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文科历史试卷
命题人 郑运春 审题人 高润峰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A.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B.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2.《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3.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A.1个 B.3个 C.2个 D.4个
4.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由此可见,宋代
A.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5.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B.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C.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6.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8.阅读下面的表格(改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1873年
1893年
1903年
1910年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值
286.6万元
2842.3万元
8949.6万元
23195.7万元
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
约2.6%
15.6%
26.8%
39.1%
上表反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列强加紧了对中国商品输出 B.农业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C.中国民族工业身受多重压制 D.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
方法判断,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A.矿山开采业 B.机器制造业
C.面粉业 D.航运业
10.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记载,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 。据此分析其主要作用是
A.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B.为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1.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贯彻落实了家庭联产责任制
1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C.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13.《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报道: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 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这反映出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共产风”刮向山东
C.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D.农业科技突飞猛进
14.对下列图表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1953~198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A.①个体农业经营落后 B.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15.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9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模式。这表明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还很混乱 B.计划经济地位逐步被政府淡化
C.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企业认可
16.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混合经济体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休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A.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18.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新旧思想冲突激烈 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C.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19.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上述评论反映出来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
C.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D.报刊业随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20.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21.右边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A.政治观念的影响
B.审美情趣的变化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
22. 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23.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4.下图是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对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欧洲总人口(百万人)
1500
5.6
154
22
61.6
1650
8.3
197
31
74.6
1800
10.0
364
34
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A.“圈地运动”的开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5.19世纪末的美国,金钱腐蚀权力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遏制,实业和金融巨头聚敛了大量财富。凭借手中的金元,他们疯狂“收购”公职人员持有的政治权力。材料表明
A.美国已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加强
C.美国社会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政治腐败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6.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由国家承建公共工程 D.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27.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力演变曲线图,从变化中看出
A.经济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理论自身的完善
B.70年代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80年代以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再次占据统治地位
D.近现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在西方一直保持最大的影响
28.列宁曾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由此可以看出
A.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B.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采用军事的或行政的手段进行经济建设是正确的 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9.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
C.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斯大林体制建立
30.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 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大国霸权主义 D.经济全球化趋势
31.2015年5月15日,某机构批准给中国提供两笔贷款共计2.5亿美元,用于焦作绿色交通及交通安全改善项目和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项目,为两地居民提供更安全、便利和高效的交通服务。该机构是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32.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这表明
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7分,第34题25分,共52分。
33.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一一《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概括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2分)
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2分)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3分)
材料四 十九世纪20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4)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材料五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
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5)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材料六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6)根据材料六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3分)
34.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是有差异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认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的依据是什么?(1分)概括指出1640年—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2分)
材料二 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被经济萧条打断,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欧洲食物产量的提高是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稳步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服务领域的人员,
如教师、职员、医务人员、保险和银行业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2分)
材料四 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国际机构,比如说与国联和后来的联合国相联系的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逐渐发展而来的。
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了几个新的发展。首先,冷战的终结和系统性国际冲突模式的缺乏意味着全球联系的新机会和对全球联系的新关注……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3分)并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观点的理解。(5分)
(5) 综上所述,试揭示影响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不同损益的主要因素。(2分)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5BCBAB 6—10CADCB 11—15ACACC 16—20DAABD 21—25ADADB 26—30AADBA 31—32AD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7分,第34题25分,共52分。
33.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分)
(1)变化特征:①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②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2分)
(2)现象: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2分)
原因:①圈地运动的进行;②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
(3)方向:①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②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③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任答2点,2分)
影响:①引发北美独立战争;②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步伐;③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④促进世界人种、物种的交流;⑤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任答3点,3分)
(4)趋势: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4分)
原因: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解放)。(任答3点,3分)
(5)特点:迁往内地(西南);流向东北(外来移民)。(4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保存丁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服务于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任答两点,2分)
(6)原因: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③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分,任答3点)
34.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是有差异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1)依据:葡、西最早开辟新航路,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分)
条件:君主立宪制(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分)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分)
(2)特征: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4分)
原因:科技的迅速发展(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欧共体;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二战后欧洲各国政局稳定,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等。(4分,任答4点即可)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2分,任答两点即可)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援助西欧和日本。(2分)
(4)因素:科技进步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推动;冷战结束和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世界各国加快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等。(3分,任答3点即可)
理解:这一观点是符合史实的。(1分)
史实: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6世纪初—-19世纪,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得到拓展;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殖民扩张不断加剧,使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
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及殖民扩张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联系更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后,第三工业革命的开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4分,任答4点即可)
(5)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言之成理即可)(2分,任答2点即可)