搂着儿子大笑,眼泪又快流出来了。(选自《羊城晚报》20023)‎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 ‎②女人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讲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 ‎(2)请阅读第③-⑫段,填写下表。(3分)‎ 情节 ‎“女人”的情感 准备买年货,出发去镇里。‎ 心定气闲 快到镇上时,发现钱丢了。‎ ‎ A B 暗暗高兴 想到失主急,静立风中等。‎ ‎ C 回到家里时,见钞躺桌上。‎ 幸福、激动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2分)‎ 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⑫段中“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的含义。(3分)‎ ‎(5)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答案】‎ ‎(1)(4分,每小题2分)① 做人就要诚实,清清白白。(意思接近即可)② 把今天发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没有遗漏地讲给儿子听。(意思接近即可)‎ ‎(2)(3分,每空1分)A.慌乱、懊恼、失望、自责 B.返回原路找,捡到百元钞 C.急人所急 ‎(3)(2分)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元大钞在雪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引人注目(1分)。表现了“女人”发现百元钞票时的惊喜。(1分)‎ ‎(4)(3分)示例:①自己的钱没有丢;②儿子诚实懂事;③捡到百元大钞并归还失主。(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5)(3分)示例:①诚实。教育儿子要诚实,自己做人也诚实。②善良,急人所急。在寻找自己丢失的钱时捡到百元大钞,静等失主回来。③勤劳,节俭,热爱家庭。经常在外揽活,不舍得给儿子买零食,心疼丈夫。(写出两点并能结合内容分析,即可得3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7‎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句是场景描写,根据句子内容点明修辞手法,从表现“百元大钞”给人的视觉特点和有关人物“女人”发现“百元大钞”的心情两方面来说明句的表达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所示文段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归结,要了解人物“女人”感到幸福的原因,必须结合全文的情节来分析,即从“女人”与钱的关系,其儿子的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女人”感动幸福的原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题要根据“女人”拾钱归还,教育儿子,勤俭持家几个方面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2015届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47‎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47‎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情节作用,一般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主旨上的作用,结合本文的主旨分析,更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主旨的把握,能够结合“回报社会”阐述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2015届湖北鄂州中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老汪栗子 明前茶 47‎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3分)‎ 晚开店→ → →收野栗→ ‎ 47‎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3)文章第⑥段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 ‎(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3分) ‎ ‎(6)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3分)‎ ‎【答案】‎ ‎(1)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每空1分,表述得当均可。共3分。)‎ ‎(2)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3)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作铺垫。(2分)‎ ‎(4)“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2分)‎ ‎(5)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3分) ‎ ‎(6)示例:汪爷爷,您真是一个好心人,谢谢您!我一定会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3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答点阅读所示文段,点明动作描写,找到人物的动作描写语句,点明所使用的动词,说明这些动词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情节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阅读所示文段,根据题目所要求的答点“细节描写”,梳理内容,找到细节描写的文字,然后结合“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此句从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此句是人物描写句,了解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根据语句的内容点明。在文中找到此句的位置,根据情节了解老汪为什么要把帮扶的钱“悄悄”的压在竹簸箕底下,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来说明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根据本文的情节,找到作者描写汪爷爷言行的语句,“‎ 47‎ 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即可分析其形象特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根据自己受帮扶学生的身份,使用恰当的称谓,表达对汪爷爷的感谢,评价汪爷爷的行为,表达自己好好学习报答汪爷爷的意愿。‎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2015届湖北荆门中考)阅读文学类作品,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 47‎ 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3分)‎ ‎(2)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①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10)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3分)‎ ‎②“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不应删去,理由: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含。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①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我”,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②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 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4)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骂”字是真骂吗。这是一种反语。是在愧疚父母对于自己的爱。‎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7‎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七、(2015届湖北十堰中考)阅读《老胡》,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6分)‎ 老胡 ‎①我不喜欢老胡。