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北师大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0396.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北师大版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北师大版附答案)‎ 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 )。‎ A.未果,寻病终/寻根问底 B.并怡然自乐/心旷神怡 C.不足为外人道也/微不足道 D.便舍船,从口入/舍生取义 ‎2.下列黑体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悉如外人 悉如咨之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    ) (2)林尽水源  (     ) ‎ ‎(3)芳草鲜美 (     ) (4)屋舍俨然 (     ) ‎ ‎(5)便扶向路 (     ) (6)寻病终  (     )‎ ‎(7) 便要还家(      ) (8) 处处志之  (    )‎ ‎(1)悉如外人 悉(全、都) (5)便扶向路 向(沿、顺着)‎ ‎(2)林尽水源 尽(消失) (6)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3)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7)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4)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 ‎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 ‎ (1)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 (2)(他们见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4)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7)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 ‎(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6.课文理解填空。‎ 描写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的句子:□□□□,□□□□,□□□□□□□□□。描写桃花源人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 :□□□□,□□□□□。‎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描绘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表明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及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 答: ‎ ‎ ‎ ‎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桃花源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打破桃花源中的生活。‎ C.桃花源人“叹惋”是因为渔人费了那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桃花源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二)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一、词语解释。    蕃:多。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少。‎ ‎ 宜:应当。 众:多。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二、句子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四、课文理解。‎ ‎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3.“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  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五.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一. 词语解释。‎ ‎(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惟吾德馨  (   )‎ ‎(6)可以调素琴( ) (7)斯是陋室( )‎ ‎    名:有名,著名。鸿,大。乱,使。。。。。。扰乱。形,身体。【德馨(xīn)】品德高尚。【调】调弄。这里指弹琴。【斯】这。‎ 二、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三、内容填空。‎ ‎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惟吾德馨。  2.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四、问题探究。‎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1.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2.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四)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船头 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①无不     ②曾经     ③极     ④同“屈”,弯曲     ⑤篆字图章     ⑥神色     ⑦还     ⑧长而窄 二、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D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四、根据内容填空。‎ ‎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是 ‎                                       。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3.点明核舟主题的是                                         。‎ ‎1嘻,技亦灵怪矣哉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 盖大苏泛赤壁云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4.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6.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8.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六、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4.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从船舱写起?‎ 部分答案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4.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五)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废疾者( )‎ ‎ 男有分,女有归(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3分) ‎ ‎ ‎ ‎2、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②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