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沈阳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8.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沈阳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年沈阳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有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9分)‎ ‎1.(3分)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 ‎ ‎ A.‎ 用肥皂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 ‎ B.‎ 用洗沽精洗去碗筷上残留的油污 ‎ ‎ C.‎ 用洗衣粉清洗衣服上的污渍 ‎ ‎ D.‎ 用盐酸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瓶壁上的“白膜”(碳酸钙)‎ 考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肥皂、洗洁精、洗衣粉能促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稀盐酸洗去试管内壁附着的碳酸钙是利用化学反应考虑.‎ 解答:‎ 解:A、肥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用它清洗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故本选项错误;‎ B、洗洁精能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故本选项错误;‎ C、洗衣粉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用它清洗衣服上的污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故本选项错误;‎ D、碳酸钙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所以它是利用了化学反应除去不溶物,不属于乳化作用;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生活中或实验室中洗涤的原理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化学反应把不溶物变成可溶物而洗去,二是利用乳化作用原理,三是利用溶解原理;在洗涤时,要根据被洗涤的物质成分选择合适的方法.‎ ‎ ‎ ‎2.(3分)下列物质中,不含有氧分子的是(  )‎ ‎ ‎ A.‎ 空气 B.‎ 二氧化碳 ‎ ‎ C.‎ 液氧 D.‎ 敞口放置的蒸馏水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C、根据液氧是氧气的液态进行解答;‎ D、根据敞口放置的蒸馏水含有溶解的少量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含有氧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故B符合题意;‎ C、液氧是氧气的液态,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含有氧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敞口放置的蒸馏水含有溶解的少量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含有氧分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 ‎ ‎ ‎3.(3分)(2012•金山区一模)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 ‎ A.‎ ‎2个氮分子:2N B.‎ ‎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 ‎ C.‎ 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Al3+‎ D.‎ ‎4个氢原子:2H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A、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两个氮分子表示为:2N2;故A说法错误;‎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O32﹣,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碳酸根离子答案为2CO32﹣.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故C错误;‎ D、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 4H,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4.(3分)(2012•金山区一模)硫酸锂(Li2SO4)用作特种高强度玻璃的原料,其中锂元素(Li)的化合价为(  )‎ ‎ ‎ A.‎ ‎﹣2‎ B.‎ ‎+1‎ C.‎ ‎+2‎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可得硫酸锂(Li2SO4)中Li元素的化合价为:2x+(﹣2)=0,x=+1.‎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中指定元素化合价计算方法掌握与应用的能力.‎ ‎ ‎ ‎5.(3分)(2012•金山区一模)依据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密度比空气大 B.‎ 不能燃烧 ‎ ‎ C.‎ 不支持燃烧 D.‎ 能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方法有隔绝氧气,降温,撤离可燃物.‎ 解答:‎ 解:将二氧化碳倒入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看到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蜡烛不燃烧是因为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并不是降温,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会根据现象分析总结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关健.本题在考查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习题虽简单,但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 ‎6.(3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 ‎ B.‎ 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 ‎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 ‎ D.‎ 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加入二氧化锰能改变其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B、常温时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可以选择收集方法,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解答:‎ 解:‎ 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加入二氧化锰能改变其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故此说法正确;‎ B、常温时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故此说法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是黑色固体,故此说法错误;‎ D、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可以选择收集方法,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此说法正确;‎ 答案:C 点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很多新知识,验证一些现象与结论.因此,学习化学时,不要错过每一个实验,更不要轻易放过实验中的每一个现象.‎ ‎ ‎ ‎7.(3分)下列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溶液的是(  )‎ ‎ ‎ A.‎ 氯酸钾、石灰浆 B.‎ 铁水、稀硫酸 ‎ ‎ C.‎ 蒸馏水、冰水共存物 D.