但是,父亲去世一年后,他娶了我妈。‎ ‎②我们都知道,我们母子俩需要一个男人。后来便遇见了老胡,他是小城的一个包工头,离异。‎ ‎③我讨厌他。母亲炖的排骨,他总是跟我们娘俩平分;他站在路边看着刚放学的我半天搞不定自行车的链子,却袖手旁观;他暑假把我带到他的工地上,给他手下的人打工,看我晒得又黑又瘦却是喜欢得很,虽然他给了我工钱;他对母亲好,给母亲买衣服从来都舍得,对母亲从来没有吼过,对外婆也是大方得很,所以,他们都说母亲的命不薄。‎ ‎④我知道他也不喜欢我,他总是嫌我太女孩子气,他不喜欢我说话用那么小的声音,甚至不喜欢我白白的衬衣领子。他说,爷们儿要有个爷们儿的样子。‎ ‎⑤3个月之后,我在学校打了架,一个同学拿了我的笔,硬说是他自己的。这笔是老胡给的,给的时候说不值钱让我拿去用,第一天就被班里最强悍的男生拿了去,还放肆地在笔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一脸的鄙夷:“就凭你的后爹,能给你买这派克笔吗?”最终,我们动了拳头。老胡被叫到老师的办公室训话,开始还低眉顺眼地道歉,后来,知道了原因就跟我们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师好一顿激辩,他主张这架打得没错,领我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⑥出校门正是放学的时候,他拦在门口,等着那几个男生。他说,来,你们一个一个来打,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于是那天傍晚,很多人围在学校旁边的胡同里,看我怎样地歇斯底里。最终,我拿着那支派克笔一瘸一拐地跟老胡回了家。他揉揉我的脑袋,夸奖我“爷们儿不错,像我的儿子”。‎ ‎⑦这件事情,母亲始终不知道,这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有了秘密的两个人总会有些小小的亲近。‎ ‎⑧高考的那年,我意外地失利,成绩只能上个专科。母亲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复读,被他一口拒绝了。他说,复读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毕竟是继父,大抵是计较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也说得轻松无比,他说,别管有用没用,挑个自己喜欢的。最终我报了警校。‎ ‎⑨我毕业的时候,为了爱情执意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老胡生平第一次对我大发雷霆,我知道我应该留在他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那个城市里有我梦寐以求的爱人和生活,我最终是自私的。‎ ‎⑩走的时候,是凌晨4时的车,摩托车坏掉了,为了赶时间,老胡在楼下随便找了辆邻居没锁的破自行车,用袖子擦了下后车座,让我上车。我有些迟疑,他却已经蹬上了车子,我小心地坐着,小城的街道很空旷,他的后背努力地向前弯,他的衣服被清晨的风吹起来,我突然便落了泪。我上车的时候,他说,存折在你的口袋里。我打开,一笔一笔,有百元的,也有千元的,我想像着他拿着它们去银行一点点地攒起来,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未来做准备,而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爸爸。‎ 我看着老胡,眼圈就红了,我说:“爸爸,你多保重。”老胡一巴掌拍过来,说:“‎ 47‎ 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可是,车开出去之后,我看他扭过头去擦眼泪,比娘们儿还娘们儿。我以为他会一直在我的生命里,给我坚强的爷们儿样的支撑,没想到时光已经让他那么脆弱。半年之后,我回家,带了我的女朋友,带了他爱抽的烟,还有一身好西服,而他已经躺在了床上。‎ 我请了假留下来照顾他,那是我们生平最快乐的日子。天晴的时候,我推着他去近郊的每一介景点。过马路的时候,即使推着他,我也会握住他的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握住他的手,厚实而温暖。他像个孩子般地听话与依赖。他的笑容始终没有停过,跟问候他的每一个人说,这是我儿子,老胡的儿子。‎ 公司有急事,我对老胡说我要回去处理一下,我说,我只要两天,你等着我。可是,只隔了48小时,我回来的时候,客厅里已经有了他的遗像,他最终没有等我。‎ 他最后的时光,我却不在他的身边,这成了我一生的疼。(摘自《航空报》,略有删改)‎ ‎(1)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把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 →眼圈红了 →最快乐的(日子)→ ‎ ‎(2)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的情节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明线,老胡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是暗线。‎ B.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如第6段中,“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就很符合老胡作为包工头,处理事情简单粗暴的特点。‎ C.这篇小说以“老胡”为题,一是因为老胡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二是为了突出“我”与继父的情感超越了与生父的情感。‎ D.小说地段,前一句说“我只要两天”,后一句把“两天”改成了“48小时”很有深意,虽然表示的时间相等,但暗含的情感不同。‎ ‎(3)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4)根据5至10段内容,概括出老胡是从哪方面关心“我”的。(3分)‎ ‎(5)仔细品味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6)小说最后—段,“这成了我一生的疼”—句含义深刻,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什么启示?(3分)‎ ‎【答案】‎ ‎(1) (3分)不喜欢(讨厌) 小小的亲近 一生的疼(必须用文中词语,其他答案不给分。每空1分)‎ ‎(2)(3分)D ‎(3) (2分)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手法,能很好地突出“我”对老胡的深厚感情,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兴趣。(答出方法1分,分析1分)‎ ‎(4)(3分)答案要点:①培养“我”自立、自强、敢干担当(教“我”像个爷们儿),②尊重“我”的选择(填报志愿挑自己喜欢的)③为“我”上大学默默付出(为“我”攒钱,送“我”去车站)【自己概括或用原文回答皆可,一点1分】‎ 47‎ ‎(5)(2分)①为自己的自私决定而自责;②被老胡的爱感动(意对即可,每点1分)‎ ‎(6)(3分)答题要点及评分说明:①举自己生活实际的事例1分;②分析原因(如自私、无知、幼稚)或者指出结果(如误解、隔膜、叛逆、对立 1分);③学会了珍惜、理解、原凉、爱 1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各项涉及小说写作有关知识,阅读全文,从小说写作的角度了解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小说内容一一比较,用反选排除法法判断答案。A错,“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我”对“老胡”的情感是线索,没有第二条线索;B错,根据第五段内容“知道了原因就跟我们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师好一顿激辩”即可理解“老胡”的“打架”是为了保护“我”的尊严,并不是做事的“简单粗暴”;C错,“老胡”就是小说的主人公,而不是“之一”,“我”只是线索人物,故答案为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来理解,阅读小说后面情节即可了解“老胡”对我是关爱的。理解作者这样写是“欲扬选抑”的手法,也说明了“我”对“老胡”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可以从读者的阅读兴趣来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是概括情节题。阅读所示文段,了解情节内容,找到与“我”有关的事件,从中抓住“老胡”对我的行为态度方面的内容来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阅读上下两段文字,了解情节内容,上段写“我”违背母亲与继父“老胡”的愿望要离开家,下段写“老胡”送我离家,给了我足够的钱,从这两方面来理解“我”对“老胡”的愧疚和感激。‎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八、(2015届湖南张家界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采菊易杨下 速生易杨林的叶子被秋风吹得稀疏,老秦家的胎菊就要收获了。射阳人爱把制茶用的菊花种在易杨树下。