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2015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
“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
识,能够判断 (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
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
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
A.周 B.秦 C.汉 D.唐
3、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4、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
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削弱相权 C.限制君权 D.废除三省六部制
5、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选官应注重品行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6、 下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
A.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B.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7、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8、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
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
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
态”,英国在政治上 (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7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8、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
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
言》中提倡的 ( )
A.天赋人权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10、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
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
A.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11、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
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B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C.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D.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12、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
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
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
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14、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
A.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1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
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
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
A.武装革命 B.国民革命 C.民族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
17、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18、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
可用于说明 ( )
7
A.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B.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9、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
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
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B.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D.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
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
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D.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21、 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
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 )
22、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
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
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
的心情”源于( )
7
A.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3、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②③
24、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
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
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
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B.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5、 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
的时序是 ( )
A.①④③②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7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2) 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6分)
(3) 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4分)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人教版教材
(1) 从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4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6分)
28.11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国家的侵华史,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但它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抗争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7
材料二 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
(1923年1月12日)
材料三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摘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 “沉沦”的过程。(6分)
(2) 、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4分)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原因。评价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8分)
7
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C
A
A
B
D
A
D
C
C
D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C
C
D
D
B
A
C
B
D
26.(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6分)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设军机处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6分)
(3)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4分)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增强了君主的专制,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3分)
27、 (1)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
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4分)
(2)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德国积极对外扩张,为两次世界大
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分)
(3) 英国:议会至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美国:议会掌握立法权,与总统、
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德国:议会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6分)
28、(1)过程: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6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工人力量薄弱;国共敌人相同;共产国际的推动。(任意两点即可)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4分)
(3)原因: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配合
作用:牵制、打击了敌人;推动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任意两点)(8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