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必修3期末检测2(附解析湘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必修3期末检测2(附解析湘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末检测(二)‎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第1~3题。‎ 麦草方格沙障 ‎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 11‎ 第1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2题,图中绿洲有黄河穿过,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过程中如果过度引水灌溉,最有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第3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此区域发展建材工业远离人口稠密地区,远离消费市场,不合适;此区域大力引黄灌溉容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该区域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可行的。‎ 答案:1.B 2.A 3.D 近年来,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读新疆主要红色作物分布及种植面积示意图,完成第4~5题。‎ 新疆主要红色作物分布及种植面积示意图(单位:万公顷)‎ ‎4.下面关于新疆红色作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区 B.河谷地带和盆地内部 C.山前冲积平原和盆地内部 D.盆地边缘和山坡上 ‎5.新疆红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  )。‎ ‎①冬季寒冷病虫少,不需要使用农药 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沙质土壤 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红色作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区,因为这里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并且山麓地区土壤肥沃。第5题,新疆红色作物质优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着色好;再加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积累养分。‎ 答案:4.A 5.C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第6~8题。‎ ‎6.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11‎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环境污染严重 ‎8.德国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机械工业 B.电力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解析:第6题,两地都具备前三个条件,但德国经济发达,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劳动力短缺,且劳动力价格高。第7题,考查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差。第8题,鲁尔区的主导工业部门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成本的增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世界性钢铁过剩等,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严重衰落。‎ 答案:6.A 7.B 8.D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第9~10题。‎ ‎9.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0.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与工业化在阶段Ⅲ的变化趋势不同;阶段Ⅱ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Ⅰ快。第10题,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大。‎ 答案:9.C 10.D 读中国四大区域图,完成第11~13题。‎ ‎1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11‎ ‎1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洪涝灾害 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 D.d——生长积温 ‎13.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解析:第11题,青藏高寒区地势高,大气稀薄,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最强。第12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加之人类活动等造成华北地区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和风沙。第13题,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东向西距海越远,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 答案:11.D 12.B 13.D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第14~15题。‎ ‎14.能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15.三个地带比较(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地提高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解析:‎ 11‎ 该组题考查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特征。第14题,明确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状况及读懂图是解题的基础。比较①②③可知:①点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反映的是东部经济地带;②与③相比,②点第二产业相对较高,第一产业相对较低,故②反映的是中部经济地带。第15题,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相对优越。第三产业就业范围广,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14.A 15.C ‎2014年3月19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下图为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  )。‎ A.副热带高压强盛 B.单一暖锋盛行 C.锋面气旋控制 D.准静止锋徘徊 ‎17.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  )。‎ A.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 B.倡导游牧、轮荒制度 C.禁止任何经济活动 D.调整农牧业结构 解析:第16题,从图中气流运动方向可以看出,影响华北地区的天气系统是气旋,沙尘暴严重区域位于气旋的西部,为冷锋天气。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尘源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西北地区调整农牧业结构,退耕还牧、还林,恢复天然植被。‎ 答案:16.C 17.D 读图,完成第18~19题。‎ ‎18.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农业稳产,改良的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水源 D.土壤 ‎19.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防洪 B.发电 C.养殖 D.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 11‎ 第18题,由图中经纬度及相关信息,可知该区域是渭河流域,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制约农业生产,从图中数量众多的抽水井可以确定改良的因素为水源。第19题,水库主要分布于渭河北侧的支流上游,这一地区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修建水库的目的在于打坝建库、拦沙蓄水。‎ 答案:18.C 19.D 下图为我国两省级行政区之间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0~21题。‎ ‎20.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20题,根据省区轮廓可读出甲、乙分别是我国的山西省和台湾省。资源和劳动力丰富是山西省的优势。第21题,产业转移可能给甲省带来环境污染,对甲省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故④错。‎ 答案:20.C 21.A 下图为世界四条河流某一河段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2~23题。‎ ‎22.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  )。‎ A.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 B.都没有结冰期 C.汛期都十分明显 D.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23.各河口三角洲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分析及成灾强度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河含沙量大,河道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河口附近人口多。成灾强度最大 B.乙河支流多,上游来水量大;多台风,降水强度大。成灾强度最大 C.丙河支流多且南北对称,径流量最大;三角洲地势低平。成灾强度最大 D.丁河流域内降水集中;三角洲地势低平;人口多;河口有海潮顶托。成灾强度最大 11‎ 解析:第22题,根据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推出甲为尼罗河,乙为密西西比河,丙为亚马孙河,丁为恒河。四条河流共同的特征是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有结冰期,可排除B项。亚马孙河流经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汛期不明显,可排除C项。由于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大坝,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慢,可排除D项。故A项正确。