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试卷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冲刺(一)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全国新课标试卷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冲刺(一)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全国新课标试卷考前冲刺试题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日食 日食作为古今中外最受人们关注的天象之一,人们对其科学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在很早以前,“天狗蚀日”的说法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我国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的日食观测记录。不过,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人们对于日食的观测和研究还是十分粗糙的。直到16世纪中叶,由于天文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日食的观测研究才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从而逐步揭示了日食的成因。‎ 原来,日食现象是当月球绕地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如果此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那么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芒,因此月球的黑影就会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发生日食现象。根据交食的情况,日食可以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日全食必须在太阳、月球、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才能发生。在日全食的时候,月球在地球的影子分为两部分,中心的地区叫本影,外面的区域叫半影。只有处在本影的位置才能看到日全食; 在半影区域的位置能看到日偏食。也就是说,在发生日全食时,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近,此时月球的本影能扫过地球,所以从这个位置来看,月球把太阳全部遮住了。‎ 日环食作为一种日食现象,发生概率是非常低的,因此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天象。当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就会遮挡住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而当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就会形成日环食。发生日环食的时候,太阳中心黑暗,边缘明亮,在天空中会形成一个耀眼的光环。因此,相比于日全食和日偏食来说,日环食更具有观赏性。‎ 日食观测是人们认识太阳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天文学家严森和洛克耶通过日全食观测发现“太阳元素”的事例,一直被科学界认为是日食观测史上的一段佳话。巴黎科学院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特别铸造了一枚金质纪念牌。这枚金质纪念牌一面雕有传说中的“太阳神”,另一面则是两位天文学家的浮雕像。每当人们看到“太阳神”驾驶4套马车的英姿,就会联想到这两位天文学家的功绩。‎ 在19世纪,当天文学家预测到印度将于‎1868年8月18日发生日全食时,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异常兴奋。法国米顿天体物理观象台台长严森和英国皇家科学院太阳物理天文台台长洛克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868年10月26日,法国巴黎科学院收到了两封内容相同的来信,分别是严森和洛克耶写来的,都报告了同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那就是在观测日全食时意外地发现了日饵中的黄色光谱。巴黎科学院对这两封来信极为重视,经过比对认为这条黄色光谱不属于当时已知的任何元素。‎ 后来发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的一种太阳上的元素,因此人们就取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之意,把这一元素命名为“太阳”元素(中文名称为“氦”)。为什么日食观测具有如此重要的科学意义呢?原来,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则淹没在它明亮的光辉之中了。其中色球层和日冕是太阳大气的两个重要的层次,对揭示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极具价值。‎ 色球层是太阳大气中的中间层,在光球之上大约有‎2000千米的厚度;日冕是指太阳外面包裹的具有极高温度而又十分稀薄的等离子体,其范围要比太阳本身还大好几倍呢!据说,日冕的光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平常由于其完全隐藏在地球大气散射光造成的蓝色天幕中,因此我们通常是观测不到它们的。而在发生日全食时,由于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从而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中可以相继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因此科学家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来观测色球层和日冕,进而揭示有关太阳的科学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观测日食方法不当造成的眼睛伤害不计其数,古人认为那是“神的惩罚”。现在我们早已知道,这是太阳红外线的热效应对眼睛的灼伤。‎ 原来太阳是一个能够发出极度强光的天体,其发出的强光是由各种频率的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我们如果把太阳光进行色散处理,就可以得到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单色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见光”。实际上在太阳光中还有并不被我们眼睛感知的“不可见光”,这种“不可见光”主要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红外线的波长非常大,照射到机体上时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太阳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很容易通过我们眼球的角膜、晶状体和玻璃状体而直达视网膜,当它被视网膜上的色素细胞吸收后就会转化为热能,从而对视网膜造成严重的灼伤。