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学思潮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B.有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既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又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要求读者阅读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D.中国古典美学、诗学和西方现代接受美学认同这样的人类普遍审美现象:文学作品应追求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的贫乏导致创作时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但这“空白”“不确定性”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 B.作者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读者要借形象唤醒联想,而补充词语留下的“空白”。‎ C.以塑造形象为己任的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启发读者通过想象求得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 D.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诗人塑造的“鸡”“茅店”“月”“人”“板桥”“霜”等形象,可想象出羁旅愁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衡量文学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有道理。‎ B.伊瑟尔认为,作为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作品总包含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它只能部分地制约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C.刘熙载认为,文章无法表意,“写不出”的东西,诗歌可借助别的形象来表现,比如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 D.在作者看来,艺术的美感,是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的,但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之才,丹阳人也。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之才少解天文。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帝从之。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皇建二年,除西兖州刺史。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孝昭赐采帛千段、锦四百匹。‎ 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即处汤方,数剂汤,疾竟愈。帝每发动,辄遣骑追之,针药所加,应时必效,故频有端执之举。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班斓。之才曰:“此人瘤也。”问得处,云于古冢见骷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其明悟多通如此。‎ 之才聪辨强识,有兼人之敏,尤好剧谈谑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武成生齻牙,问诸医。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武成怒而挞之。后以问之才,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悦而赏之。 (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朗不用心思义 思义: 思考义理 B.之才少解天文 少解:稍稍懂得 C.知午年必有革易 革易:改变更替 D.帝每发动 发动:征发动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B.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C.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D.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之才少年早慧,才学不凡。他五岁就能背诵《孝经》,八岁就略通其意旨;他曾机智地用书中的语句应对周舍的戏谑,赢得周舍的赞赏。[来源:学科网ZXXK]‎ B.徐之才见多识广,明悟多通。有一个人曾经用色彩斑斓的人骨做刀靶,徐之才通过观察做出判断,认为死者生前一定患过骨瘤。‎ C.徐之才擅长医术,疗效明显。他曾经为武明皇太后治病,手到病除;他为武成帝治病,数剂药就使武成帝痊愈。所以他常留在他们身边侍奉医药。‎ D.徐之才聪明过人,擅长狎语。武成帝长了齻牙,邓宣文说实话而遭了打,徐之才却拜贺说那是智齿,长智齿的人聪明长寿,武成帝听后十分满意,赏赐了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2)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 ‎(二)古代诗歌阅渎(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8. 诗中四句三用“灯”字,有何作用?(5分)‎ ‎9. 试对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诚挚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名句是:“ , 。”‎ ‎(3)刘禹锡《陋室铭》的中心句是“ , ”,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头条新闻 周 波 那天,市报张编辑打来电话。‎ ‎“你的稿子明天见报。”他说。‎ ‎“暂时不要发。”我说。‎ ‎“为啥不发?都编排好了。”张编辑不解地问。‎ ‎“等等,过几天再发。”我嘿嘿一笑。‎ 张编辑是我的朋友,平时很要好。自从我调到D县县委报道组之后,我们俩关系越发亲密。每当县里举办大型活动或者有领导感兴趣的新闻时,通过他就能顺利发稿,为此我常得到领导的赞许。‎ 过了几天,张编辑又催我。‎ ‎“稿子不是写得很好嘛,咋不发?”他问。“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我说话的腔调像是他上级。“搞啥鬼?下回再来稿子我全封了它。”他笑着说。