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6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贵州省2016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 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 ‎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 ‎2.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 A.特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3.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 ‎4.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 ‎6.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 ‎7.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8. “光荣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这句话主要反映了希腊罗马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地位。古代希腊、罗马在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留给后代人们的 A. 航海与建筑 B. 民主与法律 C. 自由与强权 D. 殖民与征服 ‎9.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二十万,自由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四万五千人,外邦人约三万人,奴隶约一万人,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约为十六万八千人 B.约四万五千人 C.约三万人 D.约一万人 ‎10.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11.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彭响要深广得多。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B.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C.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 ‎ D.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12. 1931年后.四川军阀仍有内战,七七事变后,地方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战初期,4O 万川军出川参战,统帅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安可在后方苟安!”这说明 A.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B.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 C.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矛盾得以调和 ‎ D.抗日战争期问中囚民族主义教育深刻 ‎13.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国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材料反映了清朝 A.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 B.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 C.报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 D.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 ‎14.维新变法初期,康有为曾倡导民权说.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今日开国会,尚非其时,民智不开,邃用民权,则举闰聋瞽”,前后态度转变说明康有为 A.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 B.已经彻底放弃君主立宪主张 C.维新与守旧思想的矛盾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15.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这表明“他们” ‎ A.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 B.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 C.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 D.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 ‎16.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17.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 ‎18.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 ‎ ‎19.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其中“空想到科学”指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建立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十月革命 ‎21.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2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所述属于挑战范畴的是 ‎ A.原始社会先民以刀耕火种进行集体劳动 ‎ 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 C.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希腊创造城邦文明 ‎ D.两极格局背景下中国建设采取苏联模式 ‎ ‎23.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包括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4.1947年3月,美国总统在国会上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历史上将其称为 A.“铁幕”演说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雅尔塔体制 ‎25.邓小平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说明“一国两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祖国统一问题 B.香港问题 C.国际争端问题 D.台湾问题 ‎26.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他所说的“精神财富”不包括 A.“法制化建设” 意识 B.“强化阶级斗争”意识 C.“民主建设”意识 D.“加强党建” 意识 ‎27.下列有关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表述确切的是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正副主席 C.制定了《共同纲领》‎ 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8.近年来,我国在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十二海里正常巡航、南海等问题上进行的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得到民众的认可。就连外交部的领导到中央党校讲课时都说,给外交部寄钙片的人越来越少了。之前我国外交被民众误解为“太软”,主要是因为(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新时期我国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 ‎ D.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多边外交 ‎29.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30.“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二、综合题(40分)‎ ‎31.(24分)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 步骤一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曾经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4分)‎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4分)‎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终的结局是什么?(4分)‎ 步骤二 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4)图1、图2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建立的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从图3到图4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出两例。(4分)‎ 步骤三 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6)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955 年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三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4分)‎ ‎(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分)‎ ‎(4)根据材料三 ,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是天下的正常法则,注重的是宗法人伦关系,故A项正确;民本思想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它是儒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是强调“三者顺则天下治”,非单独强调“臣事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民”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 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可以看出利玛窦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不符合;C项中的“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时期的思想·西学东渐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中的“宗法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由“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可以分析出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故本题答案选B项。国家观念主要确立的是主权概念,既赋予国家以人格化的权力。近代民族观念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成员。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天朝上国”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都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可以分析出监察官员位卑,由“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可以看出其权力较大,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监察官员主要是监察职能;C项监察机构庞大臃肿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行政效率材料没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监察制度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是不断加强的;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宋代,坊市界限打破,推动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所述与城市变化是没有关联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是“市”有着严格的控制,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控制外,政府还有专门的官员对市进行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市也不再进行直接监管了。所以古代的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知此派提倡节俭,结合所学能判断出是墨家学派,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排除AB;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涵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与礼,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 ‎【名师点睛】‎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 孟子、荀子(战国)‎ 见儒家思想的形成。‎ 墨家 墨子(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道家 老子(春秋)‎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战国)‎ 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提出“齐物”;“逍遥”,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商鞅韩非子(战国)‎ 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法治观;“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发展观、改革观。‎ ‎7.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教材即可知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防止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的关键措施是实行陶片放逐法,而不是设立公民大会、成立五百人议事会等选项,本题就是考查教材的识记能力,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 ‎ ‎【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法为后世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制度提供了蓝本。其它各项明显不符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罗马法、雅典民主政治 ‎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二十万,自由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四万五千人,外邦人约三万人,奴隶约一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约四万五千人,即男性成年公民,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因此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公民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公民概念。学生需掌握相关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1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的信息可得出元代中央集权的程度加强,再依据“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可得出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CD与题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从“社会革命”的角度交代了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它在思想方式的转变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日本全面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出现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故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关系,且C项说法较为绝对,故排除 A、C两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由于清朝报纸的编辑只爱讲事件的部分真实情况,而不爱将事件的所有真实情况告诉读者,所以报纸没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工具,这说明清政府对报纸等媒体监督控制严格;A、C两项说法太绝对,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人办报陆续出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A项与材料中的“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矛盾;材料只是提及康有为没有开国会的意图,不是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故B项错误;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项错误;康有为前后的态度转变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15.