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鹤峰乡中心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表中.每小题3分,共45分)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瓷碗破碎 C.木柴燃烧 D.酒精挥发
2.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H2用于探空气球
C.木炭可用于脱色、除异味 D.CO2用于灭火
3.下列标志中,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硫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
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B.遇到火灾,应直立行走逃离着火区域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试验”
D.实验中发生酒精灯侧翻,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6.警察检查驾驶员是否饮酒的仪器里装有K2Cr2O7,K2Cr2O7中Cr的化合价是( )
A.+2 B.+5 C.+6 D.+7
7.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药品(如图),这瓶药品可能是( )
A.氯化钾 B.硝酸钾 C.氢氧化钾 D.硫酸钾
8.中华炭雕(主要成分是木炭)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于一体的工艺品,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炭雕摆设要远离火种 B.炭雕艺术品可以长久保存
C.炭雕是轻质透明的固体 D.炭雕能吸附室内有害气体
9.下列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酸雨的是( )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风能
10.美军为打击躲藏在阿富汗山洞中的恐怖分子,使用了一种高效能燃料空气炸弹,其主装药环氧乙烷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4O.下列关于环氧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氧乙烷是氧化物
B.环氧乙烷是由CO和CH4组成的混合物
C.环氧乙烷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4
D.环氧乙烷分子中含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1个氧元素
11.“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1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克)
20
m
8
6
反应后质量(克)
4
待测
28
2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待测数值一定为2克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3.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反应:X+6O26CO2+6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X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 g
D.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错误的是( )
A.C0 (CO2)﹣﹣通过炽热的炭层
B.H2O(H2O2)﹣﹣加入足量的二氧化锰后过滤
C.CO2(CO)﹣﹣﹣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Ca0固体 (CaCO3固体)﹣﹣高温煅烧
15.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除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34分)
16.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意义:
(1)2H ;
(2)H2 ;
(3)2CO ;
(4)2Na+ .
17.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
(1)锶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图2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
18.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试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名称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常用的操作是 .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若经过此操作后,所得液体C仍然混浊,其原因可能是 (任写一条).
(3)为了净化水,某同学制作了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该过程主要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若产生大量泡沫,浮渣较少,则为 (选填“硬水”或“软水”).请你说出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是 .
(5)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干旱,干枯的池塘时时散发着恶臭,你能闻到臭味的主要原因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
(6)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这里的“磷”是指 ;(选填“原子”、“离子”、
“分子”、“元素”)
(7)写一则节水广告或一条节水措施: (答案合理即可).
19.将黑色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中加热,通入氨气(NH3)则生成红色的铜、水和一种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实验室有一杯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杯壁出现白色附着物,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 .若要除去该白色附着物,应加入 (填名称)洗涤,再用清水冲洗即可干净.
21.找出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中发现规律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方法.
(1)如果将一氧化碳、氢气、酒精三种物质归为一类,则下列物质可纳入其中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木炭 D、三氧化硫
(2)CO2、H2、O2、SO2四种物质按 的顺序可排列为H2<O2<CO2<SO2.
22.如图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示意图说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三.实验题(共14分)
23.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①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 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是
产生此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②我想制取该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图中的 (填序号,以下同),收集装置选取 .
③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我猜想的气体,我认为气体应从 端(填“a”或“b”) 通入.
(2)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 收集装置可采用图中的 (填序号).
四、计算题(共8分)
24.将27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7.4g,请解决下列问题: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体积为 L(密度为1.429g/L)
(2)求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2014-2015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鹤峰乡中心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表中.每小题3分,共45分)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瓷碗破碎 C.木柴燃烧 D.酒精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冰雪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瓷碗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木柴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酒精挥发只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H2用于探空气球
C.木炭可用于脱色、除异味 D.CO2用于灭火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易升华,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性质,故错;
B、H2用于探空气球是利用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利用物理性质,故错;
C、木炭可用于脱色、除异味是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利用物理性质,故错;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3.下列标志中,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公共标志型.
【分析】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
【解答】解:A、为循环利用标志;
B、为节能标志;
C、为节水标志;
D、为禁止拐弯标志.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图标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硫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木碳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B.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C.根据给固体药品加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D.根据硫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解答】解:A.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错误;
B.铁丝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才会燃烧,故错误;
C.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故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故错误.
故选C.
【点评】燃烧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以及燃烧的现象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B.遇到火灾,应直立行走逃离着火区域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试验”
D.实验中发生酒精灯侧翻,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进行解答.
B、根据室内着火的处理方法进行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供给呼吸判断.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方法正确;
B、着火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并在高处,所以室内着火被困时,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方法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聚集到菜窖内,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会使人窒息死亡,故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试验”,方法正确;
D、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原理,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我们必须会正确处理身边的危险情况,注意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当遇到危险时,我们必须会正确处理身边的危险情况,不能着急,要沉着冷静,运用所学知识化险为夷.
