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检测(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考历史二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检测(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2.“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 A.奴隶主贵族 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国人”‎ ‎3.(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4.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材料说明( )‎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 B.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 D.郡县制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 ‎5.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景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 ‎6.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7.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 A. 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B.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D. 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8.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B.谏官地位高于宰相 C.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D.宰相地位逐渐下降 ‎9.《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10.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 ‎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对比变化 ‎11.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 )‎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24‎ ‎12.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3.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D、生产力对比变化 ‎1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促进地方自主性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15.有学者指出,清顺治朝初修《太宗实录》中夸大摄政王多尔衮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其他开国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所修《世祖实录》记录了多尔衮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重修清初四朝实录时,为称述先祖功业,又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历史解释因史实考证变化而变化 B.不同时代对同一人物须有不同理解 C.朝廷权力之争导致影射史学出现 D.官修史书中有致用高于求真的特点 ‎16.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24‎ ‎1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18.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1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为专制统治服务 B.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C.传承的必要性 D.存在的合理性 ‎20.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24‎ 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二、非选择题。‎ ‎2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 与之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6分)‎ 24‎ ‎(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8分)‎ ‎2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于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 材料二 1875年,清廷面临着来自东西方向的双重危机:西部沙俄在利用新疆阿古柏分裂势力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的同时,又亲自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已经完全丢失;东面日本图谋台湾。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主张“海防论”,即放弃新疆,主要防御东南沿海;而左宗棠则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而且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历时近五载用兵,使新疆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材料三 ‎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等坚决主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西藏采取上述举措的意义。(6分)‎ 24‎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4.(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表》‎ 材料二 每州设刺史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了刺史的职责。‎ 六条诏书的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条,二千石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 ‎ 24‎ ‎ 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材料四 18世纪70-80年代,美国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双重分权学说。‎ ‎……即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同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之间的分权,由此把分权制的国家政体形式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防止中央政府走向专制。这种把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三大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有机结合的分权,称为双重分权。‎ ‎——王寿林《分权制衡理论评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 ‎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10分)‎ ‎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双重分权学说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在1787年宪法的具具体体现。(10分)‎ ‎ (4)有同学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类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8分)‎ ‎25.(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24‎ ‎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6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4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6.(36分)“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廉政建设需要制约权力,进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刺史)秩卑权重,以卑临尊……此大小相制 ,内外相维(相互制约平衡)之意也。‎ ‎——《中外监察制度简史》‎ 材料二 美国首都华盛顿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国会大厦位于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白宫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如图)‎ ‎ ‎ 材料三 ‎ 24‎ ‎ 所谓“五权”,是指除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看到了三权分立学说的不足:由议会掌管监察权,不利于权力的相互制约,容易造成 “议会专制”;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导致“任用私人”和“盲从滥举”。……根据孙中山设计的五权宪法,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他提出的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治能等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伟大创新。‎ ‎——王华的《制度设计中的创新与缺陷》‎ 材料四 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83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机关的干涉。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31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3条 宪法第五条增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体现了美国怎样的政治信仰?这种城市布局有什么社会教育意义?(10分)‎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评价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历史与现实价值。(10分)‎ ‎(4)根据材料四,你对新中国廉政建设有何认识?(10分)‎ 24‎ ‎27.(15分)材料一(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并发行“厘钞”二文、三文、五文作为辅币。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至元二十四年……印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11种面额,与中统钞并行,以中统钞五贯折至元钞一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正十年)下诏云:“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6分)‎ ‎(2)根掘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至正变钞”失败的原因及其危害。(9分)‎ ‎28.(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24‎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9分)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0分)‎ ‎29.材料 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九月初二,皇太极正式即位,使得努尔哈赤死后的政权危机成功地软着陆,并形成了以皇太极为大汗的四大贝勒共同执掌政权的政治格局。但推举出来的新汗“若不纳谏,不遵道”,众人还有权罢免他,而“更择有德者立之”。 ‎ 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体会的皇太极就将具自我牺牲精神的“士”作为他重要的选择,笼络和重用汉官:极将汉官从满官之家拨出;使汉官仍任旧职,重用厚养;重礼相待,耐心求贤。‎ 在皇太极的指示下,大量汉文典籍源源不断地被翻译为满文,并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只知崇尚武功的满洲贵族和部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和君臣之道,而且效果是很明显的。‎ 天聪五年(1631年)农历七月,汉官宁完我上疏,请求仿效汉族中原王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皇太极认为此议可行,经过与诸王贝勒大臣一番讨论之后,决定正式设立六部。通过设六部,皇太极直接控制了中央行政机构。 ‎ 天聪八年(1634年)农历三月,皇太极第二次开科取士,分三个等级,一次录取生员二百二十八人,并赐其中十六名“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大量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正常化途径,减轻了他们对后金政权的排斥心理。 ‎ ‎——韩春艳《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政治改革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皇太极政治改革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7分)‎ 24‎ 24‎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人合一,大一统”,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最能够体现题干“该主张的主要目的”。BD两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A项表述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A。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A ‎【解析】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排除D,因此选择A。《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战国以后泛指平民。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因此选择A。材料叙述的是西周时期,排除BC。‎ ‎3.A ‎【解析】题文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说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B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D不对,这属于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枢行政系统;C理解片面;A强调皇权至上,无从体现“采用分工的原则”。因此排除ACD。‎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使地方分权给中央集权所取代,从而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由此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而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 ‎ ‎6.D 24‎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和历史素材的认识。谣谶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主观臆测,属于唯心主义,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AB两项错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C项错误, D项正确。‎ ‎7.B ‎【解析】“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可见作者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分析中国古代的政体,因此选B。‎ ‎8.C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知通过谏官来分散和限制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君主的权力,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9.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可知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正确;ABD材料没体现。 ‎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查理一世死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中此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资本主义在英国快速发展起来,英国成功实现了近代化,而中国明末的崇祯帝死于农民起义,此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依旧沿着封建主义的道路缓慢前行,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东西方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该为学者的观察点在于东西方社会的转型,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11.B ‎【解析】依据材料中“士习不端,结社订盟…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终必祸及身家”,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禁止官吏结党营私。故选B。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皇权争斗、汉族知识分子、官吏腐败等问题,故排除A、C、D。‎ ‎12.D 24‎ ‎【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13.A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随后又经过反复斗争,最终了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故选A。‎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1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自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下,地方行政制度不断的嬗变,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合,B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D属于财政方面,与题意无关,故选C。‎ ‎15.D ‎【解析】材料对多尔衮在不同时期记载的不同,说明史书的编修与社会现实政治紧密相关,体现了致用的特点。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B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16.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君在羊(百姓)的上边即君主是高高在上的,而羊(百姓)则处于下面,即百姓处于被统治地位,综上所述本题解释正确的只能是C,本题是很简单的,读懂题意即可。‎ ‎17.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当然不是民主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当然并不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材料是在强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方面,是在强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与顽强的生命力,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 24‎ 君主专制的产物却属于消极方面,是不能选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与大一统无关,B体现的是家族观念,与国家大一统无关。D明显错误,且与大一统正好相对立。而C符合大一统的特点。因此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C。‎ ‎1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根据材料“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 可排除A、C, 而B是对材料解读,属于重复提取信息,可排除。D是B的本质。 因此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 ‎20.A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章京”即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是皇权的强化,由此分析可以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所以A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只反应了其中档案管理周密这一特点,而“文化日渐繁荣”与题干无关;而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D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 ‎(1)时代背景:前者产生在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后者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4分)着眼点:前者借助“天”来宣扬君权的神圣,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后者是借助于神的名义弘扬个性解放,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6分)‎ ‎(2)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6分)‎ ‎(3)评述: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自由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个人自由应该受法律(社会契约)的限制。(4分)‎ 意义: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后来新的国家形式(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公民社会的构建。(4分)‎ ‎【解析】‎ 24‎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其时代背景是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观点,结合所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前者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两个角度作答;后者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角度组织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从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甚至强化)、经济(虽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和思想(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的大环境来组织作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但是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两个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对未来政治体制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分析。‎ ‎22.(1)特点:①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②让羁縻府州有较大财政处理权;③羁縻府州的居民户口可不呈送户部;④尊重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习俗;⑤设置的府州数量众多。(5分)‎ 原因:①唐朝全国统一,疆域扩大,少数民族众多;②唐统治者遵循以和为本、“德化天下”的治边理念;③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有较大的差异;④借鉴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治理少数民族的成功经验。(6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①新疆本身物产丰富;②新疆战略地位重要,若不收回,将威胁北京,蒙、陕、甘、山西也可能丢失;③捍卫领土完整,促进新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④扼制列强侵略我国领土的野心,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8分)‎ ‎(3)①满足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西藏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③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6分)‎ ‎【解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于其部落列置州县,……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为府十四,州四十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归纳总结“特点”。联系所学从唐代的疆域、治国思想、历史经验、民族特点等方面分析原因。‎ 24‎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思想及材料“……而左宗棠则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而且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俄人拓境日广,……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联系近代史上列强对西藏的侵略及危害,再结合所学及材料“‎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分析解答。‎ ‎23.