‎ 干冰、稀盐酸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溶液和化合物的概念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 解:A、氯酸钾是化合物;石灰浆属于悬浊液,故A错;‎ B、铁水属于单质;稀硫酸属于溶液,故B错;‎ C、蒸馏水属于化合物,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故C错;‎ D、干冰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固态,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稀盐酸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对溶液和化合物的判别,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 ‎ ‎8.(3分)鉴别日常生活中下列各组物质,其操作不正确的是(  )‎ ‎ ‎ A.‎ 软水和硬水;滴加肥皂水 B.‎ HCl气体和CO2;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 C.‎ NH4NO3和NaCl;加水 D.‎ 纯金和黄铜饰品;在空气中加热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HCl气体和CO2通入到水中后会生成盐酸和碳酸;过氧NH4NO3和NaCl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存在不同的变化;假黄金中的铜加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表面变黑,据此解答.‎ 解答:‎ 解:A、肥皂水加入硬水中产生浮渣泡沫少,软水产生较多的泡沫,故A可以鉴别两者;‎ B、HCl气体和CO2通入水后会变成盐酸和碳酸,溶液均显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现象均是变红色,故两者采用该方法不能鉴别两者;‎ C、NH4NO3和NaCl;加水后硝酸铵的溶液温度会降低,氯化钠的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鉴别两者;‎ D、金灼烧没有变化,假黄金中的铜加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表面变黑,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 ‎ ‎ ‎9.(3分)(2012•金山区一模)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分子间有间隔进行分析;‎ B、根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C、根据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分析;‎ D、铜块和纳米铜都是由铜元素组成都属于铜单质,只是形状不同而已.‎ 解答:‎ 解: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和臭氧(O3)是由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由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 D、铜块和纳米铜都是由铜元素组成都属于铜单质,只是形状不同而已,纳米铜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它和氧气接触面大的原因.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把粒子的性质和一些宏观现象联系起来.‎ ‎ ‎ ‎10.(3分)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或方法 ‎ A ‎ KCl KClO3‎ 加热 ‎ B ‎ N2‎ ‎ O2‎ 灼热CuO ‎ C ‎ FeCl2‎ ‎ CuCl2‎ 过量的铜粉 ‎ D ‎ CO2‎ ‎ CO 导出后点燃 ‎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KClO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O2不能与氧化铜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过量的铜粉不能与CuCl2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1.(3分)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g水后变为10%,则原溶液的质量为(  )‎ ‎ ‎ A.‎ ‎100g B.‎ ‎50g C.‎ ‎150g D.‎ ‎200g 考点:‎ 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计算.‎ 解答:‎ 解:设原溶液的质量为x,‎ ‎20%x=(x+50g)×10%‎ x=50g 故答案选:B.‎ 点评:‎ 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抓住这一点是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 ‎ ‎ ‎12.(3分)(2012•金山区一模)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A.‎ ‎20°C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 ‎ ‎ B.‎ 在20℃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 C.‎ a、b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 D.‎ 将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降温实现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B ‎、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D、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解答.‎ 解答:‎ 解:A、20℃时,a物质的溶解度应是5g,选项中溶解度无单位,故错误;‎ B、20℃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 一点,说明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若为不饱和溶液或一个饱和、另一个不饱和则不一定相同,题目并未告知溶液的状态,故无法比较,错误;‎ C、由图可知:二者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错误;‎ D、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通过降温实现,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掌握和应用,了解相关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 ‎ ‎13.(3分)(2012•杨浦区二模)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 A.‎ 水的电解 ‎ ‎ B.‎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 ‎ C.‎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 ‎ D.‎ ‎20℃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考点:‎ 电解水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标签图示型;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 A、水的电解,纵坐标应为体积比;‎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图象,纵坐标应为物质的总质量;‎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图象到最高点后应变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D、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 解:A、水的电解,纵坐标应为体积比;故A图错误;‎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图象,纵坐标应为物质的总质量;故B图错误;‎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图象到最高点后应变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故C图错误;‎ D、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4.(3分)化学实验室中药品应该按照要求放在容器中,并贴上标签,标签中通常包含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A标签填上化学式 (NH4)2SO4 ;在B标签填上物质名称 氧化亚铁 .‎ ‎(2)E仪器的名称是 广口瓶 ;B标签应该贴在 E 仪器上(填编号).