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5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0554.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上海市嘉定区2015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上海市嘉定区2015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海市嘉定区2015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有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区分女高音与女中音的主要依据是(  )‎ ‎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女声一般情况下音调比男声高.‎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 解:由于声带的特点不同,所以女高音的振动快,音调高.女中音振动慢,音调较低.所以区分女高音与女中音的主要依据指的是音调.‎ 故选B.‎ 点评:‎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两者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 ‎ ‎2.(2分)(2014•上海)苹果从树上落下的过程中,其惯性(  )‎ ‎ ‎ A.‎ 变大 B.‎ 不变 C.‎ 先变大后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 惯性..‎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 解答:‎ 解:苹果下落过程,质量不变,速度变快,因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故惯性不变.‎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惯性的了解与掌握,惯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所学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义!‎ ‎ ‎ ‎3.(2分)(2013•毕节市)在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冲程是(  )‎ ‎ ‎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分析:‎ 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只有两个冲程伴随有能量的转化.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活塞运动的动能转化为混合气体的内能;做功冲程中,火花塞冒出电火花,将混合气体点燃,混合气体剧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运动,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动能.‎ 解答:‎ 解:在做功冲程中,两个气门关闭,活塞下行带动曲轴转动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选:C.‎ 点评:‎ 内燃机属于热机,热机就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机械,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燃机中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需要引起注意.‎ ‎ ‎ ‎4.(2分)在下列各物理量中,反映物质的特性的是(  )‎ ‎ ‎ A.‎ 电荷量 B.‎ 电阻 C.‎ 压强 D.‎ 密度 考点:‎ 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物质的特性指的是这种物体特有的,可以用于区别其它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特性.‎ 解答:‎ 解:两种不同的物质电荷量、电阻和压强很有可能是相等的,不是物质的特性;‎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 故选D.‎ 点评:‎ ‎“特性”的关键是在“特”上,指的是这种物质特有的,可用于区别物质;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物理性质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 ‎ ‎5.(2分)如图为站在沙地上的一名初三同学要搬走木箱,已知他一只鞋底的面积为200cm2,请你估计木箱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 ‎ ‎ A.‎ ‎1000Pa B.‎ ‎7000Pa C.‎ ‎10000Pa D.‎ ‎20000Pa 考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重力大小的估测..‎ 专题:‎ 估算题;比较思想.‎ 分析:‎ 求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而没有告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因此只有通过比较人和木箱在沙地上的凹陷程度来间接判断.那么就必须先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强,首先估算人的重力,然后算出两个鞋底的面积,再由压强公式可得出人对沙地的压强,至此题目的未知量就已求出.‎ 解答:‎ 解:人的质量大约为60kg,那么其重力约为:G=mg=60kg×10N/kg=600N;‎ 人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2×200cm2=400cm2=400×10﹣4m2;‎ 那么人对地面的压强约为:P人===12500Pa;‎ 由图片知:木箱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要大于人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因此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要远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强,即:P木箱>P人;‎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符合这个条件,故选D.‎ 点评:‎ 在此题中,与所求内容相关的物理量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能够从人和木箱在沙地中的不同凹陷程度入手来得出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也是难点所在.‎ ‎ ‎ ‎6.(2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两块不同金属,吸收相同的热量后(  )‎ ‎ ‎ A.‎ 比热容较小的金属块温度高 B.‎ 比热容较大的金属块温度高 ‎ ‎ C.‎ 两金属块温度相等 D.‎ 无法比较两金属块温度的高低 考点:‎ 比热容的概念..‎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已知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关系,比热大小用公式c=比较.‎ 解答:‎ 解:‎ 由公式c=知,质量相同的不同金属块,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较小的金属温度高.‎ 故选A.‎ 点评:‎ 对于同种物质,比热大小与质量、热量及温度变化无关;对于不同物质,可以利用公式c=从数学角度比较比热大小.‎ ‎ ‎ ‎7.(2分)饮酒后驾驶机动车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属违法行为,当事人将受到严惩.如图a是某厂家设计的酒精测试仪的原理图,R为气敏电阻,R的阻值跟酒精气体浓度的关系如图b所示,R0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酒精浓度增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 ‎ B.‎ 酒精浓度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 ‎ C.‎ 酒精浓度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 ‎ D.