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及答案

ID:164056

大小:43.3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5-07-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                               试卷说明: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分Ⅰ、Ⅱ两卷。卷Ⅱ分甲、乙两部分,甲为必考题,乙为选考题,请认真阅读试题后作答。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一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故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模型。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一份“和为贵”的意蕴。1.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B.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C.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 已将他们的手指锻炼的灵活自如。D.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筷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形,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贡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用品的出现。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行动B.数以策干项羽                干:求取C.众辱之,曰                  众:众人D.若虽长大                    若:如果5.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韩信有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语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赵佶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注】赵佶:宋徽宗,北宋亡,被金人掳往北方。玉京:与后文的“花都”都指北宋首都汴梁。梅花:笛子曲《梅花落》的省称。8.请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9.试分析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4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⑴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⑵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劝学》)⑶                  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⑷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乙  选考题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以下有两类选考题,一类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另一类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类作答并将相应的题号涂黑,否则会影响成绩)四、(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几天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他是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支了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更令他值得骄傲的是,儿子写得一手好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变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周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书有关,那些童话书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书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    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表现在儿子身上,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书。    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    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自己的腿,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说:“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起自己的作文来《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爸爸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张明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自己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    他灵机一动,儿子的作文正提醒了他,他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天下班,他是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的,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    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    “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的。”儿子擦干了眼泪说。    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    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的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区,生意逐渐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    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名字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像泉眼一样汩汩地挂满了双颊。儿子的作文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年以来,我和妈妈一直为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我每次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9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父亲下岗后,刻意对家人隐瞒了他下岗的事,以免家人担心,他想尽快找一个工作,支撑起这个困难的家。B.妻子和孩子并不知道父亲下岗的事,父亲成功地骗过了家人,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C.父亲心里清楚,他从小给孩子买童话杂志对孩子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他决定继续买这本杂志的原因。D.儿子在作文中写到张明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他很羡慕。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E.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做了送水工,心里其实并不高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他很懂事,怕父亲会伤心,所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3)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像海绵一样的爱的内涵。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爱的认识。(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2分)南开之父张伯苓     (候杰  秦方)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拔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籍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11号。”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河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甲午海战惨败,国运衰微。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虽然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是他设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所以他经常对学们生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C.为了开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切磋。D.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E.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2)本文表现了张伯苓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3)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4)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看高尚的品行修养。请你就对“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第Ⅱ卷   表达题(共84分)五、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个3分,19题6分,共24分)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漩 (xùan) 涡    着(zháo)落    对簿(bù)公堂      庠(xiáng)序之教B.潦(liǎo)倒    数(shuò)罟      怏怏(yàng)不乐    恪(kè)守不渝C.坊(fáng)间    木讷(nè)      按捺(nà)不住      锲(qì)而不舍D.嘈(cáo)杂     逡(qūn)巡       怙恶不悛(quān)      入不敷(fū)出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雾霾    挖墙脚    黄梁美梦    金璧辉煌B.蛰伏    哈密瓜    长年累月    良辰美景C.