‎ ‎(3)F仪器可以用来存放SO2气体,其中化学式SO2中的数字“2”的含义为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1)硫酸铵中铵根显+1价,硫酸根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读出来,如SO2、P2O5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3)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解答:‎ 解:(1)硫酸铵中铵根显+1价,硫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NH4)2SO4.‎ FeO中铁元素显+2价,从右向左读,读作氧化亚铁.‎ ‎(2)E仪器是滴瓶.氧化亚铁是固体药品,应盛放在广口瓶中,B标签应该贴在D仪器上.‎ ‎(3)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S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故答案为:(1)(NH4)2SO4;氧化亚铁;(2)滴瓶;D;(3)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与读法、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与用途、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 ‎ ‎15.(3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煤做成蜂窝状(如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的完全燃烧 ,燃煤取暖若通风不畅,常引发煤气中毒事故,煤产生“煤气”的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C+O22CO .除排放煤气外,燃煤与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有关,下列环境污染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C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增加 ‎(2)干果类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目的是将食品与 氧气、水 间隔,氮气常用作糕点包装袋内的填充气,这是利用氮气的 AC (填字母).‎ A.无毒 B.难溶于水 C.化学性质很稳定 D.密度与空气相近.‎ 考点:‎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碳的化学性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煤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根据燃煤燃烧的生成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2)食品在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时容易变质,氮气的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一般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将煤做成蜂窝状,能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发生完全燃烧;燃煤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 ‎;燃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产生的烟尘会造成可吸入颗粒增加;氟氯烃可以破坏臭氧层,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 ‎(2)真空包装,可以起到隔绝氧气和水的作用,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选用氮气的主要原因是在通常情况下,氮气无毒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答案为:‎ ‎(1)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的完全燃烧;2C+O22CO;C;‎ ‎(2)氧气、水;AC.‎ 点评:‎ 生活处处有化学,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 ‎ ‎16.(3分)(2013•荔湾区一模)(1)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①图a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4 ,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 ‎②图b、c、d对应三种碳单质,图b单质的名称是 金刚石 .‎ ‎③C为+4价,Cl为﹣1价,由C和Cl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Cl4 .‎ ‎(2)金属镁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因为镁能在CO2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C+2MgO ,反应基本类型是 置换 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①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回答,根据碳的名称分析回答;‎ ‎②根据常见的碳单质的结构分析回答,金刚石的碳原子的排列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的碳原子的排列是层状结构,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是由60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③根据化合价原则,由化合价会写出化学式;‎ ‎(2)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书写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判断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 解:(1)①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根据碳的名称可知碳属于非金属元素;‎ ‎②由碳单质的结构可知,图b的碳原子的排列是空间网状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单质的名称是金刚石;‎ ‎③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知,C为+4价,Cl为﹣1价,由C和Cl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Cl4.‎ 故答案为:(1)①4;非金属;②金刚石;③CCl4;‎ ‎(2)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Mg2MgO+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CO2+2Mg2MgO+C;置换反应.‎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碳的单质,应了解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存在着差异,同时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判断反应的类型的能力.‎ ‎ ‎ ‎17.(3分)下图是初中常见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据上图关系回答:‎ ‎(1)B的化学式为 H2O ,溶液H中溶质为 K2MnO4 .‎ ‎(2)反应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导致铁的锈蚀 .