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潮南区高三考前文科综合历史训练题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卷页上答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位号分别填写在地理、政治、历史答题纸上。
2.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分别填写在各科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第I卷(满分14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1-11为地理题,12-23为政治题,24-35为历史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2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2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
A.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 B.客观评价了中国郡县制
C.否定了中国的选官制度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
27.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困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 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28.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 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
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 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
29.民国初年的报刊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截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好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式样。”这反映了
A.中国女子服饰全面西化 B.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中国女子普遍追求时尚 D.辛亥革命推动习俗变迁
30.1922年,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呼吁好人“不要清高”,要组织“好人政府”,在政治改革中坚持三条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这一主张
A.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B.体现各阶层联合斗争的要求
C.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 D.反映了精英分子的政治诉求
31.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32.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33.据史料记载,参与制定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55名代表中,有9人是种植园主,有15人是奴隶主,有14人曾任法官,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律师,有29人受过高等教育。这反映出该宪法的制定体现了
A.广泛性和公平性 B.大众性和妥协性
C.普遍性和代议性 D.专业性和精英性
34.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35.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现象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一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其中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一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致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口。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1822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1831年)至十四年(1834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岁漏银)合之亦数千万两。”
——摘编自《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并分析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白银流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以及该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历史资料
15-17 世纪
原产美洲的烟草、西红柿、花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传入欧洲、亚洲、非洲,小麦、水稻、甘蔗等物种由欧洲传入美洲
1839年
英国工厂工人总数为419560人,其中女工为242296人
1919年
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国际民航客运航线开通
2015年
中国“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为912.17亿元
美国“黑色星期五”当天网购销售额为272 亿美元
提取材料信息,以“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为视角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叙述清楚、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并在答题区上方的方框内写上你所选题的题号。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 “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极的状况。
一一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国政党源流大体可分为两支,其一为革命派,另一为立宪派。革命派以同盟会为正宗,源于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立宪派在清季为宪友会,亦为政闻社、咨议局联合会和江浙派。民国后,分别演变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集团。具体演变情况如图14: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清末民初政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政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
1962年10月14 日, 美国 U‐2 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 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又搞清了苏联运往古巴的中程导弹及其它武器等具体情况。 10 月 22 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 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封锁,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命令: 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峙, 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 25封, 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 但是都明确表达了 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 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另外, 还有其他秘密通 道。 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 伊柳辛‐28 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 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古巴导弹危机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赫鲁晓夫撤走导弹,美国人就此罢休。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未能引发战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趁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用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创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 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成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9分)
(2)概述粱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6分)
2016年潮南区高三考前文科综合历史训练题
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A
D
C
D
D
B
B
D
A
C
40.(25分)
(1)流向;16至18世纪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向西欧,又从欧洲流向中国。(3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2分)西欧诸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开采和掠夺了大量金银。(2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欧洲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扩大;(2分)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2分)
(2)变化:从中国流向西方国家;(2分)
原因: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外流。(2分)
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2分)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贫困;(2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分)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快了清政府的衰败;(2分)
41. (12分)
评分说明:
主题鲜明,观点正确(2分),论述充分恰当(10分)
一等(12—9分):①主题鲜明,观点正确;②准确充分运用材料史实;③论述充分,表述清楚,逻辑严密。
二等(8—5分):①主题较鲜明,观点正确;②能够运用相关史实;③论述较充分,表述较清楚,有一定逻辑关系。
三等(4—0分):①主题不鲜明,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②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③表述不清楚,逻辑关系不清。
答案示例: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2分)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承袭秦制,有所损益;政府重视,制度严密,内容详实;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6分)
(2)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便于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国有经济,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整顿吏治实际效能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贪腐问题。(9分)(每点3分,任答3点)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特点:民国初年,政党增多,形成进步党和国民党两大集团;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泡沫政党居多。原因: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人民集会结社被严禁;
辛亥革命后,民众参政热情提高;《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更多的人接受政党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政党缺乏经济基础;缺乏群众基础;部分非革命党人投机革命,企图利用政党的名目以达个人的政治目的。(9分)
(2) 影响: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政党这一合法斗争形式也被袁世凯等军阀封建势力所运用,建立了不少御用政党和团体,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
47.(15分)【战争与和平】
(1)背景:二战后,美苏争霸;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爆发革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向古巴运输导弹成为导火线。(6分)
(2)原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美苏双方互不相让,都有避免世界大战的意识;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问题。
启示:和平谈判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灵活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平与发展史历史发展的主流。(9分)
4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先驱;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9分)
(2)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交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