夏天,易杨的浓荫可以挡日头,防止一望无际白晃晃的太阳把菊花苗烤焦。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 47‎ 采摘胎菊要赶时辰,等花苞全炸开来,菊花的花粉散逸到空气中,就只能制作白菊茶了,保健作用和浓香味大减。因此,上好的胎菊要趁花苞完全长鼓,第一枚花瓣刚刚翘起,就像婴儿团拢的小拳头忽然张开了他的小拇指,就可以采摘了。‎ 老秦两口子都是早上五点即起,开始趟着露水采摘胎菊。七点钟,直起腰来准备吃早饭时,裤腿上的露水印子已爬到离膝盖只有十厘米的地方。胎菊的花粉,把裤脚都染香染黄了。老秦走到哪儿,都有蜜蜂嘤嘤嗡嗡跟着。‎ 早一次晚一次的采摘,要持续差不多一个月,这对年过六旬的老秦夫妇来说,是体力上的考验。此刻,他们比平时更盼着儿女们周末开车回来帮忙,好让他们的老腰歇一歇。老秦的孙子9岁,外孙女7岁,易杨树下的胎菊丛,是他们玩耍的乐园。不仅如此,这两年,每到收获季,儿女们还把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也带来了,城里客人大多带着小孩子,由着他们在易杨林里撒个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老秦觉得易杨树林里添了许多生气。‎ 易杨林里不但可收一袋袋的胎菊花,还可收获一窝窝的白蘑菇。老秦亲自上灶,用自家榨的菜籽油煎蘑菇片给大家吃。厚切的蘑菇片上鼓出金黄的小油泡,香气散出老远,往往还没上桌,就被小孩子们抢吃一空。老秦的儿子抢到了一片,说这蘑菇还是这样白煎了好吃。射阳离海近,土壤有盐分,加上易杨树下每年堆积了那么多腐叶,出产的蘑菇肥腴鲜香,韧性十足,倒有几分像松茸的味道。‎ 吃了老秦家的土灶饭,第二天一早,城里来客也不管皮鞋是否被露水浸得塌软,风快麻利地干了一气,把该收的胎菊都收了,把该收的苹果也收了。老秦家还种着二三十棵苹果树,基本不用联系销售,都是儿女们的同事和朋友买走了。春天就订了货,秋天自己来采摘。苹果的颜色浓郁如油画,一半被秋阳烤成了橙红色,另一半还是青黄的,个头儿都不大。果树下埋过有机肥,又基本不打药,苹果在衣服上擦一擦就能吃。来客咬第一口时多半呛着了——这样喷涌而出的果汁,令人猝不及防。‎ 所有的小孩子都乐不思返。等到老秦帮着把成筐的苹果搬上汽车后备箱,老秦妻子把胎菊茶怎么泡、菊花枕怎么用都交待好,汽车喇叭催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还在易杨林里呼喊玩耍。那时刻,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这种辉煌持续了约一分钟,空气里弥散着胎菊的干爽药香,城里客都看呆了。‎ 有一次城里客返程路上,儿子发来短信:“爸,同事说小伢子们到你这儿来了以后很神奇,肯干活,还不要冰激凌肯德基之类的奖赏。”老秦笑笑,自言自语道:“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 ‎ (明前茶/文,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作者拟题“采菊易杨下”与陶渊明的哪两句诗有关,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文中写采蘑菇、收苹果这样的情节是否离题,为什么?(3分)‎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 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2分)‎ 47‎ 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 ‎(5)结合文章,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的理解。(4分)‎ ‎【答案】‎ ‎(1)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关。模仿“采菊东篱下”拟题,作用是增强文化的韵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巧妙地表达出主人公悠然自得的情绪。‎ ‎(2)不离题。原因是:①文章主要表现在乡村劳动的乐趣,采蘑菇和收苹果都是乐趣的一部分,并没有脱离文章中心;②文章主要写采菊,采蘑菇、收苹果都是由采菊引起的,与采菊有关,并且写得比较简略。‎ ‎(3)“累累重重”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苞的密集,展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突出了易杨林里菊花的特点。‎ ‎(4)运用比喻手法,把云层比作墨,把云缝里的光芒比作金龙、丝带,把落日比作红纱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海之滨辉煌的落日景象。‎ ‎(5)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劳动带来的收获。如:劳动给人带来丰收的果实;劳动给人带来快乐,不仅有收获的快乐,还有亲近自然的快乐;劳动给人带来美好的品格,如让孩子变得热爱劳动等。语言通畅。‎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首先要表明态度,不离题。然后在说明理由。围绕“乡村劳动的乐趣,采蘑菇和收苹果都是乐趣的一部分”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题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①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学生任选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47‎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根据提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劳动能够带来哪些好处、收获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九、(2015届江苏淮安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开始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47‎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结合第⑥~(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2)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3)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分)‎ ‎(4)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1分)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1分)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热心公益、关心他人,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2分 ‎(2)“‎0.5克”是眼角膜的重量,(1分)“挚爱”是深爱,(1分)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3分)‎ ‎(3)示例: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男孩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6分)‎ ‎(4)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1分)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2分)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2分)‎ 47‎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深层含义,“5克”极言其轻,而“挚爱”又是深爱。“让‎5克的挚爱”和“眼角膜”表达的意思相同,将两词替换进行比较后就能感受到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从两者的“轻”和“深爱”形成了反差,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最后一段在结构上一般是总结前文、呼应开头,照应题目;内容上是揭示主旨、突出中心等,要联系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十、(2015届江苏南通中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22分)‎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 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 47‎ 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多处将父亲的现在与过去作对比,请写出其中两组对比。