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着力塑造“巨人”等信息,得知本题考查的是文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故A项正确;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是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新教派的政治主张,故B项错误;人文主义反对以 神为中心,但并不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故C项错误;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是17、18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主张,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宗教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 ‎5、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影响到其他领域,促进近代科技进步。‎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材料“新”“在个人主义”,可得出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一种观点主张,不能看出阵营内部的分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可以看出早在《大宪章》中就对英国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这为后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是在《权利法案》中确立的原则;B项公民的权力与材料无关;C项中“取消”过为绝对。‎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基础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结合四所学可知ABC三项之前政府都没有进行改革,而中国的辛亥革命前清政府进行了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即清末新政,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故本题答案选D项。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背景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第1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法正确;第2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正确;第3‎ 项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第4项新中国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在此前起了代宪法的作用,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名师点睛】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阶级的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从此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0.A ‎【解析】‎ 试题分析:“由空想到科学”是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 是指巴黎公社的建立;“由理想到现实” 是指十月革命的胜利。所以答案选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理论到制度”部分不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考查较少,但复习不能忽略冷点。本部分命题主要围绕:《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巴黎公社的地位和意义,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等。‎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要实行农业集体化,政府高度集中地计划,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准备资金,是有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是实行固定的农业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B项不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余粮收集制,与材料所述不符;C项错误,材料所述是牺牲农业成就工业的,不可能持续发展。‎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的特点 ‎【名师点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苏联斯大林模式期间除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也开展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成就工业。‎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挑战和应战概念来判断,A项属于“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应该是应战;B项属于“人对人的刺激”,即为挑战;D项属于“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应该是应战;C项与两个概念无关;故本题答案选B项。‎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研究的方法·概念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二战以后,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 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建立欧洲共同体,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逐渐团结起来,不结盟运动兴起;“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不符合史实;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各种政治力量的崛起 ‎【名师点睛】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 ‎2、具体原因:‎ ‎(1)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是帝国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 ‎(2)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 ‎(3)20世纪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两国关系走向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 ‎3、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 ‎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1947年3月”“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所以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目的是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名师点睛】“一国二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即坚持了祖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现状及当地同胞的各方面意愿。‎ ‎2、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台、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2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的教训 ‎【名师点睛】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7.D ‎【解析】‎ 试题分析: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名师点睛】关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命题主要集中在:(1)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形成的原因;(2)再认再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3)评价认识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和意义。‎ ‎28.C ‎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不符合我国外交被民众误解为“太软”,故A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新时期外交的背景,故B项错误;新时期我国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些外交上显得“软”,故C项正确;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多边外交,不体现题中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名师点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所以我国的外交活动既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要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9.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寻求共同利益”、“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意思衔接不紧密,不准确。而C项,中美敌对关系开始改善,是题干材料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准确体现。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30.A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反映文革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显然这不是真正的民主。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曲折中发展·“文化大革命”‎ ‎【名师点睛】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法制是民主的载体;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民主”不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而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行为,它损害了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31.(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 ‎(3)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 ‎(4)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5)信息: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赛。例子: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答出两点即可)‎ ‎(6)三种观点:一是和平友好。原因或理由: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二是时有摩擦时有缓和;三是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后两种理由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二战时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法西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威胁,1942年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败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美苏成为同仇敌忾的盟者。‎ 第(2)问结合“冷战”开始的标志进行回答;二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又使美苏两国很快变成了敌人,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也使美苏两国成为势均力敌的仇者的标志。 ‎ 第(3)问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和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回答;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美苏争霸的最终结果是,苏联被拖垮,最终解体。 ‎ 第(4)问从两大军事集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的角度回答;1949 年美国拉拢西方国家成立起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行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苏联也采取了强硬的政策,同美国展 开较量,组织、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开较量,组织、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最终建立。‎ 第(5)问结合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从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可以看到有两三个人在把核弹装进一只白鸽模型的身体里。这幅漫画反映了美国表面上谈和平,一方面却在背后用核弹来威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出自1962年的一份美国报纸。图中,赫鲁晓夫同肯尼迪正在扳手腕,他们的屁股下面各自坐着对方的核弹头,左手都在准备按下核弹按钮,两人都已大汗淋漓。较量的结果,显然是赫鲁晓夫居于下风。此漫画反映出苏美关系极度紧张,战争已一触即发。反应信息是美苏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赛。应举是五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紧张例子。‎ 第(6)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言之有理。对于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即可,可以说是和平友好,这是主流,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纪人民的心愿,经济全球化也促使两国走上友好合作的道路,两国势均力敌,相互制约,也可以说有摩擦有缓和,还可以说关系恶化,学生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即可得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32.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尼克松访华。(2分)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4分)‎ ‎(3)“求同存异”的方针(2 分)‎ ‎(4)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图片①②信息中可以看出,①圆明园被焚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所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出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得到恢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中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的核心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考点: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①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参加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⑤中美建交,这几次重大外交活动是中国建国初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