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解读考点
知识点
名师点晴
朝代的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14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中央行政制度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
14
,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地方行政区。
(3)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5)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互不隶属。
(6)清朝开始实行督抚行省制,并设置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4)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5)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2年中考
[2015年题组]
1.【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厦门卷)】“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其实是考查“列国”“诸侯”的来源,西周初年,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即分封亲属、功臣和商朝贵族为诸侯,而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郡县制是秦统一全国之后,废除分封制后而实行的地方行政建制,在地方设郡、县,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建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故答案选B。
14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2.【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广元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广元卷)】下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秦汉—宋元—明清
B.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C.宋元—隋唐—秦汉—明清
D.明清—宋元—秦汉—隋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把握。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和东汉、蜀魏吴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和南宋、元明清,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4.【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扬州卷)】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故答案选C。
14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5.【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甘肃兰州卷)】我国历史上实行的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科举制度创立于(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举制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所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此题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
6.【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
A.加强中外交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君主集权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
7. 【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荆门卷)】(7分)整顿吏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14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有何启示?(3分)
【答案】
(1)丞相。(1分)掌监察(或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1分)
(2)政绩。(1分)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1分)
(3)重点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1分)从制度建设到依法治国。(1分)要纯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依法反腐。要树德立人。要德法兼治。(1分)(任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意思相近也可)
(3)分析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 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是从秦朝的制度建设开始,到唐朝的制度完善,再到明朝繁荣依法治国。从制度建设到依法治国这种发展趋势对当前的反腐倡廉的启示是:要纯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建设制度入手 。要依法反对腐败。要树立以德服人的典型。反腐倡廉要德法兼治。
14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2014年题组]
1.(2014年山东东营卷)“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答案】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西周的分封制
2.(2014年广东卷)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监察,秦始皇为了亲自指控军权,没有设置太尉,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太尉
3.(2014年江苏无锡卷)2014年3月1日晚,8名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这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答案选B。
14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的设置
4.(2014年甘肃白银卷)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 D.乾隆
【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有强化
5.(2014年湖北襄阳卷)【古代的专制制度】(6分)
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秦朝。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任用?(答两条)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分)
(3)明朝和清朝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2分)
(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1分)
【答案】
(1)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条即可,一条1分,共2分,沉重的答案符合主要意思,可酌情给分)
(2)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诸侯国势力。(1分)
(3)明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锦衣卫、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评分说明: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得1分)
清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评分说明: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得1分)
(4)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期。(1分)
14
(3)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具体措施是:明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锦衣卫、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
(4)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明朝和清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另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到外来侵略,所以明清时期最典型的社会特征是: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期。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考点归纳
归纳 1: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世袭当上国王的人是谁?
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归纳 2: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分集权制,他采纳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理论?请说明理由。
法家。
理由: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归纳3: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因为明太祖废除丞相,使六部由原来对丞相负责变为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也形同虚设,这些表明了我国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易错易混
1.夏朝的建立者。
14
误: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
析: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不是启。
2.秦朝的建立者。
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秦朝。
析:秦朝建立时,还没有皇帝的称呼,因此秦始皇当时应该称秦王赢政。
3.明朝锦衣卫的性质。
误:明朝锦衣卫是纯粹的特务机构。
析: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察、侦查,这样才成为特务机构,因此,它是不纯粹的特务机构。
☞解题技能
单项选择题的解题规律
1.排除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方法。采用排除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题——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排错——排除显然错误的选项(逆向选择除外)。
(3)排无关——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误法: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2)排异法: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
(3)排重法: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
(4)排倒法: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5)排混法: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6)排间法: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应选与题干联系最直接的选项。
(7)排不完全法: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
(8)排正法:逆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
(9)第一选择不轻动。
典例:
1.【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汕尾卷)】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吵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D
14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方法总结】学习历史要抓住事件之间的联系,如本题中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设立锦衣卫和废除宰相制度都和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有关。找到它们的联系,就不难解答。
2.【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厦门卷)】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本抑末”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这些字眼就已经告诉我们费正清评论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而“重本抑末”政策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汉化政策指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指的是与民休息的政策。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方法总结】在解答分析型的选择题时,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问几个“为什么”,关键要掌握学习方法。
☞1年模拟
1.(河南省平顶山市2015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要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投笔从戎,获取军功 B.参加科举考试
C.到各地讲学,著书立说 D.投靠名门大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举制的准确识记。
14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也就出现了题干中“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故选B。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2.(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5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因有侯王(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皇帝制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 D.修筑长城
【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3.(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5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君臣礼仪:图1到图3是君主权力的强化,最能体现君权达到顶峰的的朝代( )
图1 (汉)坐而论道 图2 (宋)站议时政 图3 (清)跪受笔录
A.汉 B.宋 C.秦 D.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君主权力的强化的认识。从图一到图三,由君臣坐着论道,到臣站着议政,再到臣跪受笔录,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权不断地强化。所以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4.(山东省济南市2015届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
14
右图是历史课堂上同学们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们正在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派张骞通西域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5.(河南省平顶山市2015届九年级中考二模)(5分)世界历史,跳跃性大,繁纷杂乱。利用表格梳理知识脉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请根据世界近代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线索
相关事例(至少举出一例)
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等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②
国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
③
国际关系
④
思想解放
⑤
【答案】
历史线索
相关事例(至少举出一例)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②如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美国独立战争等。
③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公社、第一国际等。
④一战;英国的殖民争夺;三角贸易;拿破仑对外战争;等。
14
⑤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等
第(3)问,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第(4)问,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解放运动的认识。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1914——1918年的一战。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20世纪40年代到苏联解体20世纪90年代初)和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都是国际关系的事例。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美国独立战争;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法国大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文艺复兴;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