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二调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李军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在(非选择题)两祁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仝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A. 铁农具在农业也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B. 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 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D.铁犁农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2.南宋诗人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3.明朝中后期肩,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 手工业逐渐成为主导
4.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入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6.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恶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7.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
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 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8. 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丁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9.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11.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卖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12.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13. .(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人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14.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宦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5. 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 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
A. 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成都锦院属于典型的官办办手工业
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
16.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
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7.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8.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9.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20.《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此可见西汉初期
A.并不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我国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1.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22. 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23.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24. .《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
C.缓和阶级矛盾的取要手段 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25.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附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26. 宋朝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
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27. 分析下列表格数据: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94年
16.02
8.23(51.37%)
7.79(48.63%)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 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作非常缓慢
28.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表明作者
A.站在文明演进的角度 B.站在近代化的角度
C.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 D.站在革命者的角度
29. 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苑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逑社会转型过程
30. 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31.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
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32.下表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洋(机)纱排挤土纱过程”的数据表。结合所学知识推测,“①”和 “③”合理的年份分别应是
年份
①年
某年
③年
土布消用棉纱(土纱+洋纱)总狱(万担)
620.9
628.6
612.4
其中:土布消用洋(机)纱w(万担)
2.5
3.5
143.4
比重(%)
0.40
0.56
23.42
A.1757 1800 B.1840 1894
C.1901 1922 D.1937 1948
33. 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 … … 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宦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34. 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B.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C.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D.实业救同社会思潮的盛行
35. 读下表,表中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合计
1918.5—1919.4
1919.5—1920.4
增减
70891
34177
-36714
39251
138996
+99745
110142
173173
+63031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C.北洋军阀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 D.天津、青岛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36.下图为《▲年中同近代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应是
A. 1850-1853
B. 1933-1936
C.1937-1941
D. 1945-1949
37.1918年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 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同第一台万能铣床。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闽第一批飞机。 这表明
A.我国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敁 D.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成就巨大
38. 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逑设实施计划》规定在:“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
A.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39.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
1914-1918年平均
1933 年
生产额
比重(%)
生产额
比重(%)
制造业(近代制造业)
8.5(1.3)
17.56(2.69)
11.77(4.54)
19.07(7.36)
农业
29.9
61.78
35.23
57.09
商业、服务业
10.1
20.66
12.52
20.29
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4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小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时间
1937.8 - 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41.20世纪30年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了7.5%到50%共14级果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42.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840-1895
1895-I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9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 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 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 近代美国在年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43.根据以下图片,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当时的工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C.外商企业在重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D.抗战是重庆工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44.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 力案》指出:“为从事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別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以上材料内容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戊戌变法中“百日维新”法令 B.北洋政府初期奖励实业政策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45.下表是北京电视台(1958年建立)第一次试播时的节目内容,由此可以可出
19:05
《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
19:15
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招制)
19:25
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 大跃进的号角》
19:30
舞蹈《四小天鹅 》、《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19:50
科学教育片《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
A.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B.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亲密无间
C.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 D.文艺战线“左”倾错误已经非常严重
46. 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社的共同之处是
A.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47. 金冲及等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述:“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个超出预期的变化:一个是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另一个是工商业产值中国营产值超过了私营产值;再一个是农村中互助合作事业普遍发展起来。”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B.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供依据
48.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主要原因是在农业领域
A.优化了人民公社体制 B.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建立了商品经济体系 D.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
49. 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 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
A. —五计划的成果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人民公社的特征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50.
《剑桥插阁中阂史》中写道中共的许多构想中,自发革命观体现得非常明站,内发革命观 强凋人民群众的潜力,认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起来,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七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下列选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
A.统一战线政策 B.农村包凼城市的革命迫路
C.计划经济体制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51题14分,第52题17分,第53题19分,共50分)
51.(14分)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城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 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职因。(6分)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北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北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 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額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額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 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枓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8分)
52.(17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存在着“同有”与“私有”的动态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嘉靖、万历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的民营手工业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糢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国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治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张塞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并分析其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7分)
(2)分析材料二中“蒋介石政府的统治经济”所产生的结果,并对“三大改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辨证解读。(10分)
53. (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 诸脱户(藉)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
151 诸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仗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州县脱户亦准此。
155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 币值:1936年元)
农业净产值
(亿元)
耕地
(千公顷)
就业人口
(千人)
元/公顷
元/就业人口
19世纪80年代
99.8?
63047
160118
158.37
62.36
2D世纪30年代|
166.41
93886
2000444
177.25
83.03
年增长率(%)
1.05
0.80
0.50
0.23
0.59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7分)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2)结合见过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