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武威市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 《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 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 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15‎ 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唐律》十二篇中, 《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 《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 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遵循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目的,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B.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 C.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用,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得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加粗倾斜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15‎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 ‎(2)陶渊明在《饮酒》中写自己身处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赤壁美景,引出后文中周瑜这一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牛 ‎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15‎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15‎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后半部分记叙了牛不听使唤、进攻禄兴的场面,写牛时写了牛的动作,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 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15‎ E.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一段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15‎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人生有三境界,先是看远,才能览物于胸;再是看破,才能___;最后是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游客可以从这里___地欣赏美丽的城市。‎ ‎③ 柯南·道尔笔下的能在重重迷雾中___的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能从层层伪装和各种琐碎的细节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真相。‎ A. 洞若观火 一览无余 明察秋毫 B. 一览无余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C.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一览无余 D. 明察秋毫 一览无余 洞若观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15‎ A.跟随原声电影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大部分电影中角色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者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B.由于微信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犯罪分子的“新天地”,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软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值得大家关注。‎ C.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D.巴金“讲真话”的精神影响了一大批同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作家,其中萧乾是受巴金影响最深的一位。‎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②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③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辞藻装饰起来的 ‎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⑤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⑥华丽辞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③⑥①⑤④ C.①④⑤②⑥③ D.②⑤④③⑥①‎ ‎16.下面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17.李想把自己近三次语文考试各板块的得分情况列了一个表格,他带着表格去向刘老师请教。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对话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对话情境和表格内容,语言通顺得体。(6 分)‎ 考查知识点(该题总分)‎ 第一次 第一次 第三次 得分率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 分)‎ ‎9 分 ‎ 0 分 ‎9 分 ‎67%‎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 ‎20 分 ‎20 分 ‎21 分 ‎56%‎ ‎10 分 ‎12 分 ‎12 分 ‎45%‎ 15‎ 文学、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 分 ‎16 分 ‎ ‎15 分 ‎82%‎ 作文(60 分) ‎ ‎49 分 ‎51 分 ‎49 分 ‎ 83%‎ ‎ ‎ 李想: ① ‎ 刘老师:是李想啊,快进来。拿来我看看。‎ 刘老师:李想,你这个表做得很清楚,从表上来看, ② ‎ 李想: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还有提高的空间,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些上面多花时间啊。‎ 刘老师:学习可不仅仅是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要多揣摩其中的规律。 ③ ‎ 李想: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方面挺有把握的,真没想到那一次这个题居然全都做错了。 ‎ 刘老师:另外,针对你相对比较薄弱的几个板块,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 ④ ‎ 李想: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断 句 邵燕祥 走在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5‎ 高三语文 答案:1.C(张冠李戴 “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是“唐代立法者”) ‎ ‎2.D(范围扩大 “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没有受到处罚”错,根据“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可以改为“违反这一条款的人大都没有受到处罚”) ‎ ‎3.B(推断错误 “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错,根据后文来看,“其制律的中心意图”是促使人们维护“道德理想”、实现“教化”、“恪遵德礼”等)‎ ‎4.A(3分)‎ 答题指导:请参考译文。如果考试时做不到对语段有清楚明确的理解,可以首先注意句子中的专有名词,如“高丽”“使者”“傅”“宰相”“苏轼”“蕲州”等,这些对断句都很有帮助。如果进一步注意关键动词,如“入贡”“过”“治舟”“索”“妨”等,就八九不离十了。‎ ‎5.D(3分)‎ 答题指导:这道题考察古代文化常识,请关注本公众号即将推送的相关内容。D是错的,因为“太子”只能指皇位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6.C(3分)‎ 答题指导:这道题考察对语段的准确理解。C有两个错误,首先,此事只是孙傅的谋划,后来并未实现;其次,在孙傅的计划中,欺骗金人的说辞并非宦官误伤太子,而是“都人”误伤。‎ ‎7.(10分)(1)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去死。‎ ‎(2)金人虽然没有逼我去,我却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斥责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8.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9.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10、 (1)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1.(1)E 3分B 2分A 1分(A动作描写C禄兴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D比拟)‎ ‎(2)①牛是春耕农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为故事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旧中国的农村②以牛为线索,牵走牛、借牛春耕、被牛顶死,使故事情节更集中③牛是人物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显示了农民生活的无力挣扎(迫不得已地买牛、借牛,劳作却死于劳作),表现了主题。