(4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3)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4分)‎ ‎(4)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⑩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意。(4分)‎ ‎(5)【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作者为父亲流泪,请具体说说流泪的原因。(6分)‎ ‎【甲】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李娟《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甲】 【乙】 ‎ ‎【答案】‎ ‎(1)①过去父亲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现在却变得健忘、迟钝。②过去父亲健步如飞,现在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③过去父亲是“我”的依靠、“我”的保护神,现在父亲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4分,每点2分,写出两组即可)‎ ‎(2)示例:把父亲比喻为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写出了父亲的老迈,排比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有淡淡的忧伤。(4分,意对即可)‎ ‎(3)情景交融,(1分)渲染了雪夜里“我”跟随父亲去接母亲时的欢快的心情,(1分)为下文的叙事和抒情做铺垫。(1分)‎ ‎(4)时间的流逝是无情和沧桑的,唯一不变的是亲情,它就像是“雪中送炭”,给我们带来温暖,又像是“锦上之花”,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温馨。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亲情,善待亲人。(4分,意对即可)‎ 47‎ ‎(5)【甲】作者看到爸爸满头白发,想到父亲一生的辛劳沧桑,对父亲充满着怜惜而流泪。(3分)【乙】“我”读了父亲的来信,想到了父亲的艰难和困顿,流的是伤心之泪,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3分)(意近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在叙事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根据文章中具体的情节来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阅读划线句子,了解内容,指出描写生动的词词,结合其所在的情先点明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从表现父亲形象的某一特点和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来分析,运用“生动”“形象”等评价语。‎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根据比喻修辞方法的特点,说明作者说什么“变”什么“不变”,分析作者对“亲情”给我们带来某种感受以及告诫我们要如何对待亲情有的问题。‎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本题不难,《背影》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作答即可。再抓住本文中“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一句理解作者感叹父亲这么快就老内心所生产的伤感之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4年题组]‎ 一、【2014中考黑龙江省绥化卷】阅读《礼物》一文,回答18-21题。(共8分)‎ 礼 物 柴静 ‎①那是个夏天。晚上上班的路上,细细碎碎地下起了雨,等到深夜下了节目,雨已经大了。匆忙下了楼向右拐时,忽然有个人迎上来,犹疑地叫我的名字,我怔了一下,借着一线灯光看见他身着军装,才安下心来。他那么大的个子,脸却很稚气,期期艾艾地说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来看看我是他几年来的心愿。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他马上后退了几步:“不不,不用,我走了”‎ ‎②我看他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雨夜里 47‎ ‎,转身欲走,他气喘吁吁又跑回来,脸涨得通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火柴盒交给我,并拢双脚刷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了。火柴盒里装的是一只小乌龟,那是我收到的最可爱的礼物。 ‎ ‎③春节回家过年时,同事转寄给我一封信,信是从西藏寄来采的。我在炉火边拆开细读,信中写道:“那天夜里你没有问我毕业后去哪里,我也没有告诉你,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有一夜出去巡哨,看着月光下连绵起伏的雪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④远赴忽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顿了顿,继续看下去,“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那只小龟可好?它很怕冷,所以我把它留给你。它是去年我生日那天路过教育街市场时捡到的,也是同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你的节目。我一直认为,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膝边的妒火渐渐升起来,给严寒的世界增添了一点暖意。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 ‎ (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 ‎18.选文的题目是《礼物》,作者收到的礼物是陌生军人送给她的可爱的小乌龟,你认为军人收到的“礼物”是什么呢? (2分)‎ ‎【答案】听到了节目里主持人说的话(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两个人物与“礼物”的关系,抓住“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此句即可理解军人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怎样理解选文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2分)‎ ‎【答案】偶遇、保护并赠送小乌龟,体现了年轻军人内心充满爱心:节目里的话给年轻军人真切的帮助和教育,军人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让他认识到了世上有报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所以军人说,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军人写的信中“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这句话和“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来理解军人对他的帮助教育的珍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分析选文结尾句“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的作用。 (2分)‎ ‎【答案】内容:作者借花开飘香.暗指在这严寒的冬季.爱心之花飘香;他人的一句话,能起到温暖人、教育人、感动人、震撼人的作用.也正如花开一样温馨飘香,沁人心脾。升华主题(深化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从以物写情的方法和升华主题上来理解,人与人之心的关爱就像花一清香,给人美好的享受。‎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生活中,“一个眼神,一次帮助,一声教诲……”都是温暖感人的“礼物”。请将你收到过的这样的“礼物”写在下面。 (2分)‎ ‎【答案】示例;一次.在我成绩下滑时,老师给我了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47‎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提示,简要叙述在生活自己得到别人一个小小的帮助的事例,说明自己在收到怎样的一种“礼物”。‎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2014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0分)‎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矫友田 ‎(1)很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呆上一会儿。