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2016年4月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潍坊市2016年4月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潍坊市2016年4月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2016.4‎ 注意事项:‎ ‎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 。”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 ,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关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庄严 幽远 徘徊 B.庄严 悠远 徜徉 ‎ C.庄重 幽远 徜徉 D.庄重 悠远 徘徊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 B.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九分钟进五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 ‎ C.在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云龙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 ‎ D.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 B.就备受关注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 C.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这是他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最重要原因。‎ ‎ D.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 二、(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之一,是强烈的群体意识,但也隐含着一个缺点,那就是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个性启蒙的核心意义,在于个性解放,即自我的独立自由,解除一切外在性的束缚。‎ ‎ 我把人生境界分为“欲求”“求知”“道德”“审美”四种,之所以把“审美”列入最高层次,就在于其他三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外在性意味着外来的约束,唯有审美,完全出自内在,故独立自由。“欲求”的境界出自类似兽欲的低级需求,需要外物的供给方能满足,其外在性不言而喻。“求知”境界是对外物的探求。“求知”(科学)对推动启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今科技所导致的网络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也有其庸俗的一面:效用第一,拜金主义。“道德”的含义必然包含“应该”,即使道德是自愿的应该,也有一定的外在性。‎ ‎ 我所崇尚和提倡的“审美”,远不止于感官之美、声色之美,它视万物为相通的“一体”,以对“一体”的领悟和玩味为美。此种美既尊重一己之自我,又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在此种“一体”的领悟中,“我”对他者之尊重和爱护,非出于道德的“应该”之外在感和强制感,而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内在感情,故此种美具有完全独立自由的内涵。‎ ‎ 欧洲传统文化重科学,科学成了欧洲个性启蒙的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不发达,这是中国个性启蒙迟迟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什么样的因素来推动启蒙呢?我以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可以从古典诗词中追寻到一点推动中国启蒙的动力。具体一点说,这就是指中国人的“审美”境界。‎ ‎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个人的自我被湮没于此种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的群体之中。但人性总有伸张个性、要求自由的一面,出路何在?在吟诗诵词。吟诗诵词,乃中国之士人皆有的习性,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中国美学“意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就是在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中做无穷的玩味与领悟,而此种玩味与领悟正是一片遨游于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 当然,传统士人审美观中之个性追求,有其消极的方面:“意象说”的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因此,他们的诗词歌赋大多含有自我安慰的性质,缺乏奋斗精神。五四运动以后有所转变,鲁迅、闻一多,既是文人、诗人,又是斗士,他们为中华文化未来之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个性的启蒙,还有待于进一步。我以为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弘扬士人伸张个性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弘扬传统的“意象说”审美观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们需要大力提倡树立“独立型自我观”,摆脱传统的“依赖型自我观”。“独立型的自我观”强调尊重他人之自我,强调包容、海涵。我主张以审美观推动个性启蒙,正是要以自然而然的“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之胸怀来滋养我们的中华文化。‎ ‎ (选自张世英《审美启蒙》,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中隐含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的缺点,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 ‎ B.审美不止于感官、声色之美,它视万物为相通的“一体”,以对“一体”领悟和玩味为美。‎ ‎ C.儒家思想强调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士人通过吟诗诵词,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 ‎ D.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境界,吸取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进行个性启蒙。‎ ‎7.下列有关作者提出的“审美”境界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它在四种人生境界中是最高的层次,完全出自内在,没有强制感,是独立自由的。‎ ‎ B.