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如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③ B.④ C.②④ D.②③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3.关于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
B.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D.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8细胞分化而成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5.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23 -
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8.寒冷环境下,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是( )
A.皮肤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9.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
A.产生过敏反应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C.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
D.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10.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1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12.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1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DNA B.葡萄糖 C.CO2 D.抗体
1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
A.下丘脑、甲状腺 B.垂体、甲状腺
C.垂体、甲状腺 D.下丘脑、垂体
15.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16.下列植物激素与植物生理现象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23 -
A.生长素﹣﹣植物向光性 B.乙烯﹣﹣果实成熟
C.细胞分裂素﹣﹣加速衰老 D.赤霉素﹣﹣种子萌发
17.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激发这些性状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雄激素 D.生长激素
18.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19.下列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B.池塘中有多个种群,哪些是优势种群
C.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
D.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结构
20.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21.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2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2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图表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C.水稻虫害严重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24.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
A.下丘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 23 -
2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26.当人体剧烈运动时,呼吸加快,这一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D.脱落酸促进种子的休眠并抑制其萌发
28.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
C.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D.石油和煤炭的燃烧作用
29.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反应速度缓慢;②作用范围广泛;③作用时间短暂;④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造成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火山爆发 D.臭氧层的破坏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请根据图分析:
- 23 -
(1)A引起下丘脑分泌 ,促使垂体分泌 ,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由B引起下丘脑分泌 增多,作用于 ,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3)由C引起下丘脑兴奋并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可以促使 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降低.
3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 .
(2)图乙中的②表示 .
(3)在乙图方框中用箭头画出兴奋传导的方向 .
(4)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33.已有实验证明NAA对某种植物生根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某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设置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有实验相当于该同学进行实验之前的 .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判断,NAA对该植物生根的作用效应是 ,NAA浓度为0mol/L的组别作为 .
(2)该实验中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 和沾蘸法.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写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 .
(3)插条的形态上端和下端具有不同的特性,即形态学上端发芽、下端生根,在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 .
34.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问题:
树龄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 23 -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1)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
(2)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3)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增长停滞的是 ,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 .
(4)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 23 -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四)(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如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③ B.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④是血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错误;
B、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错误;
C、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的发育,C错误;
D、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生长素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于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23 -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
B.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D.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8细胞分化而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
大多数抗原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消灭抗原,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解答】解:A、少数抗原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
B、吞噬细胞只能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
C、抗原可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C正确;
D、吞噬细胞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8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小儿麻痹症”为材料背景,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23 -
5.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动作电位转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是:①→④.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和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错误;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B正确;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 23 -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解答】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的知识,本题难度较简单,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
8.寒冷环境下,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是( )
A.皮肤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寒冷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传递至效应器,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会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冷觉.
【解答】解:A、皮肤中有温度感受器,皮肤中的立毛肌、汗腺则可以作为效应器,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但不产生冷觉,B错误;
C、脑干是呼吸中枢、心跳和血压的中枢,C错误;
D、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可以在寒冷时产生冷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和冷觉的产生,意在强化学生对感觉的产生的机制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9.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
A.产生过敏反应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C.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
D.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短时期内该病毒若再次感染,其免疫应答速度更快,也更强烈.
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解答】解:A、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的感染,会产生更多的抗体,B错误;
C、由该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正确;
D、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由该病毒刺激产生的抗体能够与抗原相结合,D错误.
故选:C.
- 23 -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过敏反应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密封的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必需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的直射.
【解答】解: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必须源源不断的提供太阳能,让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使其生存和发展,而二氧化碳、水和有机物可自给自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态,比较简单;注意常考的生态瓶制作要求:①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②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③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④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⑤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1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食物网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就越多,当其中某一物种大量减少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原因,明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12.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23 -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答】解: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人体免疫过程分类的理解和记忆的本题考查的重点.
1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DNA B.葡萄糖 C.CO2 D.抗体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A、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
C、CO2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需通过血液运输,可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1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
A.下丘脑、甲状腺 B.垂体、甲状腺
C.垂体、甲状腺 D.下丘脑、垂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归纳推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1、下丘脑通过合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等相关箱体的分泌.
2、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解答】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它所作用的器官是垂体,通过垂体调节相关腺体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是甲状腺,C正确.
- 23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性腺、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难度中等.
15.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
B、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消灭,B错误;
C、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C错误;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这样可以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植物激素与植物生理现象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生长素﹣﹣植物向光性 B.乙烯﹣﹣果实成熟
C.细胞分裂素﹣﹣加速衰老 D.赤霉素﹣﹣种子萌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解答】解:A、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植物的向光生长,A正确;
B、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B正确;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抑制衰老,C错误;
D、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与区分,意在考察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能力,难度中等.
- 23 -
17.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激发这些性状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雄激素 D.生长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的考查,回忆不同激素的作用,然后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工具的这些特征属于公鸡的雄性第二性征,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的激素是雄性激素.
故选:C.
【点评】对于不动物激素的作用的记忆并利用所学知识点解释生活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18.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由上可知,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记忆细胞.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通过过程总结记忆细胞产生的途径,难度不大.
