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2讲山岳的形成课时检测(有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2讲山岳的形成课时检测(有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走向高考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讲 山岳的形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安徽名校第一次联考)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甲)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回答1~2题。‎ ‎1.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 (  )‎ A.a      B.b     ‎ C.c      D.d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A处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分布状况判断A为山岭,因此A处属于向斜山。第2题,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说明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乙图中有外力作用指向的a为沉积岩。‎ ‎(2014·山东滨州一模)读“北半球某地东西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水资源丰富,适合修建水库 - 7 -‎ B.②地的成因与华山、泰山相同 C.③处地质构造易储存地下水 D.④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4.①③为同一条河流,且①③处河流为南北流向,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 A.①河道比③狭窄,①位于③的上游 B.①处流量一定大于③处 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为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与华山、泰山成因相同,选项B正确;①处有断层,不适宜修建水库,选项A错误;③处为背斜构造,地下水不易汇集;④为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选项C、D错误。第4题,从两地的海拔可以看出,①位于河流的下游,③位于河流的上游,但下游水量不一定都大于上游流量;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故左侧河道淤积,从图中两地的沉积物分布的位置可知,①处河流向南流,③处河流向北流,故选项C正确。‎ ‎(2014·福建七校联考)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 A.V型谷   B.冲积扇 C.河漫滩   D.三角洲 ‎6.下面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 7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H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第6题,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变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变宽。‎ ‎(2014·陕西联考)读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图示比例尺为110 000),完成第7~8题。‎ ‎7.关于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水大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大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河流北岸堆积,南岸侵蚀严重 D.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增强 ‎8.下列关于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聚落多位于北岸,呈带状分布 B.河漫滩平原处有利于港口建设 C.南岸的陆地地势低,不能利用 D.河流弯曲易形成严重洪涝灾害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河漫滩位于河流南岸,说明南岸堆积,北岸侵蚀,北半球河流向右偏,根据河漫滩的形状可知该河流大致呈顺时针流动。第8题,河流弯曲水流变缓容易产生洪涝灾害,该河段南岸堆积利于聚落分布,河漫滩处水流变浅不利于筑港。‎ ‎(2014·江苏百校4月联考)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9~10题。‎ - 7 -‎ ‎9.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10.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 答案:9.D 10.D 解析:第9题,聚落位置较高从而避免了洪水灾害。第10题,注意题干要求是既增加收入又改善当地环境,栽培果树可以达到此效果。‎ ‎11.(2014·广州模拟)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转偏向力加快了对河流左岸侵蚀的速度 B.牛轭湖往往出现在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强烈的地区 C.北半球的牛轭湖一定出现在河流的右岸 D.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促进了牛轭湖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河流在平原地区流动过程中,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现象,在此过程中河流的曲流发育,后遇河流改道,河曲位置会发育成牛轭湖。‎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为主,故称“茶马古道”。读下图,回答12~13题。‎ - 7 -‎ ‎12.马帮运输是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制约其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水源  ‎ C.气候    D.土壤 答案:A 解析:滇、藏、川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而骡马对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很强。‎ ‎13.在建设滇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是 ‎ ‎ (  )‎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高 ‎ ‎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没有建设铁路线的必要 ‎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 ‎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 A.①②   B.②④  ‎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公路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比铁路强,工程造价也比铁路低。‎ 二、综合题 ‎14.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 7 -‎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地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5)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 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可知,C为砂岩,属于陆地河湖沉积特征。E为深海沉积形成的石灰岩,G为浅海沉积的页岩,从E层到F层,由海洋环境变为陆地环境,与地壳上升 或海平面下降有关;从F层到G层,由陆地环境变为浅海环境,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有关。第(2)题,图中C~K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和弯曲,褶皱一定是这些地层形成之后产生的,即K地层(最年轻)形成之后;N、O、P地层位于最上层,且呈水平分布,是形成最晚和没有发生倾斜、弯曲的地层,褶皱一定在这三层形成之前,即N地层(三地层中最早)形成之前。第(3)题,在断层左侧找对应的地层,最好用标注字母的方法进行,找不到的地层即缺失层。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层O处出现了断裂与错动,因而其形成于断层之前。第(5)题,根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15.(2013·福建宁德调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读“我国东南某城镇登山步行道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7 -‎ ‎(1)在图上绘出M点地表坡面径流的流向。‎ ‎(2)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3)分析甲聚落规模大于乙聚落的自然原因。‎ ‎(4)比较L1、L2两条登山步行道规划方案的差异。‎ 答案:(1)略。‎ ‎(2)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 ‎(3)甲地较乙地:地势较平坦开阔;河流汇聚、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便于农耕;海拔较低、气温更适宜。‎ ‎(4)L1线路较L2:线路长;坡度陡;造价高,沿途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较好;接近城区主要水源地,易造成水源污染。‎ 解析:第(1)题,应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动。第(2)题,从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该地以山地为主,地表起伏大。第(3)题,从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的角度分析。第(4)题,从线路的长度、沿途地势的起伏、景观、对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 7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