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市2016年高考生物二模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乐山市2016年高考生物二模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2016年四川省乐山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 ‎  ‎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 B.原核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并非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都是跨膜运输的载体 ‎ D.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能更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特别高 ‎ B.骨胳肌收缩需要消耗大量的ATP,所以ATP含量特别高 ‎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D.检测糖类和蛋白质时,都必须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颜色变化 ‎ ‎3.将某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和氧气吸收量为测量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 温 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吸收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 A.由光下吸收CO2的量的变化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25℃后降低 ‎ B.由黑暗中吸收O2的量的变化可知:5℃~35℃范围内,细胞呼吸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 C.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在20℃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5℃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脱氧核苷酸序列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如果一个DNA分子由2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则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是21000种 ‎ B.某一特定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对于不同的生物个体也是各不相同的 ‎ C.大量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从未出现在生物体,而有些特殊序列则重复出现 ‎ D.控制性状的基因与生物的性状,除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外,还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激素含量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 B.激素广泛分布于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 ‎ C.人体内的激素都是蛋白质,口服会因为消化酶的作用而失效 ‎ D.人体内的活细胞都能合成激素,但不同的细胞合成的激素种类不同 ‎ ‎6.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7.将菊花外植体接种到MS培养基,可以培育出菊花试管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 B.将菊花外植体培育成试管苗,其原理是细胞分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同时使用,既有利于细胞分裂,又有利于分化 ‎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值高,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8分) ‎ ‎8.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两种方式是      . ‎ ‎(2)如图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生长的作用机理:首先是引起内质网释放Ca2+,释放的Ca2+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      ,导致细胞壁松散;另一方面激活有关基因表达,合成      . ‎ ‎(3)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表现为      ,在生长素浓度过高时,则会因为      而表现为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特点.生长素作用的另一特点是      . ‎ ‎(4)探索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时,都要先进行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9.如图1为我国北方某农场居民食物结构图,农作物的籽粒是人和家禽、家畜的食物来源,生产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大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部分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用于肥田.某同学对农场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请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 ‎ ‎ 方案一:调整居民的食物结构以养活更多的人. ‎ ‎(1)若期望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      :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保留整数),这一调整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      . ‎ ‎(2)该食物网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      . ‎ 方案二:充分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建立新的物质生产体系.设计如图2: ‎ ‎(1)该方案可使农场供养的人数增多,原因是      . ‎ ‎(2)该方案是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3)科学家袁隆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农作物高产的三个要素,即“良种、良田、良法”.这里所说的“良田和良法”是指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最佳的      等环境条件. ‎ ‎(4)人类耕作导致的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随季节的更替,是否属于群落的演替?      . ‎ ‎10.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原理与教材果酒制作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其工艺流程要求更高.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 ‎(1)最早的酵母菌都来自自然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酵母菌菌种时,土壤样品应来自      ,选择培养基应该以      作为唯一的碳源.若检测酒精产量高低,可以在菌落上滴加酸性      溶液,观察其颜色深浅. ‎ ‎(2)为了确保从土壤成功分离出酵母菌,获得土壤溶液后,首先要进行适当倍数的      ,再进行      的接种操作. ‎ ‎(3)接种环在使用前要先灼烧,其目的是      .平板划线操作中,每次划线之间也要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都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其原因是      . ‎ ‎(4)微生物的培养基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往往包括      五大类.制作果酒时,酵母菌的培养基是      . ‎ ‎(5)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传统的育种方法是      ,现代高科技的育种方法是      . ‎ ‎11.果蝇的翅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两种,分别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甲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将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F1的表现型及其数量关系如乙图,请分析回答: ‎ ‎ ‎ ‎(1)甲图所示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 ‎(2)分析甲、乙两图可知与该果蝇杂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      ,F1长翅红眼雌蝇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      . ‎ ‎(3)F1长翅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残翅白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残翅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      . ‎ ‎  ‎ ‎ ‎ ‎2016年四川省乐山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 B.原核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并非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都是跨膜运输的载体 ‎ D.