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试卷(有解析湘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试卷(有解析湘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章测评A ‎(基础过关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下列四幅漫画,完成第1~3题。‎ ‎1.漫画中,直接反映资源破坏严重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是(  )‎ ‎                ‎ A.无奈投降 B.高难飞行 C.今非昔比 D.所剩无几 ‎2.漫画中,直接反映我国人口众多的是(  )‎ A.无奈投降 B.高难飞行 C.今非昔比 D.所剩无几 ‎3.四幅漫画共同启示我们,为了人类的明天必须(  )‎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实施计划生育战略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 解析:漫画A反映了地球环境污染严重,漫画B反映了我国人口众多,漫画C反映了资源破坏严重,亟待加强环境保护,漫画D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地球资源短缺。四幅图给我们的启示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答案:1.C 2.B 3.A 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据此完成第4~5题。‎ ‎4.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做法,其目的主要是(  )‎ ‎①减少生产成本 ②减轻环境污染 ③降低销售成本 ‎④降低资源消耗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新型快餐盒以各种谷物秸秆为原料做成,用过后直接转化为牲畜饲料或肥料。与传统的一次性塑料餐具相比,使用新型快餐盒突出的优点是(  )‎ A.新型快餐盒容量更大 B.减轻了“白色污染”‎ C.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D.新型快餐盒更加美观 9‎ 解析:第4题,一般的塑料购物袋废弃后很难被降解。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其目的是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第5题,使用新型快餐盒可以减轻“白色污染”。‎ 答案:4.B 5.B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7.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由经济系统指向社会系统,应表示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第7题,a阶段属于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煤矿开采,导致地下很多采空区,如果不注意回填,很容易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6.C 7.A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第8~9题。‎ ‎8.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9.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9‎ 解析:第8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9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8.A 9.C ‎2012年2月,浙江、安徽在街口镇建立新安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并达成协议:三年后新安江水质若变好,浙江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安徽补偿浙江1亿元。读下图,完成第10~11题。‎ ‎10.近年来,千岛湖的部分湖南出现蓝藻繁殖异常增加现象,其水质变差与下列哪些生产活动有关?(  )‎ ‎①网箱养殖 ②酿造厂 ③造纸、印染厂 ④纺织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两省在治理新安江方面达成协议,体现了(  )‎ ‎①公平的观念 ②发展的观念 ③环境的观念 ④权利的观念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0题,千岛湖出现的蓝藻和水污染有关,能形成水污染的企业有造纸厂、印染厂、酿造厂等,网箱养殖对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第11题,两省共同治理污染,体现了环境的观念;浙江是治理污染的受益者,对安徽进行补偿体现了公平的观念。‎ 答案:10.A 11.C 读我国两水利工程图片,完成第12~13题。‎ ‎12.都江堰工程既起到了防洪、灌溉的作用,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它能体现出的人地关系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一切 B.人定胜天 C.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对自然环境进行随意改造 D.“天人相关、因地制宜”‎ 9‎ ‎13.长江水患给沿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营造,可有效减轻长江水患,这说明(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解析:第12题,都江堰工程说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利用和改造自然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形成人地关系的和谐。第13题,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逐渐认识到征服自然只会招致自然的报复,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应有两种类型,即有利和不利,因此人类活动不会只给生物带来灾难;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答案:12.D 13.D 读下图,完成第14~16题。‎ ‎14.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施原则是(  )‎ A.减量化、生态化、再循环 B.减量化、再利用、环保化 C.减量化、再利用、持续性 D.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5.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 A.清洁生产 B.生态农业 C.末端治理 D.集约经济 ‎16.图示反映出循环经济具有的效益有(  )‎ ‎①净化环境的环境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 A.仅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仅①②③ D.仅①②④‎ 解析:‎ 9‎ 第14题,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第15题,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第16题,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主要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个方面。‎ 答案:14.D 15.A 16.B 循环经济是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蔗—牛—菇”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该循环经济模式最适合发展的省区是(  )‎ A.河南省 B.江苏省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8.该循环经济的发展(  )‎ A.推动了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B.加大了能源消耗 C.减轻了环境压力 D.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和出口 解析:图中所示地区种植甘蔗,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该地区的循环经济模式为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活动,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 答案:17.D 18.C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第19~20题。‎ ‎19.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0.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的有(  )‎ 9‎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9题,读题干及图可知,该生态区既注重了林区、湖区的生态保护,又充分利用了各种环境条件,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第20题,读图可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19.B 20.C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可现在却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当地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材料二:我国每年耕地表土净流失量高达262平方千米,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较快速度扩展。2001年春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发生多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导致北京空气污染严重,迫使机场、公路交通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早在1991年北京就被内罗毕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 材料三: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1)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2分) ‎ ‎(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在   和   活动中发生的。(2分) ‎ ‎(3)近些年来,北京经常遭受沙尘暴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位于强劲的    风的下风向。(2分) ‎ ‎(4)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和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于沙尘暴治理的是(  )(2分)‎ ‎①在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草 ②建设“三北”防护林 ③增加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 ④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 ⑤禁止山区毁林开荒,禁止草原毁草开荒 A.①③④ B.③④⑤ ‎ C.②③⑤ D.①②⑤‎ ‎(5)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次发生赤潮。其主要原因是 ‎(  )(2分)‎ A.洋流改变了热量平衡 B.厄尔尼诺引起了气候异常 C.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D.鱼类减少使海洋空间增加,引起藻类过度生长 解析:‎ 9‎ 本题用三段材料揭示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两个方面,这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沙尘暴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地表植被被破坏,地表松散物质较多;另一方面,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地表物质被吹起,形成扬沙天气。因此,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是防治沙尘暴的重要措施。赤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大量废弃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生长,鱼类死亡。‎ 答案:(1)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生产 生活 ‎(3)西北(季)‎ ‎(4)D ‎(5)C ‎22.(10分)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2)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分)‎ ‎(3)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的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4分)‎ 解析:第(1)题,图①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集与狩猎为生。第(2)题,图③所示为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3)题,图④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 ‎(3)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答案合理即可)‎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9‎ 材料一: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农业部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有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 机质 大气悬 浮质 大气水分 M ‎23.5%‎ ‎16.7%‎ ‎3.2%‎ ‎3.4%‎ ‎34.5%‎ N ‎6.3%‎ ‎25.5%‎ ‎0.7%‎ ‎14.6%‎ ‎18.6%‎ ‎(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2分)‎ M      ,N      。 ‎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 。(2分) ‎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    和    ,使大气中    减少,    增加。(4分) ‎ ‎(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4分)‎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是黄河,M是河套平原,N是宁夏平原。这两个平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成为所在省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由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引水灌溉易引起土壤盐碱化。由材料二可看出“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这样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增加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答案:(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 ‎(3)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 ‎(4)问题:土地沙化(荒漠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改善: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概率。‎ ‎24.(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9‎ 材料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继‎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又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争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等“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 材料二: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 材料三: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4分)‎ ‎①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     ;乙     。 ‎ ‎②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2)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4分)‎ 解析:第(1)题,甲和乙工业部门根据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可作出判断;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可结合图中及教材内容回答。第(2)题,该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要结合该地区特点来合理安排。‎ 答案:(1)①电力工业 建材工业 ②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的循环经济原则。‎ ‎(2)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