‎ 酒精浓度减小,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大 考点:‎ 电路的动态分析..‎ 专题:‎ 应用题;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气敏电阻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图象可知R的阻值随酒精浓度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0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等于R的阻值,进一步判断两示数比值的变化.‎ 解答:‎ 解:‎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气敏电阻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由图象可知,当酒精浓度增大,R的阻值减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 由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故C不正确;‎ 由U=IR可知,R0两端的电压增大,‎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且电源的电压恒定不变,‎ 所以,R两端的电压减小,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A不正确;‎ 反之,酒精浓度减小时,R的阻值增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B不正确;‎ 由R=可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等于R的阻值,‎ 则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R的阻值随酒精浓度的变化.‎ ‎ ‎ ‎8.(2分)有一密度均匀的长方体铜块,被截成A、B两块,如图所示.已知LA:LB=2:1,则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之比为(  )‎ ‎ ‎ A.‎ FA:FB=2:1 pA:pB=2:1‎ B.‎ FA:FB=1:2 pA:pB=1:2‎ ‎ ‎ C.‎ FA:FB=2:1 pA:pB=1:1‎ D.‎ FA:FB=1:2 pA:pB=2:1‎ 考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压强公式、重力公式、体积公式、密度公式得出密度均匀的长方体铜块对桌面的压强之比;由图可知,长方体截成A、B两块时的底面积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之比,根据F=pS比较两者压力的大小.‎ 解答:‎ 解: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密度均匀的长方体铜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p======ρgh,‎ 由图可知,A、B两铜块的高度相同,‎ 则两者对水平桌面的压强相等,即pA:pB=1:1,故ABD不正确;‎ 由图可知,长方体截成A、B两块时的底面积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之比,‎ 即SA:SB=LA:LB=2:1,‎ 由p=可得,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FA:FB=pSA:pSB=SA:SB=2:1,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要注意只有规则、均匀物体(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对水平面上的压强可以用p=ρgh进行计算.‎ ‎ ‎ 二、填空题(共26分)‎ ‎9.(3分)四节新干电池串联后的电压是 6 伏;教室里常用一个开关控制4盏灯,这些灯是 并联 的(选填“串联”或“并联”),它们所接的电路电压是 220 伏,一定要注意安全.‎ 考点:‎ 家庭电路工作电压、零线火线的辨别方法..‎ 专题:‎ 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串联后的总电压等于各电池的电压之和;‎ ‎(2)家庭电路中,家用电器之间为了互不影响,而且能正常工作,家用电器之间是并联的.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解答:‎ 解:(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故四节新干电池串联后的电压是4×1.5V=6V;‎ ‎(2)为了使各用电器之间工作时互不影响,电灯与电灯之间是并联的,即教室里一个开关控制的4盏灯,它们为并联连接;在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V,‎ 故答案为:6;并联;220.‎ 点评:‎ 考查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家庭电路的基本连接要求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 ‎ ‎10.(3分)如图a、b所示是体育比赛运动情景,主要反映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b) [选填“(a)”或“(b)”];图a中弓被拉开,此时弓具有 势 能(选填“动”或“势”).图c所示现象能说明 大气压强 的存在.‎ 考点:‎ 力的作用效果;大气压强的存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专题:‎ 运动和力;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弹性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3)纸片能拖住水,这是由于大气压的缘故.‎ 解答:‎ 解:‎ 图(a)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图(b)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图(a)中拉开的弓,具有弹性势能;‎ 在图(c)中,由于杯内没有空气而只有水,故纸片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将水压在杯中.‎ 故答案为:(b);势;大气压强.‎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机械能的分类;三是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 ‎11.(3分)甲、乙两小车在10牛顿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同时同地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乙车的速度为 0.05 米/秒.运动6秒时,拉力对甲车做功的功率为 1 瓦特.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考点:‎ 速度的计算;参照物及其选择;功率的计算..‎ 专题:‎ 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1)根据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的运动速度;‎ ‎(2)先计算出乙车的速度,利用P===Fv计算乙车的功率;‎ ‎(3)物体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 解:(1)由图可知:乙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12秒时,通过的路程为0.6m,‎ 乙车的速度:v乙===0.05m/s,‎ ‎(2)甲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v甲===0.1m/s;‎ 乙车的功率:P===Fv=0.1m/s×10N=1W;‎ ‎(3)甲乙两车运动速度不同,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0.05;1;运动.‎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 ‎ ‎12.(3分)把一个重为3牛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且苹果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空气的阻力大小始终不变,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上升过程中,苹果所受合力为3.2牛,则苹果受到的阻力为 0.2 牛.