‎ ‎(2)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3)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浏览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4)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他就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5)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而书店的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6)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7)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期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8)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9)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 47‎ 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10)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 ‎(11)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因为,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12)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20.概括文章的情节,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2分)‎ ‎ ①小时候“我”经常到小书店看书,想买一套《安徒生童话》。‎ ‎ ② ‎ ‎ ③“水晶石”原来是不值钱的石英,但最后老者还是收下3元钱和石英,把书卖给了“我”。‎ ‎ ④ ‎ ‎【答案】②我攒钱买书,在还差6角钱的时候,捡到了一块“值钱”的“水晶石” ④多年后,我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造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第(10)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得到书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得到书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请说说文中的老者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案】老者是一位富有爱心,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人。‎ 47‎ ‎【解析】‎ 试题分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里从“有爱心”“和蔼”“善解人意”等角度来进行总结。‎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老者的呵护成就了一位作家。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略。‎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2014中考湖北省咸宁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4分)‎ ‎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47‎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8.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意外→( )→( )→疑惑→( )‎ ‎【答案】(3分) 疑惑 怀疑 震撼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 ‎ ‎【答案】(2分) 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学生观察“疑惑”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并找出其疑惑的原因,能总结概括出“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即可 考点:筛选原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0.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分)‎ 答: ‎ ‎【答案】(3分) 友善 热情(耐心) 尊重生命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此处抓住情节分析人物,从人物的“善良”“热心”“尊重生命”等方面来进行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47‎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答案】(3分)B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品析第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答: ‎ ‎【答案】(3分)意思(1分):注入情感,并根据饲养动物的特性,恰当地喂养,保证它们活得好,活得长。(或:尊重生命,把动物当人一样喂养)‎ 启示(2分):①我们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不能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②卖鱼人不唯利是图、热情友善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我们要勇于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及时改变自我。(能答出其中一条的主要意思,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2014中考河南卷】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 47‎ 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答案】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 47‎ 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解析】‎ 试题分析:考生在备考前应该掌握一些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关于“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几件事,考生可以从文章的第四段到第九段中找出,考生只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概括的时候要注意人物、事件不能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意思对即可。1分)‎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意思对即可。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已经要求考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赏析句子,那么考生则要从此入手。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答案】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意思对即可。2分)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根据要求阅读第七段,然后根据第七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可以这样回答: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4分)‎ ‎【答案】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 47‎ 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考生在回答前,应该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去理解。