(每点2分)‎ ‎(3)①勤劳坚忍:忍冻忍饿养鸡,失去耕牛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②‎ 15‎ 善良柔顺: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③命运悲惨:牛、鸡、丈夫都离开,人生孤苦、寂寞。(每点2分)‎ ‎(4)观点一:不能删去。①通过写月亮、乱坟堆、狗尾草,展现出景物的凄清悲凉,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②交代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深化了主题:无力抗争、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③呼应文中悲戚的环境描写,照应前文的鸡声和禄兴身影的情节,更添悲凉。(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7分)‎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结尾一段写景,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②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③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7分)‎ ‎12、(1)(5分)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答题指导:这类题目是学生普遍觉得比较困难的,失分也比较多。许多同学觉得每个选项都差不多,不敢肯定对,也不敢肯定错。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紧扣原文,细心分析。 A项,朱东润“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除了某校开课的刺激,文中还有一句话“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是另一项原因,因此题干的说法是对的,但不全面、不完整。 ‎ B项,原句中包含有不少感慨,题干中的概括是有道理的,但是用“与其……不如”,就略有偏差,如果用“不但……而且”,那就更准确了。‎ C项,原文中说“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而题干却说“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显然是错误的。‎ D项,这是指“相关链接”中傅璇琮的那段话,末尾“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体现了傅的保留态度,即不是完全赞成朱的选择。‎ E项,“相关链接”①中,朱东润提到了“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但这指的是传人和自传在西洋文中存在的情况,与传记文学、传叙文学的区别无关,因此也是错误的。‎ ‎(2)(6分)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的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叙传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每一点2分。‎ 答题指导:回答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按照文章的层次,分析总结每个层次的主旨,难度本来不大。但这道题难度不小,主要原因是,作者在介绍自己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文学作品时,是详细,而在介绍自己阅读传记文学理论著作、动手进行传记文学创作时,是略写,许多同学因此而忽视了。‎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每一点2分。‎ 答题指导:这类问题也是不少同学觉得困难的,主要是觉得题目大而无边,不知从何处着手。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仔细分析题干,以原文基础、以题干为指引来分析思考、组织语言。本题题干中的关键点是“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分析时一定要围绕“学术”与“自传”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到原文中仔细寻找能够体现二者关系的地方,然后组织回答的语言。‎ ‎(4)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传记文学。每点2分。‎ 对于他的观点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也可以同意一部分不同意另一部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15‎ 答题指导: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点是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在行文中随时给出,没有明确地总结,这是题目的难度所在。但只要细心寻绎,平时对总结主旨的方法比较熟练,本题不难。至于同意与否,在实际评卷中是送分题,只要不离题太远,都能得分。关键是要紧密结合原文,展开一定的分析。‎ ‎13.A 洞若观火:比喻观察事物明白透彻,像看火一样。明察秋毫:视力好到能察辨秋天鸟兽的细毛。后用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一览无余:一下子就能看清楚。 ‎ ‎14.D(A句式杂糅,改为“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困难。”B主语残缺,删去“由于”C搭配不当,“加快”和“规模”搭配不当。)‎ ‎15 .B ‎ ‎16、答案: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2分)多颗“心”汇集,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2分)变形的双手托举着儿童,寓意着共同呵护、关爱、援助儿童。(2分)(构成要素少一个要素扣1分,扣满2分为止;寓意写到慈善汇集,呵护、关爱和援助儿童即可)‎ ‎17、①刘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空吗?这是我这三次考试的得分情况,我想麻烦您帮我分析一下。②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得分情况都很好。③看起来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还有些问题。④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多读,高质量地阅读。(内容扣“阅读”合理即可)‎ ‎18、审题 ‎ 秋天的田野上,诗人看到了什么才有此一问?小米、高粱、稻谷……它们低垂着头,因为有沉甸甸的果实。此情此景,你,如何回答?‎ ‎ “是。一切成熟的,都低垂着头。”大部分人如是答。‎ ‎ 这里,低头,是成熟者谦虚低调的姿态,也可以是成熟者从容妥协的态度。要注意的是,作文时,“低头”的内涵必须单一。‎ ‎ 这个题目,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把握低头的内涵后,忽略成熟与低头(谦虚)的关系,只写其中一点,或者大谈何为成熟、成熟者该当如何如何,或者只论谦虚的意义、谦虚于人的种种好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看似正确,实则有跑题的可能。‎ ‎ 关系型的作文题,一定要关注材料中几者的联系,不能只就一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个题目,强调成熟与低头的关系,行文时,要两者兼顾:为什么成熟者必须低头?成熟和低头有什么必然性?低头对于成熟者有什么作用。总之,要围绕“成熟——低头”来做文章。‎ ‎ 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同学觉得,成熟和低头没有必然的关系,成熟者也可以抬头、昂扬自信,只要言之成理,这样立意也是可以的。‎ ‎【生查子·独游西岩  鉴赏】‎ 古代纪游诗词中,标“独游”的为数不多。独游者,意味着寂寞无伴,且又往往郁闷在胸。辛弃疾就是这样。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15‎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寒。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明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曲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不听。(孙傅后来)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工修船,引起骚动,花费又很多。孙傅说:“征发民工妨碍农事,而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不良的意图,以职论事而却受到处分,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的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年间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年间的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并且兼任少傅。钦宗几十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去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判了死刑的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不肯放行),争斗中杀死宦官,误伤了太子。我已经带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金人)不肯罢休,我就只能以死继之了。”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个任务。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逼我去,我却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斥责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于是跟从太子出行。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 15‎ 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冒死相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1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