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三)课堂练习题(附解析沪科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三)课堂练习题(附解析沪科版必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三) 每课一练(沪科版必修1)‎ 题组一 基本公式的应用 ‎1.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一个Δt内的位移为s,若Δt未知,则可求出(  )‎ A.第一个Δt内的平均速度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C.第n个Δt内的位移 D.nΔt内的位移 答案 CD 解析 由s=a(Δt)2可知s∝(Δt)2,所以可求得nΔt内的位移,也可求得(n-1)Δt内的位移,从而间接求得第n个Δt内的位移,C、D对.由于Δt未知,不能计算a及,A、B错.‎ ‎2.一辆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2 s(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36 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  )‎ A.‎9 m/s         B.‎18 m/s C.‎20 m/s D.‎12 m/s 答案 C 解析 由位移公式s=v0t+at2得汽车的初速度v0== m/s=‎20 m/s,C正确.‎ ‎3.物体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3 m,则(  )‎ A.第3 s内平均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1.2 m/s2‎ C.前3 s内的位移是‎6 m D.3 s末的速度是‎3.6 m/s 答案 ABD 解析 第3 s内的平均速度== m/s=‎3 m/s,A正确;前3 s内的位移s3=at,前2秒内的位移s2=at,故Δs=s3-s2=at-at=‎3 m,即a·32-a·22=‎3 m,解得a=‎1.2 m/s2,B正确;将a代入s3=at得s3=‎5.4 m,C错误;v3=at3=1.2×‎3 m/s=‎3.6 m/s,D正确.‎ 题组二 导出公式的应用 ‎4.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A.物体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5‎ B.物体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C.物体通过AB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 D.物体通过AB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 答案 BCD 解析 设经过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v,则对前半段的位移有‎2a·=v2-v,对后半段的位移有‎2a·=v-v2,联立两式得v= ,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言,总有=v=,选项C、D正确.‎ ‎5.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的位移是‎2 m,第4 s内的位移是‎2.5 m,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2 s内的位移是‎2.5 m B.第3 s末的瞬时速度是‎2.25 m/s C.前3 s的平均速度是 m/s D.质点的加速度是‎0.5 m/s2‎ 答案 BD 解析 由Δs=aT2,得a== m/s2=‎0.5 m/s2,s3-s2=s4-s3,所以第2 s内的位移s2=‎1.5 m,同理第1 s内的位移s1=‎1 m.前3 s的平均速度== m/s=‎1.5 m/s,A、C错误,D正确;第3 s末的速度等于第3 s~4 s内的平均速度,所以v3==‎2.25 m/s,B正确;故选B、D.‎ ‎6.如图1所示,滑雪运动员不借助雪杖,由静止从山坡A点匀加速滑过s1后,经过斜坡末端B点又匀减速在平面上滑过s2后停在C点,测得s2=2s1,设运动员在山坡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1,在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a1∶a2为(  )‎ 图1‎ A.1∶1 B.1∶2‎ C.2∶1 D.∶1‎ 答案 C 解析 设运动员滑至斜坡末端B点的速度为vt,此速度又为减速运动的初速度,由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有 v=‎2a1s1,0-v=-‎2a2s2‎ 故a1∶a2=s2∶s1=2∶1.‎ 5‎ 题组三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7.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个2 s、第2个2 s和第5个2 s内三段位移比为(  )‎ A.1∶4∶25 B.2∶8∶7‎ C.1∶3∶9 D.2∶2∶1‎ 答案 C 解析 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比为:1∶3∶5∶7∶…∶(2n-1),所以质点在第1个2 s、第2个2 s和第5个2 s内的三段位移比为1∶3∶9,因此选C.‎ ‎8.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AB=BC=CD=DE,一物体由A点静止释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2‎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度之比vB∶vC∶vD∶vE=1∶∶∶2‎ B.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tC=2tD/ C.物体从A运动到E的全过程平均速度=vC D.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B-vA=vC-vB=vD-vC=vE-vD 答案 AB 解析 通过前s、前2s、前3s…时的速度之比v1∶v2∶v3∶…∶vn=1∶∶∶…∶即物体到达各点的速度之比为vB∶vC∶vD∶vE=1∶∶∶2,A选项正确;通过前s、前2s、前3s…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所以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tC=2tD/,由tE=2tB知B点为AE段的时间中点,故=vB,C错误.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时间相等,速度增量相等,故D错误.‎ ‎9.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物体分别通过连续三段位移的时间之比是1∶2∶3,则这三段位移的大小之比为(  )‎ A.1∶8∶27 B.1∶2∶3‎ C.1∶3∶5 D.1∶4∶9‎ 答案 A 解析 题中要求的位移比不是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比,我们可以依据运动学公式分别求出各阶段时间内的位移进行比较,也可巧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 解法一 设通过连续三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Ⅰ、tⅡ、tⅢ,且tⅡ=2tⅠ,tⅢ=3tⅠ,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有sⅠ=at,‎ 5‎ sⅡ=a[(tⅠ+tⅡ)2-t],‎ sⅢ=a[(tⅠ+tⅡ+tⅢ)2-(tⅠ+tⅡ)2],得 sⅠ∶sⅡ∶sⅢ=t∶[(3tⅠ)2-t]∶[(6tⅠ)2-(3tⅠ)2]=1∶8∶27.‎ 解法二 若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连续奇数之比,再将总时间分为1+2+3=6段,则s1∶s2∶s3∶s4∶s5∶s6=1∶3∶5∶7∶9∶11,故sⅠ∶sⅡ∶sⅢ=s1∶(s2+s3)∶(s4+s5+s6)=1∶(3+5)∶(7+9+11)=1∶8∶27.故选项A正确.‎ 题组四 自由落体运动 ‎10.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 A.在前1 s内、前2 s内、前3 s内…的位移之比是1∶3∶5∶…‎ B.在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之比是1∶3∶5‎ C.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1∶3∶5‎ D.在相邻两个1 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10 m 答案 CD 解析 A.根据h=gt2可知,在前1 s内、前2 s内、前3 s内…的位移之比是1∶4∶9∶…,故A错误;‎ B.根据自由落体速度公式vt=gt可知在1 s末、2 s末、3 s末的速度之比是1∶2∶3,故B错误;‎ C.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及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可知: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1∶3∶5,故C正确;‎ D.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邻两个1 s内的位移之差为Δh=gT2=‎10 m,故D正确.‎ ‎11.自由下落的物体第n秒内通过的位移比第(n-1)秒内通过的位移多(g取‎10 m/s2)(  )‎ A.‎10 m B.5(2n+1) m C.3(n+1) m D. m 答案 A 解析 两个连续1 s内的位移之差Δh=gT2=10×‎12 m=‎10 m,A正确.‎ ‎12.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速度达到‎50 m/s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5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 m/s,g=‎10 m/s2,求:‎ ‎(1)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 ‎(2)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 ‎(3)运动员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 答案 (1)5 s (2)‎125 m (3)9 s 5‎ 解析 (1)设自由落体运动所用时间是t1,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得:由v1=gt1‎ 解得:t1== s=5 s ‎(2)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h1=gt 得h1=‎‎125 m ‎(3)设运动员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是t2,则 t2== s=9 s.‎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