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昆山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带解析新人教)
加入VIP免费下载

400.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昆山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带解析新人教)》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年昆山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检测题(带解析新人教)‎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我省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 A.‎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B.‎ 焚烧塑料垃圾 ‎ ‎ C.‎ 围湖造田增加耕地 D.‎ 使用一次性木筷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美丽中国”就是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选项中属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就是正确做法.‎ 解答:‎ 解: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既可以节约能源,又环保,故做法正确;‎ B、焚烧塑料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故做法错误;‎ C、围湖造田增加耕地会破坏周围环境,易水土流失,故做法错误;‎ D、使用一次性木筷,会浪费大量的树木,属于浪费资源,故做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环境保护等知识,可以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同时这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 ‎ ‎2.(2分)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 A.‎ 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研究和创造分子 ‎ ‎ B.‎ 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 ‎ C.‎ 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 ‎ D.‎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化学的特点来分析;‎ B.根据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的作用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来分析.‎ 解答:‎ 解:A.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研究和创造分子,正确;‎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正确;‎ C.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正确;‎ 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均不发生改变,该定律不但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还揭示了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故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的整体认识问题,能从宏观或微观上正确认识化学的积极作用和重大贡献,能辨证的分析看待问题.‎ ‎ ‎ ‎3.(2分)(2013•常州)“2H”表示(  )‎ ‎ ‎ A.‎ ‎2个氢原子 B.‎ ‎2个氢离子 C.‎ ‎2个氢分子 D.‎ ‎2个氢元素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离子可表示为:2H+,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项错误.‎ D、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 ‎ ‎4.(2分)人类利用铁、铝、铜三种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是(  )‎ ‎ ‎ A.‎ 铁、铝、铜 B.‎ 铜、铁、铝 C.‎ 铜、铝、铁 D.‎ 铁、铜、铝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金属利用的先后顺序既与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有关,又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越不活泼的金属越早被利用.‎ 解答:‎ 解:人类从石器时代先进入青铜器时代,继而进入铁器时代,而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所以利用的先后顺序为铜、铁、铝.‎ 故选B.‎ 点评:‎ 本题从金属利用先后顺序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 ‎ ‎ ‎5.(2分)(2013•重庆)以下家庭食品制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 A.‎ 萝卜风干 B.‎ 凉水冻冰 C.‎ 葡萄酿酒 D.‎ 辣椒剁碎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食品制作过程中,有些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即有些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些发生了物理变化.‎ 解答:‎ 解:A、萝卜风干的过程中,只是把水蒸发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凉水冻冰的过程中,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葡萄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转化成了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D、剁碎辣椒的过程中,辣椒由整体变成了碎末,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 ‎6.(2分)(2012•常熟市模拟)为了防止钢铁生锈,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 ‎ ‎ A.‎ 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锌 B.‎ 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 ‎ ‎ C.‎ 将使用后的菜刀擦干 D.‎ 用洗涤剂把铁制品表面的油膜洗净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是:使铁与氧气和水隔绝,如在金属表面涂一层油漆、在金属表面镀一层不活泼的金属等.‎ 解答:‎ 解:A、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锌能够防止生锈.不合题意;‎ B、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能够防止生锈.不合题意;‎ C、将使用后的菜刀擦干,能够防止生锈.不合题意;‎ D、用洗涤剂将铁制品表面油膜洗净,使铁与氧气和水接触,容易生锈.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只要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锈.‎ ‎ ‎ ‎7.(2分)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 ‎ A.‎ 质子数 B.‎ 电子数 C.‎ 中子数 D.‎ 核外电子数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解答:‎ 解:‎ 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 ‎ ‎8.(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 A.‎ 滴加液体 B.‎ 取用固体 C.‎ 检查气密性 D.‎ 过滤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从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去分析;‎ B、从瓶塞应倒放去分析;‎ C、从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去分析;‎ D、从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烧杯外去分析.‎ 解答:‎ 解: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应伸到试管内,应竖直、悬空正放,故错误;‎ B、为防止瓶塞沾的东西污染瓶内的试剂,所以瓶塞应倒放;故错误;‎ C、检查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烧杯外;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9.(2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 B.‎ 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 ‎ C.