‎ ‎“宁愿让你封了其他稿子,这个稿子我现在是绝对不发的。”我说。“那你这么早寄来做啥?”他很好奇。“随时准备着发稿,谁说我不发了?”我说。“这么重要?”他说。“确实很重要。”我哈哈笑着说。‎ 一个月后,我主动打电话给张编辑。‎ ‎“星期三请把这篇稿子发出来。”我说。‎ ‎“你是市委领导还是我的上级呀?想发就发,想不发就不发。”他有点生气。“求你了,帮兄弟一把,我有要紧事。”我压低声音,怕被旁人听见。‎ ‎“真搞不懂你,好吧,我答应你星期三发出来。”张编辑说话时声音里满是疑惑。“要发在头条哟。”我说。‎ ‎“啥,发头条?这报社是你家办的呀?上次可以帮你发头条,这回不敢保证。”张编辑有点火了。‎ ‎“无论如何都要发头条,下次来我请你上县城最好的馆子。”我说。‎ ‎“不行。星期三还不知道有啥重要事要登呢。报社的规矩你是知道的,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必须放在头条,再说还不知市里有没有重大新闻呢。”张编辑说得很认真。‎ ‎“那至少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不放头条就放二条,报眼也行。”我挖空心思想着各种办法。“你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好吧,看你的命了,我能帮就帮。”张编辑说完就挂了电话。‎ 星期三早上,省里来了大领导,带队的是水利厅厅长。厅长和一帮专家学者风尘仆仆地赶到市里,准备先在宾馆里听各县区主要负责人汇报。“报纸出来了吗?”我一大早打电话给张编辑。“你吉人吉相,横头条,大三栏。”张编辑挖苦我。“真的呀,太激动了!请再帮兄弟一个忙,速送到阳光大酒店大堂和所有房间,尤其是301房间必须送到。”我急切地说。“我给你打工呀?”张编辑口气有点不耐烦。“省水利厅厅长来了,上午要听各县区汇报海塘建设情况,我们书记、县长已经赶过去了。”我说。“你小子原来在搞大策划呀,怪不得一直等着不让发稿子,连我也被你蒙了一个月。”张编辑哈哈大笑起来,“好,再帮你一次,我马上让送报员送过去。”‎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 横幅迎风招展。301房间内,厅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刚十万火急送达的当日报纸。‎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么脚踏实地地去做,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满面春风地对D县县长说。‎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做。”县长也兴奋地说。“我看这次其他地方就不去了,现在就去D县看看。”厅长吩咐随行秘书。“厅长还没听我们汇报呢……”其他各县区的领导面面相觑,嘀咕着。‎ ‎“还要听啥?房间里能听出啥名堂来?你们看人家D县工作做得多到位,做出成绩就要奖励嘛。”厅长边说边拿着报纸走出了门。‎ 据说,狼多肉少,各县区都在积极争取,那笔海塘资金原定落至A县,A县已预先吃了“定心丸”。却料不到,厅长把1 000万海塘资金放到了D县。‎ 年底,那篇头条新闻获了奖。县长被调到市里当水利局一把手,想不到,他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官场”为背景,将对官场世态切入肌理的叙述巧妙地融入“头条新闻”的设计与发表上,彰显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B.张编辑一再催促“我”,急着要发那篇稿子,“我”却说:“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 C.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这个场面描写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 D.“《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那笔海塘资金被放到D县做了铺垫。‎ E.水利厅厅长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看D县工作做得到位,就要给予D县奖励。‎ ‎(2)作品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这篇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县长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来源:学科网ZXXK]‎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冯其庸: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李扬 ‎    对于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汇聚了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1700万字、35卷册的《瓜饭楼丛稿》付梓出版,皇皇巨著,厚重博雅;5月,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诗文与书画共美,花卉与山水竞秀;十月,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荣誉是表彰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此时此刻,家乡无锡为冯先生筹备了3年之久的“冯其庸学术馆”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12月9日,这个收藏着冯先生最为珍贵的手稿、书画、文物的学术馆将与世人见面。‎ ‎    求道之路,腹有书诗气自馥。‎ ‎    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的小学、中学,读读停停,靠的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自学。其间,又经历了八年抗战,饱尝黍离之悲。“那时我的读书环境,就是种地,放羊,躲日本鬼子。”冯老回忆道。小学5年级失学后,在战乱的苦难中,他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在种地之余,沉醉其中。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不论小说戏曲、唐诗宋词,或论、孟、左、史,只要能借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天天读到深夜,早晨下田地前也要读,从地里回来,泥腿没洗净就进屋看书”,冯先生忆道。如此3年自学下来,他竟读了许多书,有的甚至能背诵。“《浮生六记》对我后来写文章影响很深,它的文笔太漂亮了,还有晚明小品,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琅嬛文集》,史震林《西青笔记》《西青散记》《华阳散稿》,我的文章力求清通、潇洒,就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 ‎    他忆起20岁那年在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时,拜识了山水画家诸健秋,诸先生特许他入画室观其作画,还说“看就是学”。