苹果在竖直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 2.8 牛.当苹果下落到地面并静止时,苹果所受的重力和 支持 力是一对平衡力.‎ 考点:‎ 力的合成与应用;平衡力的辨别..‎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根据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求出小球受到的合力;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解答:‎ 解:苹果竖直向上运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阻力作用,则F合=G+f,即3.2N=3N+f,f=0.2N;‎ 苹果竖直向下运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重力的作用,则F合=G﹣f=3.2N﹣0.2N=2.8N;‎ 苹果下落到地面并静止时,苹果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故答案为:0.2;2.8;支持.‎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 ‎ ‎13.(3分)某导体两端电压为3伏,通过它的电流为0.3安,导体的电阻为 10 欧,10秒内通过该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 3 库,当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为0.2安时,该导体的电阻为 10 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量及其计算..‎ 专题:‎ 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 分析:‎ ‎(1)已知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导体的电阻;‎ ‎(2)已知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根据I=求出通过该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解答:‎ 解:(1)由I=可得,导体的电阻:‎ R===10Ω;‎ ‎(2)由I=可得,通过该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Q=It=0.3A×10s=3C;‎ ‎(3)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所以,当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为0.2安时,该导体的电阻仍为10Ω不变.‎ 故答案为:10;3;1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流定义式和欧姆定律的简单应用,关键是知道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是一道基础题目.‎ ‎ ‎ ‎14.(3分)在各种不同色光中,红、 绿 、蓝叫做三原色光.在结冰的路面上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滑行时,由于车轮受到的 滑动 摩擦力(选填“滑动”或“滚动”)比较小,容易造成事故.天气寒冷时,通过搓手可以使手暖和起来,这是通过 做功 方式改变内能.‎ 考点:‎ 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摩擦力的种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子热运动、内能;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1)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3)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 解:在各种不同色光中,红、绿、蓝叫做三原色光.在结冰的路面上比较光滑,因此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滑行时,车轮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比较小,容易造成事故,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天气寒冷时,通过搓手可以使手暖和起来,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内能.‎ 故答案为:绿;滑动;做功.‎ 点评:‎ 本题考查了色光的三原色、减小摩擦的方法、做功改变内能等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 ‎ ‎15.(4分)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l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S闭合后,三个电表均有示数.‎ ‎①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自右向左端移动时,电流表A示数将 变大 ,电压表V2的示数将 变小 .‎ ‎②若将电压表V1和电流表A交换,电压表V1的示数将 变小 ,电流表A的示数将 变大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考点:‎ 电路的动态分析;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 ‎(1)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两端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1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V2的示数变化;‎ ‎(2)将电压表V1和电流表A交换后,由于电压表测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所以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电压表V1被短路,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阻的串联可知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解答:‎ 解:①等效电路图如下所示:‎ 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自右向左端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由U=IR可知,R1两端的电压变大,‎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且电源的电压不变,‎ 所以,R2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 ‎②将电压表V1和电流表A交换后,等效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电压表V1被短路,示数为0,则电压表V1的示数将变小;‎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①变大;变小;②变小;变大.‎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分清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电表所测的电路元件是关键.‎ ‎ ‎ ‎16.(6分)如图所示是某同学为研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实验后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研究过程中,该同学采用了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即:‎ ‎(a)改变电源电压; ‎ ‎(b)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从实验序号1、2的数据可以得出该同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案为 a (填序号).理由是 定值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也在改变 .‎ ‎(2)该同学分别采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从不同情况中寻找普遍规律 .