‎ 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考点:‎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硫是引发酸雨的“罪魁”进行解答;‎ B、根据干冰升华吸收热量进行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无毒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解答.‎ 解答:‎ 解:A、二氧化硫是引发酸雨的“罪魁”,而不是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所以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故B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无毒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制作碳酸饮料,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内容,是结合教材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 ‎ ‎ ‎10.(2分)下列各组中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的是(  )‎ ‎ ‎ A.‎ Fe、Cu、Si、Zn B.‎ Fe、Cu、Ag、Zn C.‎ Ag、Cu、Al、S D.‎ Na、Al、Hg、P 考点:‎ 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常见的元素符号的名称,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据此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A、Fe、Cu、Si、Zn分别是铁、铜、锌的元素符号,均带“钅”字旁,但Si是硅,是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Ag、Cu、Al、Fe分别是银、铜、铝、铁的元素符号,均带“钅”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C、Ag、Cu、S、Al分别是银、铜、硫、铝的元素符号,其中硫带“石”‎ 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D、Na、Al、Hg、P分别是钠、铝、汞、磷的元素符号,其中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1.(2分)(2013•苏州)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 ‎ ‎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 ‎ B.‎ 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 ‎ C.‎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 ‎ D.‎ 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考点:‎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可以据此解答;‎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 解: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A方法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故B方法正确;‎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故C方法正确;‎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D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掌握灭火的原理、自救措施等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意义重大.‎ ‎ ‎ ‎12.(2分)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用钨做白炽灯的灯丝,这是利用了钨的耐高温性 ‎ ‎ B.‎ 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这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 ‎ C.‎ 铝比铁活泼,因而铝的抗腐蚀性能比铁差 ‎ ‎ D.‎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且生铁是炼钢的主要原料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生铁和钢..‎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根据钨的耐高温性分析;‎ B、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C、铝具有自我保护作用,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根据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且生铁是炼钢的主要原料分析.‎ 解答:‎ 解:A、钨的熔点高,能耐高温,用钨做白炽灯的灯丝,故正确;‎ B、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故B正确;‎ C、虽然铝比钢铁中的铁活泼,但铝具有自我保护作用,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所以铝的抗腐蚀性能比铁强,故C错误;‎ D、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且生铁是炼钢的主要原料,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铁、钨、铝的性质才能正确解答.‎ ‎ ‎ ‎13.(2分)(2013•宿迁)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 ‎ A.‎ 氯化钠 B.‎ 金 C.‎ 氢气 D.‎ 金刚石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则该类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解答:‎ 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的,故A正确;‎ B、金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学生要熟悉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应注意一般规律的运用和一些特例.‎ ‎ ‎ ‎14.(2分)(2013•天津)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 ‎ A.‎ ‎+2‎ B.‎ ‎+3‎ C.‎ ‎+5‎ D.‎ ‎+6‎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高铁酸钠的化学式为Na2FeO4,利用Na、O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解答:‎ 解:在Na2FeO4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该化合物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x,由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2+x+(﹣2)×4=0,解得x=+6.‎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应学会利用化学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计算原则来解答.‎ ‎ ‎ ‎15.(2分)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 ‎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 ‎ B.‎ 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 ‎ C.‎ 釜底抽薪﹣﹣撤除可燃物 ‎ ‎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而不是隔绝空气,故选项解释错误.‎ B、风助火威,是因为流动空气带来了更多的氧气,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故选项解释正确.‎ C、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6.(2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 ‎ A.‎ 水、铁水 B.‎ 氧气、干燥的空气 ‎ ‎ C.‎ 三氧化二铝、铝土矿 D.‎ 焦炭、炼铁高炉尾气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解答:‎ 解:A、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水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错;‎ B、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干燥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三氧化二铝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铝土矿是含有三氧化二铝的矿石,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焦炭中主要成分是碳,炼铁高炉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等,都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17.