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 ‎ ‎【分析】生物膜系统 ‎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 ‎2、功能: ‎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 ‎【解答】解:A、并不是细胞内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 ‎ B、原核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不都是跨膜运输的载体,还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等,C错误; ‎ D、生物膜系统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能更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特别高 ‎ B.骨胳肌收缩需要消耗大量的ATP,所以ATP含量特别高 ‎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D.检测糖类和蛋白质时,都必须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颜色变化 ‎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检测还原糖的实验;细胞核的功能;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 ‎【专题】正推法;糖类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 ‎【分析】1、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而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 ‎2、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含量较少,细胞生命活动对ATP的需求量很大,细胞依赖于ADP与ATP的快速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 ‎ ‎3、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4、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检测淀粉和蛋白质不需要水浴加热. ‎ ‎【解答】解:A、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A正确; ‎ B、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依赖于ATP和ADP的快速转化满足ATP的大量消耗,B错误; ‎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不是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 ‎ D、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蛋白质不需要,D错误. ‎ 故选:A. ‎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高效性的机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细胞核的功能,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检测,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识记. ‎ ‎  ‎ ‎3.将某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和氧气吸收量为测量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 温 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吸收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 A.由光下吸收CO2的量的变化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25℃后降低 ‎ B.由黑暗中吸收O2的量的变化可知:5℃~35℃范围内,细胞呼吸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 C.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在20℃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5℃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 ‎【专题】数据表格;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 ‎【分析】本题的实验变量有两个:温度和有无光照,而做出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光照下吸收CO2数值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吸收O2数值表示呼吸作用速率.然后,比较表格中的数字,根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出现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25℃达到最大值. ‎ ‎【解答】解:A、由光下吸收CO2的量的变化可知: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最大的是在30℃﹣35℃之间,A错误; ‎ B、黑暗中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所以由黑暗中吸收O2的量的变化可知:5℃~35℃范围内,细胞呼吸随温度升高而增强,B正确; ‎ C、净光合作用速率越大,植物生长越快,故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能生长,而在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C错误; ‎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5℃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75×12﹣2.25×12=18mg,而在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25×12﹣1.50×12=21mg,D错误. ‎ 故选:B.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关系,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表格的能力.在读表时,确定第一行值为净光合速率,第二行值为呼吸速率,并且一天中有机物的积累量=白天净光合作用量﹣夜间呼吸消耗量. ‎ ‎  ‎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脱氧核苷酸序列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如果一个DNA分子由2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则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是21000种 ‎ B.某一特定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对于不同的生物个体也是各不相同的 ‎ C.大量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从未出现在生物体,而有些特殊序列则重复出现 ‎ D.控制性状的基因与生物的性状,除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外,还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考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 ‎【专题】正推法;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 ‎【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 ‎【解答】解:A、如果一个DNA分子由2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则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是41000种,A错误; ‎ B、对于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某一特定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一般是相同的,B错误; ‎ C、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具有特异性,因此大量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从未出现在生物体,而有些特殊序列则重复出现,C正确; ‎ 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和理解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识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 ‎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激素含量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 B.激素广泛分布于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 ‎ C.人体内的激素都是蛋白质,口服会因为消化酶的作用而失效 ‎ D.人体内的活细胞都能合成激素,但不同的细胞合成的激素种类不同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 ‎2、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 ‎【解答】解:A、反馈调节能使人体内激素含量相对稳定,如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A正确; ‎ B、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激素广泛分布于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中,B错误; ‎ C、人体内的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不是蛋白质,C错误; ‎ D、并非人体内的活细胞都能合成激素,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合成激素,D错误.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特点,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属于简单题. ‎ ‎  ‎ ‎6.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 ‎【分析】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 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 ‎【解答】解: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提出合理的假设;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故选:C. ‎ ‎【点评】本题围绕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 ‎7.将菊花外植体接种到MS培养基,可以培育出菊花试管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 B.将菊花外植体培育成试管苗,其原理是细胞分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同时使用,既有利于细胞分裂,又有利于分化 ‎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值高,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 ‎【考点】植物的组织培养. ‎ ‎【专题】正推法;植物的组织培养. ‎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组织或器官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及环境条件下增殖分化成完整植株的一种无菌培养技术;基本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 ‎ ‎【解答】解:A、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需要添加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作用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A正确; ‎ B、将菊花外植体培育成试管苗,其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 ‎ C、细胞分裂素量多于生长素量,有利于芽的分化;细胞分裂素量少于生长素量,有利于根分化;细胞分裂素量与生长素量相当,有利于细胞分裂,C错误; ‎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值高,有利于根的形,D错误.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用组织培养法培养花卉等幼苗,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及条件,能准确判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8分) ‎ ‎8.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两种方式是 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 ‎ ‎(2)如图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生长的作用机理:首先是引起内质网释放Ca2+,释放的Ca2+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 H+释放 ,导致细胞壁松散;另一方面激活有关基因表达,合成 促细胞生长蛋白 . ‎ ‎(3)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表现为 促进生长 ,在生长素浓度过高时,则会因为 促进乙烯合成 而表现为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特点.生长素作用的另一特点是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 ‎ ‎(4)探索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时,都要先进行 预实验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植物激素调节. ‎ ‎【分析】1、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在未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在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生长素能发生横向运输. ‎ ‎2、探索生长素最适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前最好先设计一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探究,然后再较小的范围内设计较小的浓度梯度进行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 ‎3、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首先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被激活的“激素﹣受体复合物”能引起内质网释放 Ca2+,Ca2+促使细胞内的H+‎ 运往细胞外,增加了细胞壁的延展性,使细胞壁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导致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而发生不可逆增长. ‎ ‎【解答】解:(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有两种:在未成熟的组织中,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极性运输;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 ‎ ‎(2)被激活的“激素﹣受体”复合物能引起内质网释放Ca2,Ca2促进细胞内H+的利用ATP中的能量转运到细胞外,所以H+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H+运往细胞外,导致细胞壁变得松散,细胞中的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后,能引起RNA聚合酶催化mRNA的合成,进而促进生长蛋白的合成. ‎ ‎(3)生长素的两重性指在较低浓度时能促进生长,在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合成,从而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最敏感,芽居中,茎最不敏感,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 ‎(4)由于不清楚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范围,实验中设置的浓度可能会偏高或者偏低.探索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时,都要先进行预实验,探索出适宜浓度大致范围,之后再细化浓度梯度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故答案为: ‎ ‎(1)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 ‎(2)H+释放 促细胞生长蛋白 ‎ ‎(3)促进生长 促进乙烯合成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 ‎(4)预实验 ‎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的相关知识,属于读图获取信息题,对考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高,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 ‎  ‎ ‎9.如图1为我国北方某农场居民食物结构图,农作物的籽粒是人和家禽、家畜的食物来源,生产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大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部分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用于肥田.某同学对农场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请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 ‎ ‎ 方案一:调整居民的食物结构以养活更多的人. ‎ ‎(1)若期望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 4 :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保留整数),这一调整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 ‎(2)该食物网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 方案二:充分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建立新的物质生产体系.设计如图2: ‎ ‎(1)该方案可使农场供养的人数增多,原因是 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 ‎ ‎(2)该方案是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否  ‎ ‎(3)科学家袁隆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农作物高产的三个要素,即“良种、良田、良法”.这里所说的“良田和良法”是指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最佳的 CO2、光照、温度、水、无机盐 等环境条件. ‎ ‎(4)人类耕作导致的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随季节的更替,是否属于群落的演替? 是 .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分析】分析图1可知,表示我国北方某农场居民食物结构图,该食物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分析图2可知,表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 ‎【解答】解:方案一:(1)假设原有人口数量需要的能量为A,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消耗的植物为÷10%+÷10%÷10%=55A.当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即需要的能量为2A时,植物性食物占食物总量的X,则2AX÷10%+2A(1﹣X)÷10%÷10%=55A,X=0.8.因此,若期望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4:1 这一调整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2)该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方案二:(1)该方案可使农场供养的人数增多,原因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 ‎(2)该方案不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3)这里所说的“良田和良法”是指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最佳的CO2、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环境条件. ‎ ‎(4)类耕作导致的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随季节的更替,属于群落的演替. ‎ 故答案为: ‎ 方案一:(1)4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方案二:(1)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 ‎(2)否 ‎ ‎(3)CO2、光照、温度、水、无机盐 ‎ ‎(4)是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 ‎  ‎ ‎10.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原理与教材果酒制作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其工艺流程要求更高.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 ‎(1)最早的酵母菌都来自自然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酵母菌菌种时,土壤样品应来自 葡萄园 ,选择培养基应该以 葡萄糖 作为唯一的碳源.若检测酒精产量高低,可以在菌落上滴加酸性 重铬酸钾 溶液,观察其颜色深浅. ‎ ‎(2)为了确保从土壤成功分离出酵母菌,获得土壤溶液后,首先要进行适当倍数的 稀释 ,再进行 平板划线(或涂布平板) 的接种操作. ‎ ‎(3)接种环在使用前要先灼烧,其目的是 灭菌 .平板划线操作中,每次划线之间也要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杀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微生物 ,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都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其原因是 微生物的数量最少 . ‎ ‎(4)微生物的培养基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往往包括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特殊营养物质 五大类.制作果酒时,酵母菌的培养基是 葡萄汁 . ‎ ‎(5)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传统的育种方法是 选择育种 ,现代高科技的育种方法是 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 ‎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 ‎ ‎【分析】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 ‎2、配制培养基时,原料称量溶解之后,要进行调节pH,然后分装包扎并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 ‎3、平板划线是常用的接种方法,划线之前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从而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 ‎4、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 ‎【解答】解:(1)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酵母菌菌种时,土壤样品应来自葡萄园,选择培养基应该以葡萄糖作为唯一的碳源.若检测酒精产量高低,可以在菌落上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观察其颜色深浅. ‎ ‎(2)为了确保从土壤成功分离出酵母菌,获得土壤溶液后,首先要进行适当倍数的稀释,再进行平板划线(或涂布平板)的接种操作. ‎ ‎(3)接种环在使用前要先灼烧,其目的是灭菌.平板划线操作中,每次划线之间也要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杀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微生物,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都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其原因是微生物的数量最少. ‎ ‎(4)微生物的培养基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往往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特殊营养物质五大类.制作果酒时,酵母菌的培养基是葡萄汁. ‎ ‎(5)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传统的育种方法是选择育种,现代高科技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 故答案为: ‎ ‎(1)葡萄园 葡萄糖 重铬酸钾 ‎ ‎(2)稀释 平板划线(或涂布平板)(“稀释涂布平板”不得分) ‎ ‎(3)灭菌 杀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数量最少 ‎ ‎(4)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特殊营养物质 葡萄汁 ‎ ‎(5)选择育种 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灭菌的特点、育种的方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 ‎11.果蝇的翅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两种,分别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甲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将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F1的表现型及其数量关系如乙图,请分析回答: ‎ ‎ ‎ ‎(1)甲图所示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XB、AaX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XBXB、aa或AA、aaXBX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XB、AXB或a、a或A、A或aXB、aXB . ‎ ‎(2)分析甲、乙两图可知与该果蝇杂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Xb ,F1长翅红眼雌蝇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  . ‎ ‎(3)F1长翅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残翅白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0 ,残翅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  . ‎ ‎【考点】伴性遗传. ‎ ‎【专题】遗传基本规律计算;减数分裂. ‎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表示雄果蝇,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XBY,另一亲本则为雌果蝇. ‎ 分析图乙:后代中雄果蝇和雌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的比例均为3:1,因此亲本基因型均为Aa;后代中,雄果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母本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BXb. ‎ ‎【解答】解:(1)图甲表示雄果蝇,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XBY,该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时,复制的细胞核DNA平均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因此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XB、AaX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因此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XBXB、aa或AA、aaXBX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类似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XB、AXB或a、a或A、A或aXB、aXB. ‎ ‎(2)分析图乙,后代中雄果蝇和雌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的比例均为3:1,因此亲本基因型均为Aa;后代中,雄果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母本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BXb,即与该果蝇杂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F1长翅红眼雌蝇(A_XBX﹣)中纯合体(AAXBXB)占的比例=()÷()=. ‎ ‎(3)F1长翅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有(AA、Aa)(XBXB、XBXb),F1长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有AAXBY、AaXBY,它们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残翅白眼雌果蝇(aaXbXb),残翅白眼雄果蝇(aaXbY)所占比例=. ‎ 故答案为: ‎ ‎(1)AaXB、AaXB AAXBXB、aa或AA、aaXBXB AXB、AXB或a、a或A、A或aXB、aXB ‎ ‎(2)AaXBXb ‎ ‎(3)0 ‎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伴性遗传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遗传定律的实质,能够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难度适中.‎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