‎ ‎(3)写出反应①④的化学方程式:① 2KMnO4K2MnO4+MnO2+O2↑ ;④ CO2+C2C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由图示可知紫黑色固体A加热可以生成气体和混合物甲,所以可以推测A是高锰酸钾,X是氧气,混合物甲是二氧化锰和锰酸钾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锰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则可知E是二氧化锰,锰酸钾可以溶于水,则H是锰酸钾的溶液,氧气和黑色固体D以及无色液体B反应可以生成红棕色固体氧化铁F,可以推测B是水D是铁,以此为突破口展开讨论即可;‎ 解答:‎ 解:由图示可知紫黑色固体A加热可以生成气体和混合物甲,所以可以推测A是高锰酸钾,X是氧气,混合物甲是二氧化锰和锰酸钾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锰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则可知E是二氧化锰,锰酸钾可以溶于水,则H 是锰酸钾的溶液,氧气和黑色固体D以及无色液体B反应可以生成红棕色固体氧化铁F,可以推测B是水D是铁,氧化铁和Z气体可以生成铁和气体Y,可知Z是一氧化碳,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黑色固体G反应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则G是二氧化碳,带入图框推断合理;‎ ‎(1)B是水,化学式为H2O;溶液H中溶质为锰酸钾,化学式为K2MnO4;‎ ‎(2)反应②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铁的生锈现象,其作用是导致铁的锈蚀;‎ ‎(3)①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CO2+C2CO;‎ 故答案为:(1)H2O;K2MnO4;(2)导致铁的锈蚀;(3)2KMnO4K2MnO4+MnO2+O2↑;CO2+C2CO;‎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依据框图结合题干叙述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 ‎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0分)‎ ‎18.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字母),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色,从实验操作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若用B和D装置制取氧气,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2)若要制取氢气,选用的固体药品为 锌粒和稀硫酸 ;若选用F装置代替C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b (填“a”或“b”)导管口通入.‎ ‎(3)若要制取二氧化碳,一般常使用D装置收集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若用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应在其中装入适量的 澄清石灰水 ,出现 变浑浊 现象时,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氢气的制取和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B装置适用于固液常温制取气体,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不需加热,据此分析解答;‎ ‎(2)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应从短导管进气;‎ ‎(3)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说明其密度比空气大;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加热高锰酸钾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可能是试管口未放棉花,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进入水槽;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可用B装置制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应从短导管进气;‎ ‎(3)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说明其密度比空气大;若用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应在其中装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A;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2H2O22H2O+O2↑;‎ ‎(2)锌粒和稀硫酸;b;‎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 了解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选取方法,氧气、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注意事项等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因素.‎ ‎ ‎ ‎19.小红取一瓶氢气和一瓶氯气进行实验,首先将氢气和氧气按如图所示装置放置,抽掉玻璃片,过一会观察到 上下都变为黄绿色,但颜色较原Cl2的颜色浅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然后点燃一段镁条,移近集气瓶,氢气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l22HCl .‎ 考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分子不断运动和氢气和氯气的反应解答.‎ 解答:‎ 由于分子不断运动,所以当抽掉玻璃片时,氯气分子和氢气分子不断运动,上下都变为黄绿色,但颜色较原Cl2的颜色浅,氢气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 2HCl.‎ 故答案:上下都变为黄绿色,但颜色较原Cl2的颜色浅;分子在不断运动;H2+Cl2‎ ‎2HCl 点评:‎ 掌握分子不断运动和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知识是解答本题关健.‎ ‎ ‎ ‎20.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金属的活泼性探究:‎ 取等质量的金属A、B,分别投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在生成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1)由图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对话正确的是 甲、丙 .‎ 甲:时间t1氢气的质量A<B 乙:到时间t2时,金属均有剩余 丙: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A<B ‎(2)结论:金属A、B的活动性 A<B .‎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相同时间内B产生的氢气多,说明B比A活泼;时间为t1时B的曲线随时间推移已经保持水平,说明B金属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曲线保持水平时A高B低,说明A的相对原子质量比B小;时间线与曲线的交点高表示生成的氢气多,交点低表示生成的氢气少.‎ 解答:‎ 解:(1)由t1℃向上作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边的,产生氢气质量多,所以时间t1℃氢气的质量A<B;‎ 时间为t2℃时A的曲线随时间推移已经保持水平,说明B金属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但是B物质在t1℃已经反应完了,到了t2℃,B金属有剩余;‎ 曲线保持水平时A高B低,说明A产生的氢气比B产生的氢气多,金属元素化合价相同时,产生氢气越多,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所以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A<B;‎ ‎(2)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时,先反应完的,说明反应速度快,该金属活泼,由图示可知B先反应完了,所以B比A活泼.‎ 故答案为:(1)甲、丙;(2)A<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多少和快慢问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平时解题时积累的规律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对平时的一些规律性知识仔细识记,能够灵活应用.‎ ‎ ‎ ‎21.生活中广泛应用各种金属,‎ ‎(1)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信工业,金属铜用来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 C (填字母);‎ A.导热性 B.延展性 C.导电性 D.金属光泽 ‎(2)金属铁是世界上年产量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图甲是高炉炼铁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①焦炭的作用是 产生热量(或提高炉温),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 ;‎ ‎②为什么图中生铁出口低于炉渣出口? 