(2分)(2010•泉港区质检)如图实验,放置1﹣2周时间后,装置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 A.‎ 铁丝没有变化 B.‎ 试管中的液面没有变化 ‎ ‎ C.‎ 铁丝逐渐消失 D.‎ 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考点:‎ 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分析:‎ 题图显示倒扣在水中的试管内放有铁丝,结合题目文字叙述“放置1﹣2周时间后”,题目引导我们分析:铁丝在潮湿空气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预计此变化可能出现的现象.‎ 解答:‎ 解:A、处于潮湿空气中的铁丝,既与水接触又与氧气接触,满足了锈蚀条件,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锈蚀,铁丝表现出现红褐色铁锈.故该选项判断错误.‎ B、铁丝锈蚀会消耗试管内的氧气,而使管内气体减少,从而造成水进入试管,试管内液面应该上面.故选项不符合事实.‎ C、铁丝锈蚀生成的铁锈仍为固体,所以判断“铁丝逐渐消失”也与事实不符,故此选项不正确.‎ D、空气中氧气被不断消耗,试管内气体减少,水在压强作用下进行试管.此现象符合变化事实.‎ 故选D.‎ 点评:‎ 本题把铁的锈蚀与空气成分验证两个探究实验巧妙结合,解答时注意两处知识的全面应用.‎ ‎ ‎ ‎18.(2分)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的高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二氧化钛中Ti的化合价为+2‎ ‎ ‎ B.‎ 每个萘胺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 ‎ ‎ C.‎ 二氧化钛是由钛和氧气组成的氧化物 ‎ ‎ D.‎ 这种试纸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二氧化钛的化学式进行判断.‎ B.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判断.‎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和组成来分析.‎ D.‎ 解答:‎ 解:A.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个萘胺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共20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钛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而不是由钛和氧气组成的,故错误;‎ D.根据题意,这种试纸是由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萘胺”(C10H9N)染料制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氧化物与混合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9.(2分)取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至熔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 铝失去了光泽 B.‎ 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粉末 ‎ ‎ C.‎ 熔化的铝不滴落 D.‎ 在加热熔化过程中生成了氧化铝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铝的化学性质以及铝和氧化铝熔点的高低来解释.‎ 解答:‎ 解: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又因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而三氧化二铝在铝的表面,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失去了光泽,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了铝及氧化铝的性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0.(2分)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 B.‎ 根据守恒观: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得到20mL液体 ‎ ‎ C.‎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 D.‎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B、根据质量可以加减而体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进行解答;‎ C、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 D、根据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故体积不能相加,故错误;‎ C.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正确;‎ D.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氯离子可以结合阳离子构成物质,而氩原子性质稳定,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掌握物质的微粒构成和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题属于基础知识题,难度较小.‎ ‎ ‎ ‎21.(2分)厕所用清洁剂中含有盐酸,如果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 ‎ ‎ A.‎ 二氧化碳 B.‎ 氯气 C.‎ 氢气 D.‎ 氧气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根据反应前的物质是盐酸和大理石,接触后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生成,由于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所以此气体应该是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解: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厕所用清洁剂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盐酸与碳酸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 ‎ ‎22.(2分)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O2+3H2CH3OH+H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 B.‎ 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 ‎ C.‎ 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 ‎ D.‎ 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该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甲醇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钌﹣膦铬合物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发生改变,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甲醇和水,为CO2‎ 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置换反应、催化剂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3.(2分)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是(  )‎ ‎ ‎ A.‎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 ‎ B.‎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 ‎ C.‎ 用过滤法分离食盐和沙子 ‎ ‎ D.‎ 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A、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现象不同进行分析;‎ B、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沙子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都会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B错误;‎ C、加水溶解后,过滤的方法可以将沙子除去,然后蒸发,即可得到食盐,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的是稀硫酸,溶液不变色的是蒸馏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 ‎ ‎24.(2分)(2003•南通)如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 A.‎ ‎4:3:1‎ B.‎ ‎3:1:2‎ C.‎ ‎4:1:2‎ D.