‎ ‎(3)分析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出: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 实验 序号 A1的示数(安)‎ A2的示数(安)‎ A3的示数(安)‎ ‎1‎ ‎0.16‎ ‎0.10‎ ‎0.26‎ ‎2‎ ‎0.32‎ ‎0.20‎ ‎0.52‎ ‎3‎ ‎0.20‎ ‎0.20‎ ‎0.40‎ 考点:‎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2)为得出普遍结论,应使用不同规格的实验器材,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3)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析表中实验数据,看所测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解答:‎ 解:(1)从实验序号1、2的数据可知,定值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也在改变,由欧姆定律I=得,U=IR,定值电阻R2所在支路两端的电压在变化,‎ 因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所以电源电压发生改变,该同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案a.‎ ‎(2)为得出普遍结论,应使用不同规格的电阻进行多次实验,所以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3)电流表A3的示数I3是干路电流,A1的示数I1、A2的示数I2是支路电流,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 I3=I1+I2,所以可以得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故答案为:(1)a;定值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也在改变;‎ ‎(2)从不同情况中寻找普遍规律;‎ ‎(3)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实验数据分析.为得出普遍结论,实验时应采用不同规格的实验器材,进行多次测量,从而得出普遍结论.‎ ‎ ‎ 三.作图题(共8分)请将图直接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图必须使用2B铅笔.‎ ‎17.(2分)(2014•嘉定区一模)在如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专题:‎ 作图题;压轴题.‎ 分析:‎ 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 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点评:‎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 ‎ ‎18.(2分)如图所示杠杆OA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请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1和力F2的示意图.‎ 考点:‎ 力臂的画法..‎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据此画出力臂的垂线,与杠杆的交点为F2的作用点,为使杠杆平衡F2的方向应该向下,据此画出力F2的示意图.‎ 解答:‎ 解:过点O作F1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F1的力臂L1;过阻力臂l2的末端作垂直于L2的作用线,与杠杆的交点为F2的作用点,F2的方向向下,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标出阻力F2.如下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力臂的概念、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知道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是关键.易错点将垂足当做动力作用点.‎ ‎ ‎ ‎19.(2分)(2010•闸北区一模)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有一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补上.补上后要求当电键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考点:‎ 实物的电路连接..‎ 专题:‎ 作图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 根据图示电路图,分析电路结构,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连接电路图.‎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 由串联电路特点可知,灯泡电压变大,即当电压表示数变大时,‎ 滑动变阻器电压变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 要使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变大,滑动变阻器应接B接线柱,‎ 电源负极与滑动变阻器B接线柱相连,电路图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电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物电路图的连接,分析清楚电路结构、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接法、熟练应用串联电路特点是正确作图的前提与基础.‎ ‎ ‎ 四.计算题(共22分)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20.(4分)(2009•浦东新区一模)把体积为2×10﹣4米3的小球全部浸入水中,求小球受到的浮力.‎ 考点:‎ 浮力大小的计算..‎ 专题:‎ 浮力.‎ 分析:‎ 小球全部浸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小球的体积,根据F浮=ρV排g求出浮力.‎ 解答:‎ 已知:小球体积V=2×10﹣4m3,水的密度ρ=1.0×1O3kg/m3‎ 求:小球受到的浮力F浮=?‎ 解:小球排开水的体积:V排=V=2×10﹣4m3,‎ 小球受到的浮力:F浮=ρV排g=1.0×1O3kg/m3×2×10﹣4m3×9.8N/kg=1.96N.‎ 答:小球受到的浮力为1.96N.‎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 ‎ ‎21.(8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伏且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6欧,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6伏.求:‎ ‎①通过电阻R1的电流.‎ ‎②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③若电压表V1、V2所接的量程均为0~15伏,在保证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计算滑动变阻器R2允许接入的电阻范围.‎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电路和欧姆定律.‎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 ‎①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电阻R1的电流;‎ ‎②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③‎ 由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可知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即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最小总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当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此时R1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进一步得出R2的电阻变化范围.