废弛    发祥地    不悲不亢    变本加厉D.辐射    副作用    闲情逸志    难辞其咎1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叙利亚、土耳其边境冲突不断升级,对地区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无情的炮火下,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B.《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确是2013贺岁片中最火最红的一部电影,票房突破了十亿,其他的贺岁片只能望其项背了。C.从事市场研究的某公司发布消息称,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约占三分之二的份额,传统的非智能手机已成明日黄花。D.在这阳春三月,公园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如坐春风,欢歌一片,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从市投资促进局获悉,今年全市至少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个,明确了重点面向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及生物制品等四大优势产业的招商主攻方向,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开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B. 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进了诗歌运动的发展。C.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从严监管,企业遵纪守法,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相关制度D. 据媒体报道,2013年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加入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有127个城市参与。1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同生活是分不开的。      ;       。      ;       。      ;       。                            这样将读书和生活熔为一炉,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布莱克“一粒沙里一个世界”的境界。①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它美化并充实②生活,我们才可以接受它们给予的恩惠③一方面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④一方面不要做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了死书⑤读书,我们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⑥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A. ③④②⑤①⑥      B. ⑤⑥②①④③     C. ④③⑥①⑤②      D. ⑥⑤③④②①18、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礼》已经失传,其他五部称为“五经”。B. “元白”是唐代新乐府的两员主将元稹、白居易的合称。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是对《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C.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位作家。D. “歌、行、吟”都是乐府诗题,并延用 到后代。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都是乐府诗。题目中的“歌、行、吟”都是乐府旧题。19.依照下面的示例,以“诗”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示例:  怀古诗是古城墙下的一位老者,颓墙、老树,萧索、荒凉,让人叹惋又感怀。六、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乌龟和兔子赛跑,因为兔子骄傲,乌龟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比赛。蝴蝶知道此事后,也想和乌龟比赛。乌龟考虑了一下,便接受了蝴蝶的挑战,但他提了一个要求:“我只会爬行,你还会飞。我们就比60米吧,20米钻圈,20米河流和20米花丛。”蝴蝶同意了。比赛开始,蝴蝶早就钻过了圈,飞过了河,可当来到花丛时,她看到了那漂亮的花朵,嗅到了花蜜的香甜,还见到了美丽的同伴。看看此时乌龟连圈都没钻过,蝴蝶放心了,她在花丛里玩得越来越开心,竟然忘记了比赛的事情。万万没有想到,乌龟已经钻过了圈,穿过了花丛,悄悄地到达了终点。对某些人来说,钻圈、过河流很难,可对某些人来说,花丛才是最难逾越的。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1.D(答非所问,本项说的是筷子的功能,并非筷子产生的原因。)2.B(因果倒置,本项与原文内容不符,筷子的长度决定了桌子的规制。)3.B(表述有误,与原文内容不符,将筷子插入供品,最初的目的并非“掌握时辰”或“增添神秘感”)4、B(无行:行为不正,没有品行;众:当众;若,你)   5、D6、B(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孰视”不符合。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7、(1)滕公把这事报告给汉王,汉王任命韩信做了治粟都尉。汉王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补出主语、言、拜、为、未之奇各1分)(2)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我,也就逃走了。(度、数、上不我用、言上、亡各1分,)8.①对过去豪华生活的向往留恋之情,②被俘之苦,亡国之痛。③对故国的思念之情,(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9.上阙写往昔的“繁华”:“琼林”两句,专写皇家豪华。“琼林玉殿”,指大内(皇城)之中各种宫殿,“朝喧”、“暮列”则是以弦管笙琶等乐器表示宫中游乐无度,不分昼夜。下阙写今日的“萧索”:汴京“萧索”,身处尘沙漫天的荒漠,历经万般愁苦,让人怎忍再听《梅花落》的曲子。(2分) 今昔对比鲜明,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心灵的无限痛楚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10、(略)      11.(1)AC(2)①父亲有责任心,他下岗后首先想到要找工作支撑困难的家;②慈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买书;③吃苦耐劳,父亲做送水工,最后通过辛勤的创业使家境殷实起来;④坚忍,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带给家庭。(任答三点给6分,每点概括、分析各1分)(3)内容: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妻儿的善解人意(2分);作文是家庭和谐幸福的见证,凸显了小说主题,(2分)。结构: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4)“有一种爱像海绵”指的是父亲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献给了家庭,家人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互包容、理解。小说中父亲下岗后为了不让妻儿伤心,将此事独自扛了起来,而妻子和孩子用善意的谎言配合了父亲的尴尬,一家人虽然困苦但是很幸福温馨(3分)。学生可以结合这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谐幸福)和对人生的意义(健康幸福)等角度来谈,均可给分。(结合生活略)(3分)。12(1)AD选(B.给予张伯苓帮助支持的人很多,严修只是很重要的一个,所以B项说法以偏概全;C和张伯苓“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的人是凯尔鲍德里教授,而不是杜威等敦授;E提供深造机会是为“有潜力”的教师,  “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属于无中生有。)(2)①爱国,有理想抱负,希望国家强盛;  ②对事业非常执着,克服重重困难创立南开大学,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工作认真务实,讲求方法,用行动和热情获得周围朋友的支持,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④生活简朴,为把南开做大做强而努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3)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从內容,结构等方面入手。每点2分。)(4)  观点一: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远大的理想。①理想高远,最先树立军事救国的理想。②后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有了教育振国的理想。③看到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渴求,決心创办一所大学。④与吋俱进,创业南开,希望国家强大。    观点二: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能。①张伯苓能够敏锐察看社会,善于抓住机遇;②能够从现实出发,不断学习,有理论水平,能融汇东西方文化;③具有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④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较强的判断力。    观点三: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高尚的品德修养。①有爱国心,并以此为为动力,不断奋斗;②对事业非常执著,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③敢于探索,没有创办大学经验,边学习,边摸索,成就显著;④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身边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以上每种观点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13、D(A  xáan zhuó  B  liáo  cù  C  fāng  qìè)14、B(A  粱  碧    C  卑    D  致)15、C(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望其项背: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16、A(B、主语缺失。C、一面两面不照应。D、句式杂糅)17、C(选自李霁野《读书与生活》)18、A(《乐》后来失传)19、答案示例:送别诗是长亭边的一位挚友,绿柳、孤舟,依恋、伤感,让人留恋又无奈;思乡诗是月夜楼头的一位游子,乡音、故园,温馨、遥远,让人惆怅又凄婉。 20、作文分析:这则寓言故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为什么乌龟能够赢得比赛。2.蝴蝶为什么如此流连花丛。3.联系现实人生,钻圈、过河指什么?花丛又是什么?4.蝴蝶为什么能够迅速钻过圈、飞过河,却过不了花丛?据此可以立意:(1)我们的人生应该有个大目标、大方向。乌龟之所以能够赢得比赛,就是应为他能时刻牢记自己的大目标。(2)摆脱人生路上的诱惑的“花丛”。蝴蝶之所以半途而废,则是因为没有能够摆脱一些东西的诱惑,由此迷失了方向。【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