6.警察检查驾驶员是否饮酒的仪器里装有K2Cr2O7,K2Cr2O7中Cr的化合价是( )
A.+2 B.+5 C.+6 D.+7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7.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药品(如图),这瓶药品可能是( )
A.氯化钾 B.硝酸钾 C.氢氧化钾 D.硫酸钾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标签图示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标签中的信息,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药品标签信息可知,该药品的化学式为“K2X”.
A.氯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KCl,故错误;
B.硝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NO3,故错误;
C.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OH,故错误;
D.硫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硫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K2SO4,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8.中华炭雕(主要成分是木炭)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于一体的工艺品,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炭雕摆设要远离火种 B.炭雕艺术品可以长久保存
C.炭雕是轻质透明的固体 D.炭雕能吸附室内有害气体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可燃性分析,
B、根据“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不活泼”分析,
C、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中,除了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其他的都是黑色或者灰色的,
D、根据木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解答】解:A、木炭具有可燃性,离火太近,会使其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A正确,
B、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木炭是有碳元素组成的,性质也较稳定,故B正确,
C、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中,除了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形成的木炭是黑色,故C错误,
D、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元素和木炭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度较小,便于记忆.
9.下列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酸雨的是( )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风能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
【分析】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A、石油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可能会形成酸雨,故选项正确.
B、煤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可能会形成酸雨,故选项正确.
C、天然气燃烧不能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不可能会形成酸雨,故选项错误.
D、风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不会形成酸雨,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酸雨是工业发展出现的副产物,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美军为打击躲藏在阿富汗山洞中的恐怖分子,使用了一种高效能燃料空气炸弹,其主装药环氧乙烷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4O.下列关于环氧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氧乙烷是氧化物
B.环氧乙烷是由CO和CH4组成的混合物
C.环氧乙烷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4
D.环氧乙烷分子中含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1个氧元素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
从微观意义上说,由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解答】解:A、环氧乙烷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环氧乙烷中只含有C2H4O分子,所以它是纯净物.故B错误.
D、环氧乙烷分子中含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D错误.
C、环氧乙烷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12:1×4:1×16=6:1:4,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化学式可以看出物质中组成元素和各种元素的质量比.熟知化学式的意义.
11.“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题意:“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讲卫生,尽量多作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森林的砍伐、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B.
【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1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克)
20
m
8
6
反应后质量(克)
4
待测
28
2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待测数值一定为2克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该题是一道图表数据结合题,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图表中乙待测出的数据,然后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谁,以及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解答】解:根据表中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丁为反应物,分别反应了16g、4g,共20g,丙为生成物,生成了20g,所以乙物质的质量不变,由此可知:
A、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但由于反应前乙的质量未知,故待测质量不一定为2g,故错误;
B、由于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故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错误;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6g:20g=4:5,故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甲、丁为反应物,丙为生成物,乙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去伪存真,挖掘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求解.
13.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反应:X+6O26CO2+6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X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 g
D.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题意,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6O26CO2+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①宏观意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②微观意义: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故可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题意,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6O26CO2+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则X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C6H12O6,则:
A、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说法错误,应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错误;
B、X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说法错误,正确的质量比为(12×6):(1×12)=6:1,故B错误;
C、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1×12+16×6=180,单位不是克,故C错误;
D、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方法.
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错误的是( )
A.C0 (CO2)﹣﹣通过炽热的炭层
B.H2O(H2O2)﹣﹣加入足量的二氧化锰后过滤
C.CO2(CO)﹣﹣﹣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Ca0固体 (CaCO3固体)﹣﹣高温煅烧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H2O2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因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所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A不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B不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C不正确;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分析图象时,要从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的角度考虑,考虑问题要全面,才能正确作答
二、填空题(除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34分)
16.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意义:
(1)2H 氢原子的个数为2个 ;
(2)H2 一个氢气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
(3)2CO 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个 ;
(4)2Na+ 钠离子的个数为2个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1)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2H中“2”所表示的意义为:氢原子的个数为2个;
故答案为:氢原子的个数为2个;
(2)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所以H2 中“2”所表示的意义为:一个氢气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答案为:一个氢气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2CO中“2”所表示的意义为: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个;故答案为: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2个;
(4)根据标在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所以2Na+中“2”所表示的意义为:钠离子的个数为2个;故答案为:钠离子的个数为2个;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
(1)锶属于 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38 ,相对原子质量为 87.62 .
(3)图2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Sr2+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解答,根据名称可以判断元素的类别,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意义解答即可.