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日食性视网膜灼伤”,目前对此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应当以预防为主。‎ ‎1.下列因素哪一项与产生日食现象无关?( )(3分)‎ A. 月球公转 B. 地球公转 C. 月球位置 D. 地球大小 ‎2.下列因素哪一项是产生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关键因素( )(3分)‎ A. 月地距离 B. 阳光强度 C. 地球大小 D. 月球大小 ‎3. 以下对观测日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观测日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重要手段,色球层和日冕的发现就有赖于日全食的出现。‎ B.观测日食可使人们对太阳引发更多想象,因而将太阳神用来命名新发现的太阳元素。‎ C.观测日食如果方法不当会受到伤害,因为太阳光中有各种频率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D.观测日食可用特制的太阳屏滤光片,它可以将复色光过滤为单色光来减轻光的强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作者:韩愈 ‎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 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不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 ‎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率常屈其座人 屈:使……折服 ‎ B. 子本相侔 侔:齐等 ‎ C. 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强:勉强地 ‎ D. 亦可以少愧矣 少:减少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其俗以男女质钱 愿以柳易播 B. 则使归其质 ‎ 使子厚在台省时 ‎ C. 而梦得亲在堂 ‎ 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 D.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 材不为世用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 柳宗元少年即显露出才华,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为众人所仰。‎ ‎ B. 顺宗年间,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虽然闲居无事,仍然刻苦读书,撰写文章。‎ ‎ C. 柳州任上,柳宗元多方设计,解救“债奴”,传至他州,却被观察史勒令下马。‎ ‎ D. 对于柳宗元代刘禹锡赴连州的义举,作者非常赞赏,并感慨“士穷乃见节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1)(柳宗元)写的文章,文笔汪洋恣肆,内容深厚凝炼,显出其为广博的学问。‎ ‎(2)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2) 根据当地的风俗,进行教化,设定禁令,当地人民顺从依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便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B. 颔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目突出,情景交融。‎ C.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 D.尾联写诗人此时听从远处传来的《后庭花》乐曲,感叹国破家亡,不觉悲愤从心涌出。‎ ‎9.本诗题为“金陵怀古”,试阐释本诗的思想感情。(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 ‎ 冯曙光 双牛镇‎1945年8月15日的这天清晨,一个日本军人用刀柄重重地撞在尤再三酒店的门上。尤再三提着裤子打开门,把腰弯成一架桥:“太君,早请早请!”‎ ‎“酒店的开了开了,我的喝酒!”‎ 听了这话,尤再三长出一口气。情绪的巨大落差使他眼前一片黑暗,险些跌倒。双牛镇人也都觉得奇怪:这个刽子手,怎么敢一个人出来喝酒?‎ 中午,据点那边几声沉闷的枪响后,田中正二一声嚎叫,出现在小镇的石板街上。‎ 这一天,不仅对田中正二,对双牛镇,对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日子。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 田中正二没醉。他一下跪在地上,两眼注视着远方。那里的天地已经区别开来,一线玫瑰色的红霞正冉冉升腾……‎ 又有一连串枪声从据点那边传来。他的部下在自杀。他一把撕开军衣,抽出军刀。这一刻,他觉得神圣庄严,丝毫没有绝望。‎ 双牛镇的人壮起胆步步挪动地围上来。就在他们嘴里要惊叫出声的时候,巷尾,张货郎挑着货担边跑边喊:“乡亲们,日本鬼子投降了,据点的鬼子全死了!”这是一声炸雷。也就这时,田中正二对自己举起的刀,收了回来。‎ 张货郎拨开人群指着田中正二:“这样死便宜了他,乡亲们,把他捆起来!”‎ 人群挤动了一下,张货郎借势一推。未及田中正二顺过刀柄,十几个人便压在了他的身上。‎ 血从田中正二嘴角流出。他被捆成一团,这使他的形体失去了军人所有的气质,包括他的残忍和孤傲。还是张货郎的声音:“给他灌辣椒水,再剥皮,烧死他!”‎ 这个小贩,长期在据点里进进出出,拍着日本人的屁股骂自己祖宗,还把骗来的闺女往据点里引。怎么一夜间换了另一个模样?‎ 张货郎找来辣椒,撕碎,浸泡在一碗酒里,酒即刻鲜红。他端起酒,向田中正二走去……‎ ‎“住手!”一声呐喊,抽打在张货郎身上,使他一颤。双牛镇德高望重的寿星,96岁的贝母大爷威严地出现在眼前。他的一只手被田中正二砍去。贝母大爷说:“就是砍下我的头,我还是说你们的日子长不了!”‎ 贝母大爷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 ‎“田中队长,今天并不是我们双牛镇的人要你死,这是天意,是阎王爷要招你们这群害人精回地狱!我不想再提起这只手,不过当时有一句话,不知你忘了没有?”‎ 田中正二燃烧着双眼,他没有忘记这位可以做他爷爷的老人与他打的赌。对,那是一次极不公平的打赌,他肆意地砍去了一个中国人的手臂。为了要贝母大爷看到他们的胜利,田中正二没杀死他。结果他赌输了。今天,他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下头:“嗨!你的赢了!”‎ 人群蠕动了一下,没有欢呼。长期的煎熬,人们麻木了。‎ 张货郎抱来了一堆干草,叫道:“贝母大爷,把辣椒酒给他灌了,再点燃他,好看得很哩!”‎ 贝母大爷的手一挥,碗飞出在墙上撞了个粉碎。他凝视着张货郎:“你是人吗!”‎ ‎“我怎不是人?”张货郎惊讶。‎ ‎“你连畜牲都不如!”‎ 张货郎指着贝母大爷,一边后退一边惊呼:“你……你疯了。”‎ 这是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双牛镇上自杀了一个日本军人,他很年轻。这一天,双牛镇赶走了一个中国人,一个小贩。人们忘不了这一天,用刀,刻在心里。