自此,冯其庸在诸先生画室观摩半年,由此略知山水画之门径。‎ ‎    1946年春,他考入无锡国专。冯先生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得遇许多名师指点,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童书业讲授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朱东润讲《史记》、《杜诗》,刘诗荪讲《红楼梦》,冯振 心讲授文字学等,这一切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多年后他主编的《历代文选》广为人知,并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    潜心红学,平生可许是知音。‎ ‎    “文革”时,冯其庸遭到批判,他钟爱的《红楼梦》也被抄家抄走了,还当作黄色书籍公开展览,他担忧这部巨著将遭致毁灭,于是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却使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抄完之日,他掷笔徘徊,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    在对早期抄本的研究中,最令他兴奋的是他与吴恩裕先生一起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这一确证也间接证明了己卯本留下了曹雪芹《石头记》原本的款式,大大 增加了己卯本《石头记》的珍贵性。‎ ‎    随后,冯其庸先生在仔细研究庚辰本《石头记》时,又有了意外发现,这就是发现了庚辰本是照己卯本抄的。“庚辰本的行款等等都与己卯本一模一样,连己卯本的空行、衍文、错别字等,庚辰本都与之相同。在七十八回,还留下了一个避讳的‘祥’字,与己卯本的避讳一模一样。”冯先生语气中难掩这一发现带给他的兴奋。‎ ‎    1977年6月,冯先生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庚辰本》,在书中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不能有第二个标准”。巧的是,这番话恰好是写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一年,与中央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吻合。‎ ‎    实证求真,看尽龟兹十万峰。‎ ‎    冯其庸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历史文献典籍到、地下考古发掘文物到、地理实地考察到。“实地调查和读书一样重要。”冯其庸先生一有机会就到全国各地游历,自称这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大书”。‎ ‎    自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冯先生以古稀之年陆续完成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 干大沙漠等壮举,实地踏看了玄奘取经在中国境内西行和东归的全部路线,拍了近万幅照片。‎ 冯先生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他一生坚持践行。从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玄奘精神在今天的复兴。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冯先生儿时家境贫寒,全靠自学打下做学问的基础。他的文章清通、潇洒,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而其中清初沈复的《浮生六记》对冯先生写文章影响很深。‎ ‎ B、在无锡国专的学习对冯先生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在这里冯先生遇到周谷城等许多名师指点,使他的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 C、在红学研究领域冯先生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要用小楷狼毫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抄了整整一年,在仔细研究时又有意外可贵的发现。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书,书中提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竟比中央所提早了一年,可见冯先生有先见之明。‎ ‎ D、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并身体力行,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壮举的完成表明冯先生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书”读得最好的人。‎ E、2012年是冯先生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皇皇巨著《瓜饭楼丛稿》出版;5月,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0月喜获终身成就奖;1 2月“冯其庸学术馆”在家乡落成。这四件事是对冯先生“虽万劫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最好褒奖,最充分的肯定。‎ ‎(2)冯其庸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传记文本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6分)‎ ‎(3)试归纳冯先生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并分点表述。(6分)‎ ‎(4)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你认为这“三到”在做学问时是否很有必要?请发表你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民政部日前表示,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______。‎ ‎②苹果和三星手机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手机市场的再规划也__ 。‎ ‎③小猴子看见架上一串串紫红紫红的,水灵灵的大葡萄,它______地爬上了葡萄架。‎ A. 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B.