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 试 题(2016.5.30)‎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 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B.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C.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D.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5分)‎ 译:‎ ‎(2) 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 【注】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8.杨慎《词品》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这里的“感慨”和“见道”是指什么?并对此词思想感情作简要概括。(5分)‎ ‎9.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词的内容对其中两点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作者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 ‎ , 。‎ (2) 在《蜀道难》中,李白通过描写星辰的触手可及、行人的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 ‎ ,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两句描绘出桃花源中老少安逸愉悦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乙 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鉴赏家 ‎ 汪曾祺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 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 叶三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 “唔!你怎么知道?”‎ ‎ “花是乱的。”‎ ‎ “对极了!”‎ ‎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 “不对?”‎ ‎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 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 叶三说:“不卖。”‎ ‎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表面看来,作家是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其实这是写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也是文中人物生存的环境。 ‎ B.作者写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以及讨厌席间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季匋民的清高不同流俗。 ‎ C.作者用民间语说民间事,“叶三”说的“紫藤里有风”“红花莲子白花藕”,都是百姓日常用语。作者借助工笔描绘的写法,让恬静淡泊的果贩与常常一语中的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 D.画家季匋民与果贩叶三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里都举止超常,他们惺惺相惜,不约而同地跳出商业重围,暂时避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幽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在这两个古朴的人物身上,寄寓着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 E.小说结尾,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情节,表现出作家的深深遗憾。将艺术作品带进坟墓,只是满足了其个人的占有欲望,体现的是中国文化自私狭隘的痼疾。‎ ‎(2)大画家季匋民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试结合文本分析。(6分)‎ ‎(3)小说题为“鉴赏家”,下笔即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但接下来却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叶三卖果子,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4)有人说“从主人公叶三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的特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程千帆评传 ‎ 莫砺锋 ‎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叙利亚反对派声称政府军在大马士革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叙政府则指责反对派蓄意制造谎言,双方僵持不下,局势 。‎ ‎②经过经济分析师调查,由于数据显示物价上涨速度正在放缓,央行一度 的紧缩行动可能会推迟实施。‎ ‎③随着人类近百年来的肆意开采,各种能源正急剧减少,尤其是石油资源日渐枯竭,开发出新的替代能源已经 。‎ A.一触即发 迫在眉睫 如箭在弦 B.一触即发 如箭在弦 迫在眉睫 C.如箭在弦 迫在眉睫 一触即发 D.如箭在弦 一触即发 迫在眉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迪士尼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 B.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 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 D.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 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自由凸显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自由的 人生。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生活。‎ ‎ ①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 ‎ ②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 ③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 ‎ ④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 ⑤当他们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志向束缚的时候 ‎ ⑥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16.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对于什么是幸福, ①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② 。完善主义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 ③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才是一种快乐。‎ 17. 下面是某中学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含标点符号)。(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的小林,学习勤奋努力。他每天到学校会带一瓶自制的酸酸甜甜的柠檬水。一次同桌喝了一口她带的柠檬水,觉得很好喝,于是每天班上很多同学要来喝小林的柠檬水。后来她想出一个办法,每天上学多带两大瓶水,卖给班上同学喝,每杯0.2元,很多同学都愿意付钱喝她的水。不久,这事在学校传开了,议论声也多了起来,有赞成者,有反对者,也有觉得无所谓者。但学校总觉得此事不妥,有贪利之嫌,要求小林班主任给她做做工作。‎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思考或建议,并提出解决此事的具体办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 2016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 ‎ 参考答案 ‎1.B。(强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D。(两个 “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实现后者。)‎ ‎4.C。(原文标点: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5.A。(“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6.C。(“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有误,不是皇帝赞赏,是宰相赵雄赞赏。)‎ ‎7.(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得分点:历、陈、奸佞各1分,句意2分)‎ ‎(2) 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得分点:罢、以朝臣、实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为弓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担任兴化军教授。