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济宁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度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93‎ 注意事项:93‎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三分之一的位置上。 ‎ ‎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 看呐,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兴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骤雨一样,如急促的鼓点; ① ;火花一样,如闪射的瞳仁。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惊诧/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呐,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变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对她感到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②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躁热 羁绊(bàn) B.震憾 闭塞(sè)‎ C.磅礴 颤栗(chàn) D.元气 戛然(jiá)‎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亢奋 惊异 变幻 B.兴奋 惊诧 变幻 C.兴奋 惊异 变换 D.亢奋 惊诧 变换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旋风一样,如飞扬的流苏 ②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耳畔 B.①旋风一样,如飞扬的流苏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C.①旋风一样,如流苏的飞扬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D.①旋风一样,如流苏的飞扬 ②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耳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2‎ A.与在书斋里“读万卷书”的人相比,“行万里路”的人栉风沐雨,虽然辛苦却行走得感性鲜活,以至于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 B.谁也没有想到,刚入冬就迎来了这么一场难能可贵的大雪。截止到24日晚,全市平均降雪量29.5毫米,达到了自本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极值。‎ C.竖琴的滑音往往会为音乐增添奇特的美感。哈泼·马克斯是擅长双方向滑音的大师,他在演奏时,随着不停地上下其手,美妙的滑音会飘然而出。‎ D.他是最让我敬重的“微信好友”,隔空交往了一年多后,我们终于有了促膝而谈的机会,每一次的交流都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有时甚至忘记了时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人民币“入篮”不但弥补了亚洲缺少世界级金融中心的短板,也能加大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量,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整合。‎ B.诗歌以抒情的方式,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在当代,关注生活的角度与方式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也是诗人是否有想象力的体现。‎ C.从国内现有新闻广播的节目类型看,目前,大致可分为轮盘+早中晚新闻密集段、轮盘+板块节目、板块节目+专题节目等几种形式。‎ ‎1.B【解析】“只能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犯了缩小范围的错误。“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只是基本条件。‎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既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 B.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对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只可作为价值参考,绝对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 C. 一些作家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是不可能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的。‎ D. 作家只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就找到了文学书写的入口并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2.D 【解析】说法太武断,原文只是说“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无法找到文学书写的入口,无法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动人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作家自己的信心不断被解构,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已成为原创的障碍,使文学原创力出现匮乏的现象。‎ B. 文学要介入现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中国经验是不能替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是不能抹煞的。‎ C. 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从而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 12‎ D. 一个作家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才能让文学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实践。‎ ‎3.C 【解析】强加因果,“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不是“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的原因,也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邀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绛州阙人,请事行计。”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 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注】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选自《旧五代史·列传五》)‎ ‎【注】襕(lán):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蜀军攻其城 会:恰逢 12‎ B. 朝廷嘉其功 嘉:嘉赏 C. 邀其厚贿 邀:邀请 D. 勿让之也 让:推辞 ‎4. C【解析】邀:索取。‎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B.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C.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D.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5.B 【解析】考生可先通读语句,疏通其大致文意,然后再断句。通读时,力求综合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顾及前后文,把握片段的主要“信息”。所给语段的意思是: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全节因为父亲的缘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师的称号,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 马全节在金州危难之时,拼死抗争保住了金州,但刘延朗趁皇上准备奖赏马全节的时候,准备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 马全节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安重荣的叛乱而多次受封,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兢兢业业,不侵占国家的财产。‎ D. 马全节不摆架子,曾回到家乡拜见家乡长官,家乡人把这当作荣耀,但可惜的是马全节在五十五时就去世了。‎ ‎6. A 【解析】说“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全节赴任及之”;另外,高祖只是上奏将他召回,是明宗任命他做沂州刺史。‎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5分)‎ ‎ ‎ 12‎ ‎(2)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6分)。‎ ‎ ‎ ‎7. (1)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三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们感到畏惧而情绪沮丧。(得分点:会、托、逸,倒装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2)全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得分点:属、征发、治生、贡奉,句意通顺,各1分。)‎ ‎【解析】文言文翻译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所给文言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翻译时首先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力求翻译准确到位。‎ ‎【参考译文】‎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父亲文操,曾任本府军校,官做到检校尚书左仆射。因为全节显贵,多次赠官到太师。全节年少时就参军,同光末年,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占据魏州时,他任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明宗登上皇位,授予他检校司空,历任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调任郢州刺使。长兴初年,加官检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绩声望,很快授予河西节度使。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清泰初年,全节担任金州防御使。正碰上蜀军攻打该城,州兵仅有一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二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情更加畏惧沮丧。全节就拿出所有家财赏给士兵,又出奇兵阻击敌人,拼死奋战。敌贼退走,朝廷嘉赏他的功劳,下诏让他到京城,准备予以奖励。当时刘延朗任枢密副使,向他索取很大一笔贿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被文学之累 被:遭受 ‎ 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委:舍弃 C.论斩绞罪十人 论:判罪 D.工为诗及书 工:擅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2‎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来 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4分)‎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3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3分)‎ ‎14.阅读下面的元诗,回答问题。(8分)‎ 济州西湖①‎ 元李纲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戌,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绸,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十里老运河北,今已埋为平地。 ‎ ‎(1)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简要概括西湖的景色特点。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个人有道德才不会孤单,才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正如《论语·里仁》篇所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3)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描绘寒潭之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五、(12分)‎ ‎16.在传统观念中,“狗”是卑劣下贱的代名词,但是,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格式为“XX成狗”的新词语,如:‎ 第一组:‎ 教室里暖气不热,我们冷成狗。‎ 我今天上课迟到了,被老班骂成狗。‎ 在那些忙成狗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慰藉就是每天能吃到母亲做的饭。‎ 第二组:‎ 今天网速太慢了,视频卡成狗。‎ 相机像素太低,画质渣成狗。‎ 人浮于事,管理失序,整个单位烂成狗。 ‎ 请根据以上两组例句,分别概括“XX成狗”在实际应用中所表达的语意和所表露的情绪。(4分)‎ ‎(1)用于自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于喻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 在古代, ① 。秦始皇初并天下,“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同为汉朝,汉高祖尚黑。汉武帝尚黄,光武帝建立东汉,国色又变成了红色;曹丕取代东汉,颜色尚黄;晋取代了曹魏,颜色尚白;隋尚赤,唐尚黄;五代时期,后梁尚白,后唐尚黄,后晋尚白,后汉尚黑,后周尚青。自从宋代开始,中国人一直崇尚红色,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新年贴红对联,元宵挂红灯笼,新婚贴红双喜、穿红衣裳,生小孩送红蛋等等, ② 。‎ ‎18.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请依据本图,把整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不超过150字。(4分)‎ 12‎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 岭 ‎ 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 ②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也是水。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旱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 12‎ 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 “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 (选自‎201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19.作者为什么认为花白胡子老人的话“意味深长”?(4分)‎ ‎20.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4分)‎ ‎21.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4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请谈一谈你从本文中看到了什么。(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 ——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诗人)‎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③文体鲜明,不得写成诗歌。‎ 12‎ 12‎ 12‎ 1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