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2015届初三上学期化学阶段考试试卷(人教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0100.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重庆南开中学2015届初三上学期化学阶段考试试卷(人教版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庆南开中学2015届初三上学期化学阶段考试试卷3(人教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 A.‎ 将氢气和氧气混合 B.‎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 ‎ C.‎ 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 D.‎ 加热水至沸腾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将氢气和氧气混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从石油分离出汽油、柴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加热水至沸腾的过程中只是温度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2分)下列物质不是空气污染物的是(  )‎ ‎ ‎ A.‎ 沙尘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氮 D.‎ 二氧化碳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两类: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解答:‎ 解:A、沙尘是固体小颗粒,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硫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C、氮的氧化物一般有毒,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考查空气的污染问题,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 ‎ ‎3.(2分)重铬酸铵[化学式:(NH4)2Cr2O7]是一种橘色的晶体,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的催化剂,其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 ‎ ‎ A.‎ ‎﹣6‎ B.‎ ‎+3‎ C.‎ ‎+6‎ D.‎ ‎+12‎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铵[化学式:(NH4)2Cr2O7]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铵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 ‎ ‎4.(2分)如图所表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 A.‎ B.‎ C.‎ D.‎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手不触,嘴不尝,鼻不闻.‎ B、试管内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 ‎ C、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D、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不能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扇闻.故本选项错误;‎ B、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体积已超过试管体积的.故本选项错误;‎ C、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故本选项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将正确的操作与题中给出的操作相互对照,找出错误所在.‎ ‎ ‎ ‎5.(2分)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 ‎ ‎ A.‎ 水 B.‎ 液氧 C.‎ 钢 D.‎ 青铜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单质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解答:‎ 解:A、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错;‎ B、液氧是氧气的液体状态,是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B正确;‎ C、钢中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杂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故C错;‎ D、青铜中含有铜和锡的混合物,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 ‎ ‎6.(2分)家庭调味用的“食醋”中含有醋酸(化学式:CH3CO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食醋”属于化合物 B.‎ 醋酸中含有4个氧原子 ‎ ‎ C.‎ 醋酸由四种元素组成 D.‎ 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食醋”中含有醋酸,还含有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醋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醋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食醋”中含有醋酸,还含有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醋酸是由醋酸分子构成的,1个醋酸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醋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7.(2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 B.‎ 为了保护水资源,应该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 ‎ C.‎ 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为8:1‎ ‎ ‎ D.‎ 加明矾可以将硬水变成软水 考点:‎ 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为了保护水资源,应该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D、明矾能够加快水中不溶物的沉降.‎ 解答:‎ 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为了保护水资源,应该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质量之比为8:1,该选项说法正确;‎ D、加明矾能够加快水中不溶物的沉降,但是不能将硬水变成软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说法,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要注意区分.‎ ‎ ‎ ‎8.(2分)下列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 B.‎ 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 ‎ C.‎ 碳单质一定由碳原子构成 D.‎ 固体物质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去分析;‎ B、从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去分析;‎ C、从碳单质中的C60是由分子构成的去分析;‎ D、从固体物质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隔去分析.‎ 解答:‎ 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C、碳单质中的C60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D、固体物质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隔;故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分子构成,分子的基本性质及碳的几种单质的构成,平时学习中要把基础掌握好.‎ ‎ ‎ ‎9.(2分)已知化学反应:A+2B=2C+D,现将10g A与10g B放入某密闭容器,使其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测得该容器中C的质量为8g.则生成D的质量不可能为(  )‎ ‎ ‎ A.‎ ‎2g B.‎ ‎4g C.‎ ‎8g D.‎ ‎12 g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判断.‎ 解答:‎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10gA和10gB放入某密闭容器,使其充分反应,若恰好反应,反应结束后测得该容器中C的质量为8g;若不恰好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就是小于20g﹣8g=12g.根据“A+2B=2C+D”,则可知D的质量小于C的质量,故生成D的质量不可能是12g.‎ 故选:D.‎ 点评:‎ 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 ‎ ‎10.(2分)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B.‎ 人类使用铁器的历史比青铜器更久 ‎ ‎ C.‎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组分金属低 D.‎ 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比纯铁好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生铁和钢..