从文中的叙述中,“我”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是因为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归纳 归纳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归纳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归纳 3: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归纳 4: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归纳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 6:分析记叙的顺序。‎ 归纳 7:概括作品主题。‎ 归纳 8: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归纳 9: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归纳 10: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归纳 11: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归纳 1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易错易混 记叙文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个概括地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地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 ‎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 ②,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B.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 ③‎ 47‎ ‎,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场景所作的描写。‎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1),衬托手法: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 (2),伏笔照应手法: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进行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 (3),悬念技法: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心理的一种手法。‎ ‎ (4),象征手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5),对比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6),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 (7),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从而突出、深化主题。‎ ‎(8),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 (9),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7),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47‎ ‎(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表达讽刺意味。‎ ‎☞解题技能 ‎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4.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的判断应与人物和中心关系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在哪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就被认为是小说的主人公,当然,还可以通过在刻画和描写人物所使用的笔墨多少来进行判断,学生了解有关判断依据,对此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这需要对这篇散文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才能对文章线索和材料取舍有正确的理解。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6.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 ‎7.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8.本考点重点考查对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辨别;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常见题型有: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于何种表达方式;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补写出恰当内容;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9.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种半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阐释,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典例:(2015届中考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3分)‎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 47‎ 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8)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9)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0)“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1)“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47‎ 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12)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父子俩遛网打鱼—— ① ——砸冰行船—— ② ——看到希望 ‎(2)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3)第(11)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4)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3分)‎ ‎【答案】‎ ‎(1)①遭遇风雪②扒冰拖船 ‎(2)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3)①运用短句,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机。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父亲扒冰拖船的情景。‎ ‎(4)①技艺娴熟,经验丰富②机智勇敢,顽强不屈③关心孩子成长。‎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在仔细阅读文段,根据提示,写出情节用四字短语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试题分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题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①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 47‎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学生任选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 ‎☞1年模拟 ‎(一)(浙江省金衢十二校2015届九年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4分)‎ 桥边的老人(14分)‎ ‎ [美]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47‎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 ‎11.请以老人的口吻概括故事情节。(3分)‎ ‎1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能否删掉“又”?