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 历史试题 2016.5
本试题卷共12页,48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24.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
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也强调:“极力于田
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 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 促进了铁力牛耕的推广
C. 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 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25. 入仕群体中韩门弟子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26.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
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 B.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C.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
27. 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
司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传统经济思想发生质变
C. 东南沿海经济地位上升 D. 政府海外贸易管理细致
28.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转移到上海。“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
而在沪矣。”江南经济重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苏州传统丝织业的衰落 B. 运河贸易已被海运取代
C. 东南沿海走向对外开放 D. 农民运动破坏经济发展
29. 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
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
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30. 中国某领导人在1957年初指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的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
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计划的办法,应及时纠正,并且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使个体经
营成为国家、集体经营的补充,使自由生产成为计划生产的补充,使自由市场成为国家
市场的补充。这位领导人认为
A.单一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当时生产力实际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
C.中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31. “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
雅典是不存在的。这说明
A.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的滥用
B.雅典选举制度没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
C.人人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基础
D.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32.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
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
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 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 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主义 D.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33.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要搞大
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
各个地区都集体化。据此分析,斯大林意在
A.调整农村阶级关系 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C.优先保护农民利益 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
制措施。1948年前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
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意识形态斗争加剧 B. 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C.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 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35. 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多次协商;
1970年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学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
研究温室效应问题。这主要反映了
A. 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 B.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 全球化加速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D. 联合国地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材料三 下图为1998~2007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10分)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两方养老制度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养老制度出现的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养老制度的社会价值。(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同学为了说明政府经济政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公式: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或÷)(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政府经济决策有乘法或除法效应。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
运用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政府决策与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至今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惰,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8年清朝制定《谘议局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凡本省籍贯的男子,年满二十五岁以上,并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的,才能有选举谘议局议员的权利:(1)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2)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及与中学堂同等或中学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3)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4)曾任实缺文官七品、武官五品以上官职未被参革者;(5)在本省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非本省籍贯的男子,年满二十五岁,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在寄居地方有一万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也有选举谘议局议员的权利。
——摘编自范明辛《中国近代法制史》
材料二 1912年9月《省议会议员选举法》规定,凡有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年满21岁以上,于编制选举人名册以前在选举区内住居满2年以上,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有选举省议会议员之权;(1)年纳直接税2元以上者;(2)有值五百元以上不动产者;(3)有小学校以上毕业者;(4)有与小学校以上毕业相当之资格者。
——摘编自叶利军《民初〈省议会议员选举法〉探略》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省议会议员选举法》在选举资格方面有何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9月《省议会议员选举法》选举资格规定的进步意义。(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是盛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大都是青年作家,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海明威真正闻名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20世纪30年代,面对现实的困惑……英国人对国联的信任度一再降低。和平主义者针对时局做出了极端的反应,即拒绝一切战争,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即使损失自己的利益。为此,英国人成立多个“和平组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的起因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材料二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还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又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摘编自王德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意义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5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C. 25.B 26.B 27.D 28.C 29.C 30.A 31.D 32.C 33.A 34.A 35.B
40.(25分)
(1)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
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每
点2分,10分)
(2) 发展: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
障功能凸显。(答出3点即可得6分)
背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并逐步完善;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
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 (答出3点即可6分)
(3)社会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3分)
41.(12分)答案示例:
观点:适当的经济政策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拖动经济的发展。(4分)
说明:面对1929-1933年大危机的严峻形势,罗斯福以“新政”竞选上台,果断放弃传
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为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20世纪70年代,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政策失灵,里根上台后,大规模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逐步
回升。克林顿上台后,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美国迎来了新
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万能的,都
需要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内容: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
等高低征收。(6分)(要求:照抄原文不得分)
(2) 意义:国家所控制的户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在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发展:降低年龄、财产资格、学历水平、居住年限;(4分)取消籍贯差别,废止公
务人员、公益人员特权。(2分)
(2)意义:扩大选举权,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提高民众的政治意识和参政热情,推动社会
进步;有利于进行民主政治实践,巩固辛亥革命成果。(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革命史观:一战催生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
一统天下的局面;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4分)
社会史观:一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盛行;战争给人们的
心理带来了长期的伤害;人们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产生怀疑。(5分)
(2)起因:对一战的反思,经济危机的影响,法西斯势力的对外扩张。(4分)
负面影响:和平主义思潮影响英法等国的外交政策,推动了绥靖政策的出台。(2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原因:①司马光自幼喜爱历史;②先前史书文字繁多,阅读不便。(4分)
特点:①删繁就简,列举纲要;②内容以国计民生为主;③属于编年体史书或按时间
来记述历史。(5分)
(2) 意义: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促进了历史编纂水平的提高;②有
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③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