‎ 捆绑田中正二的绳索被割开,为此,他跪向一片灾难深重的大地,跪向一群被他们践踏蹂躏的人民。然后举起刀,奋力剖开自己的胸膛。‎ 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篇写尤再三“情绪的巨大落差”,反映了日寇铁蹄之下中国普通百姓惶恐、惊惧的状态,自然,真实。‎ B.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这里的交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中的人们麻木不仁的心理。‎ C.“天地区别”“红霞升腾”的景物描写,预示着抗战胜利的美好图景,预示着一个苦难民族的新生就要到来。‎ D.田中正二这个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最终剖腹自尽。作者对其下场毫不同情,表现了对日寇的无比愤恨。‎ E.全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又不失文学色彩,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不仅简练生动,而且突出了各自鲜明的性格。‎ ‎(2)结合作品分别简析贝母大爷和张货郎的形象。(6分)‎ ‎(3)结合作品简析“贝母大爷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4)作品最后一段写道:“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 (8分)‎ ‎⑴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含有作者怎样的情感?‎ ‎⑵这句话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妙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 ‎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1970年代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越南战争期间。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按照当时的部署,“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 还有化学合成药组,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 ‎197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根据她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神药”。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她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还曾经因为在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工作,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当年的科研人员们的献身精神,在屠呦呦和她团队人员身上等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她们依然义无反顾。“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回忆起当年的行为,屠呦呦说。‎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 (取材自林晓娜同名报道)‎ ‎(1)下面各项对文本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 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B. 科学研究只有基于现实的直接需要才会有价值,青蒿素等的研制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C. 青蒿素解决了以往抗疟药的耐药性问题,是因为青蒿素有不同以往药物的化学结构。‎ D. 以身试药虽然危险,但在科研人员看来这却是比较有效的直接验证临床药效的手段。‎ E. 在屠呦呦看来,自己获得诺奖才能证明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 ‎(2)概述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过程。(6分)‎ ‎(3)总结屠呦呦取得成就的几条原因。(8分)‎ ‎(4)屠呦呦女士曾被戏称为“三无院士”,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对此社会各界有不同看法。请简要阐释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缉拿 山青水秀 寒喧 同等学力 B.收迄 无可置疑 神采 滥用职权 C.撕杀 人情世故 委曲 美轮美奂 D.赈灾 林阴大道 调谴 共商国是 ‎1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 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 ,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 在人们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 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 A.卑劣 契机 沉积 竟自 B.卑劣 突破 沉淀 径自 C.卑鄙 突破 沉积 竟自 D.卑鄙 契机 沉淀 径自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福建一些地区遭受地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来自祖国各地的救援捐款便络绎不绝地送到了灾区。‎ B.孔教授的课讲得很精彩,不仅本校学生欢迎,其他院校也聘请他为兼职教授,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C.我们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D.有的同学“一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觉得反正也考不上大学了,就破罐子破摔,一上课倒头便睡。‎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奋斗的一生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B.今年恰逢中国话剧百年华诞,青年湖公园将开展话剧“五个一”,一期工程4月竣工。‎ C.作为现代人,财富更深层的意义,并非指你赚钱的多寡,而是指你生活品质的优劣。‎ D.面对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身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劝阻同学们不要沉迷网吧。‎ ‎17.填入横线处的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A.改正与润色、丰富 ‎ B.润色与改正、丰富 C.改正、丰富与润色 D.丰富、改正与润色 ‎18.