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下)高一级期中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80小题,共80分。)
1.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2.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身份不需要美国的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3.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边交政策
4.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
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D.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
5.《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
6.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7.新中国与非洲友好开端最早可见于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8.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9.“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10.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C.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
11.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本质一致的地方是
A.美国始终坚持遏制和孤立政策 B.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以自身利益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出发点 D.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3.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内写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
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14.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5.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1973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1937~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这些行为
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16.中国文化传媒网报道:“1950年,喜欢中国的日本人仅为0.5%。……1979-1988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根本变化,约七成民众对中国抱有一种亲近感,与美国几乎不分伯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形象明显改善 ②中日建交后官方交往增多 ③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④受冷战影响,日本民众对中国有敌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18.从2004年到2010年,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在成员国强力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下,成功制止了500余起恐怖事件的发生;从2002年到2014年,上合组织框架内多次举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联合军事反恐演习。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B.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19.“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20.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
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2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这里的“另一场战争”指的是
A.美苏“冷战”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德国分裂
22.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稳定西欧经济 ②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③遏制苏联 ④把受援助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战争一触即发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由此开始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24.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表示: “我认为,那种以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俄国人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当西方具备了坚不可摧实力的时候,斯大林才会来听听美国的谈判条件是什么。”下列事件体现了艾奇逊观点的是
A.德国被一分为二 B.尼克松访华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美国从越南战场撤军
25.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市政府曾花费15.9万美金打造了250万身份识别手链及名牌(Dog Tags)发给儿童并要求24小时佩戴。其目的显然是灾难后辨别尸体或确认迷路儿童身份等工作可以顺利展开。此举引得美国诸多城市效仿。你认为美国在预防
A.二战后大量难民进入美国引发恐慌 B.冷战局面可能失控而引发的核灾难
C.《北大西洋公约》的反对者大破坏 D.极端恐怖主义势力对美国全面攻击
26.在纽约,一群年轻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阴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 B.朝鲜战争 C.1961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27.20世纪60年代,一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曾说:“小国管理着小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却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恰当的理解为
A.小国和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互相制约
B.第三世界尚不足以使大国行动受到制约
C.第三世界有了发言权,但仍未改变美苏的大国强权政治
D.小国的发言权已取代了大国
28.“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它们各自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掠夺对方的基础上,冤冤相报。从20世纪50年代后,它们寻求合作,谋求共赢。”上面所述的国家关系比较典型的发生在
A.英国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之间 B.美日之间
C.欧洲大陆主要国家之间 D.美欧之间
29.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它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从发端来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 B.法、德政治家远见卓识
C.苏联咄咄逼人威胁 D.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
30.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1.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主要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B.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C.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32.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进行改革开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要支持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33.“在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顶上空飘扬的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上述文字所描绘的是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欧盟成立 D.华约成立
34.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那么,导致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
A.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的“和平演变” D.民族矛盾尖锐
35.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6.《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由此可知
A.区域集团在多极化格局中作用衰退 B.区域集团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C.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D.“一超多强”局面被逐渐打破
37.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52%,而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期间仅仅下降22%。材料反映了
A.俄罗斯发生了持续的经济滞涨 B.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不适合俄罗斯
C.美国继续遏制俄罗斯 D.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经济带来巨大灾难
38.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9.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40.《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该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京杭大运河
41. “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不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4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43.对中国古代三种形态手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B.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用于家庭消费
C.明朝中后期,在官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4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者并存的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4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个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47.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A.白瓷 B.青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
48.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49.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C.丝织品远销国外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51.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5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工厂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53.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
A.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B.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54.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55.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56.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C.盐铁官营 D.工商立国
57.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58.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
输出
59.说起“他”,人们从不吝惜赞美之辞——伟大的旅行家、开辟新航路的指明灯。也有人认为他“一本
游记引来了强盗。”材料中的“他”是
A.马可·波罗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60.“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61.“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样说
主要时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统一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62.“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自己抵达了亚洲。”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63.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4.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世纪中未有上升,而在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 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D.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
65.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日益加强,人类文明不断交融。这种“交融”在当时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鸦片贸易 B.殖民扩张 C.商品输出 D.资本输出
66.早期西欧殖民扩张产生的影响有
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 ②促进了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给被侵略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④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7.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少买”以防止贵金属流出;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多卖”,实现贸易上的顺差。材料强调“少买”“多卖”实际上是
A.对外贸易的不同方式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自由放任原则
68.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69.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礼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70.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使用机器的生产部门是
A.棉纺织业 B.冶金业 C.铁路运输业 D.远洋航海业
7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蒸汽机的发明 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新时代
72.《全球通史》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不包括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资本主义大工厂诞生
73.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74.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75.当英国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
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当时市民阶层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76.有学者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化应该从18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开始形成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
77.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是
A.石油 B.电 C.水力 D.煤炭
78.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有关其积极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B.有利于改善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 D.有利于缓解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79.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80.“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是相对
微小得多的代价。”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A.明清闭关锁国 B.义和团运动
C.世界市场形成 D.鸦片战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81.1954年底,美国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某次会议极力阻止,他们认为:如果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联合国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集团;其次,会议将为周恩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对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C.表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82.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
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初期 C.70年代初期 D.80年代末期
83.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会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说明
A.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B.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8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材料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的和特点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实力衰退,无法维护其霸权地位
C.两极格局结束,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 D.美国与世界其他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85.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
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
86.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鼔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
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B.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
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87.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88.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这则材料反映出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89.下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对造成这一运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 B.工业革命激化了抢占商品市场的竞争
C.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恶化 D.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90.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又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B.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
C
2
C
3
B
4
B
5
B
6
B
7
B
8
B
9
B
10
D
11
C
12
C
13
A
14
B
15
A
16
A
17
B
18
C
19
A
20
C
21
A
22
A
23
B
24
C
25
B
26
D
27
C
28
C
29
B
30
C
31
B
32
A
33
B
34
A
35
D
36
C
37
D
38
D
39
C
40
C
41
B
42
A
43
C
44
B
45
A
46
C
47
A
48
D
49
D
50
A
51
A
52
B
53
B
54
C
55
C
56
D
57
D
58
C
59
A
60
A
61
B
62
C
63
C
64
B
65
B
66
C
67
C
68
C
69
A
70
A
71
B
72
D
73
B
74
D
75
B
76
D
77
A
78
D
79
B
80
C
81
A
82
C
83
C
84
A
85
C
86
B
87
A
88
A
89
C
9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