‎ ‎3:l:3‎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参加反应的该物质的微粒个数;分析图中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关系,确定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解答:‎ 解:反应前有4个A分子和1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C分子和1个A分子;‎ 反应前后对比可知:该反应由3个A物质的分子与1个B物质的分子进行反应生成2个C物质的分子,所以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 故选:B 点评:‎ 化学计量数是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不参加反应不计算在内.如题中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分子个数是3个而不是4个,其中有1个A物质的分子不参加反应.‎ ‎ ‎ ‎25.(2分)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 A.‎ 若铜丝的质量为mg,其在火焰上灼烧后的质量为ng,则m<n ‎ ‎ B.‎ 若高锰酸钾的质量为mg,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ng,则m>n ‎ ‎ C.‎ 若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为mg,其燃烧后的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则m>n ‎ ‎ D.‎ 若铁、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ng,则m<n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 解:A、灼烧铜时,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因此若铜丝的质量为mg,其在火焰上灼烧后的质量为ng,则m<n,该选项说法正确;‎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若高锰酸钾的质量为mg,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ng,则m>n,该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若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为mg,其燃烧后的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则m>n,该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因此若铁、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ng,则m=n,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 ‎26.(2分)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铝离子(Al3+)核内有13个质子 ‎ ‎ B.‎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 ‎ C.‎ 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 ‎ D.‎ 铝离子与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分析;‎ C、根据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分析;‎ D、分析镁离子和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比较.‎ 解答:‎ 解:A、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去变成铝离子,(Al3+)核内有12个质子,故A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意义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B正确;‎ C、由于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6>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故C错误;‎ D、铝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变成铝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6>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变成硫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8.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了解及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 ‎ ‎ ‎27.(2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 ‎ A.‎ 锥形瓶里加入高锰酸钾固体,分液漏斗里盛放蒸馏水 ‎ ‎ B.‎ 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6%双氧水 ‎ ‎ C.‎ 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了气泡即刻收集 ‎ ‎ D.‎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A、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特点分析判断;‎ B、根据发生装置的特点分析加入的药品;‎ C、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分析;‎ D、根据氧气的密度选择放置方式.‎ 解答:‎ 解: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的装置,故说法错误;‎ B、该装置是固液在常温下产生氧气,所以使用的药品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6%双氧水,故说法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故说法错误;‎ D、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了防止氧气逸散,从水槽里盖上玻璃片取出后正放在桌面上,故说法错误;‎ 故选项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判断.‎ ‎ ‎ ‎28.(2分)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18‎ ‎10‎ ‎2‎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 ‎ A.‎ 反应物是X和Y,生成物是Z和Q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 C.‎ 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15g D.‎ 反应后Q的质量为24g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分别是2g、13g、3g.‎ 解答:‎ 解:A、反应物是X,生成物是Y、Z和Q.故选项错误;‎ B、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13g.故选项错误;‎ D、反应后Q的质量为21g+3g=24g.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 ‎ ‎29.(2分)(2013•青岛)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实现的探究目的是(  )‎ ‎ ‎ A.‎ 甲图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 ‎ B.‎ 甲图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 ‎ C.‎ 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 D.‎ 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 压轴实验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植物油的作用及探究的目的分析:隔绝氧气;‎ B、根据①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C、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D、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解答:‎ 解:A、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氧气,看铁在只和水接触的条件下能不能生锈,故不能实现的探究目的;‎ B、③中铁钉只和氧气接触,①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时接触,一段时间后,③中铁钉没有锈蚀,而①中铁钉锈蚀,通过①③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钉与水接触.故能实现的探究目的;‎ C、乙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可知,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能实现的探究目的;‎ D、乙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实现的探究目的;‎ 故选项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铁的生锈条件和磷燃烧的条件探究方法,注意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变量的控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得出结论.