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省五校高二6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赫丽丽 校对人:唐贵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小题,共56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历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如,天命观。材料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省六部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道家思想
B 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
D 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
3.宋代,地主利用佃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佃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 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B 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 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4.下图记载的是一份关于井盐开采的盐业契约——《同盛井约》。由此可知当时
------王姓出地基,蔡姓出工本,井出之日,地主每月煎烧柒天半昼夜,蔡姓每月煎烧贰拾贰天半昼夜------俟井出大水、火之日为始,蔡姓等煎烧拾壹年为率;倘若出火,亦照股均分------
A 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 B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C 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 D 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
5.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 格物致知 B 心外无理 C 心即理也 D 理在气中
6. 蒋廷黼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 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 所不当放弃“主要是指
A 五口通商 B 协定关税 C 开设工厂 D 公使驻京
7.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自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A 皇帝的随从顾问 B 国家的权力中心 C 朝廷的咨询机构 D 政府的执行机构
8.有学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期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是督抚取得了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是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 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C 成为民国时军阀割据的诱因 D 有效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
9.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年份
船只数
吨位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年
306
44
142 099
8584
1849年
331
133
142 357
52 547
1855年
437
127 191
1863年
306
3400
300 500
964 309
A 近代外贸中心逐渐转移 B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 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 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10. 有学者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体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这一变化表明革命派
A 对三权分立的追求 B 对主权在民的重视
C 对民主共和的维护 D 对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无奈
11.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12.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媒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台枣铁路、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 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13. 甲午中日战争后,“断发易服“运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断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 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B 断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 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D 立宪派以“断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14.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国粹论 中西互补论 中国本位论
天朝儒 现代 中国式的 化论 现代化论
中体西用论 西化论 全盘西化论
天朝儒学道统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15.《中国促进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 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 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16.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7.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
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 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B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 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18.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
A 雅典民主具有合理性 B 雅典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C 雅典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 雅典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
19.《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C 重视诉讼的过程与程序 D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20.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商业危机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工业革命
2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约束的权力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职能
C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 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法律加强政府的权力
22. “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不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A 古代儒学大师 B 人文主义者 C 宗教改革者 D 启蒙思想家
2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却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24.有学者在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他们特别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据此可知,此派文学的创作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古典主义 D 印象主义
25.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 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 这说明巴黎公社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26.有人评论某经济现象时,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 19世纪末的美国 B 18世纪末的英国
C 20世纪20年的苏联 D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27.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你有言论自由,但这并不是说你有权在电影院大喊“失火了”;同理,自由市场的原则也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无序的资本流动中相互践踏。下列选项中最契合克鲁格曼观点的措施是
A 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B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 组建区域经济集团 模 D 推动混合经济式的发展
28. 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
A.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 B.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
C.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 D.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
主观题部分(共6题,其中29、30题为必答题,31、32、33、34题为选作题,每题15分,考生选一题作答,并将所选题号涂在答题卡上。)
29.(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11分)
30.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2分)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礼教的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封建礼教和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注:耗羡,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耗羡”或“火耗”。)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摘编自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总理年薪22.8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10万美元,而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是产业工人的16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优厚的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据《检察日报》(2004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新加坡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9分)
3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和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 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6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9分)
3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于第一次战争,其回答是:“要决定该怎样重新安排欧洲。”对于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姑不论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的“重新安排欧洲”换成“ 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是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
(1) 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6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9分)
3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上台后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具体实施的有:“①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③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推动中法建交;④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的、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⑤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主义“出台的背景。(6分)
(2) “戴高乐主义“体现了二战后戴高乐怎样的外交思想?简要评价这一思想。(9分)
五校协作体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
1-5 ADBCA 6-10 BCDAC 11-15 CBABD 16-20 DAAAC
21-25 DBCBD 26-28 AAD
29. 条件:生产关系调整(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3分)
危害: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3分)
(2)结果: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并未完成转移,致使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4分)
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而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7分)
30.(12分)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上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在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作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性的思考。尽管中国明清时期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出现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1. (1)“养廉银”的实施与耗羡归公相辅相成;“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的;“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分)
(2)不同: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
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廉反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从根本上建立了反腐的有效机制;严格官员选拔与加强操守教育也是反腐养廉的重要保障。(9分)
32.(1)观点:以武力推翻专制统治;坚持主权在民;因民众民主素养的短缺,需实施训政以实现过渡。(任答两点即可6分)
(2)分歧:训政是否有必要。可取之处:材料二主张民主的实质在于民众自治,强调民众的政治素养和民主精神可以在具体的民主实践中得到培养,反对官僚和政治团体代治,这些主张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9分)
33. (1)材料一认为:一战的原因是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秩序。
材料二认为:两次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6分)
(2)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9分)
34.(1)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欧洲走向联合,法国实力逐渐增强。(6分)
(2)谋求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自主和大国地位。(3分)积极: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欧洲联合;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东西方缓和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发展。(任答两点即可,4分)消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兰西民族主义的排外性和扩张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