它所倡导的美是尊重一己之自我和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的统一。‎ ‎ C.它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取得,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个性启蒙的动力。‎ ‎ D.它就是“意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包括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四种人生境界中,唯有“审美”境界能推动个性启蒙,因为其它境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 ‎ B.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吟诗诵词就成了古代士人伸张个性的方式。‎ ‎ C.“意象说”的优点是引人进入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缺点是其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 ‎ D.中国五四之后的个性启蒙还需更进一步,“独立型的自我观”的形成对个性启蒙非常重要。‎ 三、(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文中“口”为命题而设)‎ ‎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踰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阕,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 ‎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①,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②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 【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 忤:违逆 ‎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 蠲:减免 ‎ 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忌:嫉妒 ‎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肆:放纵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弘图耻口并坐 ‎ ②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 ‎ ③及去,遂无口忌 ‎ 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 ‎ 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第Ⅱ卷(共11 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5分)‎ ‎(2)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5分)‎ ‎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具有远大抱负,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章》中所言“ ‎ ‎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中描写女子思念恋人的两句诗“ , ”表达自己对得到人才的渴望。‎ ‎(3)《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高耸接天,绝壁景色险怪的句子是:“ , ‎ ‎ 。”‎ 五、(12分) ‎ ‎16请以“激情”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遗漏信息,不得改变句意。(4分)‎ ‎ 我的目光被淹没了:婆娑的榆树上,榆钱密密匝匝,团团滚滚,喷涌着激情。‎ 激情 。‎ ‎17.阅读图表,完成下面题目。(4分)‎ ‎“您最期待的小康社会景象”调查图表 ‎(1)图表显示: (不超过20个字),这与国家近期提出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求相契合;中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等七项指标逐次降低; (不超过20个字)。(2分)‎ ‎(2)受访者对“健康放心的食品安全”和“尊严体面的生活状态”这两个指标的“期待”情况,可以反映出两个现实问题: ‎ ‎ (不超过50个字)。(2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为了寻找、发掘和再现梦绕魂牵的乡愁遗存,传承和弘扬古州丰厚的历史文化,报社举办了摄影作品 ‎① ②‎ 征集活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古州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又有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还有淳朴斑斓 的民风民俗;诸多体现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这些体现讲仁爱、守诚 ‎③ ④ ⑤‎ 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将在《古州日报》和《古州新闻网》发表。盛大的颁奖仪式将于本月25‎ ‎⑥ ⑦‎ 日在古州电视台举行,敦促获奖作者届时光临。‎ ‎ ⑧ ⑨‎ ‎(1)文中画线部分,为表达简明应删去的是 处,为表达得体应修改的是 处。(2分)‎ ‎(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处应改为 , 处应改为 。(2分)‎ 六、(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先驱·画隐·宗师 侯 军 ‎ 一生,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人,开辟一段独特的美的历程。‎ ‎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石匠家庭。祖父时常带着幼年的林风眠上山打石头,山野林木、潺潺小溪,给林风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 1919年7月,中学毕业的林风眠踏上欧洲求学之路。在法国,他完全沉迷于细致的写实主义学院派画风之中,后经爱才的耶西斯校长一记“当头棒喝”,他才从对西方古典画风的沉迷中猛醒,重新发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1924年秋天对林风眠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季节——巴黎秋季沙龙选中了林风眠的两幅画作,一为油画《摸索》,一为彩墨画《生之欲》。更难得的是,《生之欲》体现了林风眠力图把“东方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当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看到这幅画时,不由得击节而赞:“得乎技,进乎道矣!”‎ ‎ 1926年,由于蔡元培先生鼎力推荐,远在欧洲的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自己“中西融合之路”的前面是通衢大道,还是断崖绝壁。