‎ 解答:‎ 解:①通过电阻R1的电流:‎ I1===1A;‎ ‎②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2=U﹣U1=18V﹣6V=12V,‎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R2====12Ω;‎ ‎③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即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则电路中的最小总电阻:‎ R总最小===9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R2最小=R总最小﹣R1=9Ω﹣6Ω=3Ω;‎ 当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 此时R1两端的电压:‎ U1最小=U﹣U2最大=18V﹣15V=3V,‎ 电路中的电流:‎ I最小===0.5A,‎ 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 R2最大===30Ω,‎ 所以,R2的电阻变化范围为3Ω~30Ω.‎ 答:①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1A;‎ ‎②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12Ω;‎ ‎③在保证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R2允许接入的电阻范围为3Ω~30Ω.‎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最大和最小阻值的判断.‎ ‎ ‎ ‎22.(10分)如图所示,密度为2×103千克/米3,边长为0.1米均匀正方体甲和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乙容器足够高,内盛有0.1米深的水.求:‎ ‎①甲的质量m甲.‎ ‎②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乙.‎ ‎③现在甲的上部水平截去体积为V后,正方体甲对水平地面压强为p甲;在乙容器中倒入体积为V的水后,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为P乙,请通过计算比较p甲和p乙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V取值范围.‎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液体的压强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1)已知正方体的边长,可以得到其体积;已知物体的体积和密度,利用公式m=ρV得到其质量;‎ ‎(2)已知水的深度,利用公式p=ρgh计算水产生的压强;‎ ‎(3)利用压强公式表示出变化后的压强,代入原有数值,可求体积的变化范围.‎ 解答:‎ 解:①由ρ=得,甲的质量:‎ m甲=ρ甲V=2×103kg/m3×(0.1m)3=2kg;‎ ‎②乙容器中水的深度h=0.1m,‎ 水对乙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乙=ρgh=1.0×103kg/m/3×9.8N/kg×0.1m=980Pa;‎ ‎③设变化后加对地面、水对乙容器底产生压强关系:p甲′≥p乙′‎ ‎≥ρ乙g(h乙+△h乙)‎ 即:≥ρ乙g(h乙+△h乙)‎ 由于m甲=2kg,可得:‎ ‎≥ρ乙(h乙+) ‎ 解得:V≤4×10﹣4m3‎ 当0<V<4×10﹣4m3时 p甲′>p乙′‎ 当V=4×10﹣4m3时 p甲′=p乙′‎ 当4×10﹣4m3<V<1×10﹣3m3时 p甲′<p乙′.‎ 答:①甲的质量是2kg;‎ ‎②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980Pa;‎ ‎③压强与V的取值范围为:当0<V<4×10﹣4m3时 p甲′>p乙′‎ 当V=4×10﹣4m3时 p甲′=p乙′‎ 当4×10﹣4m3<V<1×10﹣3m3时 p甲′<p乙′.‎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密度、重力、压强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根据前后两次压强的变化得到正确的等量关系方程,是正确解答第三小题的关键.‎ ‎ ‎ 五.实验题(共18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4分)图a所示可知物体的重力为 3.6 牛,图b中托盘天平在称量前的情景,需要调节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移动(选填“左”或“右”).图c是用于研究 杠杆平衡的条件 的装置,图d实验仪器应 并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天平的使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电压表的使用..‎ 专题:‎ 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 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首先要认清分度值.‎ ‎②在调节天平时,应向指针偏转的对侧移动平衡螺母,靠观察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确定是否平衡.‎ ‎③根据对杠杆平衡条件测量工具的了解填空.‎ ‎④根据对电压表在电路中连接方式的了解来填空.‎ 解答:‎ 解:①图a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N+0.6N=3.6N,物体的重力为3.6N;‎ ‎②图b中天平左倾,说明左侧质量偏大,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 ‎③图c是用于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装置;‎ ‎④图d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 故答案为:3.6;右;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联.‎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电压表的连接、天平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以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但都属于基础内容.‎ ‎ ‎ ‎24.(4分)(2014•金山区二模)如图所示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装置,其中A处应装右侧的透镜 乙 (甲/乙).实验前需要将焰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调节到 同一高度 .小丽同学调节好实验器材,在图示位置的光屏找到清晰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应将透镜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的物距 小于 像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1)凸透镜的形状特征是:中间厚、边缘薄.‎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 ‎(4)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缩小像,物距小于像距成放大像.‎ 解答:‎ 解:(1)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以要选择凸透镜.‎ ‎(2)实验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光屏上成清晰缩小像时,只移凸透镜变成放大的像,要满足物距变小、像距变大的条件,所以向左移凸透镜.‎ ‎(4)最后一空题意是成放大实像,所以物距小于像距.‎ 故答案为:(1)乙;(2)同一高度;(3)左;(4)小于.‎ 点评:‎ 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缩小像,物距小于像距成放大像,这是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总结的经验.‎ ‎ ‎ ‎25.(4分)小林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1A”字样)、电键、导线等器材来测定电阻RX的值.闭合电键S,无论怎么移动变阻器滑片,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为1.0伏,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10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滑动变阻器下端两个接线柱连接在电路中 ‎ 接着,小林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进行正确的实验.