(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分析图片,图片反映了清朝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相关史实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例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24.(1)职权:掌管图籍;接受群臣奏章; 监察官员;统领监察官员(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特点:由皇帝直接任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职责分明;职权范围广。(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积极作用: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遏制地方豪强,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分)‎ 理解:门下省负责接受发布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尚书省的奏议表章,并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4分)‎ 24‎ ‎(3)背景: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原有的邦联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启蒙思想的影响(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体现: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但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将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属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三者互相制约。(6分)‎ ‎(4)所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该同学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2分)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产物。(2分)二者分割的具体权力不同,前者是将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后者是将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2分)二者目的不同,前者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后者通过分权制衡,防止出现专制独裁。二者本质是不同的。(2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掌监郡”“掌奉诏条察州”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积极作用”,可以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门下省的职责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接受发布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尚书省的奏议表章,并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18世纪70-80年代”,结合独立战争的胜利、邦联制的弊端、三权分立等内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学生紧扣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类似”,然后对此观点进行判断,本题的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其次结合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25.(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6分)‎ ‎(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4分)‎ 24‎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0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紧扣题意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史料主旨及已学相关史实分析归纳,为此解答时需要依据材料二中“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力,臣子可以反对他的信息可得出不利于中央集权,但对欧洲近代宪政起到促进作用。‎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观点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归纳观点,依据材料三中“很所学者把它称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很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归纳即可,其次是“论证”,需要结合史实分析归纳,为此可以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26.(1)巡行郡国;监察地方官员;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位低权重,以小制大;目的实现制约平衡。(三点6分)‎ ‎(2)信仰: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思想;人民主权或议会至上精神;建立联邦制共和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6分) 意义:制约权力,抵制专制腐败思想滋生;有利于宣扬民主精神,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分)‎ ‎(3)观点:提出五权主张;指出三权分立学说的不足;提倡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治能思想。(两点4分)历史: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两点4分)现实: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推进政治廉政建设,避免腐败滋生。(2分)‎ ‎(4)主张人民主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依法治国;提高人民监督权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依据国情,借鉴经验。(五点10分)‎ ‎【解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秩卑权重,以卑临尊”“大小相制 ,内外相维(相互制约平衡)之意”中可以概括出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主要特点。‎ 24‎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会大厦位于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白宫和联邦最高法院”“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和图片中可以得出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体现美国的政治信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城市布局的社会教育意义。‎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五权”,是指除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看到了三权分立学说的不足”“提出的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治能等思想”中来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历史与现实价值的评价。‎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中可以得出对新中国廉政建设的认识。‎ ‎27.(1)统一货币;采用银本位;货币分等;官府统一回收旧钞;禁止民间货币兑换。(任一点2分,共6分)‎ ‎(2)原因:币制混乱;社会动荡;以满足财政需求为目的;货币超发;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任一点2分,共4分)‎ 危害:通货膨胀;社会矛盾激化;金融秩序遭到破坏;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人民负担加重;财政紧张。(任一点2分,三点5分)‎ ‎【解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原因注意结合材料“……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联系所学及第一小问回答危害。‎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元代币制的改革·认识 24‎ ‎28.(1)西方教权与君权并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权力,中国君主拥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自君权。(9分)‎ 目的:古希腊—维护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18世纪—启蒙思想家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西方用以攻击或丑化社会主义中国。(6分)‎ ‎(2)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思想上—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发展壮大;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涌现。(10分)‎ ‎【解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材料一仅仅描述了西方的政治状况,但是直接根据西方的政治状况就可以对比概括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例如,西方西方教权与君权是并列的,而中国则是君权神授的,这就是区别之一。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时期”包括古希腊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冷战时期,古希腊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赞美或者维护希腊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启蒙运动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自身专制统治、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冷战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则是丑化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需要。‎ 第(2)问,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含义是指中国人也自己批判自己是专制统治,所以原因主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救亡图存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多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9.(1)特点:继承、借鉴明朝政治制度;着重解决君权与贵族权力的矛盾;笼络、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重视儒家思想,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体现并符合民族融合的要求和历史潮流。(8分)‎ ‎(2)性质:封建化改革。(2分)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5分)‎ ‎【解析】‎ 24‎ 第(1)问,根据题中材料“笼络和重用汉官”可知,皇太极笼络、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政权。根据“大量汉文典籍源源不断地被翻译为满文,并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可知,皇太极学习汉族文化,重视儒家思想。根据“请求仿效汉族中原王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可知,皇太极继承、借鉴明朝政治制度。根据“大量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正常化途径”可知,皇太极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总之,皇太极的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要求和历史潮流。‎ 第(2)问,根据皇太极改革的内容:借鉴明朝政治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重视儒家思想,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等可知,这次改革注重学习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使满州政权逐渐实现封建化。所以他的改革是一次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快了满洲政权封建化进程,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2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