简述理由。)‎ ‎⑵对他毫无办法。(“我”为什么会产生毫无办法的想法?)‎ ‎13.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4.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着力刻画“我”与老人对话的用意。(4分)‎ ‎【答案】‎ ‎11.(3分)示例:我在桥边遇到了一位侦察兵,我们一起聊天,我只和他聊动物的事情,他反复劝我离开,可我实在走不动了,我没有家不知道能上哪里去。(能用第一人称,从老人角度概括情节,概括简洁完整的,得3分。)‎ ‎12.(4分)‎ ‎⑴不能删,“又”是再次的意思,表现老人多次尝试站起来往前走,但都失败了,刻画出一个年老体衰、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在战争中失去求生欲望的老人形象。)‎ ‎⑵因为“我”已经多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都没有离开,而“我”又帮不了他。“我”的这种想法的产生,更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47‎ ‎13.(3分)这是环境描写。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纷乱而又喧闹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慌乱的气氛,也凸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形象;与一直坐在桥边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老人的孤独。‎ ‎14.(4分)分四个层级赋分:第一层级:对问题没有形成理解,或表达逻辑混乱,得0分。示例:“我”和老人的对话很有意思。第二层级: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未经过分析直接得出结论,得1分。示例: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三层级:能联系多个事件分析,但结论肤浅,得2分。示例: “我”与老人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我”问故乡,问动物,问政治以及老人的回答。老人面对战争的无奈、苦涩和悲哀在对话中得到体现。对话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老人是很同情的,但没有办法帮助老人。第四层级:能联系多个事件分析,写出自己的发现,并使问题本事的意义得到拓展,得3-4分。示例: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人物少有动作,情节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我”与老人的问答之间,蕴涵了生动的情节。如“我”问故乡,问动物,问政治以及老人的回答。老人提到故乡及“看管”的动物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家园的留恋与热爱;不能照顾动物“只得把它们撇下了”,反映老人面对战争的无奈、苦涩和悲哀。本文的“我”虽然感情不外显,但“我”多次劝说老人离开,可以看出“我”对老人是很同情的,对战争是厌恶的。“我”和老人对话中有重复,有矛盾,如“我”的劝离和老人不挪动,对“我”的问话,老人答非所问。这些都有利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1)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就是分析词语表达效果,学生先说出原词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和否定删去后的含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删去后的意思或内容。删后意思有何改变,如不符合实际等。(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47‎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渲染了紧张慌乱的气氛,也凸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形象;与一直坐在桥边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老人的孤独。‎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语言(对话)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 ‎ (二) (浙江省衢州地区2015届九年级模拟)‎ ‎ 父亲,一个尊贵的称呼(15分)‎ 在塞北农村老家,父亲叫“大大”,多少年了,一直这么叫。然而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 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在城里上班,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 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邻居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说了好长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那家的儿子同我一样大,只是长得白,一副城里人的模样。‎ 当时,他的手里拿着一串晶莹黑亮而又水灵的东西,正一颗一颗揪着吃。什么东西呢?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我走前一步,怯怯地问:“你吃的是啥?”那儿子眼皮也没抬,说:“葡萄,我爸爸给我买的。”平生里第一次知道,有一种水果叫葡萄,也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个称谓,就像那串葡萄一样,水灵,润泽,剔透,浑身透着香气。在一个小孩子看来,“爸爸”可以为自己买来从未见过的葡萄,“爸爸”有城里人的洋气和富贵,“爸爸”才是父亲最好的名字。‎ 后来,我疯狂迷恋小人书。恰好父亲到后草地换粮,要路过县城。我央求父亲:大,你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吧。我故意把“大”叫得亲切些,好让父亲高兴。父亲没说什么,随口就答应了。每天,我站在村口的高坡上盼着父亲回来。好容易熬到了,我小心翼翼帮着父亲卸了车,喂了牲口,然后,心怀忐忑,问父亲小人书的事情。哪料,他很生硬地扔出一句“回来的时候,书店关门了”,然后头也不回,就进屋吃饭去了。院里,只剩下我,两眼蓄着泪。‎ 高考后的那一年暑假,我一个人去大同打工,说好一个月后就回来,但是一直到秋天,迟迟不见我回来。母亲急了,说把我丢了,一天到晚惶恐得不知道该怎么好。父亲却显得很轻松,说,没事,你就放心吧,准是包工头还没给他算了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白天,没事就到坡顶上望一望,看大路的尽头,会不会有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突然出现。有时候,太阳快落山了,他还要去望一趟。回来后,他和母亲谁也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叹气。‎ 那一年,我回来后,母亲抱着我哭了好长一阵子。父亲呢,在一旁看着我,只是傻傻地笑。很少做饭的他,那天破天荒地对我说:“儿啊,你想吃什么,大大给你做!”仿佛是第一次做父亲,他把“大大”两个字拉得长长的,洋溢着说不清的骄傲、自豪和幸福。然后,他捋起袖子,和面,做饭,进来出去,把锅碗碰撞得叮当作响,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悦耳。‎ 47‎ 父亲最后的那一年,病重不治,从医院回来,完成一个穷人对生命的最后仪式:等死。那时候,家里穷得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而我还在上学。在父亲的心底里,他觉得,把更多的可能和希望留给他的儿子,才是必要的选择。于是,直到他死,尽管疼得不断呻吟,也没有向我抱怨过一句。‎ ‎ 老家有一个说法,人去世的时候,儿女若都守在身边,叫“有儿有女”。临终,父亲看着我和姐姐守在他身边,他说:“大大也算是有儿有女的命,这一辈子,知足了。”说完,他苦笑了一下,眼角淌出豌豆大的两滴泪来。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里潮水一般涌过一样东西,那是我的泪水。泪,淹了心。‎ ‎ 现在,我的儿子管我叫爸爸。当然了,还有好多孩子,他们并不管父亲叫爸爸。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渐渐学会明白,这个抚养你长大的男人,人生背后有着说不完的苦辣酸辛。无论是大大,爹,爸爸,还是其他称谓,其实,他们都属于一个尊贵的名字:父亲。‎ ‎5.【小题1】文章1—6自然段围绕着父亲及称呼,写了哪三件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6.【小题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感情。(3分)‎ 父亲最后的那一年,病重不治,从医院回来,完成一个穷人对生命的最后仪式:等死。‎ ‎7.