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阳朔县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新人教带解析)
一、选择题
1.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受热升华
B.
蜡烛燃烧
C.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D.
用海水制蒸馏水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
解:A、干冰受热升华是二氧化碳分子间距的增大,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其他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分离液体空气制氧,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用海水制蒸馏水,只是水分受热蒸发,没有其它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区别,掌握其概念,关键看变化前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否则,就是物理变化.
2.(3分)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液体,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蒸馏水
B.
石灰乳
C.
矿泉水
D.
牛奶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
解:A、蒸馏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还含有其他成分,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牛奶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点评: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3分)(2009•宝山区一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通过分析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常用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作答.
解答:
解: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中,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以防止产生的氧化从长颈漏斗逸出.故不正确;
B、过滤操作中应用玻璃棒来引流,故不正确;
C、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应先加大理石且要先将试管横放再把大理石慢慢滑落到试管里.故不正确.
D、该实验可观察到烛火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灭火性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选择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组合成发生装置一定要注意把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当然也可选择分液漏斗.
4.(3分)(2013•金城江区三模)无色透明普通玻璃,其主要成分又称为钠钙玻璃(化学式为Na2CaSi6O14),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4价
B.
+3价
C.
+2价
D.
+1价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物质钠钙玻璃的化学式Na2CaSi6O14,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由化合物中Na、Ca、O元素为+1、+2、﹣2价,计算化合物中Si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
解:设化合物Na2CaSi6O14中Si元素化合价为n价,依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有(+1)×2+(+2)+n×6+(﹣2)×14=0,解之得n=+4;
故选A.
点评: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利用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计算其中未知的元素化合价.
5.(3分)(2009•宝山区一模)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湿衣服晾干﹣﹣分子不断运动
B.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间隙变大
C.
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解答:
解:A、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衣服中的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的缘故,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解释正确;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是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获得能量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了.解释正解;
C、食物腐败是从宏观上来解释就是食物发生化学变化,变成了其他不能食用的物质了.微观上的解释是构成食物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解释正确;
D、热胀冷缩是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但分子本身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6.(3分)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B.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C.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元素
考点:
有关化学之最..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
A、根据甲烷的结构判断;
B、根据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判断;
C、根据金刚石的性质判断;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解:A、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可见是结构中最简单的有机物,正确;
B、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是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正确;
C、金刚石硬度很大,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错误.
故选D.
点评:
“化学之最”是化学推断题的题眼,推断题当中常出现的解题突破口,是考查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对待,熟练识记.
7.(3分)(2009•宝山区一模)我们已学习了简单的物质分类,以下物质中既属于纯净物又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充分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后的剩余固体
B.
水和冰的混和物
C.
胆矾
D.
洁净的空气
考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
解:A、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故错
B、冰是水的固体状态,属于同种物质,是纯净物;它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也是氧化物;故对
C、胆矾是纯净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错
D、空气属于混合物;故错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8.(3分)(2009•宝山区一模)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常温下木炭的稳定性
B.
氧气的氧化性
C.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D.
活性炭的吸附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A、常温下木炭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B、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C、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D、活性炭吸附杂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9.(3分)(2009•宝山区一模)化学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
A.
O2
B.
2O
C.
2O2
D.
CO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O2表示氧气或一个氧分子;2O表示两个氧原子;2O2表示两个氧分子;CO2表示二氧化碳物质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解答:
解:A、O2表示氧气或一个氧分子,所以A不正确;
B、2O表示两个氧原子,所以B正确;
C、2O2表示两个氧分子,所以C不正确;
D、CO2表示二氧化碳物质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所以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特别注意化学符号前面一旦有了数字只能表示微观意义.
10.(3分)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其中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向空气排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它们主要是( )
A.
CO和CO2
B.
SO2和CO2
C.
NO2和SO2
D.
O3和CO
考点: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二氧化硫与氮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硝酸,溶液呈酸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CO有毒,不能导致酸雨的形成,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故A不选;
B、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故B不选;
C、SO2和NO2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硝酸,导致酸雨的形成,故C选;
D、臭氧会导致臭氧层破坏,一氧化碳有毒,不能导致酸雨的形成,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酸雨,明确酸雨的形成即可解答,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平时的积累来解答.
11.(3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Al2(NO3)3
B.
Al(NO3)3
C.
Al2O3
D.
