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仿真测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仿真测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浙江省高三元仿真测试卷(含答案)‎ 考生须知: ‎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挺括(kuò) 混搭(hǔn) 撂挑子(liào) 擢发难数(zhuó)‎ B、伎俩(liǎng) 扒窃(pá) 煞风景(shā) 瑕瑜互见(xiàn)‎ C、忸怩(ní) 涅槃(pán) 露一手(lòu) 蒙头转向(mēng)‎ D、威吓(hè) 翎毛(líng) 阑尾炎(làn) 鸠占鹊巢(ji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震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B、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既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 C、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左证。‎ D、去年,老伴发觉视力下降,看什么东西都迷迷糊糊,眼前还老闪现斑斑点点的黑影,到了太阳光下,更明显。检查显示,眼球晶状体浑浊,眼底尚未发现异常,这是老年性白内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光辗转,再刻骨铭心的誓言终将烟消云散。如今的我也早已韶华已逝、朱颜暗淡,究其最后,我还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将你思念。‎ B、第三届海峡两岸论坛期间达成的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协议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人们明显感受到横亘在两岸之间的战争阴云,已经开始逐步散去。‎ C、我觉得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并不矛盾,只要不是舍本逐末,能够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业余爱好有时对本职工作反而能有所裨益。”‎ D、二战结束后,人们基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及其创办人荣兰祥被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缠身,成了媒体关注排行榜上的连续热点人物。‎ B、《大话西游》系列的修复版,比起《泰坦尼克号》的修复版,画面质量只能算勉强,甚至没有字幕。不过对观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你哪怕是第一次看,没听清楚某句台词,影厅里也立刻有热心观众给“补上”。‎ C、在物欲横流、诚信缺失,做人做事要“讲良心”变得越来越稀有,不讲良心而讲实惠变得越来越时髦的当下,人们心底里对良心的呼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现在呼唤良心的目的,就是要让“做人做事讲良心”重新变成这个民族的自觉。‎ D、对于曲阜“百姓儒家”工程的全面开展,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政绩工程”、“形式主义”、“运动化推广”等质疑,也闻之不断。‎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划线处补写恰当的的句子,不超过20个字。(4分)‎ 10‎ 材料:北京市工商局近日表示,“禁止自带酒水”“包间最低消费XX元”等六种合同格式条款属于经营者免除自己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格式条款。工商部门认为,经营者在提供餐饮服务过程中,虽然拥有对所销售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定价权,但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应尽的责任,不能忽视和违背公平交易、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市场规则。‎ 对此,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餐厅向消费者提供的设施环境等服务增加了酒水的附加值,酒水高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而商家容忍自带酒水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加收开瓶费也是可以理解。此外,商家在明确告知“谢绝自带酒水”或加收“开瓶费”的前提下,消费者自愿消费,商家并无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上述两段材料争论的焦点是: ▲ ‎ ‎6、临近高考,有人冒用教育考试中心的名义组织所谓“高考报告会”,推销高考辅导资料,并称报告者为“高考命题组专家”。下面是教育考试中心所作的声明,略去标题和落款,请你补写空缺部分,要求恰当、得体。(不超过100字)(4分)‎ ‎ 近期, ▲ ‎ ‎ 特此声明。‎ ‎7.阅读下面的短诗,仿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根、太阳”为描述对象。(4分)‎ 我是根, ▲ ‎ 一生一世在地下, ▲ ‎ 默默地生长, ▲ ‎ 向下,向下…… ▲ ‎ 我相信 ▲ ‎ 地心有一个太阳。 ▲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一方面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在的“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滑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论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10‎ ‎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等。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有删改)‎ ‎8.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时,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生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以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作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10. 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请根据本文概括其理由。(3分)‎ ‎ ▲ ‎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泊 方叶 ‎(1)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 ‎(2)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0‎ ‎;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3)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4)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5)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6)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1、第一段中“意境”一词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含义?(3分)‎ ‎ ▲ ‎ ‎12、在第4段中,作者对“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的生活有一种什么样复杂的情感?(3分)‎ ‎ ▲ ‎ 10‎ ‎13、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4分)‎ ‎(1)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 ‎ ▲ ‎ ‎(2)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 ‎ ▲ ‎ ‎14、第③段描写谢灵运、张志和“泊”的情态并化用他们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 ▲ ‎ ‎15、综观全文,作者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说一说结尾“几多情怀”包括哪几层意思。(6分)‎ ‎ ▲ ‎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童 心 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 B.诗何必古《选》 古:古老 ‎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 D.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过:过分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0‎ ‎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B.因病发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 圣 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 ▲ ‎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 ▲ ‎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21、“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 ‎ ▲ , ▲ 。(2分)‎ ‎2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简要分析。