‎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金属的特性和使用历史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青铜器比铁器使用早;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组分金属低,硬度比组分金属大;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比纯铁好.‎ 解答:‎ 解:A、金属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故说法正确;‎ B、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比铁器的历史早,故说法不正确;‎ C、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组分金属低,硬度比组分金属大,故说法正确;‎ D、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比纯铁好,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明确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使用历史是解答本题关健.‎ ‎ ‎ ‎11.(2分)(2012•肇庆)把X、Y、Z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X、Y表面有气泡产生,Z无变化;把X加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X表面析出Y.则三种金属活动顺序为(  )‎ ‎ ‎ A.‎ Y>X>Z B.‎ X>Y>Z C.‎ Z>Y>X D.‎ X>Z>Y 考点:‎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把X、Y、Z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X、Y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X、Y在氢前,Z无变化,说明排在氢后,把X加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X表面析出Y,即X>Y,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观察选项.‎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 ‎ ‎12.(2分)下列关于燃烧和燃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 ‎ ‎ B.‎ 为使煤能充分燃烧,可向煤炉中适当鼓入空气 ‎ ‎ C.‎ 燃烧反应一定会放热,但放热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 ‎ ‎ D.‎ 使用天然气代替汽油做车用燃料,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增强 考点:‎ 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A、根据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解答;‎ B、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解答;‎ C、根据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解答;‎ D、根据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解答.‎ 解答:‎ 解:‎ A、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故对;‎ B、煤燃烧时向煤炉中鼓入空气,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故错误;‎ C、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但放热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反光、放热,故错;‎ D、二氧化碳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故错.‎ 答案: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知影响物质的反应速率的一些常见因素(如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浓度)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3.(2分)‎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铝粉燃烧爆炸,造成75人死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是(  )‎ ‎ ‎ A.‎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充分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 ‎ B.‎ 铝块在空气中不易燃烧,而铝粉易燃是因为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 ‎ C.‎ 轮毂表面涂铝粉可防腐蚀,是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 ‎ D.‎ 预防此类爆炸的措施有及时清除可燃物、严禁烟火和隔绝氧气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金属的化学性质;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爆炸的条件分析;‎ B、根据铝成粉后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更易于燃烧分析;‎ C、根据铝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分析;‎ D、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 解:A、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充分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是正确的;‎ B、铝块在空气中不易燃烧,而铝粉易燃是因为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是正确的;‎ C、铝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进一步氧化,可防腐蚀,故正确;‎ D、预防此类爆炸的措施有及时清除可燃物、严禁烟火,但隔绝氧气是不现实的,故错误.‎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爆炸和燃烧的知识,需要细心分析解答.‎ ‎ ‎ ‎14.(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 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逐渐变成黑色的氧化铜 ‎ ‎ B.‎ 将足量铁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蓝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 ‎ C.‎ 将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成红色 ‎ ‎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实验现象必须是感官能够感受到的进行分析;‎ B、根据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进行分析;‎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 解答:‎ 解:A、铜和氧气反应只会看到铜丝逐渐变成黑色,无法判断其是氧化铜,故A错误;‎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C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对该反应要有明确的了解,然后需要注意反应现象必须是感官能够感受到的,进行判断.‎ ‎ ‎ ‎15.(2分)某兴趣小组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粉末分别放入到浓度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经实验测定并绘制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见图).分析图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 ‎ A.‎ 金属活动性:甲>乙 B.‎ 相对原子质量:甲<乙 ‎ ‎ C.‎ 甲、乙可能分别为Al、Mg D.‎ 甲、乙可能分别为Fe、Mg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金属和酸溶液反应的图象可以得出:①得到的氢气的多少,②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应过程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该金属的活动性越强,③如果这两种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根据氢气的多少可以判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得到的氢气越少,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的得到的氢气越多.‎ 解答:‎ 解:A、通过图象中可以看出,金属乙的反应需要的时间短,说明金属乙的反应速率快,即金属乙的金属活动性强,金属乙比甲活泼,故A错误;‎ B、由于题中并没有说明甲和乙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的高低,因此无法判断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故B错误;‎ C、镁的活动性比铝强,所以先出现转折点,相同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色酸反应,铝生成的氢气多,符合图象,故C正确;‎ D、镁比铁活泼,先出现转折点,但是相同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镁生成的氢气多,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主要考查了金属和酸溶液的反应的图象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 ‎ ‎16.