SiO2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则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分别是铝元素和氧元素;上述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应含有氮、铝、氧三种元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则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分别是铝元素和氧元素;上述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应含有氮、铝、氧三种元素.
A、硝酸铝中含有氮、铝、氧三种元素,但铝元素显+3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Al(NO3)3,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铝中含有氮、铝、氧三种元素,铝元素显+3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Al(NO3)3,故选项正确.
C、Al2O3中不含氮元素,故选项错误.
D、SiO2中不含氮元素、铝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3分)(2009•宝山区一模)H2、CO和木炭分别与氧化铜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都只能在高温下进行
B.
反应后导出的气体都有毒,需要处理
C.
反应后的产物完全相同
D.
在反应中H2、CO和木炭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考点: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气、一氧化碳和碳具有还原性,能用于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相应的金属,氢气反应生成水,木炭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解答:
解:A、氢气还原氧化铜需要的条件是加热,故A错误;
B、氢气反应后到处的气体无毒,不需要尾气处理,故B错误;
C、氢气反应生成水,木炭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C错误;
D、在反应中氢气、碳、一氧化碳都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氢气、碳、以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3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
将点燃的木条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的火焰熄灭
C.
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雾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
C、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不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是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点燃的木条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的火焰熄灭,故选项正确;
C、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而不是白雾,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熟记铁、硫、红磷等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考查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14.(3分)(2013•荣成市模拟)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
D.
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判断反应类型,从图示分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并根据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
解答:
解:A、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则由图示信息可知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
B、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是一种物质.而由图示可知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故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C、由图示中分子的结构可知:反应前后存在四种不同的分子,则就存在四种不同的物质;
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的图示也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不变,也可以反映出该梵音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点评:
根据变化示意图及分子由原子构成、反应类型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和反应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5.(3分)下列各物质和用途相符合的是( )
A.
石墨可用于冰箱除臭
B.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
石灰石可用来粉刷墙壁
D.
二氧化碳可用来抢救病人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石墨不具有吸附性;干冰升华吸热;石灰石是块状固体;二氧化碳不能帮助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
解:A、石墨不具有吸附性,不能用于冰箱除臭,故A错误;
B、干冰升华会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以用于人工降雨,故B正确;
C、石灰石是块状固体,不能用于粉刷墙壁,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不能帮助呼吸,不可以用于抢救病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6.(3分)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是用硝酸钾(KNO3)、炭粉和硫磺混合制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黑火药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的物质是( )
A.
K2S
B.
H2O
C.
CO2
D.
N2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答:
解:黑火药是用硝酸钾(KNO3)、炭粉和硫磺混合制成的,因此反应前有钾、氮、氧、碳和硫五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也应有这五种元素,所以黑火药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的物质是水.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难度不大.
17.(3分)下列粒子中属于原子,且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电子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由图A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但不是稳定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是氖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不易得失电子,故C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原子的特点以及稳定结构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8.(3分)(2004•珠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或处理方法会造成环境问题的是( )
A.
植树造林
B.
滥施化肥
C.
利用地热和太阳能
D.
工业污水处理后排放
考点: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保护环境的措施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即可.如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适当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地热和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都可以保护环境.
解答:
解:A、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以改善环境,故A正确;
B、滥用化肥可以污染水资源,应适当使用化肥和农药,故B错误;
C、利用地热和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保护环境,故C正确;
D、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会污染水资源,应处理后再排放,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保护环境的措施.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等,都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19.(3分)将CO2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加热试管,然后在试管中加入活性炭,溶液颜色的变化( )
A.
红色﹣→无色﹣→紫色
B.
红色﹣→紫色﹣→无色
C.
无色﹣→紫色﹣→红色
D.
蓝色﹣→紫色﹣→无色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又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一些染料、色素等.
解答:
解:将CO2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又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红色又变回紫色;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一些染料、色素等,因此又会变无色.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特别考查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也体现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20.(3分)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断正确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
4g
10g
1g
21g
反应后质量
0g
12g
15g
待测
A.
反应中Y和Q的质量比为1:1
B.
反应后Q的质量为12g
C.
反应后生成15gZ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利用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加,催化剂质量不变,以及反应类型的特点解决此题.