‎ ‎ ‎ ‎30.(2分)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丙可能是单质 ‎ ‎ B.‎ 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 ‎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 D.‎ 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反应后甲、乙的质量分数减小,是反应物;‎ 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大,是生成物;‎ 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 解答:‎ 解:A、丙是由甲和乙反应生成的,不可能是单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在该反应中,丁可能参加化学反应,也可能没有参加化学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不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如果甲和乙恰好完全反应,则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如果甲和乙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则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不等于生成丙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5分)(2013•重庆)A、B、C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如图方式倒扣住蜡烛和白磷.‎ ‎(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 熄灭 .‎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 氧气 .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 ①③ (填序号).‎ ‎①氧气耗尽 ②温度降低 ③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蜡烛着火点改变 ‎(3)C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压轴实验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2)根据氧气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3)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 解:(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不支持燃烧,所以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熄灭;‎ ‎(2)氧气支持燃烧,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氧气,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氧气耗尽同时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3)C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故答案为:(1)熄灭;‎ ‎(2)氧气;①③;‎ ‎(3)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 4P+5O22P2O5.‎ 点评:‎ 本题考查利用燃烧的木条区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掌握氧气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不支持燃烧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 ‎ ‎32.(7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实验前,应预先在集气瓶底 放少量的水 或 铺一层细沙 .‎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2KCl+3O2↑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3)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NH3↑+H2O+CO2↑ ;故应将碳酸氢铵化肥 密封 保存于 阴凉处 .‎ ‎(4)乙炔(C2H2)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C2H2+5O24CO2+2H2O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 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部要预先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碳酸氢铵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 NH3↑+H2O+CO2↑;因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所以应密封保存放在阴凉处.‎ ‎(4)乙炔(C2H2)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故答案为:(1)3Fe+2O2Fe3O4;放少量的水;铺一层细沙;(2)2KClO32KCl+3O2↑;分解反应;(3)NH4HCO3 NH3↑+H2O+CO2↑;密封;阴凉处;(4)2C2H2+5O24CO2+2H2O.‎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 ‎ ‎33.(7分)我们学习过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道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实验室可用如图1装置制取甲烷(CH4)气体,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填字母).‎ A.制取甲烷的药品是固体 B.制取甲烷的反应在常温下难反应 C.甲烷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D.常温下,甲烷的密度大于空气 ‎(2)实验室里某仪器柜中有如图2仪器:仪器①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仪器④的名称是 锥形瓶 .‎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时,不可能选择的仪器是 ② (填序号).‎ ‎(3)老师提出也用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制取少量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为了完成该实验,有四位同学组装了如图3发生装置,其中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 D (填字母),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 能控制反应速率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2)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熟记实验室中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3)根据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是固体和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的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 解:(1)由该装置可知,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说明制取甲烷的药品是固体;该实验用酒精灯加热,说明该反应在常温下难进行;该实验是用排水法来收集甲烷,说明甲烷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选:D;‎ ‎(2)仪器①是长颈漏斗,④是锥形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进行的,不需要酒精灯;故填:长颈漏斗;锥形瓶;②;‎ ‎(3)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是固体和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D,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能控制反应速率.‎ 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D;能控制反应速率.‎ 点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仪器的使用,装置的选择,实验原理,注意事项都是中考热点.‎ ‎ ‎ ‎34.(10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金属铁的相关知识后,为了解铜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进行探究.请帮助完成下列有关研究并填写有关空白.‎ ‎(1)【提出问题】‎ ‎①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铜能吗?铜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吗?