19.下列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B.池塘中有多个种群,哪些是优势种群
C.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
D.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专题】归纳推理;种群和群落.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 23 -
【解答】解:A、判断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需要研究该地区的各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A错误;
B、池塘中有多个种群,判断哪些是优势种群,需要研究池塘中各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B错误;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正确;
D、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结构,属于群落水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性,识记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物质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都参与了碳循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解答】解:A、物质循环即碳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伴随着能量流动,A正确;
B、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都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
C、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中的碳,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二者与碳循环密切相关,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学生必需深刻理解碳循环的过程,才能够准确回答.属于识记和理解层面知识的考查,属于基础题.
21.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对比分析法;免疫调节.
【分析】二次免疫的过程是当同一种抗原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解答】解:A、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错误;
B、记忆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B错误;
C、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C错误;
D、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功能的产生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对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23 -
2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解答】解:A、I是生产者,A错误;
B、Ⅳ位于第四营养级,属于消费者,B错误;
C、E1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E2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C正确;
D、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图表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C.水稻虫害严重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如果人们大量的捕杀蛙,短期内,会使水稻的害虫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大量繁殖,同时蛇的数量也随着蛙的减少而减少,从而造成水稻虫害严重.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4.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
- 23 -
A.下丘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小脑和脊髓等.
【解答】解:A、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有关,A错误;
B、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B错误;
C、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脑干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C错误;
D、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甲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分析乙图: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
【解答】解:(1)甲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2)由以上分析可知,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
因此,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扇形图和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明确甲图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掌握种群数量变量曲线,能准确判断t1时期和t2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 23 -
26.当人体剧烈运动时,呼吸加快,这一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当人体剧烈运动时,人的血液中二氧化碳会升高,会引起心跳等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还会出现呼吸加快,这属于体液调节,因此该生理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答】解:当一个人体剧烈运动时,其血液中二氧化碳会升高,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会引起心跳,呼吸加快等多种生理反应,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的信息“引起心跳”是与大脑皮层(神经)兴奋有关,“呼吸加快”是属于体液调节.
2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D.脱落酸促进种子的休眠并抑制其萌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A正确;
B、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脱落酸促进种子的休眠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萌发,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23 -
28.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
C.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D.石油和煤炭的燃烧作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解答】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A错误;
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只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B错误;
C、生物的呼吸作用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C正确;
D、石油和煤炭的燃烧作用属于碳返回大气的途径,但石油和煤炭不属于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识记碳循环中的过程及其涉及到的生理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9.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反应速度缓慢;②作用范围广泛;③作用时间短暂;④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因此,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③作用时间短暂;④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作用途径、速度、范围等知识,能列表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造成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23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火山爆发 D.臭氧层的破坏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A错误;
B、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B正确;
C、全球每年火山爆发次数和规模有限,不是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C错误;
D、臭氧层被破坏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成因,意在强化学生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理解与运用.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请根据图分析:
(1)A引起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使垂体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 ,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由B引起下丘脑分泌 抗利尿激素 增多,作用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 ,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3)由C引起下丘脑兴奋并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可以促使 胰岛素 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降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模式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解答】解:(1)寒冷环境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重吸收水,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3)血糖含量升高引起下丘脑兴奋,可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下降.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2)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3)胰岛素
【点评】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下丘脑在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3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 23 -
(2)图乙中的②表示 突触小泡 .
(3)在乙图方框中用箭头画出兴奋传导的方向 ← .
(4)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兴奋 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抑制 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膜外电位变化为:正→负.
(2)图乙中的②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里面有③神经递质.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4)由于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能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所以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又由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所以大脑皮层发出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的指令后,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故答案为:
(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突触小泡
(3)←
(4)兴奋 抑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3.已有实验证明NAA对某种植物生根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某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设置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有实验相当于该同学进行实验之前的 预实验 .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判断,NAA对该植物生根的作用效应是 (在一定范围内)NAA促进枝条生根 ,NAA浓度为0mol/L的组别作为 对照 .
(2)该实验中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 浸泡法 和沾蘸法.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写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 在10﹣14~10﹣6mol/LNAA溶液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实验 .
(3)插条的形态上端和下端具有不同的特性,即形态学上端发芽、下端生根,在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 形态学下端 .
- 23 -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α﹣萘乙酸(NAA)浓度在10﹣14~10﹣6mol/L时,NAA浓度在10﹣10mol/L时,生根数量最多,因此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10mol/L左右.
【解答】解:(1)要探究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先进行预实验,找出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已有实验相当于该同学进行实验之前的预实验.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判断,NAA对该植物生根的作用效应是(在一定范围内)NAA促进枝条生根.NAA浓度为0mol/L的组别作为空白对照.
(2)该实验中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写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要探究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先进行预实验,找出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在10﹣14~10﹣6mol/LNAA溶液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实验.
(3)用NAA溶液处理插条形态学下端.
故答案为:
(1)预实验 (在一定范围内)NAA促进枝条生根 对照
(2)浸泡法 在10﹣14~10﹣6mol/LNAA溶液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实验
(3)形态学下端
【点评】本题结合图,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4.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问题:
树龄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1)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群落 .
(2)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3)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增长停滞的是 松树 ,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 赤杨 .
(4)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次生 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分析】1、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四种不同树种在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其中栎树的株数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赤杨和松树的株数都是幼龄个体少,处于衰退型;各个年龄段的数目均衡,属于稳定型.
- 23 -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
(2)栎树在25年间幼年个体数较多,呈现呈现增长的趋势,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3)松树没有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分析易知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扬.
(4)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群落
(2)J
(3)松树赤杨
(4)次生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难度不大.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