解答:
解: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4+10+1+21=36g,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为:0+12+15+x=36g,则x=9;
X质量减少4﹣0=4g,故为反应物;Y质量增加12﹣10=2g,故为生成物;Z质量增加15﹣1=14g,故为生成物;Q质量减少21﹣9=12g,故为反应物;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
aX+bQ=cY+dZ,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a×n:b×2n=4g:12g,则a:b=2:3
A、由以上分析,反应中Y和Q的质量比为1:6,故A错误;
B、反应后Q的质量为9g,故B说法错误;
C、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15﹣1=14g,故C说法错误;
D、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由以上化学方程式以及质量减少和增加关系可得a×n:b×2n=4g:12g,则a:b=2:3,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判断、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等,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
21.(3分)用正确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2个银原子 2Ag (2)过氧化氢中氧元素显﹣1价 H22
(3)2个碳酸根离子 2CO32﹣ (4)2个碳酸分子 2H2CO3
(5)4个钙离子 4Ca2+ (6)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Na+、Cl﹣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银原子表示为:2Ag.
(2)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过氧化氢中氧元素显﹣1价表示为:H22;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O32﹣,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故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4)由碳酸化学式的意义可知,碳酸的化学式就能表示一个碳酸分子.所以,2个碳酸分子的符号为:2H2CO3;
(5)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钙离子可表示为:4Ca2+.
(6)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钠离子和氯离子可表示为:Na+、Cl﹣;
故答案为:(1)2Ag;(2)H22;(3)2CO32﹣;(4)2H2CO3;(5)4Ca2+.(6)Na+、Cl﹣;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3分)以下物质:①金刚石 ②石油 ③干冰 ④一氧化碳 ⑤石墨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③ (填序号,下同);
(2)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 ① ;
(3)具有毒性的气体是 ④ ;
(4)具有还原性的固体单质是 ⑤ .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
(2)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3)一氧化碳有毒;
(4)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具有还原性.
解答:
解:(1)干冰能够用来进行人工降雨.故填:③.
(2)金刚石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故填:①.
(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故填:④.
(4)石墨具有还原性.故填:⑤.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23.(3分)“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鱼类可以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 氧气 ;
(2)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 生活污染 ;
(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冷水中快,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
(4)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2.5 mL 或 10 mL.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呼吸的原理考虑;
(2)根据水污染的途径考虑;
(3)溶质溶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考虑;
(4)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考虑;
解答:
解:(1)呼吸是指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水中含有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2)水污染途径有: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和农药的任意使用,所以还有生活污染.
故答案为:生活污染.
(3)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所以向水中扩散的速度就快了.
故答案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4)由于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2.5mL或10mL.
故答案为:2.5或10.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可知呼吸的原理,水污染的途径和溶解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了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关系.
24.(3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是丙烷,丙烷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
(1)丙烷的化学式是 C3H8 ;
(2)一个丙烷分子中有 11 个原子;
(3)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试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3H8+5O23CO2+4H20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知,一个丙烷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的,据此可确定其化学式;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
解:(1)根据丙烷的分子模型图可知,一个丙烷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3H8.
(2)一个丙烷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构成的,则一个分子中共含有11个原子.
(3)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0.
故答案为:(1)C3H8;(2)11;(3)C3H8+5O23CO2+4H20.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简答题
25.(3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制备的学习.
请你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
(2)在实验室里常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粉末状大理石的原因是 粉末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难以控制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3)装置A、B和C都能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但装置C与前两者相比较,你认为装置C的优势是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4)实验室用加热无水乙酸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甲烷气体.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现实验室制取较纯净的甲烷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D和F或G (填字母编号).
(5)若用装置D制取氧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反应前后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是 变大 (“不变”或“变大”或“变小”).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根据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的速率快分析,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对比A、B、C三种装置的特点,分析C装置的优点;
(4)根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收集方法确定收集装置;
(5)根据D装置的特点分析选择药品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氯酸钾反应放出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减少分析二氧化锰的分数的变化.
解答:
解:(1)由图示可知标号仪器a是酒精灯;
(2)由于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的速率快,难以控制.所以,在实验室里常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粉末状大理石,反应的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3)由A、B、C三种装置的特点可知,C的优势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实验室用加热无水乙酸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甲烷,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氧气,反应装置应选D;由于甲烷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收集装置可选用F或G;
(5)由于D
装置属于加热固体制取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加一团棉花,可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们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由于氯酸钾反应放出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减少,二氧化锰的分数增大.