【解答】解:(1)锶的汉字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2)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故填:38,87.62;
(3)图2所表示的粒子是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填:Sr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18.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试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名称是 氢气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
(2)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常用的操作是 过滤 .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引流 .若经过此操作后,所得液体C仍然混浊,其原因可能是 滤纸破损 (任写一条).
(3)为了净化水,某同学制作了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该过程主要是 物理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肥皂水 ,若产生大量泡沫,浮渣较少,则为 软水 (选填“硬水”或“软水”).请你说出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是 加热煮沸 .
(5)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干旱,干枯的池塘时时散发着恶臭,你能闻到臭味的主要原因是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分子观点解释)
(6)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这里的“磷”是指 元素 ;(选填“原子”、“离子”、
“分子”、“元素”)
(7)写一则节水广告或一条节水措施: 利用洗菜水浇花 (答案合理即可).
【考点】电解水实验;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元素的概念;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空气与水.
【分析】(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2)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4)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5)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6)无磷洗衣粉中的磷是指磷元素;
(7)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节约用水.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名称是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故填:氢气;2H2O2H2↑+O2↑.
(2)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常用的操作是过滤,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引流,若经过此操作后,所得液体C仍然混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
故填:过滤;引流;滤纸破损.
(3)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填:吸附;物理.
(4)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故填:肥皂水;软水;加热煮沸.
(5)能闻到臭味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6)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这里的“磷”是指元素.
故填:元素.
(7)利用洗菜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故填:利用洗菜水浇花.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19.将黑色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中加热,通入氨气(NH3)则生成红色的铜、水和一种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uO+2NH33Cu+N2+3H2O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将黑色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中加热,通入氨气(NH3)则生成红色的铜、水和一种气体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单质是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3Cu+N2+3H2O.
故答案为:3CuO+2NH33Cu+N2+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0.实验室有一杯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杯壁出现白色附着物,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 Ca(OH)2+CO2═CaCO3↓+H2O .若要除去该白色附着物,应加入 稀盐酸 (填名称)洗涤,再用清水冲洗即可干净.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性质的类比;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石灰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钙能够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澄清石灰水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常附着一层白色硬膜,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除去碳酸钙时,应先用稀盐酸进行洗涤,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用水冲洗干净.故填:Ca(OH)2+CO2═CaCO3↓+H2O;稀盐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1.找出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中发现规律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方法.
(1)如果将一氧化碳、氢气、酒精三种物质归为一类,则下列物质可纳入其中的是 C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木炭 D、三氧化硫
(2)CO2、H2、O2、SO2四种物质按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的顺序可排列为H2<O2<CO2<SO2.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碳的化学性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一氧化碳、氢气、酒精三种物质都具有可燃性,因为木炭也具有可燃性,因此选C;CO2、H2、O2、SO2四种物质按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的顺序可排列为H2<O2<CO2<SO2.
【解答】解:(1)一氧化碳、氢气、酒精三种物质都具有可燃性,因为木炭也具有可燃性,因此选C,故答案为:C;
(2)CO2、H2、O2、SO2四种物质按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的顺序可排列为H2<O2<CO2<SO2;故答案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有关化学式量的计算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理解应用.
22.如图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O22CO2 ;该示意图说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原子的重新组合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关键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由图中可知,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
【解答】解: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由图中信息可知,在化学变化中,一氧化碳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氧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每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也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填:原子的重新组合.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实验题(共14分)
23.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①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 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是 O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产生此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②我想制取该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图中的 B (填序号,以下同),收集装置选取 E或C .
③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我猜想的气体,我认为气体应从 a 端(填“a”或“b”) 通入.
(2)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收集装置可采用图中的 E (填序号).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1)①根据初中阶段实验室采用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方法分析解答.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所猜想的气体的性质来确定收集装置.
③根据猜想的气体的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而确定气体的进气口.
(2)根据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结合①中的分析,而确定另外的答案.
【解答】解:(1)①在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实验室制气中,通过固液反应制取气体的,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O2(或H2氧气O2);
猜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该气体可能是O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产生此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
②制取氧气是固液反应不用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难溶于水,故答案为:B、E或C.
③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如图装置收集要有向上排空气法,故答案为:a,
(2)利用B装置制气,反应物还得是固液反应制取的气体还有:二氧化碳、氢气.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以及收集气体的方法,比较灵活开放.
四、计算题(共8分)
24.将27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7.4g,请解决下列问题: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9.6 g,体积为 6.72 L(密度为1.429g/L)
(2)求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然后结合氧气的密度计算氧气的体积;
(2)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再计算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7g﹣17.4g=9.6g,体积为:=6.72L;
(2)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g
=
x=24.5g
所以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100%=9.3%.
故答案为:(1)9.6g,6.72L;
(2)9.3%.
【点评】通过已知量计算方程式中其他物质的质量的计算方法,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要注意格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