上任伊始,林风眠即致力于把齐白石的传统国画与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希望培养出第一批实践“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新生力量。然而,他的努力并不顺利。不过,林风眠不为所动,于1927年5月发起并组织了“北京艺术大会”,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展出2000多件展品。此时,年轻的林风眠校长就像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斗士,希望通过一场“艺术运动”来改变黑暗的现实。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无情的政治干扰,注定了这次艺术大会最终难逃半途夭折的命运。‎ ‎ 1927年9月,林风眠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兼教授。这是他得到的又一次实现“艺术救国”理想的良机。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令林风眠进退维谷,为改变沿袭已久的“视国画与西画有截然不同的鸿沟”的传统格局,林风眠提出中西画系合二为一的动议,这引发了与潘天寿的论争,还有后来的“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注],对林风眠所倡导的“艺术至上”理念,客观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 ‎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彻底击碎了林风眠“艺术救国”的梦想。从国立艺专隐退后,他在嘉陵江南岸一个大佛殿附近租了一间旧泥房,他要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以一己之力去改写中国绘画史,他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绘画作品向世界证明:“我林风眠倡导的道路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是一条宽广的新路!”‎ 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从1938年直到1991年去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林风眠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半隐居式的生活。他如同一个独自登山的探险家,在险绝的山崖间踽踽独行,没有人知道他的甘苦,也没有人了解他的艰辛,人们只看到那一行行不断向前延伸的足迹,如同为后来者昭示着登顶的路标。‎ ‎ 林风眠耗尽半生心血和才智创造出来的“风眠体”绘画,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对后来者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如今,“方形布阵”的中国画早已司空见惯,而“风眠体”的后继者更是比肩接踵,绵延不绝,且名家辈出,风靡世界。林风眠也由此成为世人公认的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宗师。‎ ‎ 在林风眠90岁时,有一位香港实业家捐款为林风眠建立纪念馆,他却将这笔巨款捐给了中国美术学院(其前身即杭州艺专),设立“永芳艺术基金”。这一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林风眠九十诞辰大型回顾展。年底,这个展览终于回到了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林风眠,那个从小就陪着祖父打石头的山里孩子,如今以他的作品回报了他的家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家乡父老:“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他说,“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训诫:脚下磨出功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 ‎1991年8月12日,91岁的林风眠在香港溘然长逝。由此,中国现代美术史有了一个新的标识:在林风眠以后,中国绘画的整体格局已经与林风眠之前迥然不同了。‎ ‎ (选自《人物》,有删改)‎ ‎ 【注】1930年春天,部分画社社员推重“为人生的艺术”这一富于时代特色的口号,与支持林风眠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为宗旨的社员发生争论,最终导致“西湖一八艺社”分裂。‎ ‎19.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明林风眠先生是画界中西融合的“先驱”?请简要概括。(4分)‎ ‎20.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自己“中西融合之路”的前面是通衢大道,还是断崖绝壁。‎ ‎(2)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21.文章以“先驱·画隐·宗师”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22.林风眠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四川一农民自造飞机。第一次试飞没有成功,再次试飞时因影响交通安全被交警拦下,试飞无限期推迟。近日他又在家造二代飞机,造的飞机酷似F—22战斗机,重要部件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民航主管部门指出,个人擅自制造飞行器上天不合法。‎ ‎ 对于这种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看法。‎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4‎ ‎ 一、(1 5分,每小题3分)‎ ‎ 1.C(A.莘(shēn)莘学子B.博古通今 D.曲径通幽)‎ ‎ 2.B(庄严:庄重而严肃。庄重: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悠远:①离现在的时间长。②距离远。幽远:深远;远而幽静。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 3.D(第一处依据联句内容及对仗规律,第二处依据话题一致和前后衔接)‎ ‎ 4.C(A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用错对象。此处应为“老气横秋”。B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条约。C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D.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望文生义。此处应为“险山恶水”)‎ ‎ 5.B(A结构混乱,改为“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或者“这些成绩是靠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C搭配不当,把“发生”改为“产生”。D成分赘余,去掉“心里”)‎ ‎ 二、(9分,每小题3分)‎ ‎ 6.D(A、B、C非本文主旨)‎ ‎ 7.D(意象美是“在……中做无穷的玩味与领悟”)‎ ‎ 8.A(“唯有‘审美’境界能推动个性启蒙”错)‎ ‎ 三、(12分,每小题3分)‎ ‎ 9.C(忌:憎恨)‎ ‎ 10.B ‎ 11.