故答为:(1)酒精灯;(2)粉末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难以控制,CaCO3+2HCl═CaCl2+H2O+CO2↑(3)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4)D和F或G;(5)2KClO32KCl+3O2↑,增大.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仪器的名称、根据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制取的气体,只有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依据才能解答好本题.
26.(3分)实已知铜绿[Cu2(OH)2CO3]在加热时分解生成A、B、C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下面是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示.
(1)试通过分析推断,确定下列物质:
D. O2 ,E. H2 ,F. CO ,G. Cu .
(2)写出铜绿加热时发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2CuO+CO2↑+H2O .
(3)写出C→H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A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所以A为水,所以D、E是氢气或氧气中的一种,B和E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红色固体G,所以G为铜,B为氧化铜,那么E就是氢气,所以D为氧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黑色单质X反应生成气体F,气体F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所以F是一氧化碳,X就是木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H是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所以A为水,所以D、E是氢气或氧气中的一种,B和E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红色固体G,所以G为铜,B为氧化铜,那么E就是氢气,所以D为氧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黑色单质X反应生成气体F,气体F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所以F是一氧化碳,X就是木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H
是碳酸钙,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红色的铜,二氧化碳和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也会生成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意,推导合理,所以D是O2,E是H2,F是CO,G是Cu;
(2)铜绿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CO2↑+H2O;
(3)C→H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O2,H2,CO,Cu;
(2)Cu2(OH)2CO32CuO+CO2↑+H2O;
(3)CO2+Ca(OH)2═CaCO3↓+H2O.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实验探究
27.(3分)长途运输鱼苗时,人们常在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CaO2)固体.甲、乙两位同学发现往水中投入过氧化钙时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
当把过氧化钙投入足量水中时,最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进行猜想:
甲同学认为生成氧化钙和氧气;乙同学认为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1)你认为 甲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最终产物不可能是氧化钙 ;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另一个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预期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过氧化钙放入试管中,加足量的水,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
木条复燃
有氧气生成
2、 向反应后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溶液变浑浊
有氢氧化钙生成
(3)写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aO2+2H2O=2Ca(OH)2+O2↑
(4)运鱼苗时,在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的目的是 增大水中氧气含量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碱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在验证是否有氧气生成时,可以根据氧气的性质来进行,而验证氢氧化钙是否生成时,可以根据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来进行.通过此题我们得出在运输鱼苗时,加过氧化钙目的,是获得氧气.
解答:
解:(1)因氧化钙遇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甲同学的猜想错误.
(2)我们在验证是否有氧气生成时,我们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或火星更明亮,证明有氧气.
步骤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出现浑浊;有氢氧化钙生成.
(3)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4)因过氧化钙能产生氧气,所以我们利用此性质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故答案为:(1)甲;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最终产物不可能是氧化钙.
(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出现浑浊
有氢氧化钙生成
(3)2CaO2+2H2O=2Ca(OH)2+O2↑;
(4)增大水中氧气含量.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反应后生成物种类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
28.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求:
(1)二氧化氯中氯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64 ;
(2)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2.6% ;
(3)6.75g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3.2g .
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2)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计算;
(3)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计算.
解答:
解:(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二氧化氯中氯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35.5:16×2=71:64;
(2)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6%;
(3)6.75g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75g××100%=3.2g.
故答案为:(1)71:64;(2)52.6%;(3)3.2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9.某钙片的标签如图,且知钙片成分中只有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
(1)请通过计算推断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虚假的.
(2)某实验小组为测定其真实的含钙量做了如下实验,取10片钙片放入已称量的含足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再称取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数据如表:
①请列式计算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
②请列式计算每片此钙片的含钙量,并建议厂家如何修改标签.
物质的质量
反应前:烧杯+盐酸
22g
10片钙片
8g
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26.7g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先求出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再求每片钙片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与标签中的含钙量比较,即可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实验的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10片钙片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再根据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钙元素的质量.
解答:
解:(1)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
每片钙片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为:40g÷50×40%=0.32g
0.32g<0.75g
所以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虚假;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知道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2g+8g﹣26.7g=3.3g
设含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g
=
解得:x=7.5g
7.5g÷10=0.75g
答: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为0.75g;
②每片此钙片的含钙量=0.75g×40%=0.3g,所以应该让标明含钙量为0.3g,或者改为含碳酸钙质量为0.75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