(2分)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序号 目标 方法 A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氧气 放入过量铁丝在其中燃烧 B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油的一氧化碳 在过量氧气中燃烧 C 除去氧化铜中的铜 在空气中灼烧 D 除去铜粉中的锌粉 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充分反应后过滤 ‎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氧气不能够放入过量铁丝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铁丝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铜能与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锌粉能与过量的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21分)‎ ‎17.(3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N2 ,(2)三个钡离子 3Ba2+ ,‎ ‎(3)形成酸雨的污染气体之一 SO2 ,(4)高锰酸根离子 MnO4﹣ ,‎ ‎(5)充飞艇的氢气 H2 ,(6)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 CO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每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 每个钡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每个高锰酸根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 解答:‎ 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可以表示为N2;‎ ‎(2)三个钡离子可以表示为3Ba2+;‎ ‎(3)形成酸雨的污染气体之一是二氧化硫,可以表示为SO2;‎ ‎(4)高锰酸根离子可以表示为MnO4﹣;‎ ‎(5)充飞艇的氢气可以表示为H2;‎ ‎(6)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可以表示为CO.‎ 故填:N2;3Ba2+;SO2;MnO4﹣;H2;C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 ‎ ‎18.(3分)写出化学方程式 ‎(1)碳酸在常温下分解 H2CO3=H2O+CO2↑ ,‎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Cu+2AgNO3═2Ag+Cu(NO3)2 ,‎ ‎(3)两种黑色粉末高温下产生红色固体 2CuO+C2Cu+CO2↑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解答:‎ 解:(1)碳酸在常温下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故填:H2CO3=H2O+CO2↑;‎ ‎(2)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排在银的前面,可以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同时生成硝酸铜;故填:Cu+2AgNO3═2Ag+Cu(NO3)2;‎ ‎(3)木炭与氧化铜是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2CuO+C2Cu+CO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 ‎ ‎19.(3分)整理和归纳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铝、铜、铁、银、汞五种金属相关知识的归纳复习,请你用化学用语填写:‎ ‎(1)生产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是 Fe ,‎ ‎(2)颜色与其它四种都不同的是 Cu ,‎ ‎(3)常温下的状态与其它四种都不同的是 Hg ,‎ ‎(4)导电性最好的是 Ag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Al ,‎ ‎(6)其化合物的溶液能与其他四种金属单质都能发生反应的金属元素是 Ag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1)生产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是铁,其化学式为:Fe.‎ ‎(2)铜为紫红色金属,其它四种金属呈银白色,颜色与其它四种都不同的是铜,其化学式为:Cu.‎ ‎(3)常温下的状态与其它四种都不同的是汞(液态),其化学式为:Hg.‎ ‎(4)导电性最好的是银,其化学式为:Ag.‎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 ‎(6)银的金属活动性最弱,其化合物的溶液能与其他四种金属单质都能发生反应,其元素符号为Ag.‎ 故答案为:(1)Fe;(2)Cu;(3)Hg;(4)Ag;(5)Al;(6)A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20.(5分)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B、D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无味气体,其中B是单质,G是一种白色沉淀,反应④常用于工业上生产D.‎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H4 、E CaO ,‎ ‎(2)请写出图中“①”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3)请写出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4)请指出D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一条用途 灭火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结合图框可知:根据“A、B、D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无味气体,其中B是单质,G是一种白色沉淀”,而A、B反应生成C、D;C与E反应生成F;F、D反应生成G、C;而G反应生成E、D,则推测A为甲烷、B为氧气、C为水、D为二氧化碳;E为氧化钙、F为氢氧化钙、G为碳酸钙.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解答:‎ 解: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结合图框可知:根据“A、B、D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无味气体,其中B是单质,G是一种白色沉淀”,而A、B反应生成C、D;C与E反应生成F;F、D反应生成G、C;而G反应生成E、D,则推测A为甲烷、B为氧气、C为水、D为二氧化碳;E为氧化钙、F为氢氧化钙、G为碳酸钙.代入检验,符合题意.则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而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CH4、CaO,‎ ‎(2)CH4+2O2CO2+2H2O,‎ ‎(3)CO2+Ca(OH)2═CaCO3↓+H2O,‎ ‎(4)灭火.‎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21.(5分)(1)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元素符号为Sr.请写出图中a= 2 .己知锶的金属活动性排在镁之前,请写出锶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r+H2SO4=SrSO4+H2↑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置换反应 .‎ ‎(2)向硝酸铜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 Fe (填化学式,下同),过滤后所得的液体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 Fe(NO3)2 .‎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考虑;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考虑.‎ ‎(2)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都强,顺序为锌>铁>铜.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气泡为氢气,因为铜不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该金属只能是锌或铁,然后根据要求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1)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38=2+8+18+8+a,解得a=2;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锶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锶和氢气,方程式是:Sr+H2SO4=SrSO4+H2↑.‎ ‎(2)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都强,顺序为锌>铁>铜.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气泡为氢气,因为铜不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该金属只能是锌或铁,所以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 Fe,过滤后所得的液体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 Fe(NO3)2.‎ 故答案为:‎ ‎(1)2.Sr+H2SO4=SrSO4+H2↑,置换反应.‎ ‎(2)Fe,Fe(NO3)2.‎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 ‎22.(2分)(1)已调平的天平两边放有两个质量相同的烧杯,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充分反应后发现金属均有剩余,则此时天平指针的指向是 中 .