因为液态生铁密度大于炉渣密度 ;‎ ‎(3)小明从自家水龙头上取下一些铁锈样品,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试验;‎ ‎①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CO污染空气 ;实验结束,小明将所得的黑色固体物质放入足量的硫酸中,发现生成物中没有铁,小明得此结论依据的现象是 没有气泡产生 ;‎ 为解释这一反常情况,小明查到下列资料:‎ I.已知Fe2O3在一定条件下能逐步失去其中的氧,依次生成Fe3O4、FeO最终被还原为铁;‎ Ⅱ.某炼铁厂对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进行热反应分析,获得相关数据并绘制成图丙;‎ ‎②通过分析资料知道,小明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使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铁达不到完全反应所需的温度 ;在小明的实验中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CO2FeO+CO2 .‎ 考点:‎ 铁的冶炼;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常用于制作电线、电缆;‎ ‎(2)①‎ 焦炭为单质碳,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高温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可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②被还原出来的铁在高温条件下熔化成液态铁,铁的密度大于炉渣;‎ ‎(3)①一氧化碳有毒,扩散到空气中能够污染环境,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②酒精灯能够提供的温度较低,不能达到氧化铁完全反应需要的温度.‎ 解答:‎ 解:(1)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信工业,主要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①焦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以提供炼铁所需要的温度;高温下焦炭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为炼铁提供还原剂;②在高温条件下,生铁熔化成液体,由于生铁密度大于炉渣密度,液体生铁流至高炉底部,所以图中生铁出口低于炉渣出口;‎ ‎(3)①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CO污染空气.小明得此结论依据的现象是没有气泡产生.②通过分析资料知道,酒精灯能够提供的温度是400℃﹣﹣700℃,而氧化铁完全反应的温度应该在800℃以上,小明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铁达不到完全反应所需的温度.在小明的实验中,A处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CO2FeO+CO2.‎ 故答案为:(1)C;‎ ‎(2)①产生热量(或提高炉温),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②因为液态生铁密度大于炉渣密度;‎ ‎(3)①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CO污染空气;没有气泡产生;②使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铁达不到完全反应所需的温度;Fe2O3+CO2FeO+CO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掌握炼铁的反应原理,一氧化碳的性质,高炉炼铁中焦炭作为燃料和还原剂,才能正确解答.‎ ‎ ‎ ‎22.小明在完成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后,体会到:‎ ‎(1)玻璃棒在实验中的作用可以有多种,最后一次的作用是 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滴飞溅 ;‎ ‎(2)过滤时,应该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需要重新过滤的情况是 滤液仍然浑浊 .‎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1)根据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结晶(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分析玻璃棒的作用;‎ ‎(2)若观察滤液仍然浑浊,则需要重新过滤.‎ 解答:‎ 解:(1))粗盐的初步提纯,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最后一步蒸发操作时,为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可用玻璃棒搅拌;‎ ‎(2)若观察滤液仍然浑浊,需要重新过滤;‎ 故答案为:(1)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滴飞溅;(2)滤液仍然浑浊.‎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23.某化学实验小组欲配制70g20%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称量时出现了右高左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加砝码 .‎ ‎(2)量取水时,如果按图B的方法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D中所贴标签有不妥之处,请划掉不妥的地方,并在方框中写出你认为适合的内容 10% .‎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指针偏左说明砝码不够分析;‎ ‎(2)根据仰视读数量取一定量的水量筒中水的体积小于量筒上的示数,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分析;‎ ‎(3)根据标签的内容上面是名称下面是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称量时出现了右高左低的现象,说明砝码加的过少,故答案:加砝码;‎ ‎(2)仰视读数量取一定量的水量筒中水的体积小于要取用的体积,溶质质量正确,所以配制的溶液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答案:偏小.‎ ‎(3)标签的内容上面是名称下面是溶质质量分数,故将70g改为20%即可.‎ 点评:‎ 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100%是解题的关键也是中考的热点,要掌握量筒读数的正确方法和两种错误方法.‎ ‎ ‎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24.在研究某铜锌合金样品的活动中,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试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 ‎(2)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3)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的物质过滤,求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氢气的质量;‎ ‎(2)根据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锌的质量,然后求出铜的质量分数即可;‎ ‎(3)反应后的溶液为硫酸锌的溶液,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氯化锌的质量,然后求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g+154.7g﹣164.7g=0.2g ‎(2)设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161 2‎ x y 0.2g ‎ ‎==‎ 解得:x=6.5g,y=16.1g 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35%‎ ‎(3)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 答:(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2)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35%;‎ ‎(3)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点评:‎ 依据已知量计算方程式中其他物质的质量的计算方法,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要注意格式规范.‎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