【小题3】文中第五段写到“说归说,父亲晚上睡不着,不停地翻身。”请用第一人称写出爸爸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3分)‎ ‎8.【小题4】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儿子眼中的父亲,请你对文中“父亲”这一人物作赏析。(6分)‎ ‎【答案】‎ ‎5.【小题1】(3分。答到1点得1分)看邻居家孩子吃爸爸买的葡萄;请求“大大”买小人书,但是没买;“大大”亲自下厨给我做饭。‎ ‎6.【小题2】(3分)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可怕,谁不想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继续存在着。而父亲,却在生与死之间放弃了生存的机会,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孩子,他用生命诠释了他对子女的爱。(2分)也表达出了我的无奈、酸楚、心痛。(1分)‎ ‎7.【小题3】(3分)略。要求:第一人称,不少于30字,还要写出父亲对孩子的担忧、思念之情。‎ ‎8.【小题4】(6分)分三个层级赋分:第一层级:只有品格分析,如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坚强隐忍、将对子女的爱深埋在心里、甘愿为家庭无私奉献牺牲自己的人。(1分)‎ 第二层级:结合人物身份地位分析。如;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他把对子女的爱深埋在心里;为了家庭,他坚强隐忍,不惜奉献和牺牲自己。。(3-4分)‎ 第三层级涉及到文章主题的。如:父亲是个勤劳无私、任劳任怨的农民,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坚强隐忍,也是天底下所有父亲的代表。从辛酸的生活中走来的父辈,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可能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强隐忍的生命因子,是撑托家庭的砥柱。(6分)‎ ‎【解析】‎ ‎5.【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父亲及称呼”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47‎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围绕父亲对孩子的担忧、思念之情来组织。‎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8.【小题4】‎ 试题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阅读语段,完成15——21题。(共18分)‎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①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奉一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47‎ ‎②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③那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④几年后,女人攒了钱,贷了一部分款,买了一辆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着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的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⑤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的了。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她照旧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⑥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15.【小题1】请将下面的文字工整、正确地抄写在方格中,带标点。(破折号和作者名字不写)(2分)‎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 鲁 迅 ‎16.【小题2】对【甲】文中画序号的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17.【小题3】【甲】文中“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8.【小题4】【甲】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对这种笑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47‎ ‎19.【小题5】【甲】文中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这句话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20.【小题6】【乙】文第一段的文字与【甲】文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一样,都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试用一句话概括【乙】文第一段中最突出的“矛盾”;并简要比较【甲】【乙】两文中作者在似乎矛盾的描写内容中,对人物褒贬态度的不同。(4分)‎ ‎21.【小题7】读完【乙】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 ‎ 15.【小题1】书写规范,正确给满分,否则不得分。(2分) ‎ ‎ 16.【小题2】 B (2分)‎ ‎ 17.【小题3】渲染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1分),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1分)共2分) ‎ ‎ 18.【小题4】D(2分)‎ ‎ 19.【小题5】C(2分)‎ ‎ 20.【小题6】 最突出的矛盾:家境不好,但活得优雅而从容。(2分)作者态度:贬斥、批判孔乙己;褒扬、赞赏穿旗袍的女人。(2分)‎ ‎ 21.【小题7】示例:人生难免身处困境,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心,要有乐观的态度。(观点2分,联系实际1分,表达流畅1分)。‎ ‎【解析】‎ ‎15.【小题1】‎ 试题分析:专项书写题的考查,要求学生书写态度要认真,字体要规范。‎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小题2】‎ 试题分析:A中应是外貌和语言描写;C中应是神态描写;D中作用应是说明孔乙己生活窘迫。‎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7.【小题3】‎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小题4】‎ 试题分析:D中应是用“笑”来衬托“悲”说明人们的冷漠。‎ 47‎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9.【小题5】‎ 试题分析:C中既说出孔乙己的特殊地位,又说出他的处境,最合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1.【小题7】‎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2015年期中考试总动员中考模拟)散文阅读《人间第一爱》(12分)‎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 47‎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②醍醐:tí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18.本文中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这种爱 。(抄录原文回答)(3分)‎ ‎【答案】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考点:筛选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 (不超过24个字)(4分)‎ ‎【答案】古今没有人将写母爱的文章搜集编辑在一起供人们阅读。‎ 考点:筛选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5分)  ‎ ‎“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遗憾。父母过早的离世,古今的孝子们都无法很好地报答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恨是遗憾之意,子女想要孝敬父母,却发现已经晚了,没有机会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7‎ 4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