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 迫不及待 C.迫不及待 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来源:学科网ZXXK]‎ D.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迫在眉睫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仅在国内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在国际反腐败合作方面也频出新招、狠招,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初步形成合力。‎ B.易建联现身深圳,除了球员的身份,他的新标签是US17篮球文化体验店的老板,昨天,在南山区保利文化广场正式开业。‎ C.2008年开始,澳门开始给澳门居民发红包,永久居民一次发5 000澳门元,非永久居民也发3 000澳门元,澳门特首说,明年每个红包将超过万元发放给居民。‎ D.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来源:学科网ZXXK]‎ 有句老话叫“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演员的自身素养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是门讲究“规矩”的行业,____________,它的舞台魅力真的会让人无法抗拒。一个演员演一千场戏,这一千场绝对不会完全一样。____________。京剧不仅对演员有要求,对观众也有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懂演员表演应该关注的重点在哪,那真是无法体会京剧的“美”了。‎ ‎①这也正是舞台戏的难点所在 ‎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鉴别能力 ‎③说的就是戏曲必须是懂行的、了解的人才能欣赏出其中的奥妙 ‎④如果不懂京剧的精妙所在 ‎⑤京剧是从头到脚训练的艺术[来源:Z+xx+k.Com]‎ ‎⑥这种严格的艺术形式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修养 A. 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⑥③⑤④②‎ C. 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⑤②④⑥①‎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艺术美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必须在人们可以感受到的物态化的形式----____________。由于人们从现实中获得的审美意识多种多样,由于传达审美意识的物质材料及表现手段各不相同,____________,它们给予欣赏者的感受也各有特色。在艺术发展史上,___________,人们早就注意到对于众多的艺术作品进行分类研究,以确定其审美特征。‎ ‎17.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商人梁实去年高考399分,尽管这个分数离自己心仪的四川大学的分数还有很大的距离,但第18次拿到准考证的梁实目标没有变,一定要上川大。‎ 于梁实而言,有人说他是“高考最牛钉子户”,有人说他是“当代范进”。虽然每次高考成绩都不理想,身边的很多人也不支持,但梁实笑着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对高考从未心灰意冷过。‎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届附中临门一脚模拟卷一参考答案 ‎1.B(“又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与原文意思相反。)‎ ‎2.A(“语言的贫乏”错,应是“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 ‎3.C(“文章无法表意”,“借助别的形象来表现”错。)‎ ‎4、D 发动:疾病发作 5、D ‎6、C (文中说的是武成帝发病时就让徐之才来,徐之才常常为他侍奉医药。)‎ ‎7(1)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言语敏捷善辩,朝廷贤士竞相邀约、引见,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关键词:“窥涉”、“辩捷”、“要引”、“延誉”各1分,大意1分。)‎ ‎(2)徐之才不仅医术精通,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关键词:“自进”、“唱”、“滑稽”、“狎昵”各1分,大意1分)‎ 徐之才,丹阳人。徐之才幼时才智出众,五岁能背诵《孝经》,八岁就大概通晓它的意思。他曾与堂兄徐康到梁太子(萧衍)詹事汝南人周舍家聆听讲习《老子》。周舍为他们准备了饭菜,就逗之才说:“徐郎不用心思考学问精义,只是想着吃饭吗?”徐之才答道:“我听说圣人要虚其心也要实其腹。”周舍听后十分感叹,很欣赏他的聪敏。他向魏孝明帝禀奏说:“徐之才特别擅长医术,且机智能辩。”孝明帝于是下诏书召徐之才。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朝廷贤士竞相邀约、引见他,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 徐之才还懂得一些天文知识。他预测庚午年政权必有改变更替,通过高德政把这个禀告上去,文宣帝(高洋)听后大为高兴。当时,从娄太后至朝廷功勋贵臣都认为关西宇文氏已是强有力的对手,恐怕他有以皇上名义发号施令的理由,认为不可以先做帝位交接之事。只有徐之才说:“一千人追赶兔子,只要一人得到,其他人都会放弃。若要干大事业,怎容得跟在别人后面学。”文宣帝高洋听从了他的建议(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徐之才不仅医术精通,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大为亲近。皇建二年(561),徐之才被封为西兖州刺史。在他未赴任时,武明皇太后患病,之才为她治疗,手到病除。为此孝昭帝赏赐他彩帛千段、锦四百匹。‎ 徐之才医术最高明,总是被皇上征召。武成帝酒色过度,精神恍惚,曾疾病发作。徐之才随即煎熬汤药,几剂汤药之后,疾病竟然痊愈。此后皇帝每次疾病发作,马上派人骑马去叫他,徐之才施用针药,马上就会见效,所以他常常在皇帝身边侍奉医药。有一个人用骨头做刀子把,那骨头色彩斑斓。徐之才说:“这是人体骨瘤。”问得自何处,说是在某古墓中见到一骷髅额骨长有数寸,试着用刀削开一看,见上面有花纹,就拿来做了刀把。徐之才就是这样的明悟多通。‎ 徐之才聪明善辩,记忆力强,敏捷过人,尤其喜好畅谈与用隐语逗乐,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聚会,常常嘲弄取乐。一次,徐之才与朝臣出游,远远望见一群狗在狂奔,大家都试着想观看清楚,徐之才应声说到:“这是宋国良犬宋鹊,这是韩国良犬韩卢,这是赶李斯东逃,这是盘瓠犬背负皇帝女儿去南山石室”。徐之才侍奉了好几位皇帝,都因戏狎而得宠。武成帝长臼齿,问医师缘由。