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7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①原始性 “高高高” 原始部落
②传统型 “高低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低低低” 大多数发达国家 (中国)
高一般在2%,低一般在1%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存在的问题、危害、解决措施
模式
有利
不利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3、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解决措施。
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就业机会多;影响消费,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气候、土地、淡水、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动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5、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6、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⑴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地形和河流三个方面分析。①气候:降水适度,气温适中;②地形:地形平坦、开阔;③河流:临河具有两大功能,即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和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⑵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自然资源、交通、农业基础、政治、科技和旅游等方面进行分析。①自然资源:有某种矿产资源或临近某种矿产资源;②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条件好;③交通: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④其他因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以及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日本筑波、台湾新竹等城市都是由于高科技发展起来的)。
★7、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区位
⑴住宅区:
特点:①分布面积最广;②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影响高级住宅区形成的区位条件有:环境、交通、文化、收入,但绝对不是由于地价。
⑵商务区
特点:①呈点状或条状;②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最佳位置:市中心处。
原因:①交通便捷,接近最大消费群;②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⑶工业区
特点:①地价便宜;②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③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最佳位置:远离市中心处。
原因:①工业生产占地较大;②地租占成本的比例高。
⑷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关系。表现为:①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高考预测】第六次人口普查必考,尤其和前几次对比,总人数增加了,自然增长率下降了,妇女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13.6%,65岁以上8.87%),少年人口比例下降,处于人口红利期,性别结构有所变化,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流动性更大等等。城市化水平提高(近50%)。
城市功能分区必考。(三大区的分布及成因。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分布差异及成因)可能以人口密度或地价比较为切入点。用工荒问题。
注意城市的热岛效应的形成、危害、预防。城市化问题与功能分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