根据下面这节诗的形式,请任选其他三季中的某一季,抓住季节特点进行仿写。(可不押韵)(5分)‎ 冬 天 ‎ 冬天是一览无余的旷野, ‎ 没有包装、掩饰和色彩。 ‎ 冬天是北风中树的枝干, ‎ 直白,自然,真切,实在。 ‎ 六、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茉莉花 ‎[希腊]乔治·塞弗斯 不管是黄昏 还是初露曙色 茉莉花 总是白的 ‎ 请在体会诗歌意蕴的基础上,自选角度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60分)‎ 全国新课标试卷考前冲刺试题一参考答案 ‎1. D 文中没有提到地球大小与日食的关系。‎ ‎2. A 文中这句话“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近,此时月球的本影能扫过地球,所以从这个位置来看,月球把太阳全部遮住了”和“而当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就会形成日环食”说明月地距离是关键。‎ ‎3. A ‎ ‎ B 不是因为引发想象才用太阳神命名的。‎ ‎ C 不是因为有不可见光会受到伤害 ‎ D 太阳屏滤光片的功能不对。‎ ‎4. D (D 少:稍微)‎ ‎5. A (A 两个“以”都是“拿,用”。 B 第一个“使”是“让,要求”,第二个“使”是“如果”。 C 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转折 D 第一个“为”是“成为”,第二个“为”是“被”。)‎ ‎6. C 观察史没有勒令解救债奴的方案下马,反而将其推广到其他州县。‎ ‎7. ‎ ‎(1)(柳宗元)写的文章,文笔汪洋恣肆,内容深厚凝炼,显出其为广博的学问。‎ ‎(2) 根据当地的风俗,进行教化,设定禁令,当地人民顺从依赖。‎ ‎8.D. 尾联不是写实,是在用典。‎ ‎9.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认识,他指出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并暗示当今唐代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六朝的后尘。‎ ‎10. ‎ ‎① 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 青冥浩荡不见底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③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11.‎ ‎(1)[B][D](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B项中“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是平淡的叙述语,与“生动形象”无缘;且交代的情况属实,与“麻木不仁”无关。D项中对田中正二的分析失当。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而非个人,田中正二代表的日本军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作品中贝母大爷对田中说的话和结尾“双牛镇上自杀了一个日本军人,他很年轻”,都表明了作者对个体的日本军人虽愤恨而又同情的态度。]‎ ‎(2)⑴贝母大爷:在与田中正二的矛盾斗争中,他坚信抗战胜利,表现了他对正义的坚守;他宁可被杀头,也决不屈膝背叛,具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与张货郎的矛盾斗争中,他表现出人性的善良、正直、磊落。⑵张货郎:对强势日军的谄媚和对弱势日人的残暴,表现了其卖国求荣、见风使舵、见利忘义的市侩、汉奸嘴脸,是中国人中卑鄙、无耻的下作小人。‎ ‎(3)①突出这位受尽苦难的可敬老人,从而引出下文——对侵略者的质问,向侵略者的控诉;②引起悬念,为后文挥手摔碗、痛斥张货郎的情节逆转做铺垫。‎ ‎(4)⑴这句话反映了历尽浩劫,人们从麻木、沉默到肆意宣泄的情感变化(或从坚强不屈到伤心悲怆的情感变化)。饱含着作者对日本侵略者荼毒生灵的愤恨,对付出巨大民族 牺牲的灾难深重的大地的哀叹。⑵①对比的手法(“从不哭”“全都哭了”),通过前后情感的变化,突出了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②排比的修辞(“扶着……扶着……扶着……”),细腻、逼真地写出了经历战争的人们疲惫与无助的形态,如一声声叹息,富有表现力、感染力;③象征的手法(“干死的大树”),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给生灵带来的灾难,使人产生联想,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12.(1)C D A. “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说法过于绝对。‎ B. 科学研究不是只有基于现实的需要才会有研究的价值,青蒿素的研制也不能证明这种说法。‎ E. 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并不只靠屠呦呦获得诺奖才能证明。‎ ‎ ‎ ‎(2)文献、筛选药方,找到青蒿,获得青蒿素,采集标本,实验研究,以身试药,获得成功 ‎ ‎ ‎(3)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 中国传统医药思想丰富 屠呦呦团队正确的研制思路 屠呦呦团队的奉献精神 一点两分,意思即可。‎ ‎(4) 言之成理即可 ‎13.A。[A项中应为“山清水秀”、“寒暄”;B项中应为“收讫”;C项中应为“厮杀”;D项应为“调遣”。]‎ ‎14.A。[“卑劣”,强调低下恶劣,与“行径”相搭配;“卑鄙”,强调丑恶,不道德,心地肮脏。“契机”,指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关键;“突破”,指打破僵局,冲过界线,超出限额。“沉淀”,指积聚,积累;“沉积”,对象是各种物质或岩石、砂砾、泥土等的长久积聚或淤积;“竟自”,竟然,表结果出乎意料或给人惊喜;“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结合相关语境,即可作出判断。]‎ ‎15.D。[A项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连接不断,对象不能是“捐款”;用在此处属对象不当。B项中“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有的人才在本单位、本地不吃香而在外单位、外地吃香的不正常现象;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且褒贬失当。C项中“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此句中指同一件事顾得上这方面而顾不上那方面,应用“顾此失彼”。D项中“破罐子破摔”,比喻不求上进,甘心落后,使用恰当。]‎ ‎16.C。[A项主客倒置,不合逻辑,“格言”应是“一生”的“写照”。B项成分残缺,“五个一”后应加中心词“建设”,与“开展”相搭配。D项在逻辑上否定不当,“劝阻”与“不要”产生矛盾,删去“不要”。]‎ ‎17. C ‎18.[评分标准:本题5分。在总体符合题意、阐释合理的前提下,两组比喻各2分,4句诗构成的整体效果1分。]‎ ‎(示例)‎ 春 天 春天是冰雪消融的溪水,‎ 没有阻碍、凝滞和忧郁。‎ 春天是东风中花的萌芽,‎ 柔嫩,清新,灵动,蓬勃。‎ ‎19.略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