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八年级历史上册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178.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4-2015八年级历史上册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2015八年级历史上册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八年级历史上册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 我们尊林则徐为中华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派兵从外国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B.主持了禁烟运动 C.率军抵抗英军进攻吴淞炮台   D.领导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羞愧,也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 B、南京 C、天津 D、上海 ‎3.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来4.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负一胜的关键在于(   ) ‎ A.是否有外国支持          B.武器是否先进 ‎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 ‎5.暑假期间,淮安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考察。其中前往东方上海方向考察的主题应为  ( )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林海雪原,抗日英姿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 ‎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报复中国的虎门销烟        B.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 C.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D.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 ‎7. 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 ‎ A.新文化运动 B.公车上书 C.宣传维新思想 D.洋务运动 ‎8.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下列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中提出“实业救国”的是 ( )‎ A.康有为  B.荣宗敬  C.陈独秀 D.张謇 ‎9. 辛亥革命后,在公共场合你应该如何称呼一位男士才能体现出你对他的尊重(  )。‎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公子 ‎ ‎10. ‎2005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到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会谈,并发布了新闻公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1.下列观点,出自严复的《天演论》的是(    ) ‎ ‎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 ‎  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④“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2.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的报纸是( )‎ A.《民报》 B.《申报》 C.《新民丛报》 D.《万国公报》‎ ‎13. 战争也是为了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北平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的榜样。他是(  )‎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 ‎14.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广州起义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5.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的政策是 (  )。‎ A.不抵抗政策   B.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积极抵抗政策   D.消极抵抗政策 ‎16.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 (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七七事变 ‎17.“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来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首悲壮的歌谣诞生于下列哪个事件期间(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8.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19.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彻底的反帝爱国斗争胜利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0.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主要目的(  )。‎ A.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B.抗议国民党抢夺抗日胜利果实的行为 C.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D.迫使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21题6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6分,25题6分)‎ ‎21.完成下列问题。(6分)‎ ‎(1、)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 ‎(2、)抗战以来中国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3、)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是 。‎ ‎(4、)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5、)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6、)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 。‎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 根据材料一,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的民间组织。(2分)‎ (2) 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 一例著名战役。(2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2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提出面向世界的要求。魏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据此,他认为做事情只要“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回答:‎ ‎(1)材料一反映清朝后期中国皇帝和大臣思想上出现了什么错误认识?(1分)‎ ‎(2)材料二中,魏源在哪本书中说了这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什么意思?(2分)‎ ‎(3)孙中山本人是否做到了材料三中的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试用史实来说明。(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向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先进化。‎ ‎(1)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采取了什么行动?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2分)‎ ‎(2)请你继续绘制中国近代化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2分)‎ (1) 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何特点?(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6分) ‎ 材料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应用的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紧跟着又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1)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局部侵华的标志是什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2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杨、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抗战有何影响?(2分)‎ ‎(3)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办一期板报,你认为选哪一历史事件为素材合适,(2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