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相告,武成帝听后大怒,令人狠狠地揍了他一通。后来又以此问徐之才,之才拜贺他说:“这是智牙,长智牙的人聪明长寿。”武成帝听后十分高兴,好好地奖赏了他。‎ ‎8. 以“灯”为线索,叙写读友人诗直至深夜不寐的全过程,表现思念之深。‎ ‎9. 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10.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 (1) AD(B项“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错,张编辑根本不知道“我”的心思,被蒙在鼓里,所以一直在催促“我”;而“我”却在等待时机。C项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并没有“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E项“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些臆测。)‎ ‎(2)①善于钻营,善于取巧,费尽心思策划头条新闻;②善于搞关系,为方便发稿子和编辑打得火热;③深谙“机关之道”,为了升迁绞尽脑汁。‎ 解析 从精心设计头条新闻这一行为,可以归纳出①;而“我”和张编辑的交往体现了②;“我”让张编辑送报纸到厅长房间等则表现出③。‎ ‎(3)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以“我”之口自述经历,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多用对话形式,故事在大量人物对话中展开,使叙事更加集中;③层层剥笋,卒章显志,使“头条新闻”的故事富有辛辣的讽刺性。解析 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应该首先想到,此为第①点;故事在人物对话中展开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此为第②点;开头和结尾的独特设计则为第③点。‎ ‎(4)①艺术结构上,具有戏剧性效果,小说以“我”的升迁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既使钻营取巧的“我”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表现了县长这一人物喜欢投机钻营者为己所用的形象特点;③思想内容上,通过这样的结尾,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潜规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情节上,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解析 作答本题时,要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技巧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去进行探究,这是小说探究题常见的切入角度,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文本分析,切忌架空分析。‎ ‎12. (2)①冯先生的专著都体现在《瓜饭楼丛稿》中,35卷册,1700万字,皇皇巨著,厚重博雅;②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诗文与书画共美;③冯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3)①冯先生儿时家境贫寒,一边种地,一边自学,靠自学打下了扎实的做学问的基础;②在无锡国专得遇周谷城等众多名师的指点,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③冯先生为做学问、搞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诚如先生所说“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4)冯先生是研究历史的,因此我认为“三到”很有必要。(或没有必要)(2分)‎ ‎①在历史方面学问要做深,必须广泛阅读历史文献,力争全面地了解史实记载,力争使自己的研究不片面;‎ ‎②在研究历史时,要使自己的研究确凿、科学,必须找到相应的考古发掘,以 此来作为自己研究的证明或支撑;‎ ‎③在研究历史时,实地考察、实地调查有重要的作用,即“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书”,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13.B 题目中涉及“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和“追不及待”三个词语。刻不容缓。片刻也不允许拖延,形容形势紧迫。遗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14. A ‎15. c第③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从后文中“对于演员的自身素养……”来看.第⑤句中的“从头到脚训练”扣得最为紧密;第⑥句中的“这种严格的……”是对上句中“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拓展;第①句中的难处是指“一个演员演一千场戏,这一千场绝对不会完奎一样”,第②句和第④句是就观众而言。‎ ‎16. 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因而艺术作品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外部风貌 随着艺术作品 的多样化 ‎17.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采用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整体效果稳重,而富有现代气息。标志图形取大会中文全称中的“互”一字,以点名互联网的主题。“互”字中心由八个圆形交织而成,寓意互联网信息的纵横交错。圆形的色彩叠加,描绘出互联网中信息的缤纷色彩。同时,叠加所形成的晶格,形同于水乡乌镇中楼阁的窗纹,蕴含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地的地域特点。“互”的上下两笔以书法来表现,赋予标志以空间上的视觉张力感。标志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会议中见识的拓展。标志的主色调为蓝色,一种互联网惯用的专属颜色。紫、绿、黄、橙、红的加入突显标志的灵动。灰色主要运用于文字部分,使标志拥有经典沉稳的视觉效果。‎ ‎18.立意: 1.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2.对真才实学的追求。3.屡败屡战, 雄心犹在待斗志。‎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