‎ ‎②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铜“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③氧化铁能够被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可以吗?氧化铜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铜吗?氧化铜还有哪些性质?‎ ‎④有哪些途径可以由铜逐步转变为氢氧化铜?‎ ‎(2)【查阅资料与问题解决】‎ ‎①由基础实验4可知常温下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向装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至 铜片完全浸没 ,无明显现象.‎ 铜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2H2O+X↑,X为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 SO2 .‎ ‎②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生锈”形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铜、氧气、水和 二氧化碳 .‎ ‎③氧化铜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被一氧化碳等还原成铜,其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OCu+CO2 ,也能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温室”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2Cu+CO2↑ .氧化铜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但能与稀硫酸、稀盐酸等酸发生反应,如其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等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在高温下,氧化铜还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uO2Cu2O+O2↑ .‎ ‎④由铜转化为氢氧化铜,从化学反应的原理看,可以是流程Ⅰ:‎ CuCuSO4Cu(OH)2‎ 也可以是流程Ⅱ:CuCuOCuSO4Cu(OH)2‎ 流程Ⅰ和流程Ⅱ的最后一步是相同的,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NaOH═Cu(OH)2↓+Na2SO4 ;与流程Ⅰ相比,流程Ⅱ的优点是 安全 和 环保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通过实验分析可知: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在Cu+2H2SO4(浓)CuSO4+2H2O+X↑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知:X为SO2;‎ ‎②铜绿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与碳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温室”气体,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等物质,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注意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即可.‎ ‎④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与流程I相比,与流程I相比,流程Ⅱ不使用浓硫酸、无二氧化硫生成,流程Ⅱ的优点是:安全、环保等.‎ 解答:‎ 解:‎ ‎(2)①验证常温下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应向装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至铜片完全浸没,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在Cu+2H2SO4(浓)CuSO4+2H2O+X↑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知:X为SO2;故答案填写:铜片完全浸没;SO2;‎ ‎②铜绿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③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与碳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温室”气体,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等物质,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uO+COCu+CO2;C+2CuO2Cu+CO2↑;CuO+2HCl=CuCl2+H2O;4CuO2Cu2O+O2↑‎ ‎④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流程Ⅰ和流程Ⅱ的最后一步是相同的,即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与流程I相比,流程Ⅱ不使用浓硫酸、无二氧化硫生成,其优点是:安全、环保等;故答案为:CuSO4+2NaOH═Cu(OH)2↓+Na2SO4;安全;环保;‎ 故本题答案为:‎ ‎(2)‎ ‎①铜片完全浸没;SO2;‎ ‎②二氧化碳;‎ ‎③CuO+COCu+CO2;C+2CuO2Cu+CO2↑;CuO+2HCl=CuCl2+H2O;‎ ‎4CuO2Cu2O+O2↑;‎ ‎④CuSO4+2NaOH═Cu(OH)2↓+Na2SO4;安全;环保;‎ 点评:‎ 实验探究题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 ‎ ‎35.(4分)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服用,苹果酸钠盐(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请回答:‎ ‎(1)苹果酸钠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56 .‎ ‎(2)苹果酸钠盐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m(C):m(H):m(O):m(Na)= 48:5:80:23 .‎ ‎(3)若某病人每天食用5.85g苹果酸钠盐,比食用相同质量的食盐(NaCl)少摄入钠元素 1.44 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苹果酸钠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5+16×5+23=156.故填:156;‎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苹果酸钠盐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5):(16×5):(23×1)=48:5:80:23.故填:48:5:80:23;‎ ‎(3)5.85g NaCl中钠元素的质量为:5.85g×=2.3g;‎ ‎5.85g C4H5O5Na中钠元素的质量为5.85g×≈0.86g;‎ ‎5.85gC4H5O5Na比等质量的NaCl少的钠元素的质量为:2.3g﹣0.86g=1.44g.‎ 故填:1.44.‎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6.(7分)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镁.现有一卷标签上标明120g的镁带,称其质量为136g(假设除镁被氧化外,没有发生其他任何变化,且氧化是均匀的).‎ ‎(1)上述变质的镁带通常呈 黑 色.‎ ‎(2)被氧化的镁的质量是 24g .‎ ‎(3)称取上述变质的镁带10.2g,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溶液中反应,计算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要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变质的镁带通常呈黑色;‎ ‎(2)镁和氧气生成氧化镁,所以反应前后质量的增大值等于氧气的质量,然后写出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被氧化的镁的质量.‎ ‎(3)有(2)计算出镁条中镁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10.2g镁带中镁的质量,最后计算出氢气的质量.‎ 解答:‎ 解:(1)变质的镁带通常呈黑色;‎ ‎(2)由题意可知,氧气的质量=136g﹣120g=16g,设被氧化的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Y.‎ ‎2Mg+O2=2MgO ‎48 32 80‎ X 16g Y ‎ ‎,‎ 得:X=24克 ‎,‎ 得:Y=40克 ‎(3)由(2)计算出氧化镁的质量是40克,所以136克镁带中镁的质量=136克﹣40克=96克,设10.2g镁带中含镁的质量为M,‎ ‎,得:M=7.2g 设7.2克镁和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为N.‎ Mg+2HCl=MgCl2+H2↑‎ ‎24 2‎ ‎7.2g N ‎,‎ 得:N=0.6克 答案:(1)黑;(2)被氧化的镁的质量是24克;(3)上述变质的镁带10.2g 加入到足量的盐酸溶液中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0.6克.‎ 点评:‎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和规范性,本题的难点是(3),首先要算出10.2克变质的镁带中镁的质量,镁和盐酸生成氢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