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安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最后一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25.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该派别将释迦牟尼佛祖“拈花微笑”奉为修行的正妙法门,即“不着文字,妙会于心”。下列理学家中,涉及修养的方法与该典故最为接近的是 A.陆九渊 B.朱熹 C.程颐 D.程颢 ‎26.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最新研究认为,画中描绘的一系列细节包括虚设的望火楼、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慵懒的递铺官兵、严酷的党争事件、撤防的城门、沉重的商税、泛滥的酒患、鲜明的贫富差异等,有助于重新反思以往所认为画卷是表现北宋“政治清明”或“清明盛世”的学术观点。据此推论,该作品 A.改变了风俗画的题材 B.脱离了北宋社会实际 C.追求绘画的神韵意趣 D.反映了儒家思想本质 ‎27.甲午战后,天津海关道盛宣怀认为:“中国智能之士,何地蔑有(没有),但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诗文帖括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才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絜长较短,断乎不能。”为此,他于1895年创办了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北洋大学堂。盛宣怀的做法 ‎ A.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B.折射出甲午战败的根源 C.代表了兴学强国的梦想 D.表达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28.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场景:台上,锣鼓喧天,和谈之剧,正演得有声有色;台下,枪炮齐鸣,两军对垒,正打得难解难分。和与战,谈与打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存,希望和失望,轮番地冲击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与此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A.抗日战争尚未结束 B.解放战争已经打响 C.国共对峙激战正酣 D.重庆谈判拉开序幕 ‎29.清代康熙年间,天主教因反对中国教徒祭祖祭孔,兴起礼仪之争,后来雍正下诏禁教,驱逐外国传教士。此后乾隆、嘉庆两朝,禁止西洋人入境传教被写进大清律法。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人获得在华传教的特权,因传教引发的民教冲突持续不断,最终酿成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清朝前期与后期教案发生的不同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外文化之间的冲突 C.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0.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发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 C.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31.《罗马法史》写道:“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由此可见 ‎ A.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商品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罗马法的形成 C.航海家和商人们成为罗马立法的主导者 D.罗马法的形成与罗马人的扩张没有关系 ‎32.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对比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年份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 A.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电气革命促进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C.重农抑商造成中国工业的发展滞后 D.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3.关于1787年宪法的评价,有如下观点。“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有人说,这是一种由天才们设计,并可由蠢才们运作的体系。”综上所述,美国1787年宪法 A.确立了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B.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性 C.成为各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成功样板 D.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 ‎34.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它们分别是:‎ 时 间 地 点 事 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马斯河谷事件”‎ ‎20世纪40年代初 美国洛杉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35-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水俣病事件”‎ 上述事件说明 ‎ A.工业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B.科技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C.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环境问题越严重 D.人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5.2015年,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爱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错误。实验显示,被爱因斯坦质疑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量子力学中又称为“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并为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发现证明,在特定条件下,信息在空间中两点之间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上述材料表明 A.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据科学实验 B.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持否定态度 C.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已经过时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使,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 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 —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局面形成的条件。(12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比较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 (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自从人类文明破晓而出,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社会行为之间便始终存在着矛盾,技术的进步,特别是1773年至1973年这最近200年间的进步,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财富和力量,人类作恶的物质力量与对付这种力量的精神能力之间的“道德鸿沟”,像神话中敞开着的地狱之门那样不断地扩大着裂痕,在过去的5000年间,这种巨大的“道德鸿沟”,使人类为其自身种下了极为惨重的灾难。‎ ‎——摘编自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道德鸿沟”问题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根据谈判约定,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和谈的最终结果是袁世凯大胜、孙中山小胜、清王朝虽败却有所得,这样的结局其实符合当时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袁世凯作为当时中国真正的最有实力的人,成为大总统顺理成章。孙中山作为革命党的精神领袖虽然暂时失去了执掌中国的机会,但毕竟留下了希望的火种。……而清王朝却是南北和谈唯一的失败者,从南北和谈一开始,清廷的去留就成了双方博弈的一个棋子。袁世凯出于声名考虑,极力为清帝争取了一份优待协议作为遮羞布,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清王朝只能悲剧的退出历史舞台。[来源:学科网ZXXK]‎ ‎ ——岩锋《民国初立:1912——1916年的民主、自由与宪政》‎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南北和谈得以实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小胜”的理解。(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 ‎——《理台末议》‎ 材料二 ‎ 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施琅对郑氏家族没有采取报复手段,还亲自到郑成功庙致祭。但施琅此时的表现既有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也不无清廷约束的结果。因此,全面肯定他此前的作为既无必要,也不合理。‎ ‎——葛剑雄《如何评价施琅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施琅的管理政策,并指出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施琅的历史贡献,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10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B 25.A 26.D 27.C 28.D 29.A 30.C 31.B 32.B 33.A 34.D 35.C ‎40.(25分)‎ ‎(1)表现:开放领域宽,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开放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放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对外事务。 (6分,答出三点即可)‎ 条件: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相同点:坚持对外开放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确定对外开放的思路。(4分)‎ 不同点:前者对外开放的政策波动性较大,后者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前者对外开放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后者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各国;后者对外开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更重大。(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的区别;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5分)‎ ‎41.(12分)答案示例:‎ 观点:物质力量既可行善,也可作恶,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3分)‎ 史实论证:以世界近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运用为例,辩证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同时也通过野蛮的殖民扩张,奴役了世界众多的弱小民族。第二次、第三次略。由此可见,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应该尽可能使其为人类造福,而不是作恶,避免“道德鸿沟”越来越大。(9分)(根据逻辑是否清晰、史实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原因:清初长期战争,经济破坏严重;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固有的腐败顽疾;从根本上巩固清初在全国的统治。(6分)‎ 落脚点: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2分)‎ ‎(2)继承性:由康熙固定全国人丁数到雍正废除人丁税,并在税收手段上进一步规范化。(3分)‎ 意义:赋税规范征收,手续简化,一定程度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和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从根本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社会进步。(4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6分)原因: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政治野心;革命党人的软弱与妥协;帝国主义的策划。(每点2分)‎ ‎(2)(9分)孙中山的妥协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维护了国家统一;保存了革命力量,为中国撒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每点3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政策:严禁东南沿海人们出海。(3分) ‎ 原因:海盗猖獗。(2分)‎ ‎(2)贡献:代表清政府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捍卫了民族尊严。(4分) ‎ 标准:一是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6分,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