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6届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卷
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一中;
澧县一中;郴州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 联合命题
总分:100分时量:90分钟
考试时间:2016年3月5日上午10:30-12:00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
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
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2.旱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
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
出春秋时期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
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
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
府”。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
2.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
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
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
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5.“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
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
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6.“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7.纸币的起源,最旱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
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
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旱的纸币。根据材料
可知,纸币的发展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8.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
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
同之处是
A.参政议政的权利B.公共事务的意识
C.公民的义务责任D.公民的身份特权
9.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日大于进日。与
棉花出日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
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人超局面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10.蒋廷敝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
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日通商②协定关税③治外法权④公使驻京
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A.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D.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12.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A.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
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创业立业
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13.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B.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C.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D.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12.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
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
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这个政府”是指
A.南京临时政府 B.武汉国民政府
C.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15.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
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
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6.“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
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
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
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楼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
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
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索是
A.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D.战争的性质
17.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18.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日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
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索
A.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
B.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
C.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
D.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19.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
年,我们就推举152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
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
运行之道路》。”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A.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人类思想千年之久的地心说
B.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C.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D.科学逐渐从神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
20.下面是1930年和192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
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贩”
21.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
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
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
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2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
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D.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3.“冷战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数量—特别是导弹的投掷数量,最经常
问的问题是‘你站在哪一方?’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
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
谁相连,怎样相连?”,据此判断,横线上应填
A.两极格局B.工业化C.多极化D.全球化
24.推论离不开对史实、史料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其中25题12分,26题12分,27
题16分,28题12分。)
25. C12分)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积
极应对人日老龄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
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
来。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
防老,积谷防饥”。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
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
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
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
每人一算,12。钱。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
且达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
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公元15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年人口增至20万。
170。年增至7。万。18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 00。万,英国
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
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
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
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
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
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
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
的。……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
革命战争时期一致。......1 g 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
“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曲和过分夸
大。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
人口观的首位。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
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
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
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日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6分)
26. (12分)美军太平洋舰队2015年7月12日宣称,两艘美国军舰对南海
“争议水域”完成了首次联合巡航。这是对中国主权特别是海权的的严
重挑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1820-1912年)的主要著作有《海权对
历史的影响》等。马汉的海军理论研究始于1879年,他认为海洋的主要
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马汉也
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
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世界局
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
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控制中美洲的“大棒政策”就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的。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
论为基础。
—摘编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1)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里?分析马汉“海权
论”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
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6分)
27. (16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
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
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
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
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
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
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
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
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葬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
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
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
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
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
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
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
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
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
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
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
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
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
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
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
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6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
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5分)
2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
论。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
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
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孽,吾未见其能济也。”
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
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
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
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
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
民主政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索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
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
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