(5分)‎ ‎ ▲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①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②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家训》)‎ ‎23.孟子和朱熹都强调交友要重视一个字,那就是 ▲ (1分)‎ ‎24.针对交友,我们从孟子和朱熹的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 ▲ ‎ ‎(四)古诗文默写。(6分)‎ 10‎ ‎25.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2)遥襟俯畅,      ▲     。爽籁发而清风生,    ▲      。(王勃《滕王阁序》)‎ ‎(3)四围山色中,    ▲    。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    ▲   ,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5) ▲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 。‎ ‎(李白《将进酒》)‎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1:有一种小爬行动物叫蝜蝂(fùbǎn),路上见到所有东西都把它背在身上,因而常常累死在半路上。‎ 材料2:有一只乌龟嫌背上的龟甲太重,就把它给蹭掉了,后来被一只鹰轻易啄死叼走。‎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10‎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仿时卷——答案 ‎1、答案:C 解析: A、混搭hùn B瑕瑜互见jiàn D阑尾炎lán ‎2、答案:D 解析: A振臂高呼 B招之即来 C佐证 ‎3、答案:B (可圈可点:值得肯定和赞扬,使用恰当。 解析:A、应用“黯淡”。“暗淡”和“黯淡”,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容颜。 C、应用“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是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本末倒置”是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D、应用“鉴于”。“基于”的“基”是凭借、根据,表示根据某些理由;“鉴于”的“鉴”是引为教训或教训的事,“鉴于”表示考虑到某些经验、教训,后面一般会给出应对措施。‎ ‎4、答案:C 解析:A主宾搭配不当,“学校”不能“成为热点人物”。B 语序不当,“哪怕”在“你”的前面。D 缺少主语,“对于”去掉 ‎5、商家禁止顾客自带酒水等条款的合理性。‎ ‎6、教育考试中心发现有人冒用本单位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本单位禁止高考相关命题人员或专家参加任何形式的高考报告会,也未出版或发行过任何高考辅导材料。请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相信此类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陈述事实1分,表明态度1分,提醒语1分,语句流畅1分)‎ ‎7、参考答案:‎ 我是溪水,/不知疲倦地在河床,/潺潺地流淌,/向前,向前……‎ 我坚信/前方有我的大家园。‎ 要求:结构基本相似,字数不必相同。整首诗的立意应该健康、积极。‎ ‎8解析:A.(B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项过于绝对,“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项无中生有,“要不近情理”错误。)‎ ‎9.解析:B。“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生的美”中的“总能”是以全概偏,文中有“往往遭浅人唾骂”的表述。‎ ‎10解析:①有了距离,才能从实用世界跳开,见出事物本身的美;②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③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各1分)‎ ‎11、答案:宁静、凄幽(清幽)、灵动(大意正确即可,每点1分)‎ ‎12、答案:对他们的生活感到不齿,同时肯定他们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13、(1)答案:化用诗句,通过排比、比喻抒写在自然怀抱中闲适悠然、自由随性的愉悦之情 ‎(2)答案:化用诗句,说明在漫长的人生中,人需要拼搏、奋斗,也应需要暂时的休憩。‎ 评分意见:手法、修辞1分,内容1分。‎ ‎14、(1)说明“泊”能感受大自然的静美,消除尘俗的烦恼,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2分).(2)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共4分) ‎ ‎15、答案:‎ ‎①“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 ‎②“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 ‎③“泊”‎ 10‎ 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气韵。 ‎ ‎④“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胸臆。 (一点2分,写出三点得6分)‎ 二、‎ ‎16.B(“古”在此处为“推崇”意。)‎ ‎17.D(D.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 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 因:介词,根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18.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 之 圣 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然 纵 不 读 书/童 心 固 自 在 也/纵 多 读 书/亦 以 护 此 童心//而 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之 也。(共6--7处,“//”处可断可不断。)‎ ‎20.‎ ‎(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评分标准:“至”、被动句、 “见”各1分,语义1分。)‎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反问句、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流畅1分)‎ ‎2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1分,错字不给分)‎ ‎22、本词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伤叹离别的思妇形象。(2分)词人选取了“鸳鸯”、“红杏”、“柳绵”等景物来表现思妇的离情。“鸳鸯”总是成双成对地在一起,这容易引起独处之人对爱人的思念;红杏出墙,这容易引起人寂寞孤独难耐的伤感;柳绵因“柳”与“留”谐音,而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此,也有伤别离、感思怀的意味。(3分,意象应有分析,意思对即可)‎ ‎23.德;‎ ‎24.孟子的话启发我们,交友时要加强对自我的要求,交朋友是因为对方品德好,而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朱熹的话启发我们,交友要结交有德行的人,而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两点各2分)‎ 翻译:‎ ① 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是因为对方的品德去结交,不能倚仗什么。‎ ② 有良好品德的人 即使比我年龄小 我一定会尊重他;品德不好的人,即使比我年长 我也一定会远离他。‎ ‎25.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2)逸兴遄飞/ 纤歌凝而白云遏 ‎(3)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5)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 ‎26.作文提示:‎ 材料一:蝜蝂什么都要,什么都准备,造成负担过大,活得太累。该寓言说明,人要适度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进。材料二:乌龟把优势看做负担,放弃拥有的优势,结果落得悲惨的结局。该寓言说明,人要有适度的负担,才能抵御生活的困难,走得更好。‎ 综合理解:两个材料观点相反,但都各自成理,结合起来理解是,既要为未来做必要的准备,也要摈除过度的心理负担;作文也可以侧重强调一个观点,但不要把另一个观点完全否定了。‎ 10‎ ‎【文言文参考译文】‎ 儿童, 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感性知识,长大之后,通过耳闻目睹又获得理性知识,而这些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 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从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作为本心的缘故。 ‎ 已经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话虽说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中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言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既然这样,那么,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的借口,假人的藏身之地,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 1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