(填“左”或“中”或“右”)‎ ‎(2)等质量的①氧化铁、②氧化亚铁、③四氧化三铁、④氧化铜分别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①③②④ (填序号)‎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铝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加入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充分反应后发现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盐酸中的氢元素相等,所以生成的氢气也相等,天平两边减少的质量也相等进行分析;‎ ‎(2)根据四种物质氧元素的含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铝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加入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充分反应后发现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盐酸中的氢元素相等,所以生成的氢气也相等,天平两边减少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反应后天平指针的指向是中;‎ ‎(2)氧化铁中氧元素的含量是:×100%=30%,‎ 氧化亚铁中氧元素的含量是:×100%=22.2%,‎ 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的含量是:×100%=27.6%,‎ 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含量是:×100%=20%.‎ ‎ O→CO2‎ ‎16 44‎ 通过反应关系式可以看出,等质量的①氧化铁、②氧化亚铁、③四氧化三铁、④氧化铜分别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①③②④.‎ 故答案为:(1)中;‎ ‎(2)①③②④.‎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需要弄清反应的原理才能正确解答.‎ ‎ ‎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23.(5分)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长颈漏斗 ,仪器②的名称 水槽 .‎ ‎(2)最可能使用A装置来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3)若用F装置收集上面产生的氧气,收集满一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发现木条没有复燃,以下分析错误原因中不合理的是 ②③ .‎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未等到导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气泡就开始收集 ‎③集气瓶中事先未装满水 ④收集满气体后,未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就直接将集气瓶取出 ‎(4)小明打算在实验室研究二氧化碳,他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C (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 ‎(2)书写化学式应该注意化学式、配平、条件、箭头;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3)根据氧气的可支持燃烧,回答此题;‎ ‎(4)根据实验室制取常用气体的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质来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答案为:长颈漏斗,水槽;‎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3)②未等到导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气泡就开始收集;③集气瓶中事先未装满水,使氧气不纯,因而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没有复燃.‎ ‎(4)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固液不加热”装置C,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水槽.‎ ‎(2)2KClO32KCl+3O2↑,‎ ‎(3)②③.‎ ‎(4)C,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化学式、配平、反应条件、产物,是否存在箭头.‎ ‎ ‎ ‎24.(6分)已知某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氢气,为了进一步探究该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南开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1)上图中各洗气瓶中分别装有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请指出哪些瓶中装有澄清石灰水 AD (填番号).‎ ‎(2)C装置中酒精灯里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 ‎(3)从下列 ⑤ 现象,可以得知原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①装置A中溶液变浑浊 ②装置A中溶液未变浑浊.‎ ‎③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 ④装置B中溶液未交浑浊 ‎⑤装置D中溶液变浑浊 ⑥装置D中溶液未变浑浊 ‎(4)小明同学提出,只需要观察到C装置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就可得如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 不对 (填“对”或“不对”).‎ 请指出你的理由 H2+CuOCu+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老师指出,应在D装置导气管的出口处放置一个燃着的酒精灯,请回答这样改进的目的 防止空气污染 .‎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综合实验题.‎ 分析:‎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3)一氧化碳能够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看是否有一氧化碳的生成.‎ ‎(4)根据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还原氧化铜,都使C装置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5)在装置的尾部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的目的是点燃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解答:‎ 解:(1)澄清石灰石能够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所以AD瓶中应该装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故答案为:AD.‎ ‎(2)酒精属于烃类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故答案为:C2H5OH+3O22CO2+3H2O.‎ ‎(3)一氧化碳能够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看是否有一氧化碳的生成.所以 从⑤装置D中溶液变浑浊现象,可以得知原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⑤;‎ ‎(4)氢气都能还原氧化铜,都使C装置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所以观察到C装置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就可得如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是不对的.H2+CuOCu+H2O.‎ 故答案为:不对;H2+CuOCu+H2O.‎ ‎(5)在装置的尾部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的目的是点燃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防止污染空气.‎ 点评:‎ 熟悉常见气体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 ‎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5.(6分)我国北方地区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称取某种“碱”的样品10.0g(假设只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用去稀盐酸73.0g,称得反应后烧杯内混合物总质量为80.8g.(已知;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钠不与稀盐酸反应)‎ 计算:‎ ‎(1)这种“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所得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2)根据样品中Na2CO3的质量,进而求出该纯碱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73g﹣80.8g=2.2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 x y 2.2g ‎,‎ 解得:x=5.3g,y=5.85g ‎(1)这种“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53%;‎ ‎(2)所得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12g﹣5.3g+5.85g=12.55g 答:(1)这种“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2)所得的物质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55g.‎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难度不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