第23题,丁河是恒河,主要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旱季明显,降水集中,三角洲地势低平,人口稠密,加上海湾呈喇叭口形状,海潮顶托作用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成灾强度最大,D项正确。‎ 答案:22.A 23.D 下图为“3S”(RS、GPS、GIS)技术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4~25题。‎ ‎24.如果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关于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GIS B.乙是GIS C.丙是RS D.甲是GPS ‎25.有关“3S”技术运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S可以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 B.RS可以对水灾淹没区域进行动态预测分析 C.GPS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 D.GIS可以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 解析:第24题,①③是甲提供的影像信息处理结果,因此甲为GIS;②⑥是乙提供的影像数据,因此乙为RS;④⑤为GPS提供的定位信息。第25题,在应用上RS主要是发挥监测的功能,对监测地区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对地物进行动态分析。‎ 答案:24.A 25.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引水工程(甲图);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乙图)。‎ 11‎ 甲 坎儿井示意图 乙 都江堰平面图 材料二:近年来,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蓬蓬勃勃,“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1)水资源是影响新疆经济活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试述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两种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 ‎(3)试述新疆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及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时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解析:第(1)题,水文特征要从河流的流量、补给、汛期、结冰期及水流量的季节变化来分析。第(2)题,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其作用有巨大的差异,按要求从当地自然特点来分析。第(3)题,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此地区大力发展“红色产业”主要对生态的影响较大,主要与本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灌溉不合理,过度耕作,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 答案:(1)多属内流河,水量小;水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含沙量大;河流有结冰期;河流有断流现象。‎ ‎(2)坎儿井采用地下暗渠输水,受季节、风沙影响较小,减少水分蒸发,流量稳定,提高了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都江堰是合理利用地形坡度,确保常年自流灌溉;科学分流,减轻水旱灾害。‎ ‎(3)自然原因: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27.(14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11‎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使图中A、B附近地区的土壤出现    问题。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 ‎(4)近年来,C处附近的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快,试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黄河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问题。图中Q、R水利枢纽工程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含沙量减少,并减轻凌汛的危害,同时能遏制黄河断流现象。M为黄土高原区,其地貌特征为沟壑纵横,而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不合理的耕作导致植被破坏,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图中A、B两地为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大规模引水灌溉易造成土地的次生盐碱化,也对河流下游水量产生影响,是导致下游断流的因素之一。C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少,加上煤炭资源丰富,采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从而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减少下游凌汛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 ‎(2)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 ‎(3)次生盐碱化(盐渍化) 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河流遭受污染;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 ‎(4)呈点、线状分布,面积小而分散。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由于在开采矿产(煤炭)以及城镇和道路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污染水源及弃土弃渣等。‎ ‎28.(12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121.2‎ 中部地区 ‎113.3‎ ‎110.2‎ 11‎ 西部地区 注: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本题属于一道偏难题,新材料的学习与答案组织的要求比较高。第(1)题,先读懂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第(2)题第一问先看清图例,找到折线,读懂趋势,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第二问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农业发展依靠什么?从材料中得出“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资源转化效益”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第二问主要是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合当今世界发展主题: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第(4)题,此题设问比较明确,题干中也有提示:“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性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成本”有关。我国东、中、西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对本地区发展支持系统的贡献也不相同。‎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后较快上升,2003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机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29.(12分)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江中游湿地50多年的变迁。‎ 材料二:200多平方千米的崇明岛东滩,是欧亚大陆东岸发育最完善的河口潮汐型滩涂湿地之一,它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原生态性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稀有性。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曾以每年1 ‎300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大。然而随着围垦的深入,它今天开始退缩了……‎ ‎(1)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请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简述长江中游湿地50多年的变化。‎ ‎(2)在崇明岛东滩上,人们在湿地上围垦滩涂和把草滩挖成鱼塘、蟹塘。试简要分析这样做的后果。‎ ‎(3)试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崇明岛面积的影响。‎ ‎(4)简述洞庭湖地区为什么要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11‎ 解析:从两幅图对比看,湿地面积大大减少,大的湖泊面积变小,小的湖泊消失。围垦湿地,必然造成湿地环境的破坏,从而会影响到物种的多样性;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长江含沙量减少,因此入海口沉积物减少,在海浪及潮汐侵蚀下,崇明岛的面积有减小的可能;湖泊具有涵蓄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围湖造田”导致洪涝灾害增加,引起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必须“退田还湖”。“退田还湖”可以恢复当地湿地环境,改善环境质量,达到人地和谐相处,体现人地伙伴论思想。‎ 答案:(1)湿地总面积减少,大的湖泊面积变小,小的湖泊消失。‎ ‎(2)大堤和池塘割裂了整个东滩湿地的完整性,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了物种的多样性。‎ ‎(3)由于长江上游泥沙主要淤积在库区,崇明岛的沉积物减少,在海浪和潮汐的侵蚀下,崇明岛的面积有可能减小。‎ ‎(4)湖泊具有涵蓄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围湖造田”使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洪灾的频度增加,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围湖所造之田,经常遭受洪水淹没,经济效益很差,“退田还湖”可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体现人地伙伴论思想。‎ 11‎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