若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他发现电流表的示数最大示数为0.28安.当他把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a、b所示,此时它们的读数分别为 2.3V 、 0.24A .‎ 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则待测电阻的电阻平均值是 9.8 欧.(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不变,说明滑动变阻器不起作用,则滑动变阻器可能接了下面两个接线柱或上面两个接线柱,根据示数的大小判断具体原因;‎ ‎②根据电流表的最大值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先根据电压表示数为1.0V和0.1A求出被测电阻的阻值,然后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求出电压表示数的最大值,从而确定电压表的量程,最后根据仪表的分度值以及指针的位置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③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以及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求出被测电阻的阻值,再根据两次计算的结构求待测电阻的电阻平均值.‎ 解答:‎ 解:①闭合电键S,无论怎么移动变阻器滑片,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为1.0伏,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10安,说明滑动变阻器不起作用;‎ 根据右图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可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减小,因此滑动变阻器下端两个接线柱连接在电路中;‎ ‎②因为电流表的最大值为0.28A,因此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 由I=可知,被测电阻的阻值:Rx===10Ω;‎ 被测电阻两端的最大电压:U最大=I最大Rx=0.28A×10Ω=2.8V,因此电压表的量程为0~3V;‎ 根据图(a)可知,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分度值为0.1V,示数为2.3V;‎ 根据图(b)可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4A;‎ 由I=可知,被测电阻的阻值:Rx′==≈9.6Ω;‎ 待测电阻的电阻平均值:=(10Ω+9.6Ω)=9.8Ω.‎ 故答案为:滑动变阻器下端两个接线柱连接在电路中;2.3V;0.24A;9.8.‎ 点评:‎ 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量程的确定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熟练应用串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6.(6分)小明和小雨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放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16所示,他们将重力分别为30牛和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同一薄壁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然后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物体甲的重为30N 实验序号 F(N)‎ F浮(N)‎ F底(N)‎ ‎1‎ ‎20‎ ‎10‎ ‎30‎ ‎2‎ ‎16‎ ‎14‎ ‎34‎ ‎3‎ ‎12‎ ‎18‎ ‎38‎ ‎4‎ ‎8‎ ‎22‎ ‎42‎ ‎5‎ ‎4‎ ‎22‎ ‎42‎ 表二 物体乙的重为40N 实验序号 F(N)‎ F浮(N)‎ F底(N)‎ ‎6‎ ‎30‎ ‎10‎ ‎30‎ ‎7‎ ‎25‎ ‎15‎ ‎35‎ ‎8‎ ‎18‎ ‎22‎ ‎42‎ ‎9‎ ‎10‎ ‎30‎ ‎50‎ ‎10‎ ‎8‎ ‎30‎ ‎50‎ ‎①小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6(或4与8或5与8) 后得出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相同.‎ ‎②小雨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6、7、8、9后得出初步结论:同一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 物体所受浮力 越大,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越大.‎ ‎③分析实验序号4与5(或9与10)的数据,发现测力计示数F不同时,物体所受浮力F浮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均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柱形物体与容器底接触后,容器底对物体有支持力 .‎ ‎④两位同学仔细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计算,可知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为 20 牛.‎ ‎⑤分析实验序号2和7可以得出,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分别为 14 和 15 牛.‎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 实验题;简答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分析表中数据找出“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对桌面压力相同”对应的数据;‎ ‎(2)分析实验序号1、2、3或7、8、9中柱形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桌面受到的压力关系得出结论;‎ ‎(3)若物体与容器底接触,除受浮力作用外,还受容器底的支持力,此时拉力会减小;2和7可以得出 ‎(4)由于容器对桌面压力增加的相同,求出物体没有浸入液体中时容器对桌面压力,即为液体重力;‎ ‎(5)根据实验序号2和7物体所受浮力可以得出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 解答:‎ 解:①由表中数据1与6(或4与8或5与8)可知,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对桌面压力相同;‎ ‎②分析实验序号1、2、3或7、8、9可知,同一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越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力越大;‎ ‎③表一中实验序号5与6的数据,物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所以示数又更小;‎ ‎④由实验序号1、2、3或7、8、9可知,容器对桌面压力的增加量与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则物体没有浸入液体中时容器对桌面压力F=20N,即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为20N;‎ ‎⑤由于容器对桌面压力的增加量与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则实验序号2和7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分别为14N、15N.‎ 故答案为:‎ ‎①1与6(或4与8或5与8);‎ ‎②物体所受浮力;‎ ‎③柱形物体与容器底接触后,容器底对物体有支持力;‎ ‎④20;‎ ‎⑤14;15.‎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桌面受到的压力关系的实验,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注重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