‎ 担任礼部试官。喜爱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恼它盛大广博,于是辨别它里面的事件而贯穿在一起,称为《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他的书,献给皇帝,孝宗读了嘉奖赞叹,拿来赐给太子以及沿江各将帅,而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国的方法都在这里。”‎ 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 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 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 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创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 ‎8.(1)(5分)“感慨”和“见道”是指此词表现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体现了诗人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2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宦游思乡的悲凉;(1分)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1分)③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在的生活。(1分)‎ ‎9.(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2分)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1分)“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也能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2分)③用典。(1分)“楚台风”用典。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亦用典。《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2分)④直抒胸臆。(1分)下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为功名利禄所缚、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有对生活的顿悟,对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2分)‎ ‎10.(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1.(1)D A(选D计3分,选A计2分,选B计1分,选CE不计分)(B项写假名士最主要的是为了反衬叶三鉴赏家的形象。C项错,是简练的白描写法而非工笔描绘。E项错,该情节没有“表现出作家的深深遗憾”;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重友谊、重知已、轻功利的传统精神。)‎ ‎⑵①季匋民为人超脱率性。季匋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行事自在不拘。‎ ‎②为人清高,气质脱俗。他讨厌听人谈画,也很少应酬,更看不惯那些假名士。‎ ‎③虚心诚恳。他对果贩叶三另眼相看,破例让他自由出入书房,看自己作画。能虚心接受叶三的意见,改白荷为红莲。‎ ‎④重情重义。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不题款,叫他去卖个好价钱。(每点2分,答了三点给满分)‎ ‎(3)(6分)①从内容上看,展现了人物生存的环境,丰富了作品内容。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也写出了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情节结构看,点出他的生活经验及乐观智慧的人生态度,为下文赏画的内容做铺垫。③从人物形象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④从小说的主旨看,有助于表现主题。叶三作为“鉴赏家”对季匋民的画独具的敏感和见识,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对生活中美的鉴赏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4)(8分)‎ ‎①有丰富的生活见闻积累。②热爱生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③有高超的审美能力。④能用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生活中的美。⑤淡泊金钱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去追求美,把艺术视做生命。(小说结尾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中重友谊、重知已、轻功利的传统精神。)(分析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4点即可得8分)‎ ‎12.(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得分。(B项“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表述不严谨;C项“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不当,原文只肯定了其对新诗的创作热情,并未言及对新诗的贡献;E项“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文中无据。)‎ ‎(2)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诗学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与沈祖棻合作出版《古典诗歌论丛》;②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③“发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选材上,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及学术研究方法。②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等的同时,也对相关内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③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并取得成就的过程,条理清晰。④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这句话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表达了作者对程千帆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品格的高度赞美。②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程千帆在经学、史学、文学批评史、治学方法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大家”。③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程千帆在长达二十年的迫害打击中,不消沉绝望,而是坚持发愤著书的坚韧品格。④“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指程千帆能在学习过程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还具有现代学者的新思维,能与时俱进。(8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答出三点给8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3.B(一触即发,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如箭在弦,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14.A(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了……零的突破”;C项偷换主语,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 ‎15. A(横线前说“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那么横线处应该首先围绕“秩序”和“自由”二者的关系展开论述。⑥句列举法家的主张证明了“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应为首句,故排除B、C两项。③句中的如果”是对⑥句中“享自由”的假设,因此③应紧跟在⑥后。④句中的“那么”承接③句中的“如果”,①句进一步阐释④句,②⑤两句表明中国古代士人的行为。)‎ ‎16、①主要有两个派别 ②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③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一处1分,两处3分,三处5分)‎ ‎17.活动分为前期教育和成人宣誓仪式两部分。前期是对16-18岁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完成48小时预备期志愿者服务活动。完成前期教育后举行宣誓仪式,仪式依次安排三项活动:升国旗、唱国歌,师生代表发言,集体宣誓。(内容完整、表述准确,4分;表达连贯,2分)‎ ‎18.作文评改参照“2015年全国课标乙卷作文评分标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