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历史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压轴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中考历史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压轴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中考历史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压轴题(有解析)‎ 一、 选择题 ‎1.(2014年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 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 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 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56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有可能,因为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和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不可能发生,因为这一现象只有在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才有可能出现;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因为这种现象只能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可能见到。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2014年福建福州卷)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 ‎3.(2014年江西抚州)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11‎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4.(2014年重庆A卷)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下组图片,该组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 ‎ ‎“五四”学生示威流行 开国大典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A.民族复兴之路 B.民主革命之路 C.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开放之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要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合题目中心意思的一项。BCD三项都不够全面,可以排除,故答案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5.(2014年山东烟台卷)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当家做主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学生首先分析问题,问④‎ 11‎ 出该填写什么?有明确的提示词帮助学生判断。④处事件发生的1978年,成为党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由这些特征结合课本就可以确定答案是1978年我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此题选择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6.(2014年山东菏泽卷)“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走向社会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不能全面概括题干,排除A;跑步进入如共产主义指的是大跃进,不合题意,排除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的,与题意不合,排除D;“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了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7.(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 )‎ ‎①三地的现状 ②三地的历史 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 ④大陆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出发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历史与现实及其与大陆的差异,即三地原来就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现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差异。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8.(2014年四川乐山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其目的是( )‎ A.组建导弹部队 B.进一步提高军队的现代化程度 C.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D.完善和设立新兵种 ‎【答案】B 11‎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国防建设 ‎9.(2014年辽宁丹东卷)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B.“东方1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1970年,我们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0.(2013年山东滨州卷)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基地)示意图和对外开放初期示意图,对这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图二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B.图一重工业基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图二对外开放始于东南沿海地区 C.图一所示各项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图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图一所示各项成就为图二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比较分析能力。从两幅地图看,“一五”‎ 11‎ 计划时期,我国重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是开放东南沿海地区。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8.(2013年山东威海卷)今年(2013年)53岁的李安老师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下列历史事件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 A.“文化大革命”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 D.粉碎“四人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经过计算,我们可知,李安老师出生于1960年,而三大改造实施于1953-1956年,因此他不可能经历的是三大改造。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9.(2013年山东日照卷)《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请判断以下哪项运动体现了这一思想?( )‎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内容中的“总路线”就已经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了,因为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党和人民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0.(2013年福建福州卷)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在福建省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1‎ ‎11.(2013年山东临沂卷)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最先实行改革的地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先试验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然后逐步向其他省份扩展。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2.(201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次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2014年山东德州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 )‎ A.学前教育 B.六年义务教育 C.高等教育 D.九年义务教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 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4.(2014年福建福州卷)图7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的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改革开放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结合图片中的时间可知,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在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二、非选择题 ‎1.(2014年江苏盐城卷)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三围伟人,‎ 他们 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次飞跃。‎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小平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摆正了。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谋求“民生幸福”、“民主自由”有什么主张和重大实践?‎ 11‎ ‎(2)材料二中民族独立的具体标志是什么?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在工业领域有什么英明举措? ‎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船的方向”出现了什么问题?“小平南巡”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历史的三次飞跃,你有何感悟?‎ ‎【答案】‎ ‎(1)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2)新中国的成立 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了姓“资”姓“社”的困扰 ‎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①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③政策的制定、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和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可判断出现的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了姓“资”姓“社”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其影响是: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围绕着三位历史人物推动中国实现三次腾飞来谈启示,比如:①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发展的前提③政策的制定、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和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13年山东滨州卷)前总理温家宝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进行了不 11‎ 懈的探索,最终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据此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丧失尊严】‎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丧失了尊严。截至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哪些战争夺去了中国人的尊严?(答出两次即可)‎ ‎【树立尊严】‎ ‎(2)为了尊严,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更有尊严】‎ ‎(3)20世纪70年代初新中国冲破重重阻挠,重新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传媒评价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天才创造”指的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活得更有尊严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5)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结合农村实际调整政策。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保障农民经济上富裕、活得更有尊严的农村经济政策有哪些?‎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出两次即可)‎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志:抗日战争的胜利。事件: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国两制”构想。‎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5)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或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初之前,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截至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丧失了尊严。解答是要注意时间截点是20世纪初,如果回答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实现独立自主的标 11‎ 制等政治制度。‎ ‎(5)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结合农村实际调整政策。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保障农民经济上富裕、活得更有尊严的农村经济政策。主要有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或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答前一定认真审题,题目是要要求回答“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保障农民经济上富裕、活得更有尊严的农村经济政策”,如果回答人民公社化运动,则不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3.(2012年湖南怀化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曾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过怎样的解决办法?(2分)‎ ‎(2)仔细观察“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指出A、B、C、D中哪一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2分)‎ ‎(3)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2分)‎ 11‎ ‎(4)C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到D阶段实行的哪一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2分)‎ ‎【答案】(1)平均地权;‎ ‎(2)A阶段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3)三大改造;‎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D阶段开始的时间是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正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1‎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