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 12.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不顾国家安危”错)‎ ‎ 四、(24分)‎ ‎ 13.(1)即便依从马士英所奏,我请求(把这件事)交给群臣一块商议,使公正的评论得以彰显,那么起用阮大铖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即”“下”“彰”“用”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 (2)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没有意义的礼仪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达”“执”“故事”“莫之计”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14.(1)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心留人”等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2分)(答出语言风格特点2分,结合语句、词语分析成理2分) ‎ ‎ (2)①“朱颜老”“白发添”“浑过了”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②通过“地迥无尘”“一片闲云”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其它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15.(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每空1分)‎ ‎ 五、(12分)‎ ‎ 16.激情在婆娑的榆树的密密匝匝、团团滚滚的榆钱上喷涌着,把我的目光淹没了。(语句通顺2分,信息全面准确2分)‎ ‎ 17.(1)“健康放心的食品安全”排在首位 ‎ “尊严体面的生活状态”则排名垫底(2分) ‎ ‎ (2)①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②民众对小康社会的理解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或:民众较少顾及对更高层次生活状态的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 18.(1)⑤ ⑧(2分)‎ ‎ (2)③ 句号 ⑦ 引号(2分,每处找对、改对1分)‎ ‎ 六、(18分)‎ ‎ 19.①创作《生之欲》时融东西方绘画艺术融为一体;②把传统国画与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③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举办美术展出;④尝试将中西画系合二为一;⑤创造出“风眠体”绘画。(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 20.(1)运用比喻手法,将还没人尝试融合中西绘画艺术的局面比作“荒原”,把即将面对的遭际比作“大道”和“断崖绝壁”,形象地写出了林风眠融合中西绘画艺术事业的前途未卜。(手法1分,效果1分)‎ ‎ (2)运用整句和四字短语,使句式整齐,增强语势,高度凝练地表现了林风眠为了艺术甘于贫苦和寂寞的求索精神。(手法1分,效果1分) ‎ ‎ 21.①高度概括林风眠的人生历程,评价了林风眠的艺术成就,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分) ②统摄全篇,使文章脉络清晰。(2分)‎ ‎ 22.①治学要兼收并蓄,勇于创新。林风眠博采众长,融中西绘画艺术为一体,独创“风眠体”绘画;②做事要直面艰难,矢志不渝。积极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决不放弃。③为人要热爱祖国,不计名利。积极通过“艺术救国”的方式改变现状;用建纪念馆的捐款设立“永芳艺术基金”。(每点2分) ‎ ‎ 七、(60分) ‎ ‎ 建议参照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年进士,积功升官任工部侍郎。性格刚正耿直,东林、齐、楚、宣、浙各党派互相诋毁排挤,而高弘图任何党派都不依附。高弘图曾经担任御史,和阉党违逆,被革职,而声名更高了。他在工部的时候,宦官张彝宪管理工部事务,高弘图以和他共事而感到耻辱,七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大怒。又被罢官归家。过了一年,怀宗思念他,就召他到皇宫,拿时事咨询他,补任南京兵部侍郎,不久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 甲申年,福王立。因为高弘图众望所归,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奏的江北遭受战乱的郡县两年之内免除它们的租税等八项建议,都被皇上用褒奖的语言给予答复。‎ ‎ 不久,马士英辅政,高弘图、张慎言等持守公正,在朝廷上议论起用旧臣,张慎言推举任用吴姓,马士英党派的诚意伯刘孔昭率领诸位功臣在朝堂上斥责张慎言,声音震动宫殿。高弘图说:“文武官员各有自己的职权。即便是文臣中,各部也不得侵害吏部的职权,武臣怎么能超越职权而争持呢?”不久,马士英上疏推荐阮大铖,说:“阮大铖名字在丹书上,但不是他的罪过,是因为别人诬陷他罢了。”阮大铖趁机上前奏称自己被冤枉陷害,并拉高弘图为他作证,因为(他以为)高弘图从来不依附任何党派,一定不会忌恨自己。高弘图就说:“阮大铖刚才所说的,我不知道,无法弹劾批驳的。如果他被起用,关系非同小可。从前崔、魏乱政,先帝首先铲除大恶,亲自审定逆案,来遏制那些邪恶之人,阮大铖名列其中。凭着先帝的圣明审察,岂能容许擅自更改?即便如马士英所奏,请求(把这件事)‎ 下发给群臣一块商议,来彰显大家的看法,那么起用阮大铖也显得光明正大。”马士英生气地说:“我推荐阮大铖,不是接受了贿赂。有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而最终起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 左懋第出使北方前,高弘图上奏:国书要依照古代称可汗的先例;出使的礼节,尊从典章会要,不可屈膝而导致有辱使命。正当那时,本朝正商议派遣军队南下,而左懋第到了之后,坚守他的主张倔强不屈,国书无法送达,使事情无法完成,南征之举就决定了。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为无用的礼节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上的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这之后派遣宦官总管畿辅、浙江、福建的粮饷,再设置东厂,高弘图都极力反对。马士英大怒,假传圣旨严厉斥责他,高弘图于是坚决要求辞职。八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月,终于离职退休。高弘图在内阁时,马士英还畏惧他,不敢放纵自己的想法。等到他离去,就无所顾忌了。当时山东已经丢失,高弘图流亡寄寓于吴门,不久又渡江进入浙江东部。弘光帝被灭亡后,泣涕绝食,死于会稽竹园。‎ ‎ 逸史说:明朝在金陵重新建立,高弘图与小人同朝为官,不迅猛激切不追随附逆,坚持正道保守正直,有足以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他不能通达古今的变化,明白生死存亡的大势,就像出使北方的事情,仍然拘泥于太平时的旧例,是要追求不起任何实际作用的形式呢?还是要追求对于国事有利的事情呢?高弘